2008/01/0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如今一切有了著力點”❕,馮永鋒說的“著力點”是指環保,他說環保使他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
現為某中央級黨報記者的馮永峰,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其環保緣始於1997年,當時就職於西藏日報駐林芝記者站的他,恰遇第二期“大學生綠色營”到藏東南調查天然林砍伐情況🍺,期間,綠色營的創始人唐錫陽將馮吸納為綠色營成員🫔。
然而,真正開始關註環保並付諸行動🙆🏿♂️,得從馮的雲南行說起。
2004年底,馮永鋒去雲南出了幾次差👔,雲南當地的生態現狀讓他觸動頗深,並產生了一個想法,將雲南的真實生態遭遇寫成一個調查報告🧏🏿♂️。
隨後,馮永鋒先後十多次出入雲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由於時間🦎🤹♀️、人手、經費等條件限製,馮寫了兩個案例,一是雲南的大面積生態替換👂🏻,經濟林替換了天然林👨🏻🔬;另一個是迪慶州的旅遊發展🏄🏻♂️,對自然保護與社區保護的共同沖擊🌵。最後,這一調查報告成稿為《拯救雲南》一書😊。
雖然調查報告出版給馮帶來了很多麻煩,包括其所在單位對他的批評和處罰,但他已對環保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並開始專註於此。除了報道領域由原來的科技轉為環保外,業余時間,他更是對中國的環境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考察✌🏽👩🎤,遍訪各界環保人士🚪,多次徒步實地考察眾多河流、水源、垃圾填埋場、山林。
在擁有充分的一手環保資料後,馮永鋒開始撰寫他的第二本環保專著——《不要指責環保局長——從北京看中國城市環保出路》🏉,於今年4月份正式出版🙅♂️。
該書以北京為樣本👩🏻🎨,從“問城”🤶🏻、“問廢”、“問濕”👶、“問氣”、“問天”、“問路”🏤、“問荒”等八個方面進行了剖析,以探尋中國城市的環境出路。
正如馮為該書所寫的序一樣🪱,“不要做一個只會寫作的環保主義者”,2007年,是馮重大轉變的一年🙋🏿♀️💅🏿。
2006年8月份,一貫思維活躍的馮永鋒產生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成為“自然大學”的雛形(見本報今年4月4日《直面身邊的汙染》)🟢。
2007年3月17日🉑😤,這一想法以“走水”的形式在北京開始試行🌸,4月15日“城市樂水行”正式啟動,借助於北京地球村🖖、綠家園、綠十字等環保公益組織🛐🏉,廈門、蘭州🚪、天津等城市也先後開展“自然大學”活動。
“這所世界上最奇怪的‘大學’能夠讓激情型社會成為可能🚵🏼♀️。要喜歡大自然,要參與環保,光討論、開會💈、培訓、下決心,是沒有用的,必須親自到自然界中看,看它們的苦難🛒,看它們的美好🙅♀️。”馮說🤵♂️。
在馮看來🧜♂️,面對沒有專職人員、毫無經驗🔣、沒有經費等困難🧒🏿,這一最初的突發奇想能演變為現在逐漸成型的自然大學,靠的是“激發型社會生態”🤍,即參加自然大學的每個人都正派、坦蕩🙎♂️、互相支持,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學生,都是“大學同學”🙏。
“而傳統的管理型社會生態,其金字塔型的競爭機構往往導致人心靈惡化🪴,不可能關註公益🧖🏿,不可能保護自然。”
只要自己在北京,馮永鋒一定參加北京的“城市樂水行”🤳🏿,作為一名活動的發起人,也作為一名參與者,通過近10個月的活動,馮與幾個鐵桿的參與者逐漸形成了一些清晰的“辦學”模式:“自然大學”下面可開展數個學院,如水學院🤵♀️、鳥學院、植物學院等,這些學院活動的開展視各個城市的自然環境而定,由當地民間環保組織開展具體學院項目,項目下設教授🫨、班主任、學生會幹部、課代表等職務,另外學院還開設有研究中心🤷♂️。
以北京自然大學水學院為例👩🏼🦳,目前有探路班和考察班,探路班的職責為探清沿途路線情況,以供考察班使用。
班主任從參加足夠次數的學員中選拔,負責3個月課表的製訂和每次活動的內容設計🧛🏻♂️,另外還負責聘請教授(能夠較長時間參加)和客座教授(在每次參加的同學中發現)。
更多的具體事情將由“學生會幹部”來分擔🤛🏽,他們與班主任一樣👩🏻🦽,都是一次可擔任三個月任期,然後改由他人就任。學生會幹部分為:宣傳委員(包括宣傳資料的印製和發放)、文藝委員(路線開發和活動設計)、學習委員(活動總結🧖🏻♂️😍、資料上傳、資料積累、資源共享)🩲、勞動委員(每期活動的後勤保障,比如測水工具、旗幟♉️、標誌等)、安全委員(包括沿途的安全防護和醫藥急救服務)🟡。
課代表則分為測水課代表👨👨👦👦、文化課代表💁🏽、生物課代表🎱、社區課代表,他們分別負責每次考察活動中的測量、記錄、訪問等內容。
雖然“辦學”模式漸次清晰👰🦻,但自然大學仍面臨著眾多問題🏊🏽👴🏽,如經費欠缺🏃♂️、缺乏專門的項目官員、活動過程的“課件設計”不夠、與社會資源的合作度不足、經驗仍很欠缺等👦🏼。
“惟一的方法就是堅持,在堅持中讓更多的人進入☀️,與所有的社會資源合作,發揮大家的智慧。”
馮永鋒開始樂觀地計劃著明年可能實現的事情,大量申請各種可能的資金支持🗿,爭取31個省會城市和7個計劃單列市都能夠開展;與中國科協全面合作,盡可能成為其環保科普的一個重要活動。
另外,他正籌辦“自然大學研究中心”🤟🏿,即以小額資助的方式,開展一些誌願小組的興趣調研🍡,比如“北京的坑塘現狀研究”、“發現我們身邊的工廠”、“全國城市籠養鳥調查”等🔇。
“生活比以前有了著力點🦹🏿♀️,文字與原來相比🧛🏼,更實在,少了漂浮和空洞。”馮平靜地介紹著自身的變化。
現在北京自然大學水學院逐漸加入了幾名小“大學生”,最小的才6歲🎾。這些孩子在父母的監護下,堅持參加每期的“課程”💩。活動中🤸🏼♂️,馮永鋒時常牽著他們的手,行進在北京的河道邊4️⃣。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