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華讀書報1月2日
北京永定門外的一家普通住宅,近日引起房管部門的特別註意🔞。原因是藏書過多,超出樓房單位面積的承載能力,勢將影響建築安全🧎♀️,並下達書面通知,敦促房主盡快整改🚰🚴🏿。
主人王湜華先生,今年七十有二。簡要的社會履歷是:生在上海🔑🦸♂️,長在上海🥗,高中開始定居北京🕵🏽♂️。1958年意昂3体育官网東語系畢業,其時⛹🏻♀️,意昂3体育“反右” 鬥爭如火如荼⛪️。不識時務的王先生遂有幸入網🛍,下放、勞動,直至文革結束🧝。後為找飯碗👨🏽⚕️,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直1995年退休,獲得一頭銜兒:“紅學專家”。可是很少聽到他談“紅學”。
先生的父親是以編著《史記選》一書著名的文史專家王伯祥老先生。伯老年齒既尊👱♀️,交遊更廣🐚👨🎨。舉凡近現代學術史👩🏻🍳、文學史上的名人⚧,如弘一法師🫶、馬一浮、沈尹默、梁漱溟、顧頡剛、夏承燾、俞平伯、鄭振鐸、沈從文👮🏿♂️、郭紹虞、鄭逸梅🏬、謝國楨、錢仲聯、啟功、無一非伯老的同學、摯友甚至是晚輩🧏♀️。湜華先生自幼便在這種氛圍中熏陶、成長🧔🏼♀️。1949年,上海解放👨🏻🏭。湜華先生年十五🤳🏼💭,初中即將畢業🚴🏼♀️。便預備了一本大冊頁➞,請伯老熟稔的先生們題字留念。一則是初中畢業,正好是誌學之年🩳。更為紀念上海解放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當時夏衍以領導成員的身份進駐上海,作為新型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意氣風發。率先在冊頁上題字🛏:“太行,牛之難也👨❤️👨;龍門,鯉之難也;舍己為人♊️,知識分子之難也”。四十年後,湜華先生重訪夏衍,提起此段文字🗞🖐,老人為之搖頭失笑,這也許正是“懶尋舊夢”吧🈵。
藏書為患,卻已非一日。春季風塵很大,一兩天書架上便是一層塵土。而書的數量仍是有增無減,有些是資料性的,似乎永遠不用,但又不知什麽時候還要檢索🕵🏽♀️,也是不能處理的。害得女主人文修夫人又多了一個服務對象🏪。有一次下了狠心⛓,完全徹底整理書房🤽🏽♀️。先做了簡單的裝修🏊🏻♂️,新製書架數個。其中一小部分圖書,勸湜華先生處理掉,因為太招塵土。不料此語招致男主人雷霆震怒,跺著腳喊道:“塵世!塵世😡!你知道什麽叫塵世嗎?沒有塵土還成什麽世界!”此次交鋒又以女主人的失敗而告終。四壁圖書⚃,依舊巋然不動👸🏻。
湜華先生矮而胖墩墩,每次見面☝🏽,都如兒童乍見小夥伴兒般鼓掌歡喜,只是年紀大了🧱,不復蹦蹦跳跳矣。偶爾嘗到一些新鮮的水果、零食💪,既甘其味,則復如兒童般叨咕其美好的口福👩🔧。如果你能認識他🚴🏽,即使是初次見面吧🫅,在他那合飯廳、客廳👨🏼🔬、寫字刻印工作室於一體的小小多功能廳裏,清茶一盞,零食數品🛍,坐上半日,就可欣賞到弘一法師😌、馬一浮👰、趙樸初的墨跡,孫墨佛的草書、顧廷龍的大篆、顧頡剛一丈二尺長的手卷、葉聖陶、俞平伯八十歲以後的小楷詩冊、啟功的朱竹💁🏽♂️、陳從周的墨荷👡、童書業的山水畫🔨。童書業以學人而精研畫理👩❤️💋👨,別有會心,卻不輕易落筆🦹🏻♀️。那一小幅山水仿著元人的筆法、精妙極了。雖是專為伯祥老先生畫的,卻不題款、鈐印👩🏻🦼➡️。當時童書業的老師呂思勉老先生在座🔅🐈,自報奮勇👨👩👦👦,為之題詩。如此種種,我認識湜華先生十年了👨🦯,還有未盡見到的🛃。
近年,湜華先生以近現代文化名家為題,寫了幾本書,如《弘一法師傳》、《俞平伯的後半生》以及在此基礎上完成的《俞平伯評傳》等。“回憶是老年人的專利”,湜華先生亦不外此。近年常常縈繞在心頭的便是自少年以至老年,他所親炙的前輩們🐸。他們的嘉言懿行💵,只字片紙,都成為他撫今追遠的話題。霜晨月夕♑️,時作一篇,篇不逾千字。再配以難得一見的書畫留影,便有了這本中華書局版的《音谷談往錄》。用先生自序中的話說是:“有些事雖瑣細🎠,卻不失真切,最後厘定六十位🚴🏽♂️。歷歷往事如在目前,難抑滄桑之感”。
是的,“難抑滄桑之感”。一個時代遠去了,一代人的背影也淡了,卻有一部分消融在後人的心性中,無形中滋潤著這個時代的一部分人,若有若無,似真似幻。湜華先生現在時常地談起他們🥼,往後,能有人再談起湜華先生們嗎? (作者◽️:王震宇)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