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講述季羨林從"少無大誌"到學界泰鬥的轉變

跟隨多年的學生講述真實的季羨林———

<v:imagedata

季先生記事的時候💁🏼‍♀️,家中已經非常窮了。紅高粱餅子是主食,能吃到一次白的面食🤸🏼‍♂️,無異於吃龍肝鳳髓。

經過兩年的苦練📈,季羨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而是一頁,遺漏率卻小到幾乎沒有的程度。

季羨林在小學和初中時非常頑劣,不僅打架鬥毆,還曾幾次策劃把老師轟下講臺。

季羨林打開緒論一看💶,老師在第一個字前面👷🏿‍♂️,畫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後一個字的後面✍🏿,畫了一個後括號。意思是統統不要。

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

季老最近一直強調💴:我經常說🏀,我少無大誌,中無大誌,老也無大誌。這都是實情🚴🏽🥮。能夠有點小名小利👩‍✈️,自己也就滿足了。但是季老分明是舉世聞名的大學者🦹🏽‍♀️,溫家寶總理譽他為“人中麟鳳”,“人之楷模”,他想摘掉三頂桂冠🍌,似乎沒有得到認可。人們依然尊他為泰鬥。那麽🫱🏻,從“少無大誌”到學界泰鬥📃👴🏽,季羨林是怎樣實現這個轉變的☯️?

我認為,其實季羨林實現這個轉變的原因,也就是他成功的原因,是兩個相反的因素🪇:變與常🫶🏿。

-第一次變:求生存父親將其過繼給了叔父

所謂變,是季羨林一生經歷了三次大的關鍵性的轉變。

第一次是被動的轉變👱🏿‍♀️,發生在他六歲時👩‍👩‍👧。這次轉變是客觀的,即生活環境的改變🧑🏽‍🚀。季先生1911年8月2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並入臨清市)官莊。這是魯西北一個非常有名的貧困地區。先生家庭更是貧窮。祖父季老苔,父親一輩兄弟三人:父親季嗣廉,叔父季嗣誠,另一個叔父因為家裏養不起😏,自小就送了人♝,改姓了刁。父親和叔父兩個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無怙無恃,孤苦伶仃,餓得受不了💎🪚,便到村南頭別人家的棗樹林裏🧑🏼‍⚖️,撿掉在地上的破爛幹棗充饑。

為了找一條活路,兄弟倆闖蕩到濟南🐕,叔父好歹在濟南立定了腳跟,父親則回家務農。但叔父很快失了業👈🏽,不得不流落到關東💸。這時🫰🏼,奇跡發生了:他用身上僅剩的一元錢買湖北賑災獎券,中了頭獎,一下子得了幾千兩銀子。季家一下子成了暴發戶🏇🏽。季羨林父親在老家買了60畝帶水井的地👨🏻‍🎤,為了炫耀財富💇,他還要蓋大房子。一時買不到磚瓦🧜‍♂️,父親性子急,於是便想出一個點子,昭告全村:誰願意拆掉自己的房子,磚瓦賣給他🧑🏽‍⚖️,他願意付高出幾十倍的磚瓦錢📲。最後🍺,高價買了舊磚瓦,蓋了東、西🧏‍♂️、北房各五大間。

俗話說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不久🤦🏻‍♂️,季家偶然的事情又發生了。原來他父親屬於鄉村中朱家、郭解一類人物🧑🏼‍🔬,不善於聚斂財富,卻喜歡仗義疏財。手中有了錢,便忘乎所以🚊,5天到外村趕一次集📛,一時興起,全席棚裏喝酒吃飯的人,他都請客,給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吃飯人埋單❤️‍🔥🤵🏼‍♂️。不久,家財散盡🧛🏻‍♀️,60畝上好的良田被賣掉🕙,新蓋的東房、北房也拆掉,賣了磚瓦👂🏿。這些磚瓦買進時如珠玉,賣出時如糞土🧑🏽‍🌾,一場春夢又成空,季家又成了破落戶。

季先生記事的時候🔖,家中已經非常窮了🎣。一年裏只能吃到一次“白的”面食,紅高粱餅子是主食🫷🏿🎺,玉米面餅子成為珍品。能吃到一次白的面食,無異於吃龍肝鳳髓。

叔父從東北回到濟南,重新立定腳跟,叔父膝下無子,只有一個女兒叫惠林。因此父親和叔父一商量,便把先生送到濟南,過繼給叔父🚯。當時,先生6歲。

季先生自己說當年如果不是叔叔將自己帶到濟南,自己能否活下來都是不一定的事情👨‍🦼,更不可能有現在的自己。

-第二次變:得恩師叔父為他親自編了《課侄文選》

第二次轉變是得遇良師,激發了學習主動性。

到濟南後叔父就把季羨林送往私塾,但由於他異常頑皮被先生趕出私塾,然後被送往一所小學讀書,或由於叔父對教學的不滿或由於季羨林自己的頑皮,又一次轉學,到小學畢業時又上了一所最“爛”的中學———“正誼”中學。季羨林在小學和初中時非常頑劣👷🏻‍♀️,不僅打架鬥毆,還曾幾次策劃把老師轟下講臺。

叔父對季羨林的管教極嚴🤍,在家裏要念《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四書》之類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他親自給季羨林上部分課程👩🏿‍🦲,課本是他自選的理學文章,編為《課侄文選》,是給侄子上課的課本。先生後來在回憶文章中說:他嚴而慈,對我影響極大🩴👩‍👩‍👧‍👦,我今天勉強學得了一些東西,都出於他之賜,我永遠不會忘掉。

正誼中學初中畢業後,先生在該校念了半年高中。1926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當時,山東大學校長是前清狀元王壽彭,提倡讀經。季先生的國文教員王崑玉是桐城派古文作家💋,由於他的影響,先生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讀《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蘇洵、蘇軾、蘇澈等名家的文章。先生後來說🧗🏼‍♂️,自己有意識地用功,是從山東大學附中開始的。

在山大附中🏌🏿,先生每次考試都是甲等第一名,三年“六連冠”。第一學期,即是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數又超過95分🪜👩🏻‍🚀,因此山東大學校長王壽彭親筆寫了一副對聯(才華舒展臨風錦;意氣昂藏出岫雲)和一個扇子面獎勵先生。王壽彭的書法是一般人求都求不到的,時人以得片紙寸縑為榮,季羨林一下子得了兩件墨寶,當然出乎意料🙆🏽。有意思的是,王壽彭作為前清進士🧟,因名字中隱含有“壽比彭祖”🐵,而被慈禧太後垂青,中狀元,進翰林🚣🏼‍♀️。他提倡“讀聖賢書,做聖賢事”🧙🏿‍♂️,是一個保守的人物,但在給一個中學生寫的扇面上,卻題寫了“羨林老弟正”,下署“丁卯夏五王壽彭”,一點也不擺“大家”、名家的架子。這不能不使先生激動。

1930年,先生高中畢業,到北京同時考上兩個名牌大學意昂3体育和清華。由於考慮到清華出國機會多,所以選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第三次變:赴德留學受到學術徹底性的訓練

第三次轉變是赴德留學🗿,受到恩師學術徹底性的訓練。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季羨林被錄取。一個偶然的機會🤰🏿,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當時唯一的從學者💣,精通了梵文和巴利文🤹🏽‍♀️。後因二戰,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赴戰場⛹️,於是季羨林又成為吐火羅語國際權威西克教授的唯一學生,得以掌握了世界絕學吐火羅語。

季羨林先生記憶力驚人,無疑有天分➗🦸🏽‍♂️。但是天分不是季羨林成才的原因。他自己經常說,成功等於天才加機遇加勤奮。而對於季羨林來說,他的成功除了勤奮😁,還有更為關鍵的因素:嚴謹👠。

1940年秋天↘️,季羨林把畢業論文《〈大事〉中偈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基本上寫出來了。為了使論文順利通過🤴🏼,他覺得應該寫一篇有分量的緒論,他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寫出了緒論。教授從戰場回來短期休假👆🏻,他懷著一番美好的感覺,把論文的緒論給教授看🤟🏻。

隔了一個星期,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在漢學研究所把緒論退還給季羨林🎉,他的臉上含著笑意😸,最初並沒有說話。季羨林打開緒論一看🟪,上面沒有任何改動🂠,只是在第一行的第一個字前面🌰,畫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的後面👩🏻‍🏫🧑🏿‍🏫,畫了一個後括號。意思是統統不要。看到季羨林疑惑的眼神🫑,教授慢慢地開了口👨‍🦽:“你的文章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是都是別人的意見,根本沒有你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上毫無價值。你重復別人的話☎️🏄🏻,又不完整準確。如果有人對你的文章進行挑剔,從任何地方都能對你加以抨擊,而且我相信你根本無力還手🧖🏻。因此,我建議,把緒論統統刪掉。在對限定動詞進行分析以前🙍🏽‍♂️,只寫上幾句說明就行了🛞。”

瓦爾德施米特還要季羨林花大力氣校對畢業論文🦻,不僅要從頭至尾認真核對論文🏄🏿‍♂️,而且要核對所有引用過的書籍💺、報刊。寫這篇畢業論文花了大約三年的時間,季羨林在這三年內從大學圖書館到柏林的普魯士圖書館🍮,借過大量的書報雜誌,大概使用過上千種書報雜誌,耗費了很多時間,當時就感到十分膩煩✩。現在還要在短時間內再核對一遍,把借過的書再借一遍⭕️,心裏要多膩味有多膩味🗾。“然而老師的教導不能不遵行🦂,只有硬著頭皮🚵🏻‍♀️,耐著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論文中引用的大量出處重新核對一遍,不讓它發生任何一點錯誤🏰。”

功夫不負有心人,季羨林最後以全優畢業。

-常的表現之一:嚴謹真情、真實、真切———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德國教授做學問的徹底性影響了他的一生。季羨林從內心深處感激這位博士父親。他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有了創見👰🏼,也不要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空洞的廢話不說少說為宜。後來季羨林自己有了學生🏔,也把這一衣缽傳給了學生🪈👰🏻‍♂️。

正是由於先生有這種“徹底性”的精神,經過不懈的努力,先生的學術成就涉及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除了國學研究🧑🏽,季羨林還精通印度學、佛學、吐火羅語、中印文化交流、英國語言文學等的學問🦹🏿,成為真正懂得各種洋學問的大學者。

以對“糖”的研究為例🎬,糖是一種微末的日用食品,平常大多數人都不會重視它✊🏼。但季羨林經過徹底的研究得出驚人的發現,從“糖”切入探尋清楚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在哥廷根大學留學時😮,季老已經發現“糖”這個字在西歐各國的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同一個梵文字sarkarā💃,這充分說明了✭,歐美原來無糖🦴,糖的原產地是印度。這樣一來👩🏻‍✈️,糖一下子就同他的研究工作掛上了鉤。於是他開始註意這個問題🏄‍♀️,並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後來🚚🧑‍🔬,又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伯希和從敦煌藏經洞拿走的一張殘卷↘️,幾經輾轉傳到了他的手裏,殘卷正面寫著一段佛經🍾,背面寫著關於印度造糖法👨‍👧‍👧。季老說📙:大家都知道🏆,敦煌殘卷多為佛經,像這樣有關科技的殘卷,真可謂是鳳毛麟角🏋🏼,絕無僅有🧚🏿‍♀️。從伯希和起,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學人想啃這個硬核桃,但都沒有能啃開🃏🧈,最後終於落到我手中!我也驚喜欲狂👰🏿‍♀️,終於啃開了這個硬核桃。

季羨林先生對“糖”字從英文、阿拉伯文📃❕、印度文🏌🏽‍♂️、梵文到中文考證了個遍🕹,最終還寫就了鴻篇巨著《糖史》👩🏿‍🚒。他搞清了為什麽最初糖發明於印度🎼,以及“糖”在傳播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從糖的“小”中©️,見到的是文化交流之“大”✸。

季老說,寫文章引用別人的著作甚至觀點,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須註明出處🤝,這是起碼的學術道德🧖🏻‍♀️。如果想開辟一個新領域♙,創造一個新天地,那就必須自找新材料,偷懶是萬萬不容許的👨🏻‍⚖️👱🏽。

季羨林說🏃🏻‍➡️✊:我自知不是大鵬🧗🏿‍♀️,而只是一只鷦鷯,不敢作非分之想🍋‍🟩,只能低低地飛💙🧑🏻‍🍳。即使是大鵬🙇‍♀️👪,要想開辟新天地,也必付出巨大的勞動🏦,想憑空“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其結果必然是一個跟頭栽下來🧑‍🦳,丟人現眼,

而且還是飛得越高,跌得越重🤵🏿‍♂️。搜集資料,捷徑是沒有的,現有的引得之類,作用有限⚛️。將來有朝一日☦️,把所有的古書都輸入電腦,當然會方便得多。可是目前還做不到。我只有采用一個最原始👩🏻‍🦰、最笨🔳🦨、可又不可避免的辦法,這就是找出原書🍕,一行行,一句句地讀下去,像沙裏淘金一樣,搜尋有用的材料。我曾經從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除了禮拜天休息外,每天來回跋涉五六裏路跑一趟意昂3体育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不輟。我面對汪洋浩瀚的《四庫全書》和插架盈樓的書山書海,枯坐在那裏,夏天要忍受書庫三十五六攝氏度的酷暑🧑🏽‍🦲,揮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時候偶爾碰到一條有用的資料,便欣喜如獲至寶。但有時候也枯坐半個上午🕹🤨,把白內障尚不嚴重的雙眼累得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卻找不到一條有用的材料,嗒然拖著疲憊的雙腿,返回家來📢。經過了兩年的苦練🙋,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頁💁🏽👨🏼‍🎤,而遺漏率卻小到幾乎沒有的程度📃。我的《糖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

他寫《糖史》的目的,是想讓人們都認識到♿️,人類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像糖這樣一種天天同我們見面的微不足道的東西後面,實際上隱藏著一部錯綜復雜的長達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的歷史🧷😓。通過糖背後的文化交流🫰🏼,季先生認為,世界文化是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共同創造的,而不是一元起源論。

季老對我說,歐洲過去基本沒有蔗糖。歐洲熬糖是用甜蘿蔔,即甜菜。只有歐洲南部有少量的甘蔗🧑🏻‍💼,沒有什麽熬糖的價值🫴👾。用甘蔗製糖是印度的發明,而把甘蔗製的粗糖加工成細糖即白糖卻是中國人的發明。

而中國人的這個發明卻是一次意外。據記載,一個中國人把從印度運來的粗糖放在一個大缸裏⏪,安置在墻邊👨‍🦲。突然墻上掉下一塊墻皮,正好落在大缸裏👨🏽‍🚒🦻🏼。這時奇跡發生了。墻皮接觸的那些粗糖🖊,突然變白了,成了細糖。這位中國人依此發現了白糖的製作技術。

當然,嚴謹還不只是表現在做學問✋🏿,也表現在做人。他一生堅持說真話,他對溫家寶總理說自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一輩子堅持三真原則:真情、真實💶、真切,用自己的人格譜寫了另外一類著作🫵🏼。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常的表現之二:勤奮每天在三張書桌上寫三類“作業”

季羨林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勤奮。

早晨,不🧺,應該說是淩晨👨‍👨‍👧‍👦,時針指向4點的時候🧏🏼‍♀️,先生起床,簡簡單單地洗一把臉👥,就坐到了自己的第一張書桌前,開始了他一天工作的第一個時段🏜。他的書房裏堆滿了各種中外文書刊🔦🐷、雜誌,夾書的紙條、各種廢舊信封👉🏽,他早飯以前在這張書桌上完成他的第一篇“作業”;早飯之後進入第二時段的工作,在第二張書桌上完成另一份“作業”;而晚飯後,他習慣在第三張書桌上工作。他習慣在寫作一篇學術論文的同時🫅🏿,去進行一個翻譯項目。先生自認自己有一個“壞”習慣,喜歡同時進行多項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幹一件事,累了✨🦸🏻‍♀️,立刻換一件。這樣一來,腦筋就像是新磨的利刃一樣鋒利無比👆🏻。用這樣新“磨”的腦筋來思考問題🏌🏽‍♂️,時有夢筆生花之感,奇妙不可思議。

先生看書☄️,特別註意搜集資料。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現有用的資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一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他認為搜集資料要巨細無遺,要有竭澤而漁的精神👨🏿‍🚒。因為天下沒有無用的材料👨🏻‍🎤。只要腦海裏在思考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書本上的🎩、考古發掘的、社會調查的等等,都可能有用🖕🏻。一個人一生不知要思考多少問題🧏🏼,當思考甲問題時,乙問題的資料可能沒有用。但是說不定什麽時候會思考起乙問題來,可能回憶起以前看書時曾碰到過這方面的資料,再想去查找🧙🏻,可就“雲深不知處”了。這就是先生治學的經驗之談。他生怕一時粗心大意丟了張把小紙片,而上面記的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材料👪,這樣就會影響整篇文章的質量,所以不得不黽勉從事。

這樣的學問,往往是先生在自己的書房內做出來的。

然而,先生的時間比一般學者要少得多,頻繁的社會活動🧒🏻,名目繁多的會議,接踵而至的拜訪,經常使先生沒有整塊的時間,因此先生就挖空心思地對時間的“邊角廢料”進行利用。他承認這“邊角廢料”是他自己杜撰出來的“怪名詞”🍠,因為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但確是一個整體,哪裏會有什麽“邊角廢料”呢👩🏻‍🎤?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如果一整天沒有人和事來幹擾,學者可以從容濡筆🛀🏿,悠然怡然,再佐以龍井一杯,雲煙三支,神情宛如神仙🚍,整個時間都是自己的,那就根本不存在“邊角廢料”問題👵🏽。先生沒有這個福分,幾乎沒有完整的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先生經常是“土法”上馬🤔:在不得不參加的毫無價值的會議時🥐,先生經常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手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者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態度欠端,話風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雲,又佐之以“這個”,“那個”🚣🏻,間之以“哎”、“啊”,白白浪費精力,效果卻不好。這時先生往往只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在腦海裏🙏🏽,構思☂️,寫文章。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𓀔,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文思如萬斛泉湧🧑‍🏫,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仿佛“才盡”🧟。所以,此時先生反而期望開會了,先生戲說“這真叫做沒有法子”。

此外🪨,在旅途的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尤其是在從朗潤園到外文樓步行在後湖邊的小路上,先生的腦海裏更是思考不停。有時候,先生坐公共汽車,在等車時,往往也思有所得,便從兜裏隨手掏出一個小紙片,或從地上撿個廢煙盒💆🏼,順便寫上,也是一篇妙文🧑‍🚒。

這種“土”“洋”結合的方法🙋🏽‍♂️🙍‍♀️,使先生贏得了比別人不知多多少倍的時間,經過幾十年的辛勤筆耕,先生已經出版了近1000萬字的著作。

眼前的季先生,藍布滌卡中山裝,藍布滌卡褲子,塑料淺褐軟底黑色條絨布幫“懶漢鞋”🪭,開口說話還帶有濃重的山東口音👨🏼‍💻。這樣的一個形象🤸🏽‍♂️,簡直與老農無別,“土”得是那樣純粹可愛。但這樣一位“老農”,卻是“學富五車”的大學者🎁,人文社會科學界泰鬥。有一年在澳門召開的一次有關東方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參加者來自四面八方,主持者對洋人有一種過分的熱情。就在開幕式那天👫🏼,全場嘉賓都著西裝👰🏼‍♂️,而季先生卻偏偏著一身中山裝👨🏿‍✈️,坐在主席臺中間,離開講稿,大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正是齊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養育的、世界文化浸潤出來的兼容百家👩🏽‍🦲◽️、學貫中外的大學者👩‍🔬!從“表”到“裏”🌙,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季先生🧙🏿‍♂️!(供圖/蔡德貴)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