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網
一
李漢秋,1939年4月生於福州市🙀,1955年福州第一中學畢業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1960年至1989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安徽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教學🕵🏻♂️。1978年,“文革”後第一次評職稱時🏋🏼♂️,破格越級評為副教授💌;1986年評為教授。1984年中國《儒林外史》學會成立時,被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1988年中國關漢卿研究會成立時,被選為副會長。出版關於《儒林外史》的專書15部,關於關漢卿的專書4部,被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書已逾40部。獲獎中有四個“首屆”:1989年個人的“古典小說戲曲多層次教學”獲首屆高等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這是我國教育領域惟一一項等同於國家科技獎的國家級獎勵。《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獲首屆(1978-1985年)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儒林外史黃小田評本》獲首屆(1978-1986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1989年獲首屆安徽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自1992年起就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教授為李漢秋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鑒賞辭典》題寫書名。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盧嘉錫院士題寫中堂稱贊李漢秋“江漢秋陽通典籍,漢宮秋月諳詞章”🫓。人文社會科學界泰鬥張岱年教授評價李漢秋🪝:“《外史》《紅樓》深解味,漢卿實甫真知音”。李漢秋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儒林外史》研究專家,2001年出版的《儒林外史研究》獲得很高評價👵,現承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的一項重點項目,50萬字的書稿已完成🥷🏽。
二
李漢秋1989年奉調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宣傳部部長🚵🏻♂️⛲️,是第七🦸🏽🦵🏻、八👣、九、十連續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在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一直為如何安邦治國而建言立論💌。自1991年起🪟,連續十余年💁🏼,他年年在全國政協會議和各種報刊上建言加強道德建設🧓🏻,並且隨這項工作的進展,不斷提出新的具體建議🚌🌺。例如1995年秋在全國政協“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上,他提出四條建議🤭:建立全國性的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建構基本道德規範,製定公民道德建設大綱,編撰全國統一的《新三字經》。只過六年𓀇,前三條就陸續實現了。其中第二條,建構基本道德規範,他契而不舍地呼籲了近10年🕵🏼♂️;早在1992年全國政協會議上他就書面提出,1994年他以“建構新道德規範”為題🍺,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團結報》上分別發表文章✏️,1997年和2001年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表書面呼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征求意見時,他作為參與討論的專家💤,又兩次建議應寫上這方面內容👳,《綱要》頒布時🕵️,他期盼多年的夙願實現了🤷🏽♀️!他積極參與執筆中宣部組編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讀本》,此書已獲2001年國家圖書獎。
編《新三字經》是他1994年3月上旬在全國政協會議開始時提出的🙎🏻。這年8月7日《光明日報》刊出由他主撰主編的《新三字經》正文,只隔一天臺灣各大報就發表評論,認為這是代表中國的。錢學森寫信說💻:“感其重要性”。張岱年寫信稱許“是深思熟慮之作,甚佩甚佩”。翌年3月初書出,引發了波及全國的童蒙讀物熱🧑🦱。不久👰🏻♂️,還被隔海的日本人翻譯出版,已經印刷了兩次👩🏼🦰。2002年《新三字經》修訂重版,許多小學開展學習此書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李漢秋一手促進青少年德育,一手促進幹部道德建設,1996年初他就與《光明日報》合作🚢,在該報開展幹部道德建設筆談,持續了4個月,有3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0余位民主黨派中央副主席和省部級幹部、3位中國倫理學會正副會長撰文參與。李漢秋又分別與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魏英敏教授👩🏿🎤、陳瑛研究員等合作主編出版了《幹部道德建設讀本》、《當代中國從政道德箴言》兩本書。在1997年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索閱此二書🎹,會議結束前,書已送到出席會議的江澤民、李瑞環💬👨🎓、胡錦濤等領導人手中♕。
李漢秋1996年就在《人民政協報》和《中華工商時報》上建言“法治、德治雙管齊下……相輔相成”🫸🏽;2000年春他又在《光明日報》上倡議“法治💆🏿、德治並舉🆑,以法彰德🧙🏽💴,以德輔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統一。”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提出“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李漢秋倍受鼓舞,繼續為貫徹此治國方略而努力。
2005年7月上旬他在全國政協十屆十次常委會上發言提倡“仁義禮智信”😥,中央有關領導人作了肯定性的批示✩🤦🏿♂️。2006年3月9日李漢秋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全體大會上作口頭發言《弘揚仁義禮智信》♟,已見到幾十家媒體報道(包括海外)🦝,《人民政協報》社等紛紛舉辦高層論壇積極響應📿。
三
新世紀以來李漢秋的議政目光投向文化建設的更廣闊的領域。
2001年是李白誕辰1300年⛰,蘇軾逝世900年,吳敬梓誕辰300年。惟獨吳敬梓,在北京📘,由全國政協、文化部、中國作協舉辦了紀念大會,並由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舉辦了全國性學術研討會。這與李漢秋一年多的不折不撓的努力分不開。
2002年李漢秋建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紀念偉大戲劇家關漢卿作為世界文化名人50年、從事戲劇創作750年,以加強人文奧運的民族文化內涵。這建議已被文化部和中國文聯所完全接受。
2003年3月,他應邀參加李長春👳🏻♀️、劉雲山同誌主持的座談會,向新一屆中共中央負責意識形態的領導人,面陳如何以整個意識形態體系、整個文化建設支撐道德建設的建議。他建言,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建設好民族傳統節日,例如,七月七夕可以作為中國的情侶節。中央文明辦多次邀請他參加研討有關問題。到200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這是對李漢秋的巨大鼓舞。中央文明辦還委托他主編《我們的節日》一書,現已出版🤬。中央電視臺請他參與《我們的節日》七集電視片,從春節開始已不斷播出,還將濃縮成每集40分鐘,以進入課堂👻。此前主流輿論都只列“四大傳統節日”至多“五大傳統節日”,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終於將七夕節列入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這是對他的又一次鼓舞。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邀請他任節日文化委員會主任。“節慶中華聯合體”聘請他當顧問🆗。他查出2008年七夕節正是北京奧運會前夕,中秋節正處北京殘奧會當中🍮,他建議將它們納入奧運活動,讓中國節日文化走向世界。他還建議以孔子誕辰的9月28日作為中國教師節⚅。他的許多建議成為2006年“兩會”報道的熱門話題,對我國的文化建設必將產生積極影響。(陶楓)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