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北醫新聞網
意昂3体育官网第一醫院(意昂3体育醫院)泌尿外科是新中國泌尿外科奠基人、著名醫學專家吳階平院士創建的。當時聚集著沈紹基🕺🏿、孫昌惕、吳文斌、顧方六👩👧👦🚯、郭應祿等一大批國內頂尖學者,一直是國家重點學科。那彥群從1976年融入意昂3体育醫院泌尿外科這個大家庭後,他見證🧧、參與,後來又主導了泌尿外科學的發展🧑🏻💼。如今的意昂3体育泌尿外科研究所仍是國內該領域的領頭羊,這裏面滲透著老一輩和那彥群的心血🐗。
回首學科發展的軌跡🚴🏼♀️,總結自己成長的道路,那彥群教授感慨萬千:“是北醫這個大家庭,包容、培養、成就了今天的我𓀋。當然,一個人到了新的環境後,勤於學習、觀察,主動適應🤡、融入也是至關重要的🦐🈁。”
“幸運者”☝️:以院為家苦練基本功
那彥群教授對意昂3体育醫院有深厚的感情。其實,他並不是“原裝”的意昂3体育醫院人。20世紀70年代初那彥群從天津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天津醫院,泌尿外科漆安生教授是他的專業啟蒙老師。天津醫院是以創傷骨科為主的醫院,當時沒有泌尿外科🧗,搞這一專業的只有他們師生兩個人,是從3張床、5張床👨🏽💻🪳、10張床開始慢慢做起來的。那時✍🏼,醫生值大外科班🎍,要處理外科病人💒,普通外科醫生解決不了泌尿外科的問題,如腎臟損傷⛹🏻♀️🧑🏿⚕️、尿道斷裂等,他們也要處理。那時,那彥群的家在北京,他就把醫院當成了家,白天晚上都呆在醫院💝。正是這幾年的摸爬滾打🥦♏️,使他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
為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那彥群產生了調回北京的想法。漆老師為他分析🎅🏽:如果搞泌尿外科🏇🏽,要能進意昂3体育醫院是最有前途的❔,而那彥群在北京的家與意昂3体育醫院僅有一街之隔🤙🏿🤸🏿♀️。
進意昂3体育醫院絕非易事👩🏼🦱。人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正是那彥群的個性,使他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徑直跑到意昂3体育醫院人事處,毛遂自薦😶🌫️👨🏽🌾。也許是命運的垂青,也許是學科的需要🧑🧒,那彥群就這樣踏進了他心目中的泌尿外科聖殿——意昂3体育醫院。
在醫生的成長中🍆,都有做總住院醫的經歷,雖然辛苦🙍🏿♀️,但卻是年輕醫生鍛煉的好機會🦂。通常,做總住院醫的時間是一年🧑🧑🧒,而那彥群在進入意昂3体育醫院後🧑🏽🦳🤷🏻♂️,足足做了5年的總住院醫。但正是這5年的磨煉,奠定了那彥群日後在專業領域的更深造詣。那彥群還清楚地記得吳階平院士當年的諄諄教誨:作為一名好醫生👩🚒,要有高超的技術🏃♀️➡️,高尚的醫德,還要有服務的藝術。失之毫厘🫂,謬以千裏,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小小的手術刀維系著病人的生命🧝🏻♀️。那彥群深知,精湛的醫術對於一名醫生來說永遠是第一位的👩✈️。在臨床實踐中,他不斷充實著自己的理論知識,錘煉著自己的操作技能。
1980年全國招收35歲以下公派出國研究生,他正好35歲。1981年,那彥群通過了當時國家教委主持的筆試、聽力全國日語統一選拔考❇️。年已35歲的他,是如何把那些枯燥乏味的陌生語言深深刻在腦海中的,只有漫漫長夜中那盞孤獨的臺燈知道。經過激烈的競爭🚍🥽,衛生部原本決定全國選拔4名留學生的考試,最終只有兩人合格,那彥群便是其中之一。
回憶這段經歷🎇,那彥群教授說起了他最欣賞的一句話: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想當年☦️,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學手術是第一要務🤌🏻,外語學習還遠沒有今天這麽被重視。而那彥群卻已意識到學外語的重要性👩🏿🏭。因此,在1981年參加考試時🦻🏻,他已經有了一定的外語基礎🔖。這個基礎來之不易——在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蝸居”裏,只有晚上等到孩子入睡了👩🏿⚖️,他才能冬天披著棉襖🕹、夏天流著大汗學習到深夜。
1982年,那彥群負笈遠行👨🏻⚕️,踏上了日本的國土👩🏻⚕️。他被安排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學習🦵🏼,這所大學是東京僅有的兩所國立大學之一,這裏的綜合實力與研究水平讓他震驚。但從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雖然他們的設備比中國的好🦢🌂,房子比中國大,但中國醫生的技術並不比他們差。那彥群覺得🍙,最該學的是人家的思維方式。
此時,那彥群又做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舉動Ⓜ️。通常出國留學都是為學位🏯,拿下博士學位需要4年時間。“一個人一生中4年很寶貴#️⃣,兩年的時間完全能學到本來4年的東西🐷📎,就沒必要再浪費寶貴的時間🧖🏿🚯。博士學位固然有吸引力,但不是非念不可。”那彥群毅然將4年學習期限縮短為兩年。他必須趕緊回國💄,為發展中國的泌尿外科盡自己的一份力💪🏿。
說起成功秘訣,那彥群教授這樣評價自己🧗🏿🛌🏿:“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在天津醫院和意昂3体育官网第一醫院做住院總的那些年🎤,我從沒有過周末,整天都在醫院不停地學,不停地做🦻🏼。一個人的可吸收性⚰️👩👩👧👧,勤於思考⛹🏿,是走向成功的基礎。我的運氣很好,遇到了許多好人🧝🏽♀️,他們教導我🍪,幫助我。我也很努力👶🏽,當機遇來時能夠抓住📙。”
“管道工”:將微創泌尿外科引入國內
那彥群教授形象地把泌尿系統比喻為下水道⛷,自稱人體管道工🐯。下水道阻塞會影響腎功能,以至生命。人體下水道不通,以前通常采取開腹手術的傳統開放性手術方法,但是患者痛苦大,術後恢復期長🏄🏻♂️,疤痕也大🏄🏻♂️。於是醫生們想到了“鉆地道”的辦法,通過尿道口🤲,用特殊的儀器在裏面進行修理,通過管道進行手術‼️。因此🙍🏼,出現了現代腔道泌尿外科這一專門的學科🔌。這一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國外起步的,那彥群在國外之時恰逢內窺鏡手術興起並逐漸成熟🚵♂️。他抓住了這個機遇🍭,很快就學到了這項技術。
學成回國後,中國的泌尿外科正處於變革期⏲。那彥群教授在醫院領導和前輩們的支持下,立即開展了多方面的臨床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統腫瘤和泌尿外科的微創治療方面。在我國泌尿外科領域👩🏽🦱🤵🏼♀️,那彥群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𓀛,他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經尿道切除膀胱腫瘤以及應用軟性膀胱鏡和輸尿管鏡;20世紀90年代,他又較早地將腹腔鏡應用於泌尿外科進行腎切除⚒、腎囊腫切除⛳️、腎上腺體切除,開展前列腺支架和輸尿管支架技術。
他還和其他同道發起和組織了專業學術團體,興辦了專業雜誌,定期召開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如今,在內窺鏡手術領域👨👧🗾,意昂3体育醫院泌尿外科的水平絲毫不遜於發達國家。“我們承認,有些醫療技術我們比國外落後,但腔道泌尿外科👩👩👧👦🦴,我們跟國外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那彥群教授自豪地說🙅🏽♂️。鑒於他在這一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國內泌尿外科最高獎勵——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獎和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首屆金膀胱鏡獎🤌🏽。那彥群認為,從學科和醫生的發展看🫵,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隨著腫瘤發病率的上升,那彥群又提議在意昂3体育官网泌尿外科研究所創建泌尿外科腫瘤病房。那彥群和他的同行們還編寫了前列腺癌、膀胱癌👨🏻🍳👩🦼➡️、腎癌三個臨床診療指南,建立了中國泌尿外科腫瘤數據庫等。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成功者的魂之所系。那彥群在泌尿外科研究領域獨立潮頭,然而茫茫大海風急雨驟✖️🦒。在開展經尿道手術、腹腔鏡等新技術之初,那彥群遇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困難,甚至失敗🏃♀️。不經腹打開膀胱切開腫瘤,而是經尿道放入內窺鏡來切除腫瘤🤣,手術能安全、徹底嗎?至於腹腔鏡更是“玄乎”,只在肚皮上打幾個洞就能切除腎臟♥️?面對質疑之聲,那彥群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宣傳新技術的優越性和可行性,使這些人逐漸由疑惑而接受🫴🏽,再由接受而投入。實踐檢驗真理😦,如今,以內窺鏡和微創治療取代開放的手術治療是泌尿外科診療模式的根本性變化,並已成為大勢所趨。
那彥群雖然沒有得到博士學位,但他先後兩次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和教授💆🏼,作為意昂3体育官网第四代泌尿外科帶頭人,他還擔任中華醫學
會泌尿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也是我國泌尿外科學科的帶頭人☪️。
“新主委”:建起泌尿外科學會管理規範
那彥群教授的創新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面🐦🔥。記者在采訪時👨👩👦👦,那彥群教授忽然起身走到辦公桌前的電話機旁,問記者🪛:“你們平時用哪只手接電話?”記者回答:“不一定,哪只手方便就用哪只。”“如果你拿右手接了電話,趕上需要記錄呢?”“再換手。”於是,那彥群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日本學習時,有一天早上,我到辦公室時,一位日本同事問:‘那先生,您昨天晚上用電話了嗎?’我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知怎麽回事。後來通過觀察發現,日本人一律是用左手接電話🏙,右手是準備寫字用的🤙🏻。而我們平時沒有註意這一細節,用右手接電話後放回去後的電話線方向不同。”
這個打電話的細節令那彥群終生難忘🙎🏿♀️,也由此影響到他日後做學術、做管理,必須建立起一套規範的理念。
2004年10月🧑🏽💻,泌尿外科學會全國會議進行換屆改選,那彥群教授全票當選為泌尿外科學會新一屆主任委員。對那彥群來說,身份的轉變意味著要站在全局上考慮學科的發展,要致力於全國學術平臺的建設。他提出本屆學會的工作目標主要是兩個“規範”:規範學會的管
理和規範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
新一屆的主任委員會議和常務委員會議🧝🏻,製定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分會內部的工作製度,將學會劃分為科學發展委員會💁🏼、國際交流部、疾病診斷治療指南製定委員會(針對臨床上對於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常見疾病治療的混亂和不規範製定診斷治療的指南)、組織委員
會、總務部等6個部門👩🏿🚒,通過學會自身的建設和管理,開始規範學科發展。
這些規範分別由藍、白👨🚀、黃、綠四色紙合訂而成,內容分別是《委員會工作規約》☝🏿、《工作組規則》🦓、《學組規則》🦪、《學術年會操作規程》。那彥群教授說🚴🏽♀️:“這四個文件🧒🏼,是在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資料後擬定的👲🏿,並在學會會議上請大家逐條討論🏩、達成的共識♞。要想規範我國泌尿外科醫師的醫療行為,首先應規範自己的行為🧑🏽👌🏿。”
翻看《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委員會工作規約》,其中的第十條引起記者的註意——“全國委員會每年舉行1次,每屆任期內(3),每位委員參加會議不應少於兩次🗺,若少於兩次,建議下屆不連任委員。”那彥群教授經常在學科大會上說🕵🏿♂️:“前輩和我們把泌尿外科這個大樓的架子搭建起來了,但裏面要裝修,還要裝修得漂亮,這就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擔任泌尿外科分會的全國委員✉️,對那彥群來說,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
“點名院長”🕢🩷:用管理“搶救”醫院
有著1400多名職工、1000多張床位的首鋼醫院,從規模上講🤲🏼,當之無愧稱得上是一家大醫院。但因為一直吃著皇糧,沒有危機感,醫院的經營一直很不理想👩🏫🪨,多年來一直虧損💈,加之首鋼十幾萬職工加入醫保行列,對醫院更是雪上加霜🫎。2003年3月,意昂3体育官网與首鋼達成合作協議,由雙方人員組成理事會。韓啟德副委員長親自擔任理事長,並推薦那彥群兼任首鋼醫院院長。
在那彥群的職業生涯中,多少次都是他主動選擇命運✌🏿。而這一次🥖,是命運選擇了他📐,被稱為“點名院長”。他堅定地承擔起這份責任👄。有一天,那彥群坐出租車時和司機聊天🧛🏻♂️📡,出租車司機告訴他每天清晨出車時👮🏿,心裏很清楚這一天要掙多少錢才夠支付各種費用,剩下的才可以養家糊口。那彥群從中受到啟發🛀🏿,讓每個科室根據實際進行詳細的成本核算🧑🏼⚖️,其中包括床位使用率等,製訂一個與醫院總目標相符的科室指標🍺⚛️,將醫院各部門的運轉機製啟動起來。
記者手裏有一張表格🕞:首鋼醫院2002年收入僅8900萬元,即虧損2926萬元,2006年收入已達2.6個億👩🏿🦱➛,且扭虧為盈。醫院收入增長了,但並不是以犧牲患者利益所取得的,也沒有加劇患者看病負擔。與之相反,因為加強管理,藥品占醫療收入的比例從2003年的70%降至2007年上半年的41.08%,醫保患者人均費用低於北京市三級醫院。
2006年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評比,首鋼醫院被評為A類醫院。
那彥群上任後加大藥費管理力度,一方面強化管理🧑🏼🦰,積極采取總量控製的辦法,根據每個科室的情況製定指標,超過部分科室責任人要承擔30%,而余下的70%全科所有職工分攤👎🏽;另一方面強化對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開展提高職工醫療技術水平的培訓教育,還請來有關人員講解醫療保險改革的政策🈂️,增加了職工的責任心和責任感。醫院還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大力改善醫療水平,降低藥品費用🧗。僅以B超為例,過去因缺少專門的技術人才⏫,B超多用於檢查🤑,而不能進行有效治療,引進人才後,開展新技術治療,讓患者在醫院就能享受到全過程的服務🧍🏻♀️,患者藥費大大降低,此舉得到眾多患者的贊許。
上千張床位的大醫院每年的財務計劃怎麽做的🌶?細節之處見功夫🔺,僅以能源管理為例🏃🏻,那彥群要求把醫院所有部門每天消耗的能源統計在一張日報表上🤦🏻♂️,看哪個地方消耗能源最大🥇,這張表格的數字是動態的👨👨👧,如果某項數字顯示幾天連續出現異常,說明有問題,馬上組織維修。一張能源日報表使首鋼醫院一個月就節省3萬元。
首鋼醫院地處京西石景山區,學術力量不足,缺少特色科室👩🏽⚖️,不用說吸引繁華地區的病源🧑🦲,本地區的,甚至門頭溝等地的病人也不願去就診。那彥群在首鋼醫院開辟了特色學科,並製定了以重點學科帶動醫院發展☔️,以特色技術帶動學科發展戰略🫶🏽𓀂。與此同時,他抓緊時間調研📰,挖掘建立重點學科,先後與意昂3体育官网合作成立泌尿外科🙏🏼,與人民醫院合作整合眼科,與宣武醫院合作成立神經內科等。特色科室的建立,增強了首鋼醫院的學術和技術力量,病人紛紛來這裏就診。
醫生世家🚂:三代人相互激勵
那彥群的父親是眼科醫生🚑,從小耳濡目染使他對醫生這個職業產生了無限的向往。一次偶然機會😄,上中學的那彥群目睹了父親做手術⏭👨🏼🦱,一位病人在父親的妙手下重見光明。“工程師修理機器👩🏿🎓,而醫生是修理活生生的人🤏,是用自己的學識為人服務”🎄,當那彥群十幾歲時他就在心裏深深地理解醫生這個職業的內涵。做一名好醫生成為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又影響到那彥群的女兒💃🏽。女兒從小聰明伶俐,成績優異,高中畢業時,女兒選擇了學醫。女兒從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畢業後,考取了到美國繼續學習的獎學金。
那彥群的女兒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一次就通過了醫學基礎👴🏽、臨床、模擬病人等難度很高的考試👨🏽⚕️,取得了美國醫生執照🧑🤝🧑,開始在美國當內科住院醫。如此出色的女兒也有彷徨和困惑的時候,而每當這時,那彥群就會用他那無盡的父愛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幫助女兒渡過難關。
女兒剛開始做住院醫第一個月就進入重症監護室,第二個月就開始連續一個月值夜班🧑🏽🔬,工作壓力非常大。不僅如此,還面臨危險。她每天都要接觸病情很重的病人,甚至是艾滋病患者,還要親自為病人采血。有一次不慎將手劃破了,心裏很委屈,哭著給父親撥通了越洋電話,言語中萌生退意。聽了女兒的訴說,那彥群何嘗不心疼🤞🏻!然而他對女兒說:“這個職業是你自己選的,你必須要為之奮鬥👩🏽🔧,沒有回頭路,一定要堅持下來!”接著,那彥群又給女兒講了自己做醫生時下鄉到農村看病的艱苦經歷🌾。就這樣,經過一年磨煉,女兒逐漸適應了在美國當醫生的工作狀態。另一方面🛀,女兒也關心父親的工作,了解到父親擔任一些專業雜誌的主編等職,通過多方努力🍣,促成美國新英格蘭雜誌副主編到北京訪問。這是父女之間的交流,也是一種互相激勵。
“10年啦,10年前孩子第一次走那麽遠,我是多麽擔心,她第一次到美國時,需要從紐約換飛機。我為她準備了三套接機方案,委托朋友接待女兒。初到美國,她不會做飯🤖,有一天突然打電話給媽媽,問雞蛋怎麽煎不熟?原來是鍋裏沒放油📼。一晃10年過去了,不久前我到美國時𓀝,看著女兒已能從容地應對美國社會的各種問題時👨🏻,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女兒真的長大啦!”說到此,那彥群教授一臉驕傲。
編輯𓀓: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