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山:作為精神家園的哲學

葉秀山 1935年生🧙👩🏼‍⚕️,祖籍江蘇鎮江。1952年入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學習,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該院學部委員。著有《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思·史·詩》、《葉秀山文集》四輯等。

哲學因何而來?

哲學好像什麽用也沒有,既不管吃又不管穿。但是,為什麽從古到今有這麽多人願意費腦子去研究這門學問呢?古希臘人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想法🤹🏿‍♀️,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是你不僅要過這個生活,而且要理解、要懂得這個生活𓀄。不可理解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古希臘人覺得👍🏽,眼前的這些生活,當然都得應付👩‍🦲。人總得去謀生吧,比如蘇格拉底就是敲石頭、鑿石像的。但是,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此。只有理解了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那麽,對於你看到的🎥、你感覺出來的這個世界,你天天過的這個生活,怎麽去理解呢🕺?古希臘人的回答是:你得證明它!

那麽,什麽是證明🪣💆🏻‍♂️?證明就是推理🍟,源於當年在希臘最流行的歐幾裏得幾何。譬如說,“兩條平行直線永不相交”。這一眼就看得出5️⃣,但即使是這樣簡單的道理✷,或者是日常見慣了的現象,也需要證明🧎‍♂️‍➡️🥷。不證明就沒有意義。哲學所提出的這個問題給我們的啟示是:你感覺到了的東西未必是真理,真理需要證明。在古希臘哲學裏🧑‍🔧,最嚴格的思想就是推論🐫。這個推論是一種必然性,它是一定的📯,不是隨隨便便想出來的。

所以在古希臘,感覺的世界跟理性的世界是劃分開來的🙃。古希臘人有句名言:“不可見的世界要高於可見的世界。”就是說,理性的世界高於感性的世界。我們必須得生活,但是我們感覺到的世界必須用理性來證明。感覺世界、大千世界,說得嚴重點都是過眼雲煙,只有理性才是永恒的。人的生活要有意義,只有在理性的世界裏得到證明了👉🏻,才能夠真正安身立命、心安理得👼🏼。這個思路一直貫穿到現在👋🏽。我講的哲學作為精神家園,也就是這個意思🧗🏼‍♂️。

古希臘人還有個非常明確的思想,在別的民族不那麽明確,就是人都是要死的👊。人死了就什麽也感覺不到了🚴‍♂️,有意義的只能是那個理性的👩🏻‍🦳、推論的世界。因而,你只有把精神寄托在那裏才能得到安逸,才覺得可靠💬。哲學就是靠這個思路發展起來的。

哲學研究什麽🫱🏿?

哲學研究什麽?研究絕對🍚,研究無限。好多年前有位科學家批評我們搞哲學的研究無限🫘,說那是想象出來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從1、2🚃👷🏿、3……一直想到沒頭,就叫無限🧜‍♀️。其實,很多學問都離不開想象,沒有想像力就沒有科學的發展。但是哲學中研究的“無限”,恰恰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論證出來的,它不可能光靠想象🚢。

從古希臘以來,一直有這樣一個思路:一切有意義的生活都是要證明的⚂。能夠證明的唯一的工具就是邏輯(logic)。邏輯在理性裏頭是唯一且最純粹的推理式,不摻任何的想象和感覺🔮,是純粹的形式◽️🙈。如果沒有這個邏輯🧑🏼‍🦱,生活不會規律🦶🏼,也就沒有了意義🦩🪚。也因此🕴,古希臘人製造了“感覺的”和“邏輯的、理性的”這兩個世界。

古希臘人堅持做這個論證工作🧚🏿‍♀️,中古的人也在論證🫐,當然,他們論證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無限的。基督教本身是一種宗教😩,希伯來宗教文化中原本不需要理論、概念的推論和證明,它是一種信仰。但是後來希伯來文化要占領歐洲,就得跟希臘文化磨合,也接受了古希臘的這套思路,覺得要使我這上帝有意義、對人的生活起作用,只有把他證明了🏌🏻‍♂️,推出來必須要有這麽個上帝的存在,才算踏實了。因此👮🏽,中古時期的大哲學家像奧古斯丁🔄、阿奎那💅🏽,幾代人的聰明才智📮,都在論證上帝的存在。

一直到近代,斯賓諾莎還在做這項工作🧑🏼‍🎓🍎。他的《倫理學》,寫得跟幾何課本一樣🛶,第一條是公理,然後一步步推論,推到最後是證畢👱🏻。斯賓諾莎還給人一個啟示:可以證明的東西未必是可以明證⟹。什麽叫明證?就是證據(evidence)❇️。比如說昨天出了車禍,有目擊者(witness)作為證人👐🏻,這是明證。但是上帝不能這麽明證🧵,《聖經》裏說上帝在那個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那還不行,別人沒看見,你也拿不出上帝來🎑。經過眾多哲學家們的思考,到斯賓諾莎就跟我們講,神、上帝是可以證明的,但是不能證實。這個很厲害啊!

但是🫃🏿𓀂,哲學絕不可能光研究形式的東西,而置感覺的、生活的世界於不顧,否則哲學就變成一種空洞的工具、技術。古希臘人立了規矩👵🏼,必須使這個感覺世界理性化,使我們的生活合理化🍘,但是並沒有把感覺世界全都拋除。不能說生活的合理性都在那個邏輯了,我們不還有感性的一面嗎👮🏻‍♀️🧑🏻‍🦳?康德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

科學如何可靠?

知識離不開感覺,科學研究的也都是可感的世界。感覺都是習慣,都是主體的。那麽,從感覺經驗得來的東西如何成其為科學?科學如何可靠?在康德以前,英國人休謨說💂🏽‍♂️,你每天看見太陽出來,很合規律🤷🏽,但是你不能保證太陽明天一定出來。有什麽理由推論它一定出來?康德就說,這樣一來科學不就完了?科學就成了習慣了。水到100℃準開,現在開了🚀🚣🏿,下回開不開🧑‍🦳,還得等著瞧🧑🏼‍🤝‍🧑🏼。科學就沒有可靠性了。所以✏️🚄,康德想出一套辦法來論證科學是必然的、是有意義的。

他怎麽論證呢🦸🏼‍♀️⚓️?以前我們講得很簡單,感性的材料拿理性的形式一綜合,就出來科學知識了。康德則說💂🏻🤱🏼,科學是理性的🙍🏼‍♀️,而這個理性🚵🏿‍♂️,就是科學在原則上不受感性幹擾,它自己立法。理性好比一個王國(kingdom)🎒,有諸多的法律條文,感性的分子要進來我這個理性的王國,必須遵從我的法律🧔,否則你就不是我的臣民🐡,你進不來🔃,我也管不了你。所以,科學是管能夠移民到我的科學王國來的那一批感覺材料的🏊🏽‍♂️,進得了時間、空間,就好比進得了海關、移民局🤽。

過去我們的知識論以感覺為基礎🙆,我這個人就好像是一塊白板,感覺來了💞,印在上面。然後🍆👩🏼‍🦰,理性就來料加工,整理整理弄出一些條理來。培根就說👲🏽,科學家好像蜜蜂采蜜、釀蜜✬🤵🏿,從感覺材料裏采集,然後通過腦子思考,想出一套科學規律來。但是,後來大家都覺得這不解決問題🧔🏻。我的腦袋是白板🫵🏼,感覺材料進來以後怎麽就有規則了🧖🏽‍♂️,就必然了?

康德就說🐞,過去的哲學都是主體圍著客體轉🤱🏽,客體是中心,主體得跟客體符合才是真理,而我的理論就好像哥白尼的革命似的,以理性為核心👏🏼,這些自由的材料🧔🏼‍♂️、自然的感覺都得圍著我這個主體轉,要符合我的規則。我在製定法律的時候,只根據我的情況來製定移民法,不考慮你有什麽特殊的情況。任何移民都得符合我的法律🂠。是人民圍著法律轉,不是法律圍著人民轉🪗↘️。這就把理性的能動、規範作用突出來了。

就是說在科學世界裏,我們都得科學地生活,不能亂來🤛🏿。科學是經過論證的,是可以論證的🧑🏿,而且是我們可以掌握的。這麽一來🤘🏻,大家放心了,科學還是可信的🌞。這是康德對古希臘思想的一個很大的推進。

自由的道德世界

康德另外還有個大功勞𓀚🏌🏽‍♀️,就是指出除了這個科學以外,我們還有另外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意義🍔,跟科學的王國不一樣,科學管不了這個地方🆗。

我們可以這麽想,譬如說你要移民,移民局只是看你有沒有條件移民過來〽️Ⓜ️,至於你到底是個什麽人⛷,他們不問。同樣⏮,凡是願意遵守我的規則的感覺材料🍋‍🟩,你都可以變成理性、科學王國的一分子,至於你本身到底什麽樣,我並不問你。也就是說,科學就認識到現象為止🤳🏻。那麽🤷🏿‍♂️,後邊的本身、本質誰來管?還有另外的領域,譬如自由。在科學世界無法涵蓋的社會生活的另一些方面,自由開辟了一個道德的世界。科學之外,我們還有道德🧑🏿‍🍼。

為什麽會有道德呢👨🏿‍🎓?如果說我們都在科學世界,沒有道德問題🕵️‍♀️,就沒有道德的約束力👨🏿‍✈️。在科學王國裏,房子塌下來就得跑!但是道德上🎞,你可以面不改色,那是你的自由。道德律就是這樣一條絕對命令👱🏽‍♂️。這一條保證了道德世界的必然性。康德就此開出一條路,他講,德行可不是知識範圍裏的事。社會生活太復雜了◽️,有好心辦壞事的,有壞心辦好事的。德行只看動機🐶,但這個動機又不是可以用科學的辦法推知的🖍。

這種情形下,康德的這個德行就成了科學以外的另一領域💆🏻。在這一領域裏,動機和結果不能互相推論🚶‍♂️‍➡️,不能證明。科學的因果律不適用於道德領域。於是,德行跟幸福之間🍫,也就不可互推:有德行的人未必很幸福🤏,缺德的人未必就不幸福🏌🏼。盡管現實往往如此,但是,有人會說🐧,如果德行跟幸福之間不能互推,這世界不就荒謬了嗎?不就沒有意義了嗎💆🏽‍♀️?的確就是這樣🐐。

我們不是把哲學作為精神家園嗎?大家在科學領域搞得挺和諧的💦,好像是在家裏。怎麽一出門到了道德世界🐷,到這個社會上來🆒,這個世界就變得荒誕🧴、不合理了呢?很多事情推不出來💺,就成為偶然或者不可知的對象☯️。所以現代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從克勒凱郭爾到薩特,這些人就說人在這個世界漂泊,真是無家可歸的(homeless),哲學沒有家園了🐓。這個根子其實早在康德那兒種下了🧚🏽‍♀️。天國和家園

康德也感覺出來了,這麽一來這個世界就變成荒誕了。怎麽讓它合理起來,讓它有意義🧑🏽‍🚒,讓人有家可歸呢🍡?他從這裏引出了宗教,引出一個無限👩🏻‍🦳,引出神、靈魂不滅。這些東西都不是迷信🧛🏼,而是推論出來必須得有的🧑🏽‍🔬🍖,康德稱之為“實踐理性的必定的懸設”🙆🏽。“懸設”🤽🏻,就是說我一定要有這個前提🚹,否則生活就沒有意義,大家都無家可歸了💂。但在一個地方👨🏽‍🦱,你看到一個有德行的人,你一定可以邏輯地🪪、必然地推斷他一定幸福👰🏻‍♂️,你看到有個很幸福的人,你也同樣可以邏輯地推斷他一定德行很好,而且分毫不差👩‍❤️‍👩。這個地方就是天國。

這個天國就是實踐理性,是康德的道德哲學裏必定要假設的、推出來的一個地方。康德認為,沒有這個地方,人無家可歸。咱們都嘆苦經🙎🏼‍♀️,我幹了好事也沒人知道,領導不欣賞🫸,群眾也不買賬,多慘啊!但你放心,只要你真的做好事,哪怕所有的人都不承認,有一個人肯定承認你,這就必定要推出個神、上帝🤝,來做這個道德評判的終極根據,你因此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安身立命了。當然人總是要死的,但是理性一定要設定靈魂是不朽的。如果沒有這條假設,天國就沒有了,人也不會做好事了。我當然是盡量為我的利益服務,大家都謀最大限度的幸福🥌,那不打起來?假定靈魂是不朽的👮🏻‍♂️,就有了理路上的根據。所以🌚💆🏽‍♂️,人在這一生中要做好事🐑,在綿綿不斷的積德修善裏達到天國的要求,這是一個無限的修養、修善。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道德說教,其實這是哲學在化解宗教。

黑格爾同樣堅持這個道理。黑格爾強調,哲學就是一個把大千世界都囊括在內的歷程,我們帶著自由的精神出發去征服世界,經過千辛萬苦🚵🏻‍♂️,又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哲學裏回歸自己🤶🏼,這就功德圓滿了。因此說哲學是我們精神的家園。精神本來是從家裏出去,浩浩蕩蕩地去闖天下👱🏿,又浩浩蕩蕩地回來了,但已不是當年出去時那個只是一個形式的自由了🍴,而是帶著充分的內容回來了。在黑格爾那裏,康德的那個天國,回到了我們的現實世界。

意誌在永恒輪回中創造價值

從康德到黑格爾👩‍🦯,除了這套思路以外,還有沒有另外的路?有。康德不還認為有天國嗎👩‍🌾?雖然是理論上推出來的,畢竟討論的是宗教問題☑️,而我們這是哲學🤾🏿,不是宗教🐂。黑格爾呢🪯,整個就是一大宗教,是理性的創世說🎁💇🏻,征服世界變成創造世界🎾。人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者用理性創造出了這個意義的世界。這跟上帝創造世界一樣👩🏽‍🎤。所以,黑格爾被批判為是“精神創世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基督教🥠。這引起了一個怪才的強烈反對,就是尼采。尼采是一個具有現代精神的大哲學家🙆。

從叔本華到尼采不是意誌主義嗎👨🏽‍🔬🚣‍♂️?尼采這個意誌很有意思的。他首先對康德的“自由”進行了批判🤽‍♀️👨🏽‍🔧。他說,意誌本來是自由的🤏⚓️,誰也管不了我🅰️。康德也說了,不受任何經驗世界的控製,是完全自主的☞。那憑什麽要弄出一個比我還厲害的道德律,天命也好、神也好,來控製我😁,讓我成為奴隸🖤🤰🏽?我本來的生命是鮮活的,憑什麽要被束縛🕝?憑什麽說我是不完善的,是有原罪的⛓,我必須贖我的罪才能進入天國🕊,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誰見過天國啊?尼采的一套思想不是一種義憤,他有非常深的理路🌹🤷。他對康德👎🏼、黑格爾的思想也是掌握的。

尼采認為,意誌不是科學、經驗領域的那種自然性的需要。它既不像康德那樣的純理性形式,也不是因“缺”而生的欲望🧑‍🦲,而是一種向外發生的😗、湧溢出來的“滿”👸🏻,就像水在鍋裏開了又溢出來了。在這種意誌理論的支配下👱🏽‍♀️,尼采就不要天國了⏏️。他說,意誌是我自己評判我的一切,我是可能的💃🏻、全能的🎩,我就是上帝👩🏼‍🦳。所謂“滿”出來的東西🙇🏼‍♀️👩🏼‍🎤,我也不一定要問你需不需要,我也不管這個客觀、感性的世界需要什麽🍲,我就是給予🖐🏼,我想給什麽就給什麽。在這個意義上,尼采的哲學是非常徹底的🖨,專門跟理性唱對臺戲的👩🏿‍✈️。

反對理性主義的,往往容易停留於經驗的、想象的一種反駁,譬如費爾巴哈反對黑格爾,他就強調物質、強調感覺🏌🏻‍♀️。哲學其實還不能這樣🐤👨‍🦲,你說理性⏺,我就來強調感性,那沒有用。而應當是,我說感覺💆🏿,就要把你那理性也包括進去。尼采就把黑格爾那套東西全部容納在他那個所謂快樂主義中。所以尼采不是虛無主義,他恰恰認為自古希臘以來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包括康德、黑格爾在內的這些哲學家,全是否定了現在的生活意義的意義的虛無主義者👲🏽,理性主義傳統全是虛無主義的傳統🔇。尼采說,你看你們永遠對現實采取否定的態度,你們才是虛無主義,我就實實在在地肯定這個現實🧛🏻‍♂️。我不幻想另外一個世界🧎🏻‍♂️,就這個世界,永恒輪回📴。尼采的永恒輪回⚂🪫,不是希臘人那種輪回觀,也不是佛教的輪回觀,而是說你就在這個世界裏🌡,輪回來輪回去都在這裏頭,你就得肯定這個世界,肯定這個世界並沒有一個超越的道德,也沒有超越的目的。而機遇也是永恒輪回的👩🏿‍🦳。你一直是自由的👩🏽‍🦳,抓住這個機遇,就能創造你的價值⛳️,就能通過這個時機征服世界。意誌就是創造價值,意義就在創造當中🤾🏻‍♂️🛕。但是,這裏我沒有一個預定的目的💵🕵️‍♂️,也沒有命運、天國讓我去修煉。我只要抓住這時機。

時間觀念終於進入哲學

這裏就帶出我們哲學裏最重要的🧛🏼‍♀️,也是影響現代哲學的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時間。尼采為什麽重視時間觀念呢🫳🏼?因為時間不能空間化🧑‍🦯👵🏼,時間就是時間,永恒的輪回給你的是機遇的延續👩🏼‍🚀,你永遠有機會去做你的事,去開創你的世界。時間是延續性的✍🏿,不能切斷🦤。所以,把這樣一個連續性的🎵、不可分割的時間割成一段段的,就是不合理的。為了這樣一個覺悟🕵️‍♀️,西方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我覺得♖,到了尼采算是有一點清楚了。

古希臘有一句話,“時間是擲骰子的兒童”💂🏽‍♂️。後邊接一句“兒童是王”。這話好像一個謎語,又好像給時間下個定義。其一,擲骰子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轉轉轉以後出來是什麽結果🧑🏻‍🦽‍➡️,既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也不是概率論可以解決的問題,卻總有個必定的結果。這個擲骰子就是個機遇⚈。時間也是這樣,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再重復。而你所能做的🆑,只有重視下一次的那個機會🧑🏿‍🔬。其二,擲骰子不需要負責。誰說我擲了一二三,就讓我負責?就說我德行不好🤹🏽?“時間是擲骰子的兒童”,說的就是,時間就好比無辜的兒童,我們無法叫他負責,人間的法律都管不上他🤘🏿。所以又說“兒童是王”🕴🏼,他主宰著擲骰子的過程👨🏼‍🦱,是時間的創造者⇒。這個思想給他這麽一鬧騰,後來的科學家、哲學家都註意了🚣🏻‍♀️。愛因斯坦就說,“上帝不擲骰子”🤲🏻。至此,時間觀念由尼采引到了哲學裏頭,而且成了他理論的核心🗳。

而使時間的觀念進一步成為哲學的核心思想的,是我們上個世紀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他把存在論從幾何學的方位觀念變成了時間觀念,所以他的書名叫《存在與時間》。這是在哲學理論上很大的突破,把時間問題又向前推了一大步🖕🏽,成了哲學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時間的問題一進來✮,空間的同一性、邏輯的同一的問題就突顯出來。從古希臘柏拉圖一直到康德、黑格爾🏵,整個是同一思想的一個系統👨🏻‍✈️。黑格爾的精神是從自由回到家園,是自身的同一👩🏽‍🎓。但時間是不可逆轉的🏘,你回哪兒去?回不去了🏊🏼‍♂️,這就成了“不歸之路”。也就是說🤨,一個問題有幾個側面,而多少年來,你只說了其中一面,你說的那個時間實際上是循環的,你是把空間的、幾何學的觀念引到了時間裏,因此是非時間的。西方哲學在十九世紀以前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方法是幾何學的⚾️、空間的思想方法🏃🏻‍♂️‍➡️。而到了二十世紀👰🏼‍♀️👩🏼‍🔧,時間的觀念被提出來了🫓。

人能希望什麽?

隨著自由、意誌、時間等問題的提出🤹🏿‍♀️👨‍👩‍👧,“人能希望什麽?”這個從康德到黑格爾都被掩蓋著的問題,被正式提出來予以解答📟。20世紀開始👇🏿🎅🏿,就有很多人在研究它,並試圖回答“人有什麽權利希望?”、“人有什麽權利說我能回到家園🧑🏼‍🚒🧢?”、“人有什麽理由說我有希望?”這個問題,在哲學上回答得比較好的,是列維納斯。他對康德的道德學作了很好的分析,在各個自由者之間分出你🤦🏼‍♀️、我、他🎣,提出了一個“以他人為家”的思路。他在這個意義上解決了“同”和“異”的比較深入的關系:“我”在“異己”當中為家。恰恰是“異己”🥷,不同於“我”的自由的一個自由者,保存了“我”的自由👫,保存了“我”。譬如,哲學裏不講服從,既然自由,必然不能服從,甚至於死也不服從,不自由毋寧死;但是,另一個自由者就可以既讓你服從,又讓你保存你的自由。在我們日常的倫理關系中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比如我們為祖國🚴、家庭🦶🏼,為我們的親人♿️、朋友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於是🤸🏽‍♀️,這個問題就找到了哲學的根據🎅🏽。而且🙍‍♂️🍪,在理路上,你既然是自由者,你就逃脫不了這問題。只要是諸自由者在一起結成的社會,就有列維納斯講的這些問題。過去哲學不講感情。這些情感、意誌的問題🚞,現在都在這裏找到了哲學的根據🎆。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