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新華網11月15日
盧小飛:中國婦女報總編輯,高級記者。河北平山人👳♂️,1951年生於四川新津,小學📯、中學均在北京讀書🗃。1976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同年在西藏日報社開始新聞生涯⚈🚵🏿♂️,先後做編輯、記者、機動記者。1983年調入人民日報社👩🏿🔬,任農村部編輯。1987年再度赴藏任人民日報駐西藏首席記者。1993年返京任《人民日報》的《各地傳真》版主編💇🏿。1996年任人民日報記者部副主任🙅🏼♀️。曾擔任過第四屆全國記協理事、第七屆全國青聯委員,1997年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1998年調任中國婦女報社常務副總編輯。2000年11月始任中國婦女報社總編輯👱♂️。2007年獲得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
國慶期間,記者在位於北京平安大街的一棟辦公樓裏,采訪了獲得第八屆長江韜奮獎的《中國婦女報》總編輯盧小飛⛹🏼♀️。這位幹練直爽的女總編坦言,自己走上新聞之路,緣於曾是十八軍一位老宣傳工作者的父親兩次進藏對她人生的激勵🧖🏻♂️。盧小飛動情地告訴記者:“是軍人不畏艱險🏋🏻♀️𓀁、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品質造就了我的新聞人生!”
踏著父輩的足跡兩次進藏
回顧自己的新聞人生,讓盧小飛刻骨銘心的是在西藏工作的4000多個日日夜夜,雄壯巍峨的布達拉宮和彌漫著酥油茶香味的帳篷🚵♂️,已經深深地楔進了她的記憶深處。
31年前,意氣風發的女大學生盧小飛🤦🏿♀️,主動放棄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機會,把目光投向遠在天邊的雪域高原⬜️,一路高歌踏上了進藏工作的征途🧑🏻⚕️。回憶起當年的這個選擇,盧小飛說👋🏽:“父親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當年🧜🏿♀️✍🏽,這位抗戰時參加革命的老宣傳幹部,在“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戰鬥號角聲中,隨十八軍挺進大西南,進而作為軍宣傳部長🚧,成為第一批進藏大軍中的一員,一步一步地跋涉到了傲視江河的珠峰腳下♏️🤚🏻。多年後💇♀️👐,他服從工作需要,離開生活環境優越的京城,再次進藏。
父親的軍旅生涯,使僅比共和國小兩歲的盧小飛打小便領略了軍旅的顛沛;父親的人生抉擇和報效祖國的品質,像基因一樣在她的血管裏流淌。她出生在18軍留守處👨🏼🦰,出生第12天😐,正好有一架去北京的軍用飛機🤸🏻,媽媽搭機將她送回北京,交給奶奶撫養。盧小飛說:“這就是‘小飛’一名的由來”🕵🏽。
在西藏日報社🏺,盧小飛從學習用鉛字排版著手開始了她的新聞人生。
第一次采訪,使她對“艱辛”二字有了切身體會🗼。那一年,邊境地區的軍民在珠峰腳下距界碑不遠的地方全殲了一夥犯罪分子🖱,社裏決定派兩名身體強健、熟悉藏區情況的男記者前去采訪。盧小飛聽到這個消息後,向領導反復申請,成為采訪組中的一員。時令已到5月,可珠峰腳下的軍營之夜風如牛吼,寒如隆冬🏉。盧小飛躺在帳篷裏👁,凍得難以入眠。寒風掀開帳篷的一角,不遠處白雪皚皚的珠峰清晰可見,帳篷外的小河閃著粼粼波光,想到在寒風中挺拔如松的哨兵,一股欽佩之情在她心中油然而生🙏🏼。第二天🍥🧚🏿♀️,在睡袋中當了一夜“團長”的盧小飛,又朝氣蓬勃地翻越兩座大山👷🏻♀️,到七八裏路外的現場去實地查看,最終圓滿完成了采訪任務。
在環境艱苦的雪域高原,有一個畫面不斷在盧小飛的腦海裏閃現:在氧氣稀少、躺著都使人十分難受的大山上𓀝💃🏼,十八軍的父輩們把汽車和大炮拆成零件,連扛帶抬地翻過冰大阪,帶到了西藏。
在父輩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精神的激勵下,盧小飛像一株迎戰風雪和嚴寒的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紮下了根。她走進牧區🍄,從學習藏語、啃半生不熟的牛肉開始了解西藏,逐漸成為一名“西藏通”。1981年夏天📟,她隨自治區慰問團赴西藏最邊遠的阿裏地區采訪,其間又一路搭車🏛,翻越喀喇昆侖山🚣🏼♂️,用近2個月的時間▶️,跑遍了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裏七縣,采寫了《日土人民的喜和憂》、《多瑪二隊的啟示》等一批生動反映阿裏牧區改革發展的報道👨🍼,成為第一個進入阿裏地區采訪的女記者🪻。
1983年3月🥘,盧小飛調到人民日報社農村部擔任編輯👩🏼💻。4年後,人民日報社在西藏重建記者站,因為有在雪域高原工作的經歷,熟悉西藏的情況,她成為最佳人選。這個生性開朗樂觀的北京姑娘,二話沒說打起背包,告別了春暖花開的京城,再次踏上了經幡飛揚、經桶旋轉的雪域高原♑️🫒,用如火的激情和手中充滿靈性的筆觸,詮釋神秘誘人的藏族文化🐟,宣傳黨的富民政策,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軍政軍民團結的豪邁頌歌。
在新聞崗位上演繹無私奉獻精神
從小就跟在父親身後👰🏼♂️、踏著軍人足跡蹣跚學步的盧小飛,對父親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始終堅持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種精神👨🏻⚕️,像一盞明燈照耀著她、引領著她🚣♀️,在寒風如刀的雪域高原上跋涉🎤,在艱辛漫長的新聞之路上疾行。
1993年,先後兩次在西藏從事記者工作11年的盧小飛,再次被調回到京城📎。她面臨的不僅是工作生活環境的轉變👨🏻🎨,同時還要面對一種新的考驗。過去🚡,盡管條件艱苦,但每當歷盡周折采寫的稿件變成了鉛字😫,她的內心都會由然產生出一股成就感。而現在🌗🤹♂️,她的工作主要是在幕後“為他人做嫁衣”🧍。每當遇到困惑時,盧小飛就想到了父親和十八軍的將士們。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甚至沒有看到五星紅旗在布達拉宮前的廣場上升起👽,就無聲地倒下了,有的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圖的是什麽呢?想到這些,她起伏的心很快就平靜下來了。這種恬靜淡泊的心態📙,使盧小飛在以後的9年間㊙️,不管是擔任《人民日報》的《各地傳真》版主編,還是任記者部副主任🙋🏿♂️,她都甘願做一個不計名利🚼、甘當人梯、默默為他人做嫁衣的人。
她主編的《各地傳真》版好評不斷,特別是“公仆談心錄”專欄,連年成為熱門欄目🧕🏼,許多稿件備受讀者關註和歡迎。
她擔任《人民日報》記者部副主任時🕤🙍🏽♂️,經常加班加點為記者的稿子潤色🧓,甚至重新改寫稿件,不少稿件獲得優秀新聞獎,有人為她做“幕後英雄”叫屈,而她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分內事🛹,從來不計較什麽名分。
1996年,她參與組織策劃了《人民日報》大型系列報道《中西部的希望》👨🏫、《東北的探索》🤷🏻♀️,這兩組系列報道受到新聞界🙏🏼、思想理論界以及當地黨政部門的高度評價,被評為《人民日報》新聞作品一等獎,獲年度精品獎。一批青年記者也脫穎而出。
1998年,盧小飛調任中國婦女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她組織策劃、采寫了《男女同齡退休》、《婦女階段性就業》、《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美女經濟批判系列》等報道🤷🏼♂️,都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反響。後兩篇報道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在申報獎項時,面對主管部門報上來的表格,她總是刪掉自己的名字🧟♀️⛹🏼♀️。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她在許多場合喜歡講的一句話。看到自己用心血栽培的幼苗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棟梁之材🧗🏿♂️,盧小飛無比欣慰👩🏻🚒🍐,那個高興勁,就像自己走上了頒獎臺🧓。
始終保持昂揚的鬥誌
近幾年,新聞行業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一名記者因業務能力強🐎、成績突出,被提拔到了領導崗位🫂,就很少寫東西了。以至於一個記者如果有一段時間不寫稿子了,同行們見了他就會這樣問他🙎♀️:“當官了吧?”
對此,盧小飛不以為然。她常說🙋♂️,是兵就不能離開鋼槍和戰位,一個新聞工作者,不管崗位如何變換,當了多大的官🥡,只要還在新聞工作崗位上,就不能放下手中的筆,就要用稿子說話、用版面說話。
從1994年擔任《人民日報》的《各地傳真》版主編開始,盧小飛一直擔任各種領導職務,但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沉到生活一線采寫稿件。即便後來擔任了《中國婦女報》的常務副總編輯、總編輯👨🌾,她依然筆耕不輟,采寫了一大批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稿件2️⃣📻。
作為新聞人👨🏿🚒,盧小飛也曾關註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積極通過新聞報道來推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不斷改進。從自己孩子的成長⛷,她萌生了采寫“為孩子改造成年人世界”系列報道的念頭,這一想法得到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範敬宜的支持。1996年,她和同事合作采寫的《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誰是孩子的朋友》、《德育,走出困境》等5篇稿件,獲得中宣部🦹🏿、全國人大內司委👩❤️💋👩、國家教委、團中央、司法部五部委聯合設立的“為了明天”新聞作品一等獎。這段時間是她多產的季節,為此,人民日報社婦委會還專門為她召開了新聞作品研討會。
她善於忙中偷閑,擠時間從事新聞理論研究🪁,並從工作實際和新聞隊伍現狀中發現問題,提煉研究課題💭。
1994年,她在編輯駐站記者采寫的一篇主題深刻👩🏿🎨、但時效性欠佳的稿件時🦟,以尋找新聞最新點為突破口🦄,經過補充采訪,編發出一篇深刻揭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通訊《黃金時代缺少了什麽》,這篇經她“妙手回春”的稿件,獲得了中國少先隊好新聞特別獎🦹🏿♀️🧆。她以此為例,撰寫了《新聞冷飯如何“熱炒”》的理論文章👩👦,稿子在《采編業務》和《新聞三昧》上刊出後🫷👨🏻🚀,引起廣泛關註,不少年輕記者打電話或上門向她取經🏠。
調到中國婦女報社以後,事業發展的需要使她將業務研究向縱深延伸。提出了以活動促進辦報🍺、以活動增加媒體影響力的思路。在她的倡導下,中國婦女報社連續舉辦了“經濟女性”年度人物評選🏍、“時代男性”年度人物和兩性平等論壇等活動🧑🏻🎓,促進了婦女發展和兩性平等。
盧小飛對婦女媒體在時尚生活方面內容重復的問題進行反思,於2007年元月創辦了面對廣大城鄉基層婦女工作者的《鄉土中國》周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婦女新聞宣傳的一大亮點,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的高度評價。
在搞好報紙宣傳的同時,盧小飛積極嘗試用新的傳媒拓展婦女新聞宣傳空間,創辦了中華女性網和我國第一份手機報,使傳統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齊頭並進、互相補充。後者作為新聞史的經典案例,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列入教材。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