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5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文匯報
中國神經科學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院最早的學部委員(院士)⛸、中科院上海腦研究所的創辦人張香桐先生,終於走完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旅途。4日下午3時45分👳🏼,在上海華東醫院的病室裏,這位百歲院士安詳地閉上了雙眼。聞此噩耗,記者即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辦公室取得聯系,隨後采訪了兩位跟隨張先生多年、並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神經生物學研究所趙誌奇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建屏院士🛒。
家境貧寒刻苦自勵
吳建屏院士1958年起就在張香桐先生的實驗室工作🧑🏻🦯➡️,一直到1964年出國。趙誌奇教授則是1962年大學畢業後到張先生的實驗室做了近十年的助手🚣🏻,他們兩位在神經科學界有張先生的大弟子和二弟子之稱。談起自己的恩師🧜🏿🙋🏻♀️,兩位弟子無不充滿感念、崇敬之情。
趙誌奇說,張香桐先生和前些年去世的馮德培先生都有中國神經科學一代宗師之美譽。農家出生的張香桐的成長、成才之路充滿坎坷,家境貧寒🛕、磨難多多造就了他一生刻苦自勵、靠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的堅強性格🗯👷🏻♀️。張香桐14歲才上小學🍩,兩年裏念完小學課程。
留學耶魯毅然回國
抗戰非常困難的時刻,張香桐受命護送心理研究所的圖書和儀器到雲🚧、貴後方,在流離顛簸的環境下還從事解剖學研究🚶♀️➡️。為了能在世界一流實驗室學習深造👨🏻,30多歲的張香桐歷盡周折得以到耶魯大學留學,他的導師是耶魯大學非常有名的大師級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在國外出名已是40多歲了,他在1956年回國時正是他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做得最好的時候。趙教授說他前幾年到耶魯大學訪問時🧛🏼,有位熟悉張先生的美國學者說,如果張香桐不回國,有可能得諾貝爾獎⏮。而張先生本人在談起這件事說他對那時回國一點也不後悔🏋🏽,因為他回國開創了中樞神經電生理學研究,並培養了一大批腦科學研究人才🧔🏽♂️,很多成為國內高校的神經生理學的學術帶頭人🏃♂️🔀。由於他在學術界的名聲,當時很多前蘇聯和東歐的學者都想到張香桐的實驗室工作,先後有5名到他的實驗室進修學習,其中有後來的烏克蘭科學院院長等一批知名學者◾️。
談到張香桐先生當年毅然回國的情形時📷,吳建屏院士補充說,1956年張先生回國時正是事業上處於高峰階段,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他能放棄在美國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優良的工作環境🤌🏿,明知回國後工作條件相差極大,還是決定回國✌🏿,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用自己的學識幫助建立中國的生理學研究。他回國的經歷也是費盡周折,歷時一個多月繞道歐洲🥣,最後經前蘇聯回國🙍🙎🏽,為了不引起美方的阻擾🏕◻️,他的藏書、存款🙀、家具都沒有帶♈️,只是帶了一些必需的實驗儀器,只身回國。
術有專攻孜孜不倦
趙教授說🤟🏻,張香桐院士是我國中樞神經生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國從事疼痛生理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國際疼痛學會的發起人、奠基會員和名譽會員。張先生對中國神經科學的一大貢獻是為我國的神經科學研究🥽、教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大器晚成的張香桐能取得這樣的學術地位與其孜孜以求專註做事的風格有很大的關系。給吳建屏留下極深印象的是張先生專註科學研究的執著精神:張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搞他的生理學科學研究👩⚕️,沒有什麽事能分散他的精力🍳,即使在文革期間他仍堅持做到這一點,在“牛棚”裏還能抓緊時間寫科普讀物🐎,《癲癇答問》一書就是在“牛棚”裏完成的✖️。有一次他在美國遇車禍只能臥床🚴🏿♂️,臥床期間什麽事都不能幹,但張先生仍不想浪費時間,他看見床上貼有“朱子家訓”,他就設法把它譯成英文。吳院士感慨地說,這樣一輩子專註於一件事,而不會被任何其他事情所幹擾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這也是他能取得很大成績的重要原因。
在趙誌奇教授看來,對做實驗充滿興趣,什麽都自己動手做是張先生最大的特點。“他親自動手做實驗直到70歲👩🏼🏭。他對學生要求很嚴格,要他們動手⚂,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而一旦當自己不在第一線做實驗後,請他去做全國性學術會議的報告時,他說自己已經不做實驗了,沒有自己的研究結果不適合去報告”。
張香桐生平簡介
張香桐👨🏿🦰,男,1907年11月27日出生🧑🏼🔬,河北正定縣人🏋🏻♀️,中科院資深院士🏟。1933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生理系,1943年去美國🤸♂️,1946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底回國👮🏿♂️。1957至1980年,擔任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至1984年👳🏼♀️,任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99年11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他根據視覺皮層誘發電位的分析提出視覺通路中三色傳導學說,發現“光強化”現象🐢,世界生理學界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張氏效應”🤳🏽。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