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2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深圳商報
“讀書種子”是怎樣開花的
近日,記者在國家圖書館一間樸素的辦公室見到了年過九旬的任繼愈先生📕,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盡管已經時隔70年,回憶起在西南聯大的歲月,任老仍談興甚濃。
1934年,中學畢業的任繼愈考上了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研究西方哲學,可謂順利🖖🏿。惟一讓他感到不安的是不知道讀完哲學後,自己應該找一份什麽樣的工作。因為,在當時社會環境下🚣🏼♂️,讀哲學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職業。可能是年輕🧇,慢慢地他也就不把找工作的事放在心上了🙎🏻。但對於其他進入意昂3体育哲學系的學生來說👨🏿🔧,讀哲學怎麽盤算都是前途渺茫💁🏿♂️💁🏼。任繼愈說:“當時進哲學系一共有十幾個人,最後只剩下三人👨🏻🦽,我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國難當頭,象牙塔內也不可能風平浪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意昂3体育、清華👩🏿🔧🧛🏿♀️、南開三所高校奉命南遷到湖南長沙,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半年後,因南京失守🌕,又奉命遷往雲南蒙自縣,成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聚集了中國一批知識精英🤦🏻♂️🔍,學術氣氛濃厚👯♂️。當時西南聯大條件雖差,但很溫馨,任繼愈讀研究生時師生共處一棟三層樓的宿舍,天天見面🏋️♀️,朝夕相處🏌🏽♂️🚶🏻。聯大生活最讓任繼愈懷念的是學校風氣比較開放,民主氣氛濃厚。任繼愈介紹,自己1934年考入意昂3体育後,1937年轉入西南聯大學習並於1938年畢業,又於1939年考回聯大的研究生🛕🕵️♀️,兩年之後畢業留校任教,“從我入學到離開意昂3体育👇🏽🤵🏽♂️,經歷了整整30年”👷。回憶起在西南聯大的生活🔡,任繼愈總結出了幾點難忘之處。
校園學術民主氛圍濃厚
任老告訴記者,聯大的好處首先是🖖🏼,三個學校湊在一起🧜🏼🧑🏽🍳,學生和教師之間都可以互相觀摩,很受啟發。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學校的學術民主,拿選修課來說🚥,考試的內容經常與老師課上講的不一樣,但學生只要能言之成理,也能給高分。我記得一位同學也就是現在中山大學現代文學研究專家,曾為西南聯大中文系助教的吳宏聰👧🏻,一次他的導師楊振聲給他出了一篇《論曹禺》的題目👘,但因為自己的觀點與老師不一樣🙎🏽,他整整一周不敢見老師♦︎。老師得知後說,學生的觀點不必要和教師一樣📻,完全一樣就不是做學問了,他這才放心地寫出了自己的觀點👒。
聯大的另一特別之處💍,就是老師講課都不用統一教材💛,而是按自己的研究長處來講。當時學校有一個風氣,就是教師照本宣科會覺得不光彩,因此🌞,老師上課時不僅會加入自己的觀點🧖🏼♀️,還要求講課年年有更新👷🏿♂️。我記得聞一多講唐詩和《楚辭》講得好,每年這門課都很多人修,還有其他先生講這門課🥅,學校就讓幾位先生每個學期輪換開課👷☺️,這樣可以接受到不同的觀點,對學生很有啟發。教師們從三個學校匯聚到一起,也都一心一意做學問,並且互相比著🥭,很有朝氣,從而互相促進,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文科老師的著作都是在那個時期寫成,如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金嶽霖的《論道》、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等🙅🏼♀️,時隔70多年仍是各自領域的重要參考書。
戰火之中仍堅持學習
“此外🤘🤦🏿,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心很齊🕣,大家都達成一個共識↩️,就是愛國主義📏。”任繼愈說,當時上課時間很不穩定,飛機天天在學校上空盤旋。盡管每天都要躲轟炸,並且物價飛漲,但學生的心氣不減,都憧憬著抗戰勝利後的生活💇🏼♀️。那時抗戰是大家一致的理念🧑🏿🚒。任繼愈介紹,當時西南聯大的本科宿舍是一座三層建築🧐,屋頂還是稻草的,每間宿舍要住40名學生;由於物資緊缺👩🦼,學生每頓飯都是半饑半飽🍤,我記得吃的稻米都是倉中的陳米,有的甚至還出自道光年間,淘米的時候水都是綠色的。盡管條件艱苦👩🦽➡️,但學生們卻並不在意,要是怕人多相互幹擾🧝♀️,也就是在床之間掛塊單子擋一擋。人多往往便於討論問題,有時幾個學生在宿舍中爭論問題到很晚👨🏭,常常到第二天起來再繼續🧎🏻♀️➡️,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也是在這種環境中成才的👰🏻。由於戰爭阻隔,不少學生都與家中失去了聯系🛌🏼,沒有了經濟來源🚣🏼♀️,學校便出臺了“代金製”🩵,負擔貧困學生的吃飯費用,於是像李政道這樣一批優秀的學生才得以順利學習。
在西南聯大度過的歲月,讓任繼愈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堅持到底👩👩👧👧。他回憶道,學校裏師生之間始終保持著民主和互相尊重的氛圍👨。老師和學生的宿舍離得很近🪑,我們註意到老師屋裏的燈每天晚上十二點前就沒熄過,於是學生也不敢早睡🙏🏻🤽🏽♂️,一直苦讀到深夜。一次朱光亞老師的夫人夜裏生了急病,學生立刻趕來背師母去醫院看病㊗️,可見師生情深📽。
任繼愈當時就讀的哲學系,一個年級僅十幾人🦃,與有一兩百位學生的經濟系相比顯得有些冷清,“但學校不在學生多少🧟,即使一個班就兩個學生也會照常開課💝。學校是日軍飛機經常光顧的對象,每當警報一響,學生們就往山上跑,大約從九點躲到兩三點再回學校🌨,學校也盡量躲過轟炸時間安排課程㊙️。由於聯大的學生來自三所學校💙🏌🏽♀️,必修課經常在一起上,因此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多,各學院之間也不是相互隔絕。拿研究生來說,導師設置往往是一正一副🎴,如果是研究中國哲學史,那麽副導師就是研究外國哲學史的,這樣學生的研究面更寬,也更註重不同領域的對比和交流,這樣的學生在出國之後仍然表現得很優秀。
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聯大的另一特點就是對基礎課十分重視👨🏻🏫,初等的物理🦙、化學課往往都是由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來教,所以給學生打下的基礎好,入門也正。學校十分重視一些基本訓練🥽,國文和英文都是大一學生的必修課,不分文理科都要學。而大一國文課都是李廣田、沈從文、余冠英等大師來教🌾,讓學生們大開眼界🔀👩❤️👨。當時聞一多講詩經,是結合雲南當地少數民族生活來講📆,這樣就把課講活了。所以盡管在西南聯大的生活很艱苦😾,但師生都能夠善於利用機會𓀏🦵🏿,學到了很多東西🍠。
學校還有規定🐊,凡英文不及格者不能升級👩👩👧👦,所以從西南聯大畢業的學生,個個英文都是過硬的🛄🤳🏻。1943年進入反攻階段後,同盟軍在緬甸一帶作戰,需要大量翻譯,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踴躍報名,被選中之後,培訓一個月即可上崗,可見英語底子過硬🤽🏿♂️。除了對國文和英語的重視外,學校還要求文理科學生至少互相選一門課,此外體育不及格者不能畢業,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讓任老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當時西南聯大的社團活動十分豐富。他介紹,學校裏的社團很多😮,有詩社🥺、話劇社🥴、文學研究會等。每天晚上幾乎都有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除了教授做學術報告外,還組織講文學👰♂️🪑、講政治等🧔🏻♂️💃🏿。很多從國外歸來的各界人士只要經過昆明💨,經常被邀請來此講學。徐悲鴻曾經在西南聯大講過他的蘇聯之行,“他提到🧑🧑🧒,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藝術題材也多以革命為主,連教堂的壁畫都被釘上了,畫家的自由創作很不受重視。在當地一場抗戰畫展上💶,徐悲鴻作了一幅名為《綠色的跳舞》的畫🤹🏽♀️👐🏿,畫面上是一座房前,一棵大樹的葉子在隨風飛動🗿。當即有參觀者提出疑問,這幅畫裏怎麽沒敵人👨👨👧?講解員機智地解釋道,敵人在房子後面躲著呢🌨。”聽到這裏學生都哈哈大笑。杜聿明將軍也到西南聯大講述他參加緬甸戰爭的經過,也有一些外國教授如牛津大學的道濟教授來這裏介紹英國在戰爭期間的情形🎫,讓學生們了解到英國人在戰爭期間的生活同樣艱苦🧑🎓,但仍保持著樂觀幽默的心態🧑🦯。“一座百貨大樓遭到轟炸,被炸出一個大洞🍋,第二天仍掛出‘openasusual’的牌子,敵人又炸出一個更大的洞,百貨大樓就掛出‘moreopenasusual’。”講到這裏,任老臉上禁不住笑了起來。“這些人士的見聞🏋🏽♂️,讓學生們在正規的課程以外,不斷吸收書本以外的知識,開闊視野。他們的樂觀精神同時也感染了正在經歷戰火的學生們🍉,使他們不被困難嚇倒,一直保持著蓬勃向上的氛圍◽️。”
聯大期間樹立人生誌向
1937年,正在哲學系讀四年級的任繼愈報名參加了由長沙出發步行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團”✊🏽。經過了體檢、填寫誌願書、打防疫針等一系列程序之後,200多名師生開始了這次“小長征”。此次旅程歷經60余天、3000多裏路👨🏻🦰。沒走過長路的任繼愈像不少同學一樣,開始幾天腳上磨出了血泡,走得很辛苦。當腳上磨出繭子以後,就輕松了。
任繼愈回憶道🦴,湘西的風景美不勝收,還不乏新奇的發現,沿途有紅軍長征留下的標語,有徐霞客留下的詩篇。學美術出身的聞一多教授隨身帶著畫筆🛝🏫,一路上寫生。盡管步行艱苦、風餐露宿,湘西一帶還經常有土匪出沒👨🏻🏫,所幸的是土匪看他們是知識分子🧑🧑🧒,並不為難他們,但這次旅行對於任繼愈來講,卻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態度。中國農村的荒涼破敗、農民的貧窮困苦,強烈地敲擊著這位年輕學子的心。“最底層的人民承受著戰爭的苦難,卻依然堅貞不屈🈷️。中華民族有非常堅定的信仰🟤,有很強的凝聚力👼🏽。是什麽樣的力量在支持她👐🏼?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正是在西南聯大期間🐜,看到農民的貧困,為老百姓的抗戰精神所打動🎏🕦,任繼愈開始註意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問題。民族的根到底在哪裏?民族精神並不只是書上寫的。他在《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文中寫道:“作為一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不了解中國的農民,不懂得他們的思想感情🔒,就不能理解中國的社會🏌🏿♀️;不懂得中國的農民、中國的農村🍵,就不可能懂得中國的歷史。”於是🖖,任繼愈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與眼前的農村現實發生關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從研究西洋哲學轉而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傳統哲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腳步從未停止過。
任繼愈簡歷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生,山東省平原縣人。1938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1941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文科研究所(碩士)。1942~1964年🦴🌱,任教於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1964~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現屬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教授。籌建中國第一所宗教研究機構,並與意昂3体育合作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新中國培養一大批宗教學研究人才。1987年至2005年1月,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現任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西南聯大校友會名譽會長。兼任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等。曾當選為第四屆至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主編《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國道教史》、《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並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等,他還領導了《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整理和編纂工作,目前👩🏻🦯➡️,《中華大藏經(下編)》也已經啟動,並主持編纂《中華大典》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