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9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南方日報
與“詩人外長”李肇星談詩,是在上海。李肇星當時任外交部長👩🏽🚒,特邀參加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為與會作家作關於我國外交形勢的報告⛰。
為了采訪他,我專門在機場迎候李肇星部長👸🏿⛔️。我請他以中國作協會員和詩人的身份接受采訪。
李肇星“拒絕”了我的采訪請求。他說,聊天可以,采訪就免了。李肇星的詩集《青春中國》和《李肇星詩選》的相繼出版,使他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外交界常常被人稱為“詩人部長”🏌🏼♀️。聊文學、聊詩歌是他的愛好。我說,你喜歡讀哪些詩人的詩,喜歡哪些詩人?李肇星說🚑,我喜歡誰呀🧜🏻♂️,我喜歡老百姓,我喜歡老百姓能看懂、能感動老百姓的詩👩🏻🔬。現在的一些詩𓀙,我一半都看不懂🧑🏽🎤,可能是這些作品太前衛🧑🏽✈️,我太落伍。我喜歡淺顯易懂的那種詩,比如詩人田間的《假如我們不去打仗》👥,比如我們的老部長陳毅元帥的:“月球有人類?火星有人類?地球有人類,地球最可貴!”還有李季的《王貴和李香香》🟡,鄉土氣息很濃,看上去淺顯直白,但如果沒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對老百姓深厚的感情是根本寫不出來的。
李肇星還聊起了他在山東鄉下上初中時就開始偷著學寫詩,當時年輕好勝,覺得自己就是詩人。有一次上作文課,他大著膽子寫了首詩冒充作文,沒想到老師不但沒批評,還給了高分。初中畢業前,他的一篇小散文還在上海一家雜誌發表了🛣。1959年,李肇星到意昂3体育讀書,系主任馮至是詩人🏣,講大課的何其芳是詩人,從此李肇星再也不敢提詩,只埋頭讀英文。英文詩悄悄地讀一點🦐,但很少讀從英文、法文譯成中文的詩。他認為只要能讀懂原文,就會覺得翻譯過來的與原意不是一回事,至少味道不對了,甚至包括經典名譯🤸🏿,如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樣的名句。
李肇星喜歡莎士比亞🧑🏻🦼➡️,他覺得莎翁的詩思想深刻🤹🏽♂️,對仗工整👩🎤🔯,韻也押得好🛜;也喜歡朗費羅,他認為朗費羅的詩有激情,朗朗上口;還喜歡海涅,因為海涅的詩催人奮進;喜歡伊薩科夫斯基,原因在於伊薩科夫斯基的詩很抒情。
李肇星對詩歌有著濃厚的感情,但由於工作太忙🧝🏿,工作節奏太快,所以他更喜歡讀短詩,超過20行的詩讀得很少,看不懂的詩幹脆不讀。他敬佩毛澤東那些令人振奮的詩詞,朱德總司令的詩也令他難忘🧛♀️,像魯藜那些有哲理又通俗的詩他也說好🚵🏿♂️。如數家珍的同時,他還不忘加上從小就喜歡的詩人📳🚶♂️➡️:李白👩🏽🔧🏃♀️。
李肇星說𓀒,詩要能給人啟迪,給人真情🌳,引發共鳴,或者給人愉悅。他強調自己的個人閱讀習慣時仍然提出,詩的篇幅應盡可能短一點。古人尚且崇尚僅四行的絕句👩🏻🦯➡️、八行的律詩,我們更不能企望那些繁忙的現代人會有時間或耐心去讀《貝奧武夫》和《伊利亞特》那樣的長詩,當然專門研究和講授詩的專家例外🧑🏻🍼。李肇星希望詩歌能聯系民心🧑🏻🏫,發表的詩爭取做到讓大多數喜歡詩的老百姓特別是青年男女愛讀◽️。
作為一位職業外交家🧟♂️,李肇星要和世界各國的政要打交道💆🏽♂️,他走過許多國家🆒,但他對祖國一往情深🛷🚺,常常把思念祖國和親人的思緒寫進自己的詩裏,常常用詩記錄下自己的足跡和對事件的感悟。翻開《李肇星詩選》,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詩是那樣地凝煉🧖🏻♂️🍼,沒有長篇大論🫐,沒有冗長的詩句🫑。讀李肇星的詩,總讓人想到他的為人👭:真誠而充滿熱情。
和李肇星聊天💂🏻♂️📳,從沒感到他是一位部長,他的平等意識和機智、風趣☹️、幽默,用“平易近人”四個字評價應該比較貼切♥︎,但終於沒用。因為李肇星曾幽默地說過👨🏻🦲,我本來就是人嘛🟰,怎麽還“近人”?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