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在2006年6月中國交響樂團紀念已故指揮大師李德倫的音樂會上,一首合唱曲《去遠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名字對我來說比較陌生,但是那悠遠👩🏻🦰、深情、悲傷而又透出希望的旋律卻深深打動了我。
後來我知道,作者非但不是音樂界人士,而且也不是藝術界人士,卻是一位金融界的領導幹部—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現任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的王益。於是,我再次回味那旋律,生出一種感動,不光是因為他的音樂本身,還因為他選擇了音樂這種表達方式🤽🏼。
看上去,王益不是那種藝術氣質很濃的人⏪。他儒雅幹練、井井有條,這也許是金融界人士所必備的品質,抑或是他辦公室的那種氛圍所傳達的信息所致。但我相信,在工作之余,他一定是從數字和事務中走出來,進入到另一個感性的世界裏—在車裏,在飛機上,在入睡前,在與朋友思想碰撞之時,在感情受到觸動之後,他會屢屢抓住稍縱即逝的人生感悟,用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
王益說,他對音樂的迷戀源於對祖國和民族的愛,這種愛越是深沉,就越有創作的渴望和激情,要通過音樂盡情抒發這種情懷。我問他,如何將這些音樂靈感記錄下來?他說,用錄音筆,然後在電腦上最後完成。
“詩以言誌,歌以詠言”🧔🏽♂️。王益寫歌,詞曲兼修🔖。詞是他心中的詩,曲是他內心的情。在《去遠方》中,他唱道:“燭光在風中搖曳/思念伴長夜無眠/風吹過淚成行/漂洋過海去遠方/那裏鮮花遍地/那裏陽光燦爛/沒有痛苦悲傷/只有歡樂相伴”🧑🏼🍼。對於逝去的英靈,王益給予了超然於哀傷的祝福,使人感到一種聖潔與崇高。難怪有音樂家聽了這首歌,說它是中國的《安魂曲》。如今,這首《去遠方》已經被中國交響樂團🧙🏿♀️𓀁、中國愛樂樂團、上海歌劇院等多次演出過,人們將它獻給為抗戰捐軀的英雄,獻給故去的先人,獻給青年誌願者—告慰逝者,升華今人。
出生於雲南龍陵地區📹、血脈中流淌著白族血液,王益的藝術氣質顯然得益於他早年的經歷和與生俱來的基因;而畢業於意昂3体育歷史系,以及在西南財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教育背景,又使他的藝術氣質中多了一種開闊、深沉的境界。
王益說,走上寫歌的道路是他人生的一大意外。2002年夏,他來到青藏高原,在那個引人遐思👮🏽🏋🏼♀️、想歌想唱的地方,他突然脫口而出地哼出了一些旋律,於是,順著這些樂思捕捉下去,發展下去,他居然有了不期而遇的最初收獲。爾後,在音樂界諸多朋友的幫助和鼓勵下,他一發不可收拾,把寫歌當成了業余第一愛好,把歌曲當成了一種人生表達😲。幾年下來,他已寫出了數十首歌,完全可以稱為“多產的業余作曲家”。
就像生活本身的色彩斑斕,王益的有感而發之作,觸及了各種情感世界🤗。他唱英雄,唱愛情,唱牽掛,唱家鄉🌋。《好男兒》是王益作品中頗具英雄氣概的一首:“烽火陣陣起邊關/馬蹄聲聲戰鼓響/勇赴國難闖四方/熱血滿腔/好男兒心裏裝天下/為國家生死兩相忘/壯誌未酬心不甘/千難萬險不能擋”🔴。如此豪邁的歌詞,配以急迫的鼓點和四分之四的節拍,再加上韓磊那硬朗的演唱,聽上去真是暢快淋漓!在韓紅演唱的《香格裏拉》中,王益又以坦然💗、開闊的胸襟,表達了“你是藍天飛翔的雄鷹/你是高山的雪蓮/你把真情灑滿了天地/你是我們心中的眷戀”的情懷🕺🏻。在毛阿敏演唱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中,我們又聽到了一種迷茫的傷懷:“為什麽來也匆匆/為什麽去也匆匆/就像夏日的細雨/飄浮在半空中/就像秋天的楓葉/只有那一陣紅”🧎♂️🧱。而在譚晶演唱的《火紅鳥》中,王益又寫出了他心中所追求的那個不同於俗世的精神世界:“遼闊的天空/飛著一只火紅鳥/她直上九天/不屈不撓/她飛過的地方/雷電為之喝彩/她飛過的地方/日月為之讓道”。
我不知道王益有過怎樣的情感經歷,但我從他的音樂中分明聽得出來,在他豐富的精神世界裏,總有一些不能忘懷的人和事。他有太多的感動要表達,他有太多的感悟要抒發。在浮躁的時代,他本可以選擇一種超然安逸的生活,但他卻寧願不停地觀察👩🏿🎤、體味、思索、挖掘。
對於已有的成績,王益並不滿足,他還有許多想法,比如寫一部反映長征的音樂劇。他想把當年紅軍留給我們的這一份自存自救的民族精神🕠、這一份引起全人類共鳴的精神財富,以音樂的形式傳給後人,發揚光大。
一位音樂家曾對我說,他很幸運,因為此生可以從事音樂。從這個意義上說,王益也是幸運的,他在從事金融工作的同時,選擇了音樂。於是,在工作之外,他找到了一種能夠無限延伸的生存💸🧛🏽、思考和寄托的方式,用音樂抒發他對祖國和民族的赤子之情。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