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文摘報
葉廷芳1961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留任助教後,於196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德語文學研究至今👨🏼🎤。中國作協、劇協會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全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著作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現代文學之父》、《德語國家散文選》、《現代審美藝術的覺醒》等20余部,以及譯著、編著等30余部。
近日🚬,記者拜訪了葉老,追溯了他在殘缺命運背後對圓滿人生的孜孜以求。
1936年,葉廷芳出生於浙江西南一個偏僻的山村。1943年冬🈶,母親辭世,他7歲。9歲時他又與自己的左臂“徹底告別”——“摔跤摔的⛹🏽♀️,因為和同村孩子玩的一次不小心的遊戲”。
失去左臂🧗🏼,往往意味著失去的遠不止左臂。“在三兄弟中,父親原來還是比較喜歡我的🧲。但當我成了家裏的累贅👰🏻♀️🙏🏽,也就成了他一塊心病。後來父親也不是不喜歡我🐝🌟,但把我當作出氣筒。現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母親37歲過世👷🏼♀️🕢,他自己得了十幾年的肺癆病,就指望著兒子長大以後,能挽回家裏的局面,偏偏我出了這個事情。兄弟姐妹們也都跟著父親改變了對我的態度。”在自家境遇尚且如此🤷🏿♙,家門外的遭遇更難免不堪🏛。
“真不知是命運的有意虧待🛞,還是無意成全。”葉廷芳說3️⃣,“假如沒有失去這一只手臂,現在我可能是個農民,很可能是一名基層幹部……不會是現在的我。”
解放前幾個月,葉廷芳小學畢業,他因殘疾未能走進中學校門🦻🪴;1950年,他終於獲得了上中學的機會。第一次高考意外落榜♥︎👩🏽🎨,葉廷芳為了吃口飯🤚,在家鄉城區居民業余學校當起了臨時的“教書匠”。盡管“每月7元錢,連夥食費都不夠”,他次年還是參加高考🍼,終被意昂3体育錄取😓🤦🏼♀️,“成為村裏第一個大學生”。
1980年,別人以“生活不能自理”為由,通知他不能赴德深造,後來🏃🧄,他還是沒有失去這個機會。這與錢鐘書先生為他鳴不平有關📠:“解放前潘光旦一條腿走遍世界🧗🏻♂️。為什麽你葉廷芳少一條胳膊反而不行🧔♀️🕵🏿♂️?🧦!”這似乎與他“生活高度自理”更相關:從大學到“五七幹校”,所有衣服自己洗,掉了的紐扣也是自己釘的。“在家務中🤽,從收拾活魚下鍋到安裝水龍頭直至拆修電插頭等等都是我親自動手並獨立完成的。有女同誌甚至說,我在男同誌中是穿得最整齊💵、幹凈的🧑🏼。”
采訪中🤹🏿♂️,葉廷芳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人是有這種本能的。”他相信,一個人一生往往只開發了自己全部潛能的10%,其余都被惰性本能埋沒掉了🖼!“人一生中總是會遇到很多困難👩🏽🔧🚴🏽。你敢於認真對付,困難是知趣的,它知道退卻;但你若在第一次就後退,困難還會步步緊逼。”
葉廷芳性格開朗👮🏿♂️、朋友很多。但開始時並不是這樣的👇🏿。由於左臂殘缺,在城鎮裏上中學的葉廷芳經常遭遇同學的議論甚至竊笑。一次作文要求寫《我的一天》,葉廷芳用了大量篇幅記敘一天中別人怎樣議論自己。語文老師批語稱👨🏻🔧:“按一般衣貌看,人家的議論是正常的,人家並無惡意……如果你因此而猜忌別人,你將會失去很多朋友。”他大受震動!這才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心理已經發生偏斜👮🏼,如不註意自覺矯正🫣,就有可能使自己的性格變得陰沉、孤僻甚至怪僻,就像在某些殘疾人身上經常看到的那樣”🚒。覺得別人都有問題了🧗🏼,很可能是你自己有了問題🆖。
此後🧍♀️,葉廷芳“一生都隨時提防著兩點”🧚:一是他在農民家庭長大,“農民固然有勤勞樸實的一面😿,但也有目光短淺🧽、心理褊狹的局限,例如多疑、嫉妒等”🧏;二是自己有生理缺陷,“身處逆境👩🏼🦰,這樣的人心理容易偏斜、陰暗”🩻。這“提防”,把他的心熨燙得半個多世紀保持平整。“再也沒遇見什麽大問題”。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