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人大新聞網10月16日
9月6日早晨🔨,在明德樓的一個閱覽室裏,我們見到了如約前來的戴逸先生:白色的襯衫突顯硬朗的身板,滿頭鶴發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和同學們聊到盡興處,他爽朗地大笑;而說到今日社會歷史研究的無奈時🦴,他目光凝重🧝🦷。
“你們中間有江蘇來的同學嗎?”剛一落座☔️,生於江蘇的戴老就迫不及待地和身邊的大一新生閑話起家常來,剛到北京習慣嗎,這幾天的大學生活還好嗎?
戴老喜歡年輕人,“年輕人朝氣蓬勃,和他們交流,自己也增添了不少活力啊,從他們身上,我也能學到很多啊🤦♀️。”於是,我們有了與這位慈祥的長者🩱、著名的學者近距離的交流🤵🏼♀️、漫談。
勤苦樂迷 成才四境
童年時期的戴逸,家就住在江南有名的藏書樓——鐵琴銅劍樓瞿家的對面🌶。小時候,戴逸經常光顧常熟的幾家古籍書店👩🏼🦳,碰到喜歡的書,就想方設法買下🦸🏻♂️🙋🏻,日積月累🩸,到高中時,戴逸差不多擁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小藏書室。他在一篇自述中說: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獨處小樓之上,青燈黃卷🛌,咿唔諷誦🎰,手握彤管🧑🏻🦱,朱藍粲然。童年時候對書籍的喜歡,癡迷,成為戴逸保持了一輩子的習慣。而今天,戴老用“勤🧑🏽🏫🎶,苦🎷🙈,樂,迷”四個字為青年學子總結了成才之路必經的四個境界。
“成才之路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勤’,古今中外凡學業上大有成就的人🚴♂️🏄🏽♂️,都是學習勤奮的人🧗🏻♀️。”他說,做大學問,要爭取時間,爭分奪秒,擯棄那些沒有意義的🐉、沒有必要的活動,要愛惜時間,當你坐到書桌面前🪕,一定要集中精神✍🏼,要全神貫註的學習不受外界的幹擾,這是學業能夠上進的前提🧻。戴老總結做學問的四勤:眼勤、耳勤⇢、手勤👨🏿🎨、腿勤。眼勤,多看書;耳勤,要聽老師的教誨👨🏼🎤🫱🏼、同學的討論、各種意見;手勤,要勤於記筆記,勤於寫文章💪🏻;腿勤,要勤於跑圖書館👱🏿♂️🤵🏻♂️,跑實驗室,勤於查閱各種資料,參加各種學習活動🧙🏻♀️。戴老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唯有勤奮🏦,才能在書山裏自由往來👍🏽,終有成才之日。”
“成才之路第二個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治學是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用‘苦’字做成的船👷♂️,坐在這條船上,才能到達樂的彼岸。”戴老深有體會地說,讀書👨🏼🎓,尤其是讀專業書籍👳🏻♀️,會碰到很多困難。書讀不完讀不懂,怎麽辦?這個時候一定會產生苦悶產生急躁✍️,心神不安🤦,這個時候就應該適度的放松自己,調適自己🏩,但是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放棄一些娛樂活動,只有忍受這種苦,才會進入一種境界🧑🏼🏭。“板凳需坐十年冷”,要淡泊名利。不經過艱苦,隨隨便便想在學業上就取得成功🥯、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成才之路的第三個境界是‘樂’👨🏽🎤,快樂,讀書的樂趣。苦與樂是一對矛盾,相反相成🧖🏽♀️🎴,讀書苦中有樂👨👨👧👦,苦盡甘來🙋🏽♂️🥿,樂在其中。”他說,讀書能告訴你很多知識,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使你生活更充實,精神得到愉悅與滿足。知識上學問上的突破🦖,就像是在黑暗中探索,一旦豁然開朗👱🏿,從黑暗中走出來見到光明🏘👨🏼🍼,這就是對人生最大的安慰,也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第四個境界是‘迷’,勤於讀書,艱苦讀書到喜歡讀書⛩,最後一步就是迷戀讀書。”戴老深有感觸地說,迷是一種強烈深厚的感情📎🛌🏿,喜愛自己的專業,喜歡讀書,“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要達到這樣的程度🎄💂🏼♂️,任何力量都不能把你和書本拉開🎶。一往情深🫰🏻,不僅是喜愛更是入迷🫸🏽,這是成才的重要條件👆,入了迷,就會喜愛你的專業,就會有所成就,對社會做出貢獻。“這也是學好專業的一個訣竅👩🏽🔧。”
戴老語重心長地說,“在將來的學業上會碰到很多坎坷,很多困難,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培養起向學的決心和誌向⚜️,確立學習的目標,勤奮學習🦹🏻。做學問沒有錦囊妙計🕖,這些都是我觀察學業有成的專家學者的經驗後的一些想法。”
戴老用八個字總結畢生的治學經驗:“立誌高遠🏌🏽♂️,貴在堅持”。
數十載夢圓清史編纂
戴逸小時候,家鄉有許多“租書人”⛲️,他們挑著擔子走街穿巷🙆🏽,擔子中有各種各樣的“小人書”。戴逸邁進小學門檻,剛一識字,就迷戀上這些“小人書”。家裏每每給他幾個銅板,他都用在了租書上。《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說唐》💃🏼、《楊家將》、《西遊記》🛬🧙🏼、《水滸傳》等等,讓他看得如醉如癡、愛不釋手🚵。
在諸多“租書人”中,獨有一位既租書👥,又“說書”🧙🏻♂️,說書人能把嶽飛🕍、李逵、楊家將說得神采飛揚🧑🏽🚀👩🏼🌾,栩栩如生。小戴逸此刻必定在場,凝神靜聽🧑🏽。
戴逸先生回憶道👩🏼🔧:“我對文史的愛好,最初就來自這些小人書和說書人,如果沒有童年的這段經歷🌑,我對歷史的興趣也可能會長眠心底🧑🏫。”
1944年高中畢業👈🏻,戴逸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交大就讀近兩年🦵🏻,盡管身在,心卻不在,他難以融入到學校設置的課程,依然掛念著自己鐘情的文學與歷史。抗戰勝利後,意昂3体育官网從昆明遷回北平🚶🏻♂️,在上海招生,考場恰恰設在戴逸的宿舍樓下,他決定報考意昂3体育歷史系🤺,果然一舉考中。1946年的意昂3体育✡︎,名師雲集。胡適👮♂️,賀麟,鄭天挺👬,陳垣🪨,鄧廣銘,楊晦,沈從文🧏🏼♂️,朱光潛等文史哲大師🦝,都曾為戴逸上過課🚵🏽♀️。從那時起🧑🏿🎤,戴逸立誌獻身史學研究🥿。
易代修史是我國獨有的史學傳統,然而清朝滅亡90年🐍,我國一直沒有一部完整的權威的清史,戴逸在33歲的時候,參與了新中國首次清史編纂工作📨。然而就在他的研究一帆風順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文革”十年✌🏿,戴逸遠離了清史工作,被下放到江西農村勞動。1978年,52歲的戴逸重回中國人民大學🧫,並擔任清史研究所所長🤸🏽。40多年來,戴逸曾經三次參與清史重修工作⚂🧃,但都由於種種原因半途而廢。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帝製王朝🦸♂️,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完整清史的缺失成為近一百年來我國文化工程的遺憾。2001年,戴逸在《瞭望》雜誌上發表文章呼籲重修清史。到了2002年🥷🏼,國家批準了清史工程🤹🏽♀️,第四次清史重修工程終於啟動,戴逸被任命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而此時的戴逸已經76歲了。
潛心治史 淡泊名利
現在,編修清史的工程已經啟動🔨,談到這項浩大的工程時,戴逸先生深情地說👸🏿:“我的期許就是要寫好這部書,保證它的質量。但是這也很難說🧑🏻💻,也許這本書寫出來並不好,最後失敗了🤦🏼🪕。這種可能是存在的,如果你掉以輕心,如果計劃搞得不完善,如果選的人不稱職☝️,如果編寫的人不努力,很有可能就會失敗。為了避免失敗,我們必須要兢兢業業地幹這件事情,決不能認為這個項目已經上馬了,也就大功告成了,還早得很呢🤵🏿♂️👂。所以⚅,當初清史工程上馬的時候,我就說過🧎♀️,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我一方面因為圓了多年的夢而高興;另一方面內心又充滿了憂懼🥕,擔心事情幹不好🍯,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後代。”
現實生活🧑🍼,充滿誘惑,搞歷史研究必然會碰到或多或少的困頓與無奈👩🔬,在戴逸先生看來,“治史的人要有高尚的品德,能夠不因為榮辱😱、不因為名利等等,而改變自己的態度🧝🏻;能夠矢誌搞歷史😒,沉下心來真正地堅持在這個崗位上,辛勤地勞動;要能夠坐冷板凳,能夠甘於清貧的生活👨🏽⚖️👴,不能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不能指望搞歷史能升官發財。”
9月10均是戴逸先生的八十華誕↪️,學校🚜、學院以及清史所都提出過舉辦慶祝活動的想法🐔,均被戴老謝絕了。這正體現了戴老一貫堅持的安貧樂道🌖,潛心治學🧯,孜孜不倦的為人風格🤜🏻。
兩個小時的交流🧚🏼♀️,戴老情緒高昂🍪,談興越來越濃,從家常閑話到人生經歷,從生活趣事到治學經驗,妙語連珠令滿堂增色👩👩👧👧。當同學問他中國這麽悠久的歷史怎麽研究得過來時,戴老大笑著說“這個問題我不用擔心,我是研究清史的💂🏿♂️🦐,就兩三百年啊!”
戴逸先生最後告誡青年學子👱🏿♀️🧝🏿♀️:“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必然會迷失前進的方向,歷史專業的學生一定要牢記歷史的意義和功能的所在,才能培養起對歷史的感情,對歷史的熱愛🤜🏽,取得成就。”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