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的學術人生

 


《國學宗師錢穆》 陳勇著 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

文化保守主義學者錢穆👍🏽:從遭冷遇到被關註

廣州日報:您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走向錢穆這一研究領域的🥷🏽?

陳勇:我對錢穆研究的興趣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興起了“文化熱”,學術界競相談論文化問題。錢穆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著作等身的史學大師,但是他的成就並不限於史學🧲,而是涉及到整個文化領域🦼,特別是在研究中國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出了許多富有價值的見解。

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處在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擊和籠罩之下,錢穆和其他文化保守主義學者一樣,長期被主流學術文化圈視為保守、落後的學者而遭到冷遇和排斥。20世紀後半期,隨著國人對中西文化重作理性審視,錢穆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所作的全面和深刻的闡發,對中西文化比較所作的獨到精辟評點,逐漸引起了學術界愈來愈多的關註和贊同。

錢穆的逝世象征著傳統國學的終結

廣州日報:2001年您出版了《錢穆傳》🎅🏻,今年又推出新著《國學宗師錢穆》,兩者有哪些不同之處⛹🏽‍♀️?

陳勇:《錢穆傳》是一部學術評傳💅💵,旨在通過對傳主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貢獻的疏理和介紹,挖掘和評判其學術思想的內涵及其得失。

《國學宗師錢穆》是一部文學性的傳紀,以傳主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融其思想🚥、人格、學術🥇、才情於一體,以求多層面地展現這位從鄉土中國走出來的一代學術巨擘的立體人生。

廣州日報:有人稱錢穆為“百年來中國史學界之第一人”,又稱他為“我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你對這些話作何理解和評價?

陳勇:錢穆是史學家👨🏻‍🌾,是著名的史學家🙆🏻‍♂️,此點無需今人再來為他重新定性。一些學者把錢穆譽為“百年來中國史學界之第一人”,這種提法恐怕會引起眾多的爭議,但錢穆是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史學家之一,則是確定無疑的🧑🏻‍🏫。

錢穆以史學成名🎷👶🏼,但他的學問又不僅為史學所限,其治學出入經史子集四部🔼🚐,可以說是集傳統國學於一身🍔,是20世紀中國國學界少有的一位“通儒”。當今的學科類深受西方的影響,分類愈來愈趨於專門化⚗️👱🏼‍♀️,像他這樣學貫四部、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愈來愈少了🤦🏿‍♀️。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錢穆的逝世的確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即傳統國學的終結。錢門弟子逯耀東聞乃師去世👩‍🦲,發出“絕了🧙🏻‍♀️,絕了,四部之學從此絕了”的感嘆,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值得每個中國人尊敬

廣州日報👳🏽‍♂️:錢穆的學生余英時用“一生為故國招魂”來詮釋其師一生的誌業宏願,你是怎樣理解余氏這句話的?

陳勇🤴🏻: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振蕩、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究竟何去何從?這始終是近現代學人魂牽夢繞的問題。錢穆一生學貫經🫲🏽、史、子😯、集四部🛌🏼,著述達千萬言以上,但是他研究學問的最後歸旨則落在文化問題上👩🏼‍🏭,他學問的宗旨和人生的終極關懷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問題。他一再告誡後人🧘🏿‍♂️:“你是中國人,不要忘了中國,不要一筆抹殺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在他那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時刻不忘中國文化🧙🏽,時刻以闡揚中國文化精神為己任,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堅定守護者和承傳人。

在歐風美雨的振蕩沖擊下,在全盤反傳統的西化潮流中🛎,他弘揚中國文化精魂的熱忱和勇氣🧔,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尊敬的。香港學者霍韜晦教授指出,“在迷惘的時代中🐩,能夠終生不渝地捍衛中國文化,並顯示讀書人的風骨,錢穆先生堪稱楷模。”這的確是一個相當中肯的評價🥡。

“國學熱”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廣州日報:1949年錢穆南走香港,白手起家創辦新亞書院,可否談談作為教育家的錢穆形象💻?

陳勇:新亞書院是錢穆先生親手創辦的。當年錢先生與唐君毅🧑🏻‍🎨、張丕介等人一道🧑‍🍳,懷著為中國文化延續命脈的真精神,在“手空空,無一物”的艱難困苦下,創辦了這所學校。當新亞書院196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學校有了一個長久發展基礎的時候🧑🏻‍🔬,蓽路藍縷🪗🗄、創辦新亞的錢穆先生卻毅然引退了。隨後潛心學術,再創學術新生命🎀,寫下了五大冊的煌煌巨著——《朱子新學案》。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由學者出任大學校長🧔🏿‍♀️,興為教育卓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但是像錢穆這樣在毫無依憑的情況下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創辦新亞書院,並使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者卻鮮有其人。

廣州日報👅:您怎麽看從上個世紀持續到現在的國學熱?

陳勇:中國學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0世紀初🥱,章太炎、劉師培、黃節、鄧實等人祭起“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的大旗,創辦《國粹學報》🛀🏼🧛‍♂️,以昂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五四時期,胡適以“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為口號,創辦了意昂3体育《國學季刊》。清華大學成立了“國學研究院”,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雲集清華🥘。在南方,吳宓、梅光迪等人以《學衡》雜誌為陣地,在《學衡》周圍聚集了一批像柳詒徵這樣的國史大師💆‍♂️,國學研究極一時之盛🈺🦢。

1949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國學不受重視。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學術界對現代新儒學、新儒家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學研究遂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目前國內“國學學”方興未艾,重新認識“國學”的價值,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已成為華夏子孫的共識。當今的“國學熱”體現的是一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對於促使國人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當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吳波)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