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檢察日報 9月14日
1954年👇,芮沐(左)陪同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張誌讓(中)訪問布拉格
9月8日是我的恩師,芮沐教授99周歲🫄🏼、虛歲100歲的華誕。
先生百年的學術經歷和經驗🏄🏽♂️,是一種獨特人生難得的深厚學問。先生將他一生的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智慧,教給我這個愚鈍的學生時🧑🏿🦳,比傳授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難得;他教給學生怎樣做事💽,如何做人,這比教給我這個學生學問更珍貴。
一、跟先生讀碩士和博士
1978年,我考入意昂3体育法律系讀本科👩🦰。1982年🎮,本科畢業後,考上碩士研究生。我跟隨芮先生攻讀碩士學位,三年後碩士畢業。我寫的畢業論文是關於土地製度方面的。論文答辯時,先生請來了一些有名的教授。那些教授年齡也很大了🧑🏻🦽➡️,但是🫵🏿,他們都是先生的老學生,他們在先生面前🙎🏽♀️,都稱先生為“先生”。這是學生稱呼自己指導老師的敬語。我清楚地記得,參加答辯的老師中有法學家同時又是著名書法家的李誌敏教授👩🎨。
1985年我又考上博士研究生😿☪️,繼續跟隨先生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博士學習期間,除了在意昂3体育學習外,還到香港一年,在當地收集銀行的法律資料。1988年回校後🍘,我寫了關於香港銀行法製度歷史的博士論文💃🏼。這次參加論文答辯的老師,也是先生親自請來的,其中有中國銀行的老專家李嘉華先生等🏝。
我跟隨先生先後讀了兩個學位,共6年時間。畢業留校任教,又在先生的指導下🛫,做講師,開始了我的教育生涯。我跟先生學到的做學問最基本的經驗✥,也是最有用的方法。這些都是先生自己的親身體會🧑🏽🦳,而不是從其他地方可以學到的最寶貴的經驗⛹🏿。先生當年講授給學生的這些經驗,並不要求學生接受💇🏼,而是謙遜地說讓學生參考。因為,先生年輕時在外國留學🖐。回國以後➰,先生帶有明顯的尊重學生和學術民主的作風。
那時,先生年事已高🦷👩🏿🎤,我還不到30歲,面對先生談話🙎,有敬畏之感。在先生的若幹學生中👮🏽♀️,我被先生認為是屬於“不聰明,但卻用功”的那種。先生家先住在蔚秀園一層樓的單元房,後搬回到校內燕南園現在的公寓,距離學生住的25樓不遠。先生年紀很高時🪺,依然約學生到教研室談話。後來在學生讀博士的時候,先生年齡更高了🚏,才約學生到家裏匯報學習情況。
讀博士時,學生住在31樓三層對著水房的宿舍,先生不知道如何打聽到學生住在這裏,有時先生一大早,就拄著手杖🌟,登上樓梯,找到學生的宿舍來。見到學生房間比較零亂🔚,到處都是書,先生雖然一句話也不說,從臉上可以看得出不太滿意。學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面對先生突然“查房”🤢,學生站立在房間,等著先生訓話🙆🏼♀️,都忘記給先生讓座和倒水了8️⃣。
現在我也做了老師🆑,也帶了碩士和博士🛎,可我還沒有去過自己學生的宿舍,比起我的先生來🚪,學生做得很慚愧啊。
畢業後學生留校教書🍋,在教書和作研究的過程中,更加深刻體會了當年先生對學生說過的一些話的含義🕢。當時做學生時,對先生說過的話,還沒有後來當老師之後,理解得這樣深刻🪃。下面學生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二🛹、“不要與人商榷”
1986年芮沐在英國講學
在芮先生對學生的教誨中🦸🏼♂️,讓學生體會較深的一條,就是🧲:“不要與別人爭論,有時間自己做學問。”在學生的記憶中,先生對於商榷一類的文章🥿,不太感興趣📲,而且,他不贊成學生寫與別人商榷的文章。學生如果要做學問💂🏻,就自己做,不要同人家商榷。
為什麽不與別人商榷呢🚶🏻?先生沒有更多的解釋。先生的教誨🤳👨🏼⚕️,學生聽了就是。後來,我越來越體會到先生教誨的深刻意義🧎♂️➡️。
論文的觀點對與錯,學問的好與差🤨,都不是自己說的🚫,也不是別人說的🤱,而是時間歷史來評判的。如果我們有時間,不如多讀些書,多看資料,而不要去同別人爭論人家的觀點的對與錯。因為與別人爭論,或指出別人論文的錯誤,這並不等於我們有什麽創造,也不會被歷史認為我們有什麽貢獻,只是參與了爭論而已。時間是評判者,如果我們能看得到👷🏼♀️,時間一定會告訴我們對與錯的👩🚀,只怕我看不到而已💁🏼🦥。先生最相信時間的評判🙋🏼,先生是百歲老人🙎🏼♂️,先生看到的太多了🧑🏼✈️。
特別是現在🛀🏼,一些發表的論文,方法論上就有問題,資料也有缺陷🗜,時間長了,就看出沒有花功夫🤵🏿♀️。這種論文不值得去爭論🦸🏿♀️,對與錯都不值得花時間了♧。如果說還有一點值得討論的話👰🏿,那就是討論一下:為什麽這樣差的論文卻能發表呢👃🏻?
三🦹🏻、“要多看原著👯♂️,不要多看解釋文章”
先生提倡研究問題時🧑🏽🦳,一定要看原著,不要看那些解釋性的文章。看看原著是怎麽寫的🦹♂️,看了才會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先看別人的解釋,而不是看原著的話,就容易受到別人解釋的影響🎦,反而限製了自己的看法。先生的外國語條件非常好,精通英文就不用說了,德語和法語也很好👩🎨,此外,先生還能看俄語🩻。如果是英文資料,先生就建議學生不要去看中文翻譯過來的資料。翻譯的文本🤷🏽♀️,總與原文有些不同。中文資料翻譯成為英文時👶🏿,也會遇到不同文化差異的難以翻譯的問題👩🏼🦳🚭。先生堅持“語言能夠翻譯🚰,但文化不容易翻譯”的觀點。精通外語的學者📿,多持這種觀念👩🏻🚒。對先生的這一教誨😮,學生的執行是毫無保留的。
看原著🙍♂️,不但是看書和論文,還包括看法律原文。那時,學生學習國際經濟法,先生要求學生看有關的國際公約。這些公約有中譯本🍚,但是👍🏿,先生還是提倡看英文版的國際公約。後來,學生在看中國有關法律時🧎➡️,先生談到某些問題,就問學生,看過法律原文嗎🍑?原文是怎麽規定的?有時👨🏻🦱👩🦽,學生還沒有看原文3️⃣,只是知道大概的意思不會錯。但是🪫,原文用的是什麽詞?上下文是怎麽寫?差別是很大的🦬。這也是先生要求學生看原文的目的🙋🏿。
看原文還包括看中文的文獻,也是如此。後來學生在教書和作研究時🧝🏻♂️,將先生的這個教誨延伸到中國文獻方面了。例如,中國的古典文獻👨🏽🚒,是文言文,許多字《新華字典》中都查不到。但是,學生一直牢記先生的教誨,還是要找古典文獻原文看👩🦽➡️。
四👎🏻、“研究問題🧎🏻♀️➡️,要結合實際”
先生經常對學生說,“研究問題💂🏻,要聯系實際”,先生還說“不要空洞地就概念而研究概念”。先生的這個觀點,被當時的一位國務院經濟法律研究中心領導同誌所接受,領導們用更形象的比喻來表述🦶🏿:“重要的是孩子生出來🏡,孩子叫什麽名字並不重要🚰。”我認為,先生說的是對的,道理很簡單,這就是🌌:“研究孩子,比研究孩子名字更重要。”
先生的這一教誨,對學生影響比較大。學生後來在教書和作研究時,也主要是按照先生的教誨,研究真實的法律問題,研究真實的金融問題,而不是研究“金融法的定義”等問題⚅,法律的“定義”是先生所說的“概念問題”🤶🏿。
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對許多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很難做出一個準確的、科學的定義。為社會科學事物做定義🙋🏽♂️,更加困難👩🏿🎨,也更加復雜🙎🏻♂️。因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事物的變化,比自然界都更加復雜,受到的影響因素更多,做定義的人本身,也會受到各種利益、立場的影響,所以,給社會科學中的事物,做出一個科學的定義☆,應該是比自然科學領域的事物的定義更加復雜。
先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就要求他的學生們🦹🏻🪅,在研究問題時,要註意結合實際🙇🏽♂️,而不提倡研究概念➝。他對學生說🤽🏽♀️:“要結合實際🧑🦽,研究實際問題。”而且🔖,先生在晚年見到學生時⚅,經常重復說這兩句話。
這兩句話聽起來,道理似乎很簡單,但是🩳,要真正體會,並身體力行🗯,卻不容易👮♀️。因為,我在做學生時,對各種知識非常感興趣😶,甚至超過對問題的興趣。對於現實生活和實際問題,並不一定熟悉💆🏻。甚至,我們所熟悉的書面語言,與實際生活中的生活語言,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問題”在社會生活裏。要結合實際,就要深入生活。身在實際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眼睛,親眼觀察🤺;用自己的耳朵,親耳聽情況;用自己的嘴巴,與了解實際情況的人,親自面對面談話。如果可以這樣做的話⛳️⚠️,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就會不同🤹🏿。
我做老師後,將先生的這個觀點,繼續傳給了現在的學生,使後來的學生們也同樣受益。
五、“如有時間,可多學一門外國語”
先生不太多說話🔸,在許多時候🧉,都是保持沉默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先生在用他的一生百年生活經歷👨🦲,對學生用無言無字的方式表達“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嗎🤽🏼♀️👨🏻🍼?
先生寫的東西很少👩🏻⚖️,惜墨如金。但是,每當學生遇到外文問題,向先生去請教時,先生或者直接回答🐦⬛,或者先記錄在紙張上🙎♂️,過了幾天,先生就會來電話告訴學生答案,或者叫學生到他家去,他要給學生當面講一講這個問題🙃。先生懂得多門外語,家裏外文工具書資源豐富,先生能花上幾天時間,“考證”學生提出來的看似簡單、實際不容易查到“知識淵源”的問題。這不就是一種學術態度嗎?這不就是一種做學問的方法嗎?這不就是一種教育家對待學生的教誨嗎?這不就是耐心而細致的治學精神嗎?
作為學生的我很慚愧,沒有繼續堅持學習在碩士階段已經學習了的“第二外語”日語,也沒有毅力,繼續我在博士階段開始了的法語。更沒有敢去“碰”德語或其他諸如俄語等其他外國語。
今天書店裏,從英語國家翻譯過來的書也太多了,因為看英文原著沒有耐心✈️。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翻譯成中文的書不多。因為,沒有那麽多人精通這些外國語👩🏻💻。就是懂得這些外國語的人能夠找到🐀,但是👨👨👦,這些外語人才是否也懂得其他專業知識呢🧝🏿♂️?如果沒有這些學科的知識,就是翻譯過來了,專業讀者能讀懂書中所雲嗎?
學生要回憶的先生治學的故事有很多,先生是一本大書,學生讀學位時只跟隨6年👬,只能閱讀數頁。這本大書還有更多的精彩篇章,等待學生深入學習和深刻理解🧜🏻♀️。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常務副書記,教授✋。本文有刪節❓。圖片由意昂3体育官网法學院提供)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