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科學映故園——鄧以蟄故居

    鄧以蟄曾棲居清華園西院十五載,時常喜歡穿行茂林,漫步荷塘💾,或至圓明園🔢🍮,融入自然與歷史的景致🖥,感悟人文精神與人生真諦,畢生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境界。

    1934年鄧以蟄子女在北京🤰,右一為鄧稼先

    藝術為民眾而存  

    鄧以蟄(1892-1973),字叔存,安徽懷寧人,美學家和藝術理論家👭🏻。他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與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其六世祖鄧石如是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家學淵源深厚👨🏿‍🏭。1917年,鄧以蟄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尤重美學。1923年回國任教意昂3体育官网🧔🏻、廈門大學,與魯迅、朱光潛、聞一多等人投身新文藝創作🌓。1929年,他受聘為清華教授,住進西院9號(1933年西院新舊住宅統一編號後為21號)。

    鄧以蟄在哲學系開設美學、中國美學史🙍🏽、西洋美學史🎠、中國美術史等課程,系統講授中西方藝術理論與藝術史。他從哲學的高度觀照藝術,強調藝術超功利性的同時,註重溝通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民眾🖐🏻、藝術與社會間的內在聯系。此時🎢,他還常住在西單豐盛胡同北溝沿甲12號,與北平城內的藝術家往來交流。他強調藝術具有“陶熔薰化”和“激揚砥礪”的特質,將藝術作為改造社會的力量👆。1928年出版《藝術家的難關》🩸,指出:“中國人目下的病症是索漠渙散枯竭狹隘忌刻怨毒;而要的音樂須是濃厚緊迫團聚豐潤閑曠雋永豁達諸風格🙄。”呼籲“社會需要藝術家,藝術家也需要社會”🧜🏿‍♂️🦗,並提出“藝術為民眾而存在”的主張。他在“民眾的藝術”文章中指出:“民眾所要的藝術,是能打動他的感情的藝術👗。藝術哪一件不是民眾創造的?哪一件又不是為著民眾創造的?藝術根本就是民眾。”

    意琢神磨化精髓  

    鄧以蟄認為,“藝術家研究藝術🔪,是把前人的作品意琢神磨😥,化為精髓,煉成種子🤚,深深的註入他的手技心靈裏面👨🏽‍🚒,再蛻變成新藝術🧉,使歷史上的藝術在這新藝術裏面生成著。”因此☛,他秉承家學潛心書畫研究,提出包含“體、形、意💯;生動🙆🏿‍♂️、神、意境”的美學理論體系,認為意境是“生動”與“神”融合統一的產物⚈,“意境”重在心靈,揭示了中國繪畫發展的內在邏輯,在中國現代美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他樂於展卷家中的書畫收藏,向學生同事講解繪畫書藝,鑒賞比勘,辨偽存真。  

    鄧以蟄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在西院居住前後達15年,時常喜歡到幽靜的荷塘、濃蔭的樹林或圓明園散步🤚🏻,融入自然與歷史的意境,沉思凝想,感悟藝術精神與人生真諦。他珍愛世代家傳的書畫作品,即使在無錢醫治吐血、全家忍饑挨餓的戰亂年代🈹,未曾將珍藏的書畫出賣。1963年🙂,他毅然將多年珍藏的鄧石如書法篆刻精品和大量古版、手抄書籍全部捐獻國家𓀊👩🏽‍🍼,為此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了“鄧石如先生誕辰二百二十周年紀念展覽”👮🏿。  

    抗戰勝利後,為應對歐美博物館和大學收藏研究中國藝術品的勁勢,鄧以蟄與梁思成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中國藝術史研究委員會,1950年組建清華大學文物館,鄧以蟄任綜合研究室主任,開啟了清華大學收藏🤙🏿🏥、教學🏌🏻、研究並重的藝術史傳統。當時🧓,在記者黃賞眼中,“清華園裏的鄧以蟄是一位和善的老先生,沉默著沒多少話。”他請先生題字📸,先生題寫一首岑嘉洲詩,屬款“鈍哲”✊🏻,老藝術家的學養風範躍然紙上🌸。

    科學報國遂父願  

    早期西院9號和19號是位於西院盡北一排🔜🧑🏿‍🌾、靠東的兩座相鄰院落,兩家主人鄧以蟄🤍🙇🏽、楊武之為安徽懷寧同鄉,兩家之子鄧稼先、楊振寧年齡相仿🦝,童年時代結為親密夥伴。在楊武之建議下🥄,鄧稼先考入北平市內的崇德中學🐠,與楊振寧同學👩🏽‍⚕️,成為終生摯友📀。清華園獨特的文化環境,父輩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與正直進取的精神,是給予子女最好的精神文化給養。  

    據鄧稼先(1924-1986)回憶,童年時代“父親對我的教育很嚴格😦,除了學小學的課程以外,還讓我讀四書五經🙋🏿,每天背誦古詩詞。後來又讓我苦讀英文,專攻數學,為我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礎。這些學習使我終生受益🧑🏽‍✈️。後來從事科研工作🖱,我能用準確簡練的文字寫出科研報告👦🏽,並能直接閱讀外文參考資料,就是童年時代打下的基礎。”  

    鄧以蟄作為愛國知識分子,以中華民族的強盛為宏願。1940年🫃🏼,17歲的鄧稼先因不滿日軍暴行,將日本國旗踏於腳下招來殺禍。在被迫離開北平前⭐️,父親叮囑他:“為了祖國的強盛👼🏻,你要立誌學科學🛀🏼,將來報效國家!”隨後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師從吳有訓教授💇🏽‍♀️,後留學美國獲原子核物理博士學位😭。1958年8月起,他隱姓埋名28年🧔🏿,投身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兩彈”於1964年和1967年成功爆炸👩🏻‍🏫🛀🏽,“兩彈元勛”鄧稼先輝煌地載入史冊。這是對父親教育與囑托最豐厚的回饋。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鄧以蟄調入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遷居朗潤園159號,繼續在中國美學和藝術史領域育才耕耘。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