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0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 西安晚報
張豈之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記者陳穎攝
張豈之 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1927年生於江蘇南通,1950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哲學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讀研究生,1952年被時任西意昂3体育學校長的侯外廬先生聘至西大從教🏇🏻。歷任西大歷史系主任⬛️、副校長、校長。現任西大名譽校長、西大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張豈之從事中國思想文化研究近50多年👳🏽♀️,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協助侯外廬整理《中國思想通史》,與侯外廬、邱漢生主編《宋明理學史》,主編、自著《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儒學·理學·實學·新學》《中華人文精神》《春鳥集》《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陜西通史·思想史卷》《中國歷史》(六卷)🚺、《顧炎武》(合著)📵、《中國學術思想編年》(六卷)🖕🏿、《中國思想學說史》(六卷九冊),其中《宋明理學史》《中國歷史》(六卷)分別榮獲郭沫若歷史學榮譽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最近在西安召開的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研討會上🔄,記者就讀者關心的文化熱點問題采訪了張豈之先生🤮。
記者:張先生🪷,您好💆🏼♂️!近兩年👨🏻🚒,國內興起“國學熱”🤹🏽,以及爭論不休的“於丹熱”💆🏻♀️、“易中天熱”,對這種現狀,您如何評價?
答:“國學”原指西周時期由政府辦的學校。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第一次辦起私學,首倡“有教無類”🧖🏽♀️,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教育文化遺產🎋。當歷史演進到19世紀末🤸🏼,西方文化與科技大量傳入我國,稱之為“西學”📉,與此相對的本土文化被稱為“國學”或“中學”。我們現在稱謂的“國學”👱♂️,指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涵蓋了哲學、歷史、考古📨🎱、文學等學術領域。
當前“國學熱”表現在許多方面:有少數大學辦國學院,許多綜合大學開設“國學概論”選課,不少大學面向社會開辦研修班,其中不乏“國學講座”;媒體上紛紛開“講壇”欄目,宣傳中華文化,還有在假日為少年兒童開辦的所謂國學少年班,這都是好事🎎。
國學熱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文化復興、民族復興的需要👩🦼➡️。中國有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化傳統👩🎤,擇其優者使今人了解,適當加以宣傳介紹💾,是必要的,人們文化生活有此需要,這正是“國學熱”興起的主要原因🧓🏻,應當肯定🙎♂️✊。當前👨🏿🏭,不少人文學者在關註民族優秀文化的普及工作🧔♀️,這也是社會的需要,是文化繁榮的表現。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不同風格🫸🏻、不同方法的普及,應當並行而不悖,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才有可能使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做得更好🍰。於丹👰🏿、易中天等中年學者在央視宣講國學,學術上的問題可以進行商榷☝🏻,但他們的宣講對普及傳統文化功不可沒,應該肯定。
關於“國學”的議論也不少見,所謂“國學熱”的主流是好的🤞🏻,作為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調節緊張生活的一種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需要能真正充實我們心靈的東西。現在也有人講“國學熱”要降溫,我認為不是降溫、加溫的問題,而是正確對待的問題🤶🏼,真正把優秀的東西吸取過來,就不需要降溫;糟粕的東西🤱,如宣傳迷信、束縛人性🪻、看相占蔔等問題,就不是要降溫,而是要曝光🤲🏽、消除的問題。
記者:歷史上對傳統文化或者說“國學”有過多次批判🧖🏿♀️,大的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您對此如何評價?
答: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在喪權辱國的危機時期爆發的,“五四”先驅者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他們主要是對“三綱”進行批判🧑🏽🦲,這與反對封建主義有著密切關聯。五四時期文化先驅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並不是全部否定,對儒家學說也不是全部否定☝🏿,主要是批判“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實際上是人身依附,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自由的思想。“五四”時期🥴,思想要解放,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因此,在當時對“三綱”的批判是必要的。
記者:任何民族傳統文化中均有精華和糟粕⤵️,對中華傳統文化,或者說“國學”中的精華與糟粕❗️,該如何分辨?以使我們在學習中學會揚棄,發揮精華,弘揚傳統文化?
答:中國傳統文化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總結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會通”精神☯️。我現在越來越意識到: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產生和歷史的演進是同步的,文史資料中就有記載𓀚,炎黃時期就產生人文精神的萌芽⚄,經過夏⚈、商、周至春秋末期,人文精神才以系統而完整的理論形式出現,這要歸功於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人文精神🙌🏿,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了🤾🏽。
中華人文精神包括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窮本探原的辨證精神,天人關系的探索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采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
中華人文精神的特征是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與學習,成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重視家庭倫理在社會中的地位😽,希望建立“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種精神培養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韌不拔,敬老養老,救濟孤殘🌖,勤儉持家👨🏻🔧,修身齊家治國,這些美德至今仍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古代的人文精神,在某些方面也被引向片面化和絕對化👩🌾,比如過分地強調道德的作用而忽視製度和法治,塑造所謂“聖人”,將其描繪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從而忽視社會整體對社會發展進步所作的貢獻🦚,等等🚭。
“自然”精神,側重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在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中表現得很充分,“道法自然”就是基本出發點,追求“天人合一”的協調🎐🤑。
“奇偶”精神,要求人們從“奇”和“偶”中探索自然的奧秘🦽,尋找和把握人與自然的規律🏋🏼♂️,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庸學說📔、宋儒的“一分為二”學說👩🏽🦳,等等,無不滲透了“奇偶”精神。
“會通”精神體現了文化的兼和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它勇於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與本土文化融合貫通💆🏽♂️。如先秦諸子學說的相互對立又相互吸收,如儒、法、道的融合互補,如佛教、伊斯蘭教的傳入🕓,如清末明初的西方文化的傳入🙆♂️,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雍容博大。
傳統文化裏確有糟粕,確有精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天仍沒有過時。區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仍然是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很多人認為🦈,精華和糟粕辨別起來很難🧑🏿🎨,其實並不難🌚,關鍵要認真開展學術研究。
傳統文化流傳至今,不可能沒有負面的東西🧑🏿🏫。傳統文化有兩個最大的缺點:缺乏實證科學和民主傳統。此外,還有在長期農業經濟和專製主義下形成的“國民積習”乃至“封建迷信”,以庸俗價值觀為核心的“處世之術”等。如果這些陳腐的東西清除不徹底🖕,仍將是現代化的嚴重阻礙。因此🤱🏼,對於殘渣泛起,以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冒充精華🧑🦼、為牟取私利而打著“國學”招牌的現象和行為,應當加以曝光➖,使之偃旗息鼓🌦。人們在觀察問題時,不可以此支流作為主流✌🏿。
記者:儒家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軸心,請您談談儒家文化的價值何在?
答:儒家文化的價值核心在於孔子提出的道德理論,即孔子為“文明”製定了人們應當遵守的若幹道德規範,認為人們經過學習,可以成為講文明的君子,包括反對野蠻而贊賞文明的文野之分理論;主張人們內心和行為🛌、內容和形式應當完美結合的文質彬彬理論;主張道德與行為“恰如其分”的中庸之道;主張胸懷寬闊、博采眾家之長的和而不同理論;以及主張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育的寓教於樂理論。這五個方面的原則🚴🧒🏽,是中國道德倫理學說史上的偉大創造,在當前和未來的道德倫理教育中📯🧑🎓,只要用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加以充實和發展,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孔子之後,孟子對中國古代道德心理學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將孔子所提倡的執著精神進一步發揮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個人倫理的最高境界🙌。這樣的道德心理學堪稱中國道德倫理史的珍品,在任何時候都丟棄不得。
記者: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的高科技時代,請問傳統國學在21世紀有哪些價值?
答:21世紀的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在這個大勢走向下,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成為全球文化的主體👩🏼🦲,必然使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我想文化多元化應是另一個表現特征。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幸福,也帶來了不幸,比如人口增多、環境汙染🧎🏻♂️➡️、現代病等種種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只有一種良方💩,要靠全球的綜合治理,人類需要更加健全的精神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如重視家庭倫理價值的觀點、中庸之道🦿、重視自身修養👠、和諧觀念和返璞歸真的思想𓀊,對於醫治現代工業帶來的弊病都有一定的作用,都能啟發人們更加實事求是地展開理論分析和社會實踐🏌🏽♂️。這些,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在21世紀🤏,中華文化的長處將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對於中國人來講,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優點,去掉其消極影響;另一方面也要註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以充實和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記者:如何在繼承中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吸取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
答:中華人文精神在中國近代歷史的洪流中受到挑戰和考驗,人們在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奮鬥中逐漸認識到🐲,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之一✮,需要加以繼承和發展🔕,並與世界上的先進文化和科學精神相結合。
近代文化的先驅者們提出💆🏿♂️,在中國固有的文化中,既有精粹也有糟粕👳🏽♂️,應當加以辨別,而其中精粹部分的發展🧑🏽🦳,需要和世界先進的科學思想相結合。也就是說👩⚖️,不能僅僅看到自己國家的過去,還應當放眼世界,從世界的廣闊視野去審視我國的古代文化🥛,以中華文化的開放和“會通”精神🧑🏼🦳🪘,學習外國的優秀文化,使中華文化具有現代普世價值,為人類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我們今天倡導發揚民族優秀文化🤹🏽♀️👩🏼✈️,有一個標準🌊,這就是有利於我國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𓀄。那麽,什麽是現代公民意識?概括地說,這就是法律意識、文明意識🥛、科學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義務意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這些意識的培養👔,是會有幫助的🙆🏻♂️。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采訪,祝您身體健康!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