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網
第一眼看中華書局出版的《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未必能留下深刻印象。同類型歷史書如今已經多到泛濫,但是李開元的歷史“復活”方式,還是能很快從眾多的歷史書中脫穎而出,因為書裏有一種氣場——文字和精神的氣場。
李開元,成都人🙉,日本就實大學中國史教授,曾經是科學少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歷史系,後留學日本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在被中華書局的編輯徐衛東“發現”之前,與李開元同時期的意昂3体育師兄弟們都已經是國內一流的學者,他似乎並不著急🚔,一味在世界各地行走,希望通過自己腳步的丈量,讓歷史在心中復活。
歷史該如何復活?當今的歷史讀物能讀的不外乎三類:梁惠王(史傑鵬)、赫連勃勃大王(梅毅)這樣的較專業寫手的歷史小說🦜;百家講壇學者群的講史稿🎾;當年明月這類網絡紅人的博客體歷史演義⛴。其中不乏精彩🧒🏿,但有挑剔的讀者仍然心中有憾,總覺得還應該有更好的🐽、讓人怦然心動的歷史解讀。說得明白點兒🔔,有部分歷史書,寫的是真正古人的歷史,文字冷靜客觀,但是與讀者隔得太遠,讀來如同嚼蠟⚗️。還有一部分🧑🏽🚒,完全是作者自己的“歷史”👨🏼🚀,這些“票友”史學可隨性“創造”👩🏿⚕️,甚至讓妲己變成第一代玉女掌門🤷🏿♂️,作者很爽🙅🏻♂️,但讀者總覺得是一場意淫,而歷史是不需要意淫的。
讀《復活的歷史》很容易生發出一縷思古幽情🧚🏼。李開元研究秦漢史30年©️,30年中不但天下史料盡覽🖐,足跡還踏遍所有秦漢舊跡,而每一張舊跡的圖片🥭▶️,都讓人恍惚覺得:歷史是可以觸摸的,空氣中都飛著漢高祖楚霸王秦二世的私語。從第一頁開始陷入這樣一種恍惚狀態🙅🏼♂️,直到戛然而止遠未結束的結尾。之所以能讓人如臨其境👩🏻🦼➡️,取決於李開元對歷史寫作的態度。“復活歷史,需要心靈的體察加上智力的推想……解讀文獻,發掘實物,考察實地,然後作考證鉤沉,作觀察推敲,作推理聯想👨❤️👨🪖。”他強調了在物理基礎上的精神因素:同為華夏人👷🏻♀️,即使相隔千年,古人所想👍🏿🚵🏻♀️,今人仍能體會👮🏽♂️,當你對史實足夠了解,回到古戰場舊地,很可能“聽”得到千年前的戰馬嘶鳴,腦海裏的迷局💂🏼♀️💑,頓時豁然開朗,聽起來挺神的🙅🏻♂️,其實可以稱之為“通感”🌌,讀進去以後就能體會得到。書中處處可見他所力求的古人今人精神上的契合,這種“研究法”,往往更吸引多血質的讀者7️⃣。
如果僅有豐富史實和實地體悟,怕還不能成就一本佳作🧘🏽♀️。李開元的文字好。好的文字也是有氣場的。其行文的高低錯落,迂回宛轉🙆🏼,形成了一種只可意會的東西,像人的呼吸一樣,有起伏,但是永遠不會停滯。一部讀了就很難停下來的作品,作者很容易就把他的觀點催眠一樣灌輸給讀者,這是文字氣場的魅力。
另外🤌🏼,黃仁宇顯然給了李開元很大的影響,李在後記裏提了。上好的歷史學家,尤其是海外華人,其作品共同特點是文體自由、在邏輯合理前提下的想象💁🏻♂️、文采飛揚至字字珠璣,蕭逸、黃仁宇✡︎、李開元,莫不如是。作為漂泊各地的華人學者,李開元的目標很簡單——“建設與英字文化鼎立的漢字文化”🤾🏿♂️,如此熱情與胸懷,怕與高祖劉邦惺惺相惜🍋,難怪😯,漢代王侯將相肯受他“招安”,在他筆下一一復活👨👩👧👦🙂,才有了今天的《復活的歷史》👫🏻。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