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8月24日江蘇公眾科技網
“死而復生”的文懷沙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領悟 |
這位古典文學大家,治學以楚辭為其專長,而對於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歷代詩詞歌賦🚭,甚至佛學、音樂🦾🤌🏽、戲劇、金石書畫無所不窺。走近他💆🏿♂️,就宛若走近學術上的一座高峰;閱讀老人的經歷,就仿佛在瞻讀一本厚重的史書。
銀髯飄拂,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行動矯健🚣🏼♀️,思維敏捷,沒有半點龍鐘老態,在他面前🖕,我們幾乎忘了年齡。
這位老壽星講起話來幽默🦴、風趣、聲音洪亮🧑🏼🚀,激動之處還夾雜著豐富的肢體語言。爽朗、謙遜之中又略帶狂放不羈👃。
滿腹經綸👎,遊走四方。說他是一部“活百科書”,一點也不過分😉。和他交談♚🤦🏿,訪者總是處於學生位置。他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從文學談到人生,談到社會,談到美好🧑🏻🦼,談到醜惡🧑🚒。從他的神采之中🤳🏼,我們解讀了“博學多才”的真切內涵與一位國學大師的世紀傳奇……
“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確有屈原之神貌
2005年11月18日,文懷沙應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胡耀邦90誕辰紀念會。胡耀邦在晚年曾有《致文懷沙先生》長詩,其中有雲:“騷作開新面🧫,久仰先生名。去歲饋珠玉🦼🧟♂️,始悟神交深。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雲💺。明知楚水闊,苦尋屈子魂🤦🏻♂️。不諳燕塞險🚛,卓立傲蒼冥🍋。閉戶驚落葉🤹🏿♀️,心悲秋早零。心悲不是畏天寒,寒極翻作艷陽春🪯。艷陽之下種桃李,桃李芬芳春復春🤍。哲人曉暢滄桑變,一番變化一番新。如今桃李千千萬👳🏻,春蕾一綻更精神。”文懷沙滿懷深情地說🎄:“詩是寫給我的,字面上寫的是我,更深刻的內涵是耀邦同誌的自我展示。他高潔的人格無愧是九嶷山上的雲🪕,他心中埋著屈原的魂🥋。他才真是‘不諳燕塞險,卓立傲蒼冥’的光明磊落人物。”
采訪時,我們見有一幅文懷沙親筆題寫並精心裝裱的楹聯:“多得少得何必爭利歸天下,大事小事原無論心在人民。” 這副對聯是由胡耀邦曾經寫的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修改而來🧎♂️➡️。他認為這樣一改更能體現胡耀邦的本意,在平仄上也對應得更加整齊🧚🏽♀️。在對聯的旁邊他註釋道:“胡公虛懷若谷,必莞爾於九天之上也♗。”
文懷沙言出行隨📞🏋🏻、表裏清澈的性格🟧,在學林享有極高的評價👩🏻🦲。郭沫若以“荷蕖發幽香”的詩句贈予他;周谷城先生曾題贈雲🖖🏿:“相與無町畦,相與為嬰兒”;沈尹默先生在贈他的《減字木蘭花》中稱他“爭比靈均,文采昭然歷劫新”,直接把他比做屈原🧑🏼。而他銀須飄拂、目光銳利的形象👨🏼🏭,確有屈原之神貌,許多人知其學🟣,聞其言,見其人,莫不驚異——他簡直就是一個活著的屈原。據說,著名雕塑家蔡漢文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時✶,苦苦尋求模特兒而不得,直到有一日見到文懷沙,方喜出望外,於是有了雕塑作品《屈原》。當然✩,人們把文懷沙比做“活屈原”👩👧,絕不僅僅是因為他風流倜儻的外表,更主要還是來自於他豐厚的學識和高潔的品格。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為了紀念中國愛國詩人屈原、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斯·哥白尼、法國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馬蒂4位文化名人👇,決定在莫斯科舉行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才華橫溢的文懷沙只用一個月就編寫出了《屈原集》,引起了很大反響,被學界稱為“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隨後👩🌾,《九歌今繹》《九章今繹》《離騷今繹》《招魂今繹》以及《寶學概論》《楚辭今讀》如湧泉般源源不絕,奠定了文懷沙在楚辭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古典文學專家瞿蛻園老先生評價雲:文懷沙與郭沫若、遊國恩三人,在楚辭研究領域三足鼎立,超過了2000年的研究成績。戎馬一生的老將軍張愛萍賦詩《聆聽文懷沙教授講〈離騷〉有感》🚞,稱贊他“一曲吟催千古淚,文懷八鬥嘆騷才。韻高自有真情在🪆,恍若雲中屈子來。”
作為《屈原集》的作者🎢🤵♂️,文懷沙對屈原的理解與眾人又有所不同,而且這個理念貫穿了他的一生。“讀《離騷》的時候也就十一二歲🧑🏼🤝🧑🏼,也就是瞎唱,先是背誦,後來琢磨裏面的意思,認識到很多東西。《離騷》追求兩個字——‘最美’,整個《離騷》是對美好的追求,他把美、芳草美人來表示他的品質。”
作為楚辭大家,文懷沙說他最喜歡《離騷》中“美人🦹🏼♀️、芳草”這兩個詞🦸🏽♀️,並且最喜歡年輕美女🧑🏿🎤。他說🕖,女人最珍貴的品質是善良,是母性的情懷。他坦言熱愛母親勝過父親。“窈窕淑女,是既美麗又善良的女人——只有善良才是女人美的核心。君子好逑者,以此!我愛女人🧑🏻🏫,可是我不愛撒潑的女人。”言畢,老人用方言拖著長聲模仿潑婦9️⃣:“我——的——天——呀”。讓我們忍俊不禁。
兩次“死”裏逃生
文懷沙自嘲“沒有屈原的魂🎓,總該有一點屈原的皮毛”。他仰慕屈原的風範🦶🏿,一生以屈原為榜樣👨💻⛵️,研究屈原,更學習屈原的精神。
抗日戰爭期間🦹🏽♀️,文懷沙反對獨裁政治,抨擊惡濁、腐朽的反動官僚統治,文章觸及時忌,在皖南被關進監獄。出獄後他思想愈發激進🧺,無論出入酒肆茶館💆🏽,總是當眾放言無忌。在南社就很欣賞文懷沙才華的柳亞子知道後非常擔憂,寫詩贈文懷沙相勸:“抱石懷沙事可傷🦹🏼,千秋余意尚旁皇;希文憂樂關天下💂♂️,莫但哀時作國殤。” 詩中“希文”即宋代名臣範仲淹的字,柳亞子希望文懷沙不僅要拋棄一切屬於個人的憂與樂,而且要沉著冷靜,不要做無謂的犧牲。
十年浩劫中,文懷沙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關在山西臨汾監獄🌸,過著“三年飲粥忍饑腸”👨🏻🍼、“窩頭再造臭皮囊”的日子,卻仍然寫下了“有肝有膽公何畏,無詩無酒我亦狂”的詩句,更沒有抹掉“荊山懷抱生煙玉,三閭行吟繞澤蘭🔤。高翥雲霓為我禦,手提落日照長安”的豪邁。有一天,江青一時心血來潮,想起了文懷沙🚤,授意李某對文懷沙明確表示🧑🏼🦳:只要寫了悔改書🚵🏻🧼,不僅個人可以獲得自由,連插隊的孩子也能回到北京⚠️,並能安排個好工作🤙🏿。李某為了完成任務,特地請文懷沙年過九旬的母親一道來勸降。
這位老太太與兒子單獨見面時🦟,問兒子🫴:“你究竟願不願意寫悔改書?”“按照我的心願,我是不願寫的……”
“好🙋🏻♂️🎠,你是我的兒子!”沒等文懷沙說完Ⓜ️,老太太就把腿一拍👳🏿♂️🦵🏼,說:“我們在外面🖍⚜️,吃什麽苦都認了。你在這裏👨🦱,他們想槍斃你🕟,你也跑不了🤚🏽,你就老老實實地在這兒待著,裝病🫥。”
隨後👻,文懷沙懷著激動的心情,寫出了一首七絕詩以明誌——“供奉李公銜女士命招撫,詩以報之😙:沙翁敬謝李龜年,無尾乞搖女主前;九死甘心了江壑💁♂️🧝🏼,不隨雞犬上青天。”
這首七絕,不僅表明了九死不悔的氣節,而且巧妙地運用了藏鋒格🦹🏼♂️,痛罵了江青🧑🏻⚕️。詩中每句的第六個字,連起來讀就是“龜主江青”四字👨🏽✈️。這當然不是什麽文字遊戲,而是在那種令人窒息的高壓下敢於抗爭的錚錚傲骨👱🏼。“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文懷沙在用屈原精神捍衛自己的崇高信念🏌🏻♀️。
藏鋒手法被姚文元看出,臨汾監獄很快接到中央紅頭行文,加判“現行反革命分子”文懷沙死刑👃🏽⚜️,緩期執行。60多歲的文懷沙戴著手銬,拖著20多斤的腳鐐📡💮,被打入死牢。幸虧“四人幫”垮臺,文懷沙死裏脫生😧,不然就成了“屈原第二”。
在近百年的人生中,遇到過多少坎坷、挫折,又有過多少甜酸苦辣👨🏿🌾?談到這些,文懷沙笑言:“痛苦未必不是上天賜予的一種特殊的財富。感受痛苦⏰,面對痛苦並不難👩🦳,難的是在接受痛苦的同時,學會欣賞痛苦。做到這一點需要大徹大悟。禍福相倚,能夠欣賞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以面對一切𓀉,而且是坦然地面對。”
《紅樓夢研究》與《紅樓夢新證》的催生者
一般人大都知道文懷沙是楚辭研究專家🧝🏽💶,但知他還是催生兩大最著名的紅學研究著作的人恐怕就為數寥寥了。對此文懷沙說:“一提到‘紅學’🏺,我就來氣。就因為我偶然涉足紅學,結果害了兩個人。”文懷沙所謂“害”過的兩個人🐒,一位是已於1990年仙逝的俞平伯🟢,另一位是仍然健在已達耄耋遐齡的周汝昌。
1923年4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了俞平伯所著《紅樓夢辨》🧙🏼♂️,僅印500冊🛬🖖,此後近30年未再版過🧑🏿🎨。1950年🛳,當時正在文化部工作的文懷沙,還兼做上海棠棣出版社的編輯,在紛紛整理出版古典文學名著的熱潮中,他為棠棣出版社主編了一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嘗試用新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學。談到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當然少不了《紅樓夢》🤼♂️👇,談到對《紅樓夢》的研究,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好朋友俞平伯。於是文懷沙找到俞平伯🧑🏻🎄,建議他把有關《紅樓夢》研究的新成果匯集出版🎛,列入叢刊。俞平伯說,實在太忙,抽不出時間來修改舊作🧿。新作成文者尚不足2萬字,難以成書🧑🎤。於是👩🏿🎓,文懷沙就給他出主意🧙♀️,讓他把《紅樓夢辨》重新修改一遍,再加上近年來新發表的有關《紅樓夢》的論文,即可輯成一書出版🧁。
1952年9月🧞♂️,上海棠棣出版社推出了《〈紅樓夢〉研究》一書,此書在保留俞平伯1923年版《紅樓夢辨》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6篇新作👩🚀。《〈紅樓夢〉研究》出版之後💚,風行天下,短短1年多時間就印了6版,總印數達25000冊,創新中國成立初期學術著作發行量之最🏦🫰。然而好景不長👩🏽🏫,1954年🚵♀️,李希凡、藍翎合作寫了《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一文,刊登在當年9月山東大學出版的《文史哲》雜誌上,在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批判俞平伯及其《〈紅樓夢〉研究》的由學術而政治的運動☝🏽,歷時一年許。“紅”極一時的俞平伯一下子跌入了全國批判的深淵。
文懷沙所“害”的第二個人是周汝昌。為周汝昌帶來巨大榮譽(當然之後也曾受到過“大批判”)的《紅樓夢新證》也是由文懷沙催生的。文懷沙曾為之改書名、請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題簽封面👂🏻、大紅學家蔣兆和夫人蕭重華繪製圖像,“周汝昌當年五六十萬字的書👮🏿🏌🏿,最初由我修改,並為他寫序。當年,我們抵足而眠,可不是搞‘同性戀’哩🛄➗!”
由於《紅樓夢新證》是在1954年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之前出版的🙎♀️✨,所以在運動中也受到了牽扯👅,有不少人視周汝昌之作為胡適、俞平伯的唯心主義實證主義的紅學研究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反面樣板🂠。
人們習慣稱文老為“楚辭專家”,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他懂中醫中藥,早年曾在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授🧾;他潛心研究《紅樓夢》幾十年➾💟,“紅學”也是他一專;他不是書法家✴️,但他的字體獨樹一幟🌹,古拙蒼勁,方正端直,點橫豎彎,質樸中透出一點雋秀之氣🈷️,其墨寶竟拍出了當今文人書法最高價😶:一萬元一字🌛。我們很難用一個詞來準確地描述他在學界的身份,他戲稱自己是個“雜貨店”🧓🏽。
活著的國學大師聽到“蓋棺”之後的贊譽
沙是細微的🚛,先生卻名懷沙,而佛家有雲: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你可別小看這一粒小小的沙子,沙灘就是離不開小沙。沙灘離開了沙子🧳,就不復有沙灘;而沙子組成的沙灘足以懷抱海洋啊!”這是文懷沙對自己名字的解釋𓀅💂🏻♂️。
這位古典文學大家,治學以楚辭為其專長,而對於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歷代詩詞歌賦,甚至佛學、音樂、戲劇、金石書畫無所不窺⚃。走近他,就宛若走近學術上的一座高峰🚵🏻♂️;閱讀老人的經歷,就仿佛在瞻讀一本厚重的史書👼🏻。
1910年1月15日🧑🏫,文懷沙出生在北京西城外鬼門關胡同的一戶平民家庭❓。憶舊居,文懷沙這樣描述,“(那裏)很陰暗,一下雨,腳踩下去拔不出來,又臟,蒼蠅多。我小時候記得🎉,蚊子要熏🎅🏽,熏了以後把門關嚴🫅。家裏用不起鬧鐘這些東西,早上想早起怎麽辦👨🔧?把窗戶打開,因為天一亮蒼蠅都進來了,把你叮醒了,不是聞雞起舞,是聞蠅起舞👮🏿♂️。”有誰想得到,如此破落之地🙇🏼♀️,竟出了一位獨步天下的“活屈原”。
文懷沙的父親是國民黨的軍官🤸♂️,母親靠在別人家做工掙得一些微薄的薪水。巨大的生活壓力使母親的脾氣十分暴躁🅱️。在文懷沙的記憶中🏔,幼年的生活充滿了壓抑和陰暗。
由於母親終年臥病,文懷沙從小郁郁寡歡。童年像一個陰森的夢,使他從9歲起就有了失眠的毛病🔎。他試圖從書本裏尋求心靈安撫,憤世嫉俗的楚大夫屈原引起了他的精神共鳴。文懷沙少年時聰慧過人,啟蒙作《詠紙鳶》便初顯才華🧖🏽♂️:“破曉淩風去,鶯兒許共飛。一絲懸碧落,日暮未言歸🎓。”12歲便能背誦《離騷》。青年時代受業於章太炎門下,18歲便受聘擔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教授💓,後又曾在意昂3体育官网、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大學任教。他專心研究《楚辭》🤘🏿,性格漸漸變得棱角分明🏋🏻。
文懷沙對惡勢力絕不容情,但對於生活本身卻有一種豁達和寬容👨🏽✈️。文懷沙“死而復生”的故事,經著名作家峻青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沙翁復活記》後🙏🏽,流傳甚廣🧏♀️:1986年秋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編輯馬學鴻在電臺庫房中清理舊節目錄音帶時,突然發現了文懷沙50年代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講解《詩經》的大錄音磁帶,頓時喜出望外。早在二三十年前,對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有相當造詣的馬學鴻就常從電臺中收聽文懷沙講解和吟詠古詩詞的節目👨🏻🎤,那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沉郁蒼涼的韻律👮🏽♂️,把馬學鴻帶入了古典詩詞深沉典雅👮♀️、令人神往的境界。
像一個饑餓到極點的人突然獲得了美食,馬學鴻對於他的這一發現🚶🏻,極其興奮。他把這盤珍貴的錄音製成盒式帶🧔🏿♀️,編成了節目。節目編好後🙂,他準備寫個按語。應當怎樣介紹作者呢?他也曾向周圍的同仁們探詢過,不少人都說先生在“文革”中身陷囹圄👞,多年來沒有信息,恐怕早已作古了。於是,馬學鴻犯了傳媒人的一個大忌,貿然在文先生的名字前面加上了“已故”兩字👴。
於是🧗🏼♂️,1986年10月5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在播放文懷沙50年代吟詠和講解《詩經》的錄音時,以沉重、懷念、敬佩的語氣播出了“我國已故著名文學家文懷沙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學者……”的按語。
電臺廣播之後🤼♂️,引起了人們的震驚🧚🏿。文懷沙的朋友們十分悲痛,紛紛給他家裏發唁電🌡🧟♂️、打電話表示哀悼。好端端的突然接到唁電,文懷沙也是十分吃驚🦋🤚🏻。但是當文懷沙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為了使編輯這條節目的同誌不致受到處分,專門寫了一封長信給電臺的領導。信中說🤷♀️:“關於我‘已故’的傳言,恐怕算不上‘新聞’,蓋由來久矣🔇。早在‘文革’初期👋🏿,就聽說國外電臺曾相繼報道我被‘迫害致死’的消息,打倒‘四人幫’後🧑🏻🔬,也有日本朋友向我家人致唁者。所以貴臺報道中以為‘已故’🪣,不是什麽創造性的無稽之談❗️,乃是出於疏忽,不加核對地以訛傳訛,毛病出在‘輕信’……你們短短幾行報道,使我感到的是來自執筆者‘慎終追遠’式的溫暖📼,而本月五日、六日晨昏兩度播放鄙人‘生前’錄音🍥,則充分表達了‘上海臺’對‘已故’之文某的厚愛。對待這種不虞之譽,我在愧領之余🧑🏻🎤,也向你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如果貴臺領導人願意尊重鄙人的意見,務請諒解我那位不相識的🧔🏼♀️、或稱之為素昧平生的朋友💪🏻,千祈勿以一眚掩其德……”
多麽善良仁慈的心腸,多麽寬廣豁達的胸懷啊👩🏽🍳!捧著這封書信,馬學鴻的心情又豈止是“感激”二字所能形容🕉?如果說在此以前他所崇敬的只是文懷沙的學識和才華的話,那麽現在👱,他更崇敬的卻是文懷沙的為人和品德了🦹🏽♀️。
據說,文懷沙曾在與老友的一次敘談中提出了一個奇異的主張——搞“活體告別”🚵🏼♀️,要求親友們在他生前或垂危時,為毀為譽,各抒己見,“麻雀叫”,“獅子吼”,好歹叫他全聽到。今天談起這件事👕,文懷沙說他“深以為幸”,“常言道蓋棺定論❤️🔥,其實一個人真正等到蓋上了棺材🌆,評價是好是壞,他都一無所知了,而我卻有幸親自聽到了這些聲音,這些溫暖的聲音。”“有此幸運的人是不多的。”
年輕的老人
年近百歲的文懷沙是一個快樂的租房族,北京東三環外永安賓館的兩間客房就是他的家👩🏽🦱,一個三星級的家——一間起居用,一間做“文化(諧音‘懷’)沙龍”,在這裏他已生活了20余年。他說,買房幹什麽?人到最後都只能住在一個小盒子裏🛋。
他還說,一個人只能活一回🥱,應該盡可能多地體驗不同的生活。在他看來,如果一有收入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漫長的買房征途,為還貸奔命,不敢消費、不敢旅遊💁、不敢跳槽,那麽生活的樂趣將大打折扣——一個為錢忙碌的人🛣,一天能在自己的房子裏待多長時間?他享受到了房子帶給他的是幸福還是折磨?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𓀌;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文懷沙喜歡李白的這段話。“人生就是住賓館。你以為那個房子是屬於你的。長恨此生非我有——這個身體也不是我的,我能住旅館就很好了👩🏼🏭🪬。”
文懷沙從不言老,因為自覺不老🧹。除了在家裏接待朋友🚮、讀書外,還一直在空中飛來飛去,一會兒日本🌍,一會兒美國……遊走於不同國度🈹、不同城市之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播東方智慧,忙得不可開交。
檢索他的人生歷程🤴🏻,可以發現7️⃣,他曾兩次飽嘗牢獄之苦,也曾被診斷為肝癌晚期並被醫生宣判“死刑”,但他卻穿越了漫長的黑暗隧道📼,健康地活到了今天👨🏻🦼。
文懷沙有個理論💃🏿:人活到70歲就應按公製算🍱。按照這一理論🦝,他得意地宣稱,自己目前準確的年齡尚不滿50公歲。其實,他的心態或許比50歲上下的人還年輕哩。常人70來歲出現於手臉皮膚下的褐色“壽斑”🤏🏼,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他的秘訣是:老年人要以平和的心境來幫助自己調整血液循環👨👨👧。文老說🧕🏻:“見到快樂的事,或者意外驚恐的事🦙,心臟的搏動就變了,整個生理程序都會受影響。所以,懂得養生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文懷沙說:“老年人最大的痛苦是老想昨天🤸🏼♂️,總覺得現在不如過去🚣🏿,我覺得所有的老年人🤭,不要把老年這兩個字當成自己的包袱,而應該想明天。明天我計劃做什麽🚴🏽💸,這個是其味無窮的。”
年輕時🤏🏿🤔,文懷沙就酷愛運動,參加過舊中國的第五屆運動會,獲得跳高比賽第五名💴,成績是1.74米🫸,正好跳過自己的身高🙇🏿♂️。按今天的標準,文懷沙可以進國家田徑隊💂🏻♀️,也算是運動健將了⏫!呆在監獄裏的那些年,文懷沙身體狀況極差,他便找到了特殊的鍛煉方法——掃街,拿著笤帚,從東到西,由南至北🎅🏽,掃得認真仔細,掃得通身大汗,既活動了身體,還因為表現好受到表揚,少受了些皮肉之苦。如今文懷沙除了散步,很少鍛煉了,“老人鍛煉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過火🤦🏽♀️🧚🏿♀️,過量,要根據地點、環境🦹🏼♂️、自身體能狀況等條件鍛煉🤦🏽♀️,否則,不僅達不到長壽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真正成了‘垂死掙紮’了”🎻🔯。
這些年來他東跑西奔:為黃帝陵題碑,他應邀遠行而至⇒;為敦煌藝術的保護,他從不以年邁九旬而推脫其責🤾🏻♀️📯。不僅對大事不馬虎🚂,就是對芸芸蒼生的生存小事🧔🏿♀️,也非常認真。一個小書店曾請幾位文化名人為其題匾,都被拒了🤳,哪知文老一請就到,他騎自行車而來,又騎自行車而去,一點潤筆費也不收。
曾經有人問他保持心靈年輕的秘方,文懷沙立刻脫口而出:“生平只有雙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他說🚵🏻♂️,“美人者🚵🏽♀️,既涵蓋了人間美女〽️,但比美女含意更為廣泛👃🏻,《詩經》裏把‘美女兮’‘芳草兮’💩,視為人間美麗的象征,因而你們可以把它看成是美到極致的追求和表達🤦♀️。”
早聞文懷沙有“三美”:美文、美人、美食👴。其中♨️,美食😐,也並無特殊,如早餐多是一杯牛奶👨👧👦、兩片烤面包而已。說到自己的夫人,他說:“我的婚姻經歷過生離死別👲,第一位夫人早早去世了,叫‘死別’,第二位夫人和我離婚了🚫,叫‘生離’🧎♀️,今年近70歲的第三位夫人徐迎春是日本華僑,祖籍山東,出生在遼寧🤷🏿♀️。”
采訪期間,文夫人進來提醒他按時吃藥,這是一位慈愛安詳的女性👴🏻,滿頭白發,雍容端莊。看到兩位老人並肩坐在一起的畫面,無需多言,“相濡以沫”是最好的詮釋。
“最大的書”與“最短的文”
2005年9月10日👸🏻🧑🏽🦳,歷經10年努力🥀,由文懷沙主編的有“唐全史”之稱的大型系列叢書《隋唐文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發。整套叢書定價3.8萬元,全國限量發行1000套💂🏿。
《隋唐文明》全書100卷,近6000萬字,收錄了古籍原典646種,是迄今為止首次對隋唐300年間的歷史文化進行全面的🧔🏼♂️、學術的、總結性的大規模纂述↩️,是展現隋唐文明精髓與核心的集大成者🤦🏽♂️。在文獻上❤️,《隋唐文明》首次披露了國內外收藏的大量珍、善本🌶,皆為學術界久慕其名而無緣一睹的傳世孤本;內容編排上既考慮所收文獻的完整性,又照顧到學術體系的系統性和延續性。待出齊的《商周文明》《秦漢文明》和《魏晉南北朝文明》加起來也是100卷❄️,200卷共1億2000萬字,摞起來有十幾米高🤱🏽。
文懷沙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演進與批評、表現與認知等方面👏🏼,始終存在著帶有反抗精神的“奴隸文化”和禦用的“奴才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秉承清朝統治者意誌的《四庫全書》,就是“奴才文化”的代表,對中國古籍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歪曲、篡改😸、閹割以至毀滅🩰。基於對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的憂慮🏃🏻♀️,文懷沙以耄耋之年發了宏願🧵,要編輯《四部文明》。
“編書的時候我們很寒酸,沒有國家的計劃,僅是我個人的一個願望。當年乾隆皇帝發工資,請了200多人編《四庫全書》👨🏻🦽➡️;而今我們8個老弱病殘在做這件事,只因為我發了宏願👂🏽。”後來文懷沙終於申請到‘十五’國家重點圖書的投資。編輯初始,因為不在國家出版計劃之列🦹🏿♂️,沒有經費👨🏽🎓,文懷沙等8位學者帶著幾個誌同道合的青年,和蘇州的古吳軒出版社合作,白手起家🚵。國家圖書館知道文懷沙他們沒有錢,就無條件地把珍善本資料借給編輯委員會。後幸虧文懷沙一位常州的朋友慷慨資助🧰。
翻開這套巨著🛶,仿佛觸摸著老人與編撰者拳拳的赤子之心!文懷沙年事已高☣️,主持編輯的《商周文明》《秦漢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叢書還未出版,創立東方美聲學的設想也未付諸行動。他只能祈願時間走得慢一點,趁體力尚可,完成畢生的理想🤰🏼。
文懷沙對自己晚年做的事最滿意的有兩件:一是編了一套最大的書👥,二是寫了一篇最短的文。他寫的最短的文章——《文子三十三字箴言》,全文正文僅三個字——“正清和”👁🥡,註解三十字🧑🏼🦱,即:“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其在貫通並弘揚斯三氣也。”
在文懷沙接待客人的“文化沙龍”的墻上🏀,正掛著他書寫的“正清和”三個字,他風趣地說:“這是我寫的最小的書🕰,三字‘經’”。
近20年來🧑🏽⚕️,文懷沙練書法寫“正、清🌊、和”三字;每晚念誦著這三個字入眠;晨起第一件事👨🏼🔬,也必誦“正、清👩🏽🦲、和”。文懷沙用這三字經⌨️,揚清激濁,修身養性🚶🏻♂️:“人生下來總有一天會死,讓生命的過程更正一點,更清一點🚃,更和一點,更自在一點,舒展開來。”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