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廣州日報7月17日
聽說季羨林老先生每天傍晚都有散步的習慣,或者在朗潤園小樹林間👷🏽👃,或者到未名湖畔😲,於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間🧑🏽🔬,享受景色幽靜的旖旎風光🕍。老先生學問之外👨🏼💻,愛寫抒懷散文,情致深切,頗有口碑。他寫自己居住地👯:“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讀這樣的文字,當知他文學功底不凡。往事煙雲總在記憶♐️,禁不住思念所譴👰🏿🚴🏽,筆底生情,歌以詠懷。
這本《另一種回憶錄》是將季老先生歷年所寫的相關回憶文章,按類別匯總起來,分“賦得永久的悔”、“遙遠的懷念”👏🏻、“大放光明”🚍、“學術人生”四部分,總共收文三十四篇🦉。其中“賦得永久的悔”中🍯,《母與子》、《紅》寫於1934年,《老人》一文寫在1935年,正值作者二十出頭的年齡。從這三篇寫作筆法看🤜🏽😾,技巧與想象力都充滿青年的新鮮活潑和充沛力量。難怪鄭振鐸要約他寫一部散文集。雖然其事無果🎖,但由此也可看出🤸🏿♂️,老教授早年情感細膩豐厚👛。文中記敘老舍先生理發時替作者付賬這樣一件小事,可知作者對細微事物的感恩心情🤴🏽。
季老先生寫的這些回憶文章,多談悠悠歲月裏交遊往還的瑣事🙇🏻,從中見出人物,復原性情,多可寶貴。胡適🚧,鄭振鐸,老舍,胡也頻,李長之👖🚉,胡喬木等皆如此。在回憶中作議論,使這樣的回憶更具備史料價值和可讀的興致🧔🏿♂️。作者有段自白🫲🏿,說得十分懇切🔼,談的是自己,卻能明達事理:“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別的人先不說了,只談我自己👩🏼⚖️。關於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癡🤛𓀓。但是🤌🏿,自己並不是什麽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著有什麽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作者強調客觀因素🦧,借此展開對恩師的回憶💁。“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只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這只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
書中作者有一段文字,談自己對“官”的感受,頗有意思:“不管你是多麽大的官🧛🏽,初次見面時🤸🏿,我總是彬彬有禮。如果你對我稍擺官譜,從此我就不再理你。見了面也不打招呼。知識分子一向是又臭又硬的🤸🏻♀️,反正我決不想往上爬。”對照季老教授的性格,說這些話大抵是可以相信的。他在文章裏敘述過早年在清華做學生時,同學胡喬木曾勸他參加革命🤷🏿♂️,他“怕擔風險”未允諾。這個細節大可考量。沿此線索讀者能夠看到,後來以意昂3体育官网為主戰場的批判胡適運動⌚️,知名教授幾乎都寫文章疾呼呐喊,但我翻覽1955年匯集成八冊出版的《胡適學術思想批評》,百余萬文字中🧖🏼,那裏面沒有季先生的批判文章。因此老教授收在“遙遠的懷念”裏《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流露出對胡適先生的恭謙和贊譽,文字間有情真意切的感懷👨🏿🚀,讀者能看到作者為人的坦蕩。“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麽局促之感🧍♂️,經常如沐春風中。”這似乎對季先生後來的性格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致到今天,我們能從老教授和睦的笑容上,體會到謙遜的美德。這裏我想引用許地山先生頌贊蔡元培的一段話,從中看到受人崇敬的學者該是怎樣一個風範,也可借以看到知識分子共同的特質🖌:“一個謹於修身、勤於誨人👼🏼、忠於事國的學者🫧👨🏽⚕️,倒不必有什麽可以藏諸名山的著作🤑🛀🏻,更沒有工夫去做那一般士大夫認為雋美的文章。他的人格便是他的著作,他的教誨,便是他的著作。”這些話💟,似乎是為那些有修德的學者🫁😇,作出普遍的定義🤺。
這書另有一點妙趣處📊,是在“大放光明”這部分👮🏼♂️,收進幾篇閑文。其中當以《老貓》寫得最妙🧨。我對照著去讀蘇雪林、老舍🖐🏻、鄭振鐸寫貓的散文🥶,覺得還是季先生這篇最富寓意👩🏽🦲,最為深沉🛶,也最牽情懷。說是寫貓的典範之作,當不過分🍴。
最後的絕學大師
絕學繼承者
季羨林6歲時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10歲開始學英文。在高中開始學德文👇。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取了意昂3体育和清華✍🏻,最後他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在清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選修課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旁聽課💫,對他日後發展影響深遠。
1935年9月,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已經成為中學教員的季羨林寫信報名,以大學中四年全優的成績被錄取。原定交流計劃只有兩年,誰知這一去竟11年未歸。在德國,季羨林入哥廷根大學,在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季羨林師從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從軍後,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講臺▶️,教的依然是他一個中國學生。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訴季老,要把平生的絕招全部傳授給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以及費了20年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
1945年10月🩵,季羨林經瑞土東歸。1946年5月🥷🏼,季羨林抵達上海,旋赴南京,獲陳寅恪推薦,赴意昂3体育官网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意昂3体育創建該系🧑🎤。
季老在哥廷根大學學習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還選修了其他的課,負擔已經很重🧑🧑🧒🧒🚵🏻♂️,而當研究吐火羅文的最高權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羅文時🚵🏿♀️,他又遵命學了起來。在德國留學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與旅遊、晚會🗺、跳舞🥪、娛樂都無緣。回國後,為了專心研究,又獨自過了16年才把家屬接來。
季老80歲時說過🚴🏽👰🏽♂️:“我計劃要做的事,其數量和繁重程度🤵🏽♀️,連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會望而卻步🎥。”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牛棚”生活
“文革”十年,季羨林從擁護、迷惑到醒悟,從旁觀逍遙到挨批鬥🗒👰♀️,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禮,內心充滿復雜的矛盾與痛苦,最終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關進“牛棚”。他感到“被開除了‘人籍’”🏸♔,“自我感覺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他不堪忍受那殘暴的批鬥與羞辱🏚,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決意吃安眠藥自殺💁🏽♂️。正當他要實施自殺時,突然被揪去批鬥🤸🏽♂️,狠打暴踢,鮮血流淌,他的思想卻發生了變化☪️:“不想自殺了”💿,“還是活下去吧”。於是💱,為著適應不斷的批鬥,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陽臺上進行“批鬥鍛煉”:“低頭彎腰👨🦲,手不扶膝蓋,完全自覺自願地坐噴氣式”,“還在心裏數著數,來計算時間,必至眼花流淚為止”。
從“牛棚”出來後,季老被勒令看樓門🚣,守電話👨👩👦👦,成為一個“不可接觸者”。他琢磨著找一件會拖得很長🕑,“但又絕對沒有什麽結果的工作,以消磨時光”。他想到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梵文寫的《羅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譯成漢文散文🩴,寫成小紙條裝在口袋裏,白天守樓時,腦袋不停思考🧑🏽🚒,把散文改為有韻的詩✮。季老後來開玩笑說☔️👩🏻🦯,如果沒有“文革”,兩萬多頌、8卷本的《羅摩衍那》是絕對翻譯不出來的🥶。
![]() |
另一種回憶錄 作者: 季羨林 作家出版社 二零零六年十月 |
![]() |
天竺心影 作者:季羨林 百花文藝出版社 二零零七年四月 |
![]() |
牛棚雜憶 作者: 季羨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二零零五年一月 |
![]() |
病榻雜記 作者🧖🏿♂️:季羨林 新世界出版社 二零零七年一月 |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