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5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人民網 6月23日
他在2005年已年滿75周歲,從教50年。但他沒有休息,也無暇應答來自弟子🏋🏼♀️🚣🏿、親友、社會各界的慰問、祝福👩🏿🎓🎧,他的目光早已聚焦在了貧苦地區,一個個新的目標在等著這位老人。
――2005年11月,發起成立了意昂3体育官网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並出任院長。畢節試驗區是第四個研究試驗點。如今💵,研究試驗點已經擴充到了十個……
――2006年三四月間🥧,組織五個調研組,分赴貴州畢節、湖南懷化和攸縣、甘肅定西、北京門頭溝五種類型的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調查。
――2006年5月🔘,發起舉辦了首屆中國貧苦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
――2004年7月👧🏻,將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獎金300萬日元(合人民幣20.05萬)全部捐出,在貴州畢節捐建宗琳小學。
――2006年10月🔢,出資40余萬,在湖南沅陵縣二酉鄉捐建宗琳小學🎐。
――2006年4月,募集120萬,在貴州畢節捐建4所小學;並在畢節學院設立獎學金🐩💁♀️,每年資助300名貧苦大學生🤵🏽。
這份紀錄並不完整,但已足以展現出這位老人對貧困地區、對弱勢群體的熱忱與奉獻,展示出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學者純凈而寬厚的情懷👨🎨。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經濟學家,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先生。
世界科學界有把重大的科研成果和發明創造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慣例,經濟學界也有將最早提出或主倡某種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的名字與這種經濟現象聯系在一起的習慣👇。改革開放以來,厲以寧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每個關鍵時間都有聲音,表現出一種讓人感動的責任感。他的學術思想對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和諧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他也為中國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名字不斷地與我國經濟體製的重大變革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社會聚焦點緊緊聯系在一起💬🕺🏼。與其他傑出人物不同的是📽,厲以寧先生沒有一“名”定終身,隨著改革的深入,隨著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不斷的出現⛸,厲先生的學術視角、研究方向在調整變動,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沒有離開我國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沒有脫離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發展極不平衡的基本國情。他認為學術和理論要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又要回到經濟發展實踐中去🧑🏽✈️,強調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自80年代以來🙅🏻,人們對他的稱謂在不斷變化:厲股份➜、厲民營、厲三農……每一個稱謂,都是對他艱辛付出的認可,也是對他所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感的高度評價🫥。
厲股份🎅🏿:上世紀80年代初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種種體製弊端⏳,厲先生敏銳地意識到了“與城市經濟密不可分”的“中國資本市場”🌻,態度鮮明地提出“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取決於所有製改革的成功🙋♂️。”公開呼籲進行所有製改革,倡導推行股份製試點。很快股份製理論成為當時中國最流行的經濟思潮,被正式寫進中央文件,在全國全面推行。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紛紛轉製成為股份製企業🕺🏻,沿海地區的農民也集資參股興辦企業🧏🏿♀️,股份製成為提高企業活力、吸引社會投資🧗♀️、擴大就業的新途徑。“厲股份”的稱謂不脛而走。
對於人們的贊譽和媒體的宣傳,厲先生的態度淡定而嚴謹🤜,他說:“股份製在中國得以推行💆🏿♂️,首先是積弊當改💁🏿♂️,時勢使然🚽;也有賴於經濟界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還得益於政界領導的開明和決心。說我是股份製在中國的首倡者不妥,把我說成‘厲股份’更不敢當🧑🏼🦱。”
然而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在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道路上留下的印跡是不可磨滅的。
厲民營:2005年春💁🏻♂️,為了對蓬勃發展的非公有製企業加以積極的鼓勵、支持和正確的引導🧑🏻🦽➡️,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一時引起了各界的關註和不同意見間的探討,兩年來的實踐證明👨🦯,隨著這份被人們俗稱為“非公經濟36條”的實施和落實,民營經濟正在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厲以寧先生正是最早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積極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建議的知名經濟學家之一,並以73歲高齡接受委托帶領調研組到遼寧、江蘇、浙江、廣東等地了解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在調查組形成的詳細的調查報告上,溫家寶總理作了很長的批示,並很快委托國務院和國家發展研究中心起草擬訂了“36條”🧕🏼,厲先生的另一個別名“厲民營”也從此流傳開來。
但厲先生並沒有在意人們對他稱謂的變化,他冷靜地意識到中國的民營經濟從外部氣候到內在品質還存在不少問題,只有成為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與其他所有製經濟同等的待遇🤽🏼,才能真正壯大成長。
“厲三農”🌱🧑🏻🦳:“厲三農”這個名字所蘊含的意義遠比一種經濟現象更為豐富且充滿感情👩🏿🏭。
厲先生發起成立的意昂3体育官网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定立了兩條研究思路𓀁:1.實地考察的案例研究💤;以某一特定地區或者特定群體為對象,提出有針對性的緩解貧困的方案。2.政策考察的理論研究;以扶貧政策本身為研究對象📐,通過歷史數據考察既有政策的實施效果👨🏻🤷🏻,提出改進方向🚫,使之具有可持續的效果💜。中國文人歷來主張“學術乃天下公器”,這兩條研究思路的意義❤️,無須多言。
2003年厲以寧先生印了一張新名片,當他外出考察向隨行的同誌鄭重地遞上自己的新名片時,人們都很詫異,以厲先生的名望,名片何用🤶🏻?這也與厲先生一貫的低調風格不相符。“上面有我在畢節的職務。”厲先生認真地說。“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組長”,這張只有一個職務的新名片🧕🏿🛤,讓人實實感到了這個職務在厲先生心中的分量。
畢節試驗區始於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誌歷時一年多🚒🫧,走遍了全省86個縣市區🎼,選定了全省巖溶山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畢節地區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胡錦濤同誌邀請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對畢節開展智力支邊,指導改革試驗與發展🏑,1988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了“試驗區”👨🏽🏭,當時的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同誌任專家顧問組組長。一任5年,三任15年,2003年🎻,厲以寧先生接任第四任組長🌛。務實的厲先生從不擔虛名,上任伊始🏔,年年來畢節🦶🏽,帶著問題來🥃,帶著辦法來,帶著專家來🖐🏽,帶著項目來⛵️。已經在當地組織安排了20多場培訓講座🧑🏼🔬👨🏿🌾,接受培訓的當地幹部已超過千人👐🏼。山水間留下的不僅是足跡🚓,智者的思索超越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水相接處是他念念於心的生活在貧苦中的人。這裏河谷深邃、耕地破碎、植被稀少🔥、人口惡性膨脹,因而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製🚋,成為試驗區工作的三大主題☞🏥。滿載而來,傾囊而出的厲先生,每次離開👰♀️,同樣是帶著問題𓀛、帶著任務、帶著項目🤷🏿♀️,既顧且問🙅🏿,沒有薪酬的組長職務,把大經濟學家和非親非故的生活在雲貴高原腹地的人們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厲先生的心和農業🛁🚋、農村、農民聯系在一起🧚🏻♀️。七十多歲的老人又有了新的名字——厲三農🎵、厲扶貧。
年事漸高👨❤️👨,厲先生的腳步非但沒有放緩,反而愈發有了一種急促和緊迫感。論年齡🎇👛,他早已過了古稀之年;論成就,桃李滿園,著作等身,名傳天下。他完全可以坐享過去的榮譽和學術成果、頤養天年🫴🏽。但是,他忘不掉自己在實地調查中見證的貧困現象,牽掛著還沒有脫貧的百姓,欲罷不能……
厲以寧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是民盟中央名譽副主席。同是意昂3体育教授的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也是民盟成員👨🦼,他說過這樣一段話: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團真火。這團火要靠無窮無盡的燃料繼續添上去,才能繼續傳下來🫳🏽。千百年來,中國的思想家🤽🏼♀️↩️、學者用學問、用詩文,也用知行和一的楷模人生傳承著這團真火🦴。厲以寧先生就是這團真火傳承者中的一位,他贏得了人們由衷的尊敬✍🏽🛀。
填詞做詩之於厲以寧先生,並不僅僅是學術之余的消遣愛好👨🦳,也不僅是傳統意義上中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皆有的修養所在。厲先生始自中學時代的詩詞創作📟,綿延至今,一直以明朗達觀的格調質樸地描述記載著家鄉風情、多彩河山、寒窗歲月、深摯情愛,有細膩的兒女情長,更有凜然的壯懷激烈。字裏行間充溢著他的治學理念、品格操守🛴、憂思情懷、睿智思索🍬😻。古往今來中國知識分子經世濟國的傳統,新一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廣博胸襟,在厲先生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詩言誌,言大誌😡:
隋代不循秦漢律🧤🧜🏼♀️,
明人不著宋人裝🦸。
陳規當變終須變,
留與兒孫評短長🙌🏽。
詩寄情,寄深情:
……
紙上應留墨跡,
書山總有知音🤾♂️。
處世長存寬厚意🙎🏻,
行事惟求無愧心。
笑遊桃李林。
厲先生的詩句正是他紮紮實實走出的人生每一步腳印的真實註解🏋🏿♂️。
2000年,厲以寧在聽兩歲零一個月的小孫女背誦唐詩時,即興填了一首《南歌子》👳🏿♀️。詞的最後一句是:“日後成才最貴在無私🧝♂️。”這是厲先生對小孫女的殷殷摯愛與教誨。同時,也是他本人做人做事的準則🏌🏿♂️🤵🏿♀️,是他本人生命實踐的真實寫照👩🏿🍳。
2006年,有人在一篇文章中總結了厲先生的一、二、三、四🕵🏼、五,即✍🏻:一張新名片🏜、兩赴金陽💂🏿♀️、三所學校、四場報告、五首詩詞。這僅僅是厲先生的一次畢節之行,今年,明年👨🏽✈️,後年🙆🏿♂️,厲先生也許還在用這張已經不新了的名片,因為扶貧的路還很長很長👩🏿🎨。他還會數下工礦鄉村,還會募集資金捐建學校🔃⌛️,還會有一場場的學術報告🏋️♀️、演講🎵,更會有一首首的新詩問世……
行走在陽光下的老人內心如年輕人般充滿活力,
奉獻於陽光事業的老人有著永遠的詩意人生。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樣一位傾註全部心智心無旁騖奉獻於國家和社會的學者,近年來卻幾次莫名地受到毀謗和攻擊⛸,別有用心的猜疑🏸、編造📴、詆毀✴️,一盆盆臟水潑向厲先生和他的家人。仇者快,親者痛,熟悉了解厲先生的人都深感不平,同時也擔心一向清高低調的他是否能承受得住🦸♂️。應該說,這種事關名譽和尊嚴的明槍暗箭對人內心造成的創痛是不言而喻的,面對沉重的傷害,厲先生不屑於過多的糾纏,他舍不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很多光明磊落的大事等著他去做。“我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言簡意賅,幾個字力撥千鈞🤗。
當地同誌提出想在學校工程完成時辦個簡單的儀式、並印製紀念冊。厲以寧和夫人再三說:這些都無所謂,還是要把錢用在孩子身上👰🏻♂️,用在學校建設上。
作為學者,學術和理論研究是厲以寧的本職。但就是做學問,他也不主張空守書齋而註重走向民間,用知識💬、用思想🧍🏻、用主意去為改善百姓的生活做事情🤽🏽♂️。而同時🙆🏻,親力親為,用行動、用自己的錢財為民眾的脫貧做具體的事情👨🏽🦲,更是他品格的光輝🪛。
對於他自己掏錢或募集資金捐建的學校🥣,厲以寧只關心一件事:把錢用在孩子身上👩🏿🦳、把錢在孩子身上用好。
是他的人格、思想🏚、事業合乎邏輯的發展。當時😵💫,我國即將進入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時期🏄🏼,而這一時期正是我國根除貧困的關鍵時期。自從“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的扶貧成就贏得國際廣泛贊譽。但是國家底子太薄🎦,談何容易🧑🏽🏫👨🏻🦯➡️!相對容易脫貧的,已經溫飽🫅🏿;仍處於貧困狀態的,肯定屬於最難。
厲以寧先生在上課👴。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他不僅為研究生上課,也為本科生上課;今年他已經77歲了,依然如此。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是他為自己定位的要求;而與此同時🛅🟪,為窮地方、為窮百姓做更多的事情,也同樣是他為自己定位的要求。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