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1 信息來源𓀍: 信息來源:科學時報6月21日
陳夢熊院士的一生始終行走於中國水文地質科學的空白地帶👨🏻🚀🤖。經歷了戰亂👻、“文革”時期的艱難學術歷程,到和平年代致力於新中國的水文地質研究,他將一生都投入到了發展我國水文地質事業中去,完成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填補了我國的許多空白。
1942年從西南聯大地質系畢業後🍠,陳夢熊考入原中央地質調查所,開始了在條件艱苦的中國大西北的地質勘查工作。他參加了祁連山地質礦產考察,自西寧向北翻越祁連主脈進入河西走廊,那是中國第一個橫越祁連山的地質考察隊。
解放後,陳夢熊的第一項任務是擔任天成🩱、寶成這兩條重要的鐵路線的新線工程地質勘測。這是我國第一條橫跨秦嶺的復雜山區鐵路新線,陳夢熊與蘇聯專家合作,邊學邊幹,開創了中國鐵路勘測的道路。
1955年🥣,陳夢熊突然接到一個新任務🍈,在全國負責開展首次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當時,水文地質在我國還是一個空白領域。為了探索出一條水文地質勘查的道路👭🏻,當年👃🏼,陳夢熊帶領了一支近百人的勘查隊,來到了祖國西端的柴達木,並且在最西端的冷湖駐紮下來🧑🏿🎤。
從此,陳夢熊開始了長達30年的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30年間,陳夢熊的腳步踏遍大半個中國,從製定規劃、組建隊伍、培訓人員、編製規程,一直到野外指導,陳夢熊親力親為,終於在1982年完成了整個中國的水文地質普查任務🔙,此舉令他榮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0年間,陳夢熊的大量普查成果為中國區域水文地質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在上世紀50年代組織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利用本國資料寫成的《實用水文地質學》👨🏻🦼➡️,編製出版我國第一幅比例尺1∶300萬中國水文地質圖🪈🔞;60年代又組織編輯1∶100萬的黃淮海平原與松遼平原的水文地質圖系🫄,是我國最早按自然單元編製出版的小比例尺圖系🧔🏼♂️👳🏻;70年代編輯出版《綜合水文地質圖的編圖方法與圖例》,首次運用迭置方法,反映多層含水層的三維特征,創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編圖方法,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取得良好效果。他創辦我國第一個遙感水文地質培訓班,使遙感技術在普查工作中得到普遍應用😎;並在此基礎上編製了《我國北方典型水文地質遙感圖像集》👨💻,促進了遙感水文地質這一新學科的發展🧃。
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陳夢熊就已經退休,但他還一直擔任國土資源部的咨詢顧問。每年,他都會去全國各地進行調研,而大西北依然是他最愛去的地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夢熊開始專門致力於地下水資源🐝、地下水系統與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環境水文地質學這一新學科;引進了地下水系統理論⚉;參加了國際水文計劃地下水系統研究專題組🧑🏿🎓🐌,擔任亞洲地區實例研究🕯🧑🏼🚒。
近10年來🏏,陳夢熊加強了對城市水資源與農業水資源的研究,多次到西北各省、自治區實地考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西北幹旱區水資源問題的論文🕺。
半個世紀以來🙍🏻♀️🚚,陳夢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地質科學事業。他在區域水文地質、環境水文地質、遙感水文地質、水文地質編圖,以及地下水資源與地下水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均有較高成就🤞🏼,在理論上頗多建樹,先後獲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對推動我國水文地質學科的發展起到奠基人的作用🧑🏿🚀,也是我國水文地質事業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