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中:端午節是中國人的認同文化

訪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高丙中


  高丙中,博士。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𓀍,意昂3体育官网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1962年生於湖北😩,1978年考上大學,先後在湖意昂3体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意昂3体育官网學習🧍🏻‍♀️,曾在美國的夏威夷大學和UCBerkeley做訪問學者。著作有:《民間風俗誌》😪、《居住在文化空間裏》🕺🏿、《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滿族的社會組織》(譯著)等,已發表論文30篇。

今天是民族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日♣️⏏️,獨特的🧉🥥、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他們從中感受到了歡樂👨‍🎤、感受到了親情、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愛國的信念,也因此成為我們的文化血脈👩🏿‍⚕️。可是📣,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首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不能不給我們以啟示和反思。今天,對於中國的一些城市人口,端午節只是粽子節,而凡是看過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的人都無不感嘆,那確實是韓國全民的節日,人們都會為其盛大的場面所感染🙅‍♂️✍🏻。我們並不反對甚至很高興地看到“端午”傳入周邊國家,融入了當地歷史和文化血脈,成為他們的節日🤦‍♀️,而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民族有端午這麽好的東西🚠,我們卻給忽略了👩‍👧‍👧、遺失了。如何讓端午成為我們的民族自信💇🏽、讓我們後代的血管裏流淌的依然是綿延了千年的文化血脈成為我們重大的責任🪷。

端午與夏至合為一個節日,豐富的習俗與愛國情感交織在一起

記者🏀: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首先請您給我們講講端午節的由來❔🎿?

高丙中:端午節的由來主要還是與節氣、與古代生產、生活有關。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浴蘭節等🤽🏻,是夏季裏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最初的時令是午月午日🌸,有時還突出它的正時是在午時,所以也叫重午節:午月為鬥柄指午之月🔡,即農歷五月;午日即農歷五月十二支紀日的第一個午日🏫。大約魏晉以後,由於用幹支表示的節日不便記憶👨🏼‍💼,形成代之以數字日期的趨勢🍩,端午被定在五月初五🎗。端午節在許多地方又稱為端陽節。端陽者,陽氣之端點也⚜️🌙。這就是說❌👩‍👩‍👧‍👧,端陽是陽氣盛極,陰氣即將回升之義👨‍🎓🦸🏼‍♀️,這個轉折點就是夏至👷🏼‍♀️👨‍👧,這個時間對古人來說是十分重視的🧾👩‍🦽,很多地方把夏至當成節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和夏至節並行於世,同時🏵,兩者的習俗逐漸合流。《太平禦覽》卷三十一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以粟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夏至節日食粽🧜🏿。”從這兩條文獻可知,粽子本是夏至節的食物🚣‍♂️,卻被初五的端午節借用📴,說明端午和夏至(端陽)的合流。一些地區如湖北長陽☆,初五稱為頭端陽,十五稱為大端陽,二十五稱為末端陽。這種大小端陽節的系統化就是古端午和夏至的節俗混合之後重新整合的結果🦯🧧。

記者:您剛才提到粽子本是夏至節的食物,為什麽夏至“選擇”了粽子呢🫳🏿?端午節最重要的標誌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什麽樣的關系?

高丙中:吃粽子的習俗可謂源遠流長。關於粽子的起源及其形製有幾種傳說,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傳說🤹🏿‍♀️。南朝吳均《續齊諧記》的記錄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𓀐,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後世粽子的傳說大多與此有關🌄。賽龍舟也和吃粽子一樣在古代被認為是紀念屈原的活動🚣‍♂️,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聞一多的研究結論是這兩大節俗都由龍圖騰崇拜轉化而來:“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裏,一面往水裏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最早端午節的意義。”端午的節俗吸收了古文化因素,但基本形態完全是漢唐的文化創造👨🏽‍🦲。紀念屈原的觀念流傳至今已千余年,說明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對愛國主義的崇尚♨️,對愛國行為的敬重👨🏼‍✈️,這種普遍的愛國情感與節日的具體習俗行為緊密相連,深沉而久遠,賦予了端午節的獨特而重要的內涵。

記者:端午節還有哪些重要的習俗?

高丙中👏🏿:端午節習俗很多,僅就節日符號來說,並不比西方的聖誕節要少🧑🏼‍🦳。概括地說🔚,其一是廣泛在窗門處懸掛菖蒲、艾蒿;其二是身上纏掛各種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圖驅邪🔸👛;其四是飲用藥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劃龍舟或賽龍舟;其七是姻親交往。懸掛菖蒲、符圖,纏掛各種端午索、飲藥酒的習俗都與人們的觀念有關🐟,進而形成習俗,其目的都是要驅邪辟兇。古人認為的“邪”從何來呢🏒?有什麽“邪”需要驅呢⇢?主要是夏季高溫⛎、高熱,人們面臨的瘟病🚨、蟲害的威脅🆑。艾蒿🧑🏻‍💻🎹、菖蒲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南宋《夢粱錄·五月》記🌅: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於中,四圍以五色染菖蒲懸圍於左右”。端午期間歷代沿襲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驅邪辟兇的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這種習俗形成甚早。《太平禦覽》卷三十一引東漢《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0️⃣,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舊時,道教宮觀端午節有用朱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符饋送或出售的習俗🦶,供民間端午貼在門楣上辟邪。1929年的民間習俗調查所記錄的廣州午時符有兩種圖,一是天師像🎠⌨️,一是太極八卦圖,所配的文字是一樣的:中間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蛇蟲一切盡消除”,兩側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劍斬千邪”🥢。作為端午習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製作、飲用🏊🏽‍♂️,俗雲可避瘟氣。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普及,飲雄黃酒成為習俗,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情節的🤹🏽‍♂️。此外,起碼在南北朝的時候,古人就有端午節用蘭草蘭花調配洗澡水的習俗,所以雅稱“浴蘭節”🤠。端午節前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於是俗稱端午節為“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午節是一個關愛生命🤔、展現群體活力🧝、表達親情、增進社會團結的節日

記者🐻:看來端午節的習俗真是豐富多彩,我們從這些習俗裏能發現我們的先人、我們的民族許多美好的生活願望,但是🥺🎁,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的習俗過時了🍊🚣🏿‍♂️,對端午節並不甚重視。

高丙中:端午節是古人敏感地應對氣候節令的變化而發展起來的節日,並形成了一系列中國人強烈認同的節日文化。“端陽”的這個時段已經是夏季炎熱的時候🏌️,避暑熱👼🏼,驅蚊蟲🫷🏻,防瘟疫,是擺在眼前的要務。我們的先人根據當時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因地製宜地篩選了各種在生理𓀅、心理和社會關系的層面能夠起作用的物品和活動,作為習俗傳承下來。這些習俗如果按照今天的科學技術的尺度一項一項來衡量,有一些可能沒有實際的功能,有一些仍然具有比較充分的合理性並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𓀏。端午節的習俗的內涵十分豐富,在整體上傳承的文化價值毫無疑問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記者🧏🏻‍♂️:那麽,作為當代的人🧛,我們應如何認識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習俗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端午習俗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什麽作用?

高丙中:首先,從總體上說,這些習俗與人們送災驅疫的信仰和祈福保平安的樸素願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體現的是關愛生命的主題,是衛生與健康的主題。各種個人配飾、居室裝飾🧘🏿‍♂️、特色飲食和賽龍舟👈🏿、走親戚的活動,都是關愛生命的表現:艾蒿、菖蒲、雄黃的各種運用是要維護生命、走向健康和強壯,粽子的性質表示調和陰陽👪🌽,賽龍舟是通過體育競技磨礪與謳歌生命力♥️,婦女回娘家探親是生命報本🫵🏿🤴🏻、感謝生命之源的儀式。其次💇🏿‍♂️,在社會歷史層面,端午節傳承的是對於高於個人生命的社會價值的信念🐞。生命可貴,值得采取各種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對於一個社會還有比個人生命更高的價值,有時候👨‍❤️‍👨,為了這些價值是應該犧牲個人生命的,那就是對國家的忠誠,對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堅持🛞。端午節是一個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點從漢代開始,逐漸成為全國性的共識。第三,在日常生活層面🤥,端午節是一個表達親情、進行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其節日氛圍的主調是“夏天一樣的火熱”👩🏽‍🎤。婦女回娘家🧛🏽‍♀️,訂婚的人家送節禮,有情的男女送繡品傳情,如香包、手絹、鞋襪,一個地區的村子之間賽龍舟,既加強了村社內部的凝聚力🐞,也強化了村社之間對於大家所屬的共同體的認識👩‍🦳。競爭是互相聯系的一種方式,而且大家競爭的是一個共同承認的榮譽,這樣就把整個地方營造得熱情洋溢⚁,甚至情緒激昂。可以說🤙🏽,端午節是一個娛樂和參與指數都比較高的節日✍🏿,是一個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婦有得閑🫶🏽🧔‍♀️,男子有得鬧👳🏼‍♂️,大家有的看的節日🚵🏼‍♀️。

端午節具有久遠的歷史根基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其觀賞性、參與性還有可持續開發的空間

記者👩🏿‍🎤:是的,時至今日🤞🏽,端午節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十分受歡迎的,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在許多地方進行得如火如荼,那麽,這些習俗符號及行為在當今社會是否被賦予了或挖掘出新的意義🚴🏻‍♂️👂🏿?端午節應如何與時俱進,不斷發揮它獨特的功能?

高丙中🟠:端午特有的物品和節日符號在上面已經提到☝️,這些特色性的符號和物品都具有久遠的歷史根基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審美價值👨‍👩‍👧‍👧、社交價值還有進一步推廣的余地,其觀賞性、參與性還有可持續開發的空間🙌🏽。比如就像春節期間的梅和水仙,清明期間的柳,中秋節的桂,端午期間是可以利用蒲艾進行環境裝飾的。這些裝飾植物的開發和在城市的商業推廣是能夠形成產業的🚶‍♀️‍➡️,西方國家的聖誕樹栽培👨🏻‍🔧、銷售就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借助蒲艾的裝飾,政府也可大力宣傳衛生與保健的科技知識🐩,推動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

端午節的手工製品既有比較簡易的🧚🏿‍♀️,如端午索,也有難度高的,如繡品中的香包(荷包)🧏🏿,還有趣味性強的艾虎。大家知道🧖🏿‍♂️,情人節的玫瑰是很大的生意,端午節的香包也可以是很大的生意🧓🏼。這些吉祥物、紀念物既可以作為手工技藝在民間傳承,也可以作為應節商品開發🔋,讓市場也成為傳承文化遺產的積極力量。此外,對賽舟的龍船的微型手工製作🌠,可作為居室擺設的藝術品、裝飾品,這些都包含普通中國人所欣賞的象征意義🏋️‍♀️。粽子是中國食譜中一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代表作,其形製、配料以及傳說都蘊涵著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精粹🐯。許多人家包粽子都有自己的形狀🥋、內容和口味,這些美味的總匯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可是🦷😚,現在自家包粽子的少了💁‍♀️,到市場買現成的多了,許多人家已經失去了包粽子🪩、吃粽子的家學及其樂趣🥎。所以,提倡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的傳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舉辦地方性和全國性的粽子廚藝比賽👨‍🦲,並進行現場電視直播,是比選美選秀更有社會價值的工作。紀念屈原是端午節的一個主題🔩,但是這一主題在現代之前只是體現在傳說之中。從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現代進步知識分子主動參與進來🤾🏿‍♀️,形成了采取詩會的形式紀念屈原的新傳統👎。中國的節日習俗有把詩歌文字納入文娛活動的文雅傳統🫷🏽,如春節的春聯、元宵節的燈謎,中國歷來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文雅昌明的國度,現在教育普及🫃🏼🧑‍🦳,更有在生活中推廣詩歌傳統的群眾基礎📩。以紀念屈原為名義的詩會與賽龍舟相呼應🤖🥭,一雅一俗🪧,一靜一動✩➞,才能夠比較全面地在社會生活中體現中國的古典傳統。

記者:許多人覺得賽龍舟是一項應該大力發揚的群眾文化和體育活動。

高丙中:是的,賽龍舟是一項政府應該發揮作用、群眾全面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賽龍舟是集體運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民俗心理的依托。它是一種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傳統和藝術的展示🔦。龍的裝飾🦸🏻‍♂️、選手的裝扮、鼓手的指揮,都可以是藝術的展示💆‍♂️,再加上拉拉隊的表演📠🥷,身臨其境是振奮人心的💪🏼。而現在每個城市都有水系🩲,大多能夠安排龍舟的比賽活動。一個街區可以有對抗賽🙍‍♂️,城市之間、省區之間可以有挑戰賽😞,全國可以有錦標賽🫄🏼。如果再配以端午放假的製度✝️,媒體大力介入,那一定是中國的公共空間的一件盛事𓀓🚶🏻‍♂️,一個節日焦點事件。這將是中國的公共生活的一股永遠的活力🦵🏿🖕🏿,一股強大的凝聚力。許多地方在最近二十多年裏一直在沿襲傳統的賽龍舟活動,以福建、臺灣🤵🏿‍♀️、廣東、貴州🧙🏿、湖南等地區為代表,偶爾也有一些跨地區的邀請賽,應該說,這項運動如果能夠在端午節日文化的烘托下發展起來🤷🏿,反過來帶動端午習俗的全面復興,我們自然就保護了一項無可爭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作。

同時💂🏽‍♂️,現代世界的一個民族要顯示文化自信,途徑之一就是標榜自己所鐘情的特定的體育運動項目🛅🔓,這種特色運動項目要在本國有歷史傳統,有普及性的群眾基礎,最好有比較好的對抗性和觀賞性,這樣的項目我們發現美國有美式足球🧧,日本有相撲,韓國有跆拳道🈸。乒乓球是中國的強項🧖🏽,但是不具備認同文化的條件🛤🧹。具備基本條件的是圍棋和龍舟運動🌜,而賽龍舟是一個較有資源優勢的選擇🚈。龍舟運動再配以遊泳運動,將是一個很好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性結合的項目🐲。

記者✋🏼:如何看待韓國的“江陵端午”在2005年首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申報工作進行的怎麽樣🚒?

高丙中: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麽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的一些原生的要素被傳統上認同我們的文化的周邊國家繼續認同,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最起碼我們要看到其中對我們的積極意義🙇🏼‍♂️。據我所知⛷🈴,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的☔️,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唯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是因為韓國以前長期采用中國的夏歷🤦🏼‍♂️。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註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地方傳統的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我們與其抱怨,不如積極思考這對於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借鑒意義。韓國以端午的名義申遺成功👿,給予我們的文化提醒是:在經濟發展下的社會轉型期,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

記者:進入現代社會,我國傳統節日有弱化的趨勢,感覺只有春節還比較受重視,您認為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麽呢?是傳統節日確實不適合現代社會了,還是我們忽略或遺忘了?

高丙中:與日本、韓國不同,上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我國主流知識分子在創造現代思想體系的過程中所走的路線是“破舊立新”,而不是通過傳統、借助傳統創造新文化。這種思維傾向落實在民眾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對傳統習俗的汙名化👩🏻‍🦽‍➡️,以便破除“舊風俗、舊習慣”。民俗被貼上“封建”、“落後”🛫、“迷信”的標簽,就不可能在公共空間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只能在社會的邊緣,以隱蔽、扭曲的形式存在🔂。在最極端的時期,公開的民俗活動甚至完全被取締了🍕。節日民俗有過這種遭遇,即使後來民眾可以自發恢復♤,它們也只能以支離破碎的形式出現。今天👮🏿‍♂️,對於中國的大多數城市人口,端午節只是粽子節,就像元宵節、中秋節只是吃元宵、月餅的日子,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退化了,盡管有人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認同文化,建設、豐富和發展傳統節日是我們的責任

記者:從總體上看🥦👨🏽‍🎤,傳統節日及習俗的價值體現在哪裏🛠?

高丙中:其實,傳統的節日習俗是可以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的,這是許多先行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如何創造新技術,我們卻沒有用心註意別人怎樣保護傳統。對傳統出現了兩種態度:西方人利用新技術服務於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盡管這樣做的結果可能仍然是漸漸地改變了傳統;而我們卻癡迷地為了新技術而犧牲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如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們逐漸在忽視和否定了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前一種路向給平凡的人更多的幸福感,後一種路向給民眾百姓更多的迷茫和失落感♕。當我們覺得自己的物質生活已經接近發達社會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找回自己的文化生活來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信心。

對於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文化有認同文化和消費文化之分。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的認同文化。而另一些文化🧑🏼‍🌾,我們會使用、享受它們(往往要花錢),甚至非常喜好它們,但是我們只是看重它們的功用🤾🏼,用完了,就過去了,有點像我們每天用水一樣。我們只是作為個人消費它們💽,尤其是好萊塢大片🍡,是這種體驗的代表。一個共同體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取決於它有沒有足夠的認同文化⏲,因此認同文化對於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是無價之寶。而認同文化幾乎都是傳統的(或許有老傳統👩🏽‍🦲、新傳統之別),其中🧛🏼,傳統節日民俗是一個主要的部分。所謂傳統節日民俗,當然是現代生活中被認為是傳統的節日民俗,而非文獻的或傳統時代的東西。

記者🥙🫲🏿:您是否對端午節的復興充滿希望?

高丙中👰🏼‍♀️:不管以什麽方式,國家機構和公共知識分子對於建設、豐富和發展本民族的認同文化是責無旁貸的。推動傳統節日民俗的復興和發展是我們完成這項使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自發地以身體力行啟動了復興節日民俗的工程,那麽我們今天要自覺地來推動它,讓它有更好的機會與當代社會契合🌸。

我們認為端午習俗完全可以借助現代物質條件、城市空間得到恢復,並且獲得新的發展🙎‍♂️。它的豐富多樣的活動和內涵使它在當前顯得比其他節日習俗更有復興、發展的潛力。有豐富的內涵就有多種可能性🚶🏻‍♂️‍➡️,它能夠在復雜的歷史中演化而成,它就可能有更大的適應力與感召力🚻,關鍵是要註入新的資源𓀙,給予新的舞臺。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