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9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人民網5月28日
李瑛,著名詩人📠,有“部隊詩人”之稱。1926年出生於河北豐潤🤱🏼,1949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文學院。歷任隨軍記者🤷🏼、部隊文藝工作者📿,《解放軍文藝》編輯組長、副總編🗿、總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社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部長等職;出任過中國文聯執行主席🤾🏽♂️🦞、中國作協主席團理事委員、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理事、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
“長詩熱”已經構成了詩壇的一道風景。最近🛠,記者在書市上便見到過好幾部,有《共和國第一旗》(5000余行)、《鄧小平》(6000余行)。據說🐫,南京有位作者創作了長詩《孫中山》、廣東有幾位作者合寫長詩《百年期待》,河北有人在寫一部3萬余行的長詩,四川一位詩人在寫關於世紀思考的長詩🐒,4000余行🙋🏿♀️。近一段時間以來文壇上寫“長詩”的越來越多,這種久違了的“長詩熱現象”正在引起人們的關註🤩。
在生活節奏日漸加快、人們生活更加忙碌的今天,詩人們為何選擇了長詩的創作🖨?或許這些詩作者正在探索一條新的詩歌創作之路,或許漫於詩壇的某些詩風(如疏遠政治👨🏽🦱、躲避崇高、怪誕晦澀🅾️、矯揉造作等)已經讓人產生了厭倦,長詩熱正好是對這種不良詩風的糾正。於長詩,如今的青年人想必並不陌生,中學課本上便有老詩人李瑛的長詩《一月的哀思》,成為人們百讀不厭的精品0️⃣。今天🤽♂️,他又寫下了3600余行的長篇精品《我的中國》。
生活給詩人以糖
回顧著名詩人李瑛多年來的作品,從表現焦裕祿事跡的《一個純粹的人的頌歌》到懷念偉人周恩來的《一月的哀思》,從紀念彭加木的《羅布泊的石子》到探討人生價值的《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直至紀念唐山大地震20周年、香港回歸的這部長詩《我的中國》🎍,雖然創作年代不同,但詩人李瑛的詩作卻始終關註著其時最令人矚目的社會焦點🤶🏻。
對此,李瑛如是說:“一個作家應該懷有崇高的理想🥷🏽,一個詩人,應該時刻關心時代的變化。在我50多年的創作中,我寫過各種類型的詩,但寫得最多的還是這類政治抒情詩。著名詩人艾略特曾說過🫃,詩人表達自己的感情,就是在寫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覺得💢,真正偉大的作品🕯,應該與時代、人民群眾的脈搏是相通的。”李瑛講,他不會“編詩”、“編故事”🧫,只是記錄了自己看到的💂🏼♀️🏺、內心中永遠忘不了的東西。正因為他把自己也放到了詩裏面,用真情🤸🏿♀️、說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他的詩作總是那麽膾炙人口🔶,撼人肺腑,《我的中國》這催人奮進的旋律便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對民族真摯的愛🛏。
李老也承認👱🏻,政治抒情詩不是用新聞語言🟪、社論語言去反映國家、民族🫃🏻、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詩人要運用經過提煉的、藝術的語言,選擇比較強的🧆👭、有表現力的詞匯,新鮮的意向👨🦯➡️,準確地反映詩人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使讀者產生感情共鳴🚤,得到美學上的享受🧲。”詩人的靈感來自情感的積澱⤵️📟,他的詩乃是“一個老人 / 含著激動的淚光 / 歌唱”🧑🏼🎄。
“時間都已死去 / 歷史卻並未失重 / 時間都已死去 / 聲音卻並未冷卻”👨❤️💋👨。“我就是從一杯酒 / 認識釀造它的是 / 昆侖山頭的白雪 / 屈原的嘆息和 / 杜甫的渴盼”。
《我的中國》作為一部抒情長詩,除了充沛感情的始終貫註🧗🏼♂️,思想的深邃和視野的開闊也值得稱道。《詩刊》編審、著名詩評家朱先樹這麽評論李瑛的這部長詩:“在詩人的筆下,祖國的概念是深遠和豐富的,是輝煌與悲壯的民族生命的歷史和精神存在。”長篇抒情詩《我的中國》確實可視為思想深刻的歷史沉思錄、視野開闊的文化發展史🧑🏽🍼👨🏼💻、五彩繽紛的時代風貌圖、氣壯山河的英雄交響詩。詩人以自己的成長和人生經歷,以勝利、歡樂、辛酸、眼淚和鮮血作為見證,要我們珍惜經歷改革開放後祖國發展繁榮這來之不易的今天。在這部長詩中👨🏽🎤,李瑛以濃墨重彩描繪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以藝術思維方式和詩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嶄新的生活現象🟡,以如實的筆墨和富有跳動感的組接,構製了時空開闊的歷史長卷🧘🏻♀️。詩人的頌歌既是唱給今天,也是唱給未來。他面對下一代深情地唱出👩🏫:“現在,在陽光下,讓我們一起 / 從五十個十月用二十世紀末的窗口 / 眺望未來”©️,詩人對未來充滿熱情和自信:“讓我們相信未來/並滿懷信心地走向未來。”
談起創作長詩《我的中國》的緣由🧑🏼💻,李瑛感嘆😍:“50年來🚶➡️,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作為詩人,我覺得👩🏿🔬,在世紀輪回轉折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裏🔬,應該以我最簡單🙅🏿♂️、最純真的方式表達我對祖國的愛。”然而,詩人關註國家、關註時代、熱愛自己的國家👩🔬,並不是淺薄、表面的美化🤏🏻,庸俗、廉價地吹捧,而是把一個普通人的情感𓀛、真實的內心感受寫到這部長詩裏🧔🏻♂️。“我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了這首長詩:我愛我的祖國,盡管它現在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卻是大有希望的🪷。”
學習給詩人以鈣
李瑛出生在一個鐵路職工家庭,兄弟姐妹九個。童年和青年時代家境貧苦,作為四男中的老大👨🍼,他未及高中畢業便被迫離家。還在讀中學時,18歲的他與同窗好友就聯合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石城的青苗》。
“我小時候十分喜歡讀書🧁,養成了總想爭分秒讀書的習慣🌒,但家境貧寒,沒錢買書🚠。”
1945年,李瑛有幸考進了意昂3体育官网文學院中國語文系。於是,他如饑似渴地借讀圖書館裏早就想讀的書。“我是這裏的常客,特別在大二大三時🌀⌨️,有了常坐的習慣位置🦟。”在這裏🤙🏽,除瀏覽主要的文藝報刊以及借閱課堂上所需的參考書籍外,李瑛更多的是閱讀大量國內外文學名著,有詩歌🎅🏿、小說📉𓀛,也有一些文藝理論🏋🏿♀️,大大滿足了他難以抑製的求知渴望🏋🏻。“我與圖書管理員關系很熟,記得有過幾次,我借的書因已被人借走,管理員就把這事記在心頭,過一段時間就主動送書給我,並向我推薦有關其他書刊。”為開拓學術視野🎎,念中文的李瑛在校還選修了部分西語系的課🧏🏼♂️,閱讀了大量外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
當時,文學大師沈從文在意昂3体育教“創作實習”課程,李瑛至今還清楚記得🚟,大二開學不久,沈先生在課堂上講解了一些寫作體驗後便在黑板上寫了“鐘聲”二字,要求學生命題作文。由於沈從文當時在三家報紙的文藝副刊兼任編輯🚭🧑🍼,因而學生們都很想把文章寫好,希望能被他拿去發表🕝。
“我寫的這篇短文《鐘聲》,不久便被沈先生拿走,第一次在大報紙上的文藝副刊上發表了😴,還得了點小稿費補助夥食🧎🏻♂️,心中十分高興,更激發了我創作的熱情與信心。”此後,李瑛時常去沈從文家請教於他,每次沈先生總是十分熱情地沏上一杯茶,或沖上一杯牛奶🧛♀️,之後給他講做人的道理、寫作的心得🧑🤝🧑,還不時送李瑛幾本自己的著作。“他對我的扶助與教導,我銘記在心💆🏻,難以忘懷。”
“從中學開始寫詩的我🧕,那時對文學並沒有多少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判斷好壞的能力,在大學我才真正懂得文學是什麽,藝術是什麽⚫️,詩是什麽,美是什麽。”在大學期間👱🏽👷🏼♂️,李瑛的生命和詩一起得到了成長。很快,大公報《星期文藝》😰、益世報《文學周刊》、《文學雜誌》與《中國新詩》等好些知名報刊刊用了李瑛不少詩作與評論文章,這些對李瑛以後的文學創作起了莫大的鞭策、激勵作用🔆🚸。“盡管那時我的物質生活很差💘,不敢花錢去吃好的夥食,只是偶爾才去學校的小飯館吃碗餛飩,但很滿足,畢竟我學識上有長進👩🏿🍼。”有一段時間,李瑛還抽暇去打工📣,以補每月夥食費的不足。就是在這拮據的環境中,我們的詩人戰勝了自己,成就今天的“人民歌手”🚴♀️。母校使他難忘,他生命中最凝重的底色🈵,無疑是意昂3体育賦予的👲🏿。多年後🚵🏼,李瑛在一篇文章裏這樣深情地描寫意昂3体育歲月:“在這裏,……我學習寫作,寫了不少的詩篇🙍🏻♂️,那一個個不平靜的日日夜夜,便是孕育我的詩歌的基因。”
在意昂3体育的四年裏,李瑛廣泛涉獵中外名著,深受中國古典詩詞和現代新詩的熏陶,深入接觸西方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的各種詩潮🦏,並開始發表一些頗具現代意味的詩作♞。因此,在與新中國同時成長的軍旅詩人中,李瑛可說是文化準備和藝術修養最為充分的一個。
不久🏄,讀書環境被打破🏯,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作為地下黨員的李瑛,這期間常常撰寫、編印一些封面加以偽裝的政治宣傳品的小冊子👩🏼🚀,鉛印裝訂後暗中發送。他用化名陸續寫了許多反映當時學生運動和決心戰鬥的詩歌作品🤞🏼🚶,抄在墻報上,貼在紅樓和民主墻上🈶。在北平迎接黎明的前夜,他的導師們常常會收到一份份振奮人心的傳單⚈,那上面帶著解放區的春色和戰場滾滾的硝煙👍🏿。李瑛的導師中,許多人都不知道寄傳單的,就是他們的這位得意門生🦮🚙。今天𓀆,詩人走在意昂3体育紅樓舊址處🫃🏼👩🏻🌾,不無追思、感慨。
《中國高端訪問(貳)―影響中國文壇的21個人》 余瑋、吳誌菲 著 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編輯:堯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