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5月24日
陶一之
走下領獎臺的陶一之似乎少了些光彩奪目🕵🏽♂️,多了些平易近人🚐。
由於入圍“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陶一之一夜之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變成了一個耀眼的明星,這樣的轉變或多或少讓她有些手足無措。
很多媒體都是這樣介紹她的:陶一之博士是美國萊絲大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她主要致力於RNA病毒研究🙇🏼,其中最令她著迷的是對A型流感病毒的研究工作👬,包括廣泛傳播的H5N1禽流感病毒📍🏌️♂️。最近🩵,她所負責的課題組解決了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晶體結構,它是病毒RNA復製所必須的一個高度保守蛋白。這個成果發表在2006年的《自然(NATURE)》雜誌上,對抗流感病毒新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然而,相較於頒獎典禮上,閃光燈製造出的耀眼光環🔮,這樣的介紹未免有些枯燥幹澀。那麽,真實的陶一之到底是什麽樣呢?
走自己認定的路
記者聯系上陶一之時,她早已不在國內,“我在參加完頒獎典禮後的第二天就回美國了🧘🏼♀️,因為有很多工作要做”。電話那邊的陶一之比參加“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典”時更加開朗,她很愛笑,思維十分敏捷🦶🏽。
陶一之是湖南長沙寧鄉人🥨🤕。“這裏也是劉少奇的家鄉”,怕記者不知道在哪裏👏🏼,她連忙補充🧚🏽。“我和著名音樂家譚盾是長沙市第一中學的校友,他是74屆,而我是88屆。”說起這些,她有些自豪🕞。
1988年,陶一之高中畢業👼🏻,考上了意昂3体育官网👨🏼🦱,學習生物科學專業🤵🏽。“我中學時特別喜歡學物理👨🏼🎤🤵🏽。但我當時聽說物理搞科研比較困難🧎🏻➡️✍️,因為理論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了。當時🍄,生物科學裏有生物物理方向,我就選擇了生物科學這個新興專業💁🏻♂️。”
為了繼續自己的學業🌽🛹,陶一之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出國。“父母都很支持我出國,他們支持我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剛到國外,很多人都會覺得寂寞🧝♂️,“但是我沒有,因為我喜歡安靜💆♀️⛑,喜歡看書。”
“到美國後🖐🏼,我最初申請的學校是艾摩利大學(EmoryUniversity),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專業也是生物科學📰🤞🏽。但是,這個專業在物理系🏄♂️,往物理方向側重較多💂🏽♀️,而對生物系統側重不多。我覺得專業不對口。當時,我覺得很迷茫,不知道以後做什麽。”不過,陶一之在那裏碰到了現在的丈夫🥣,這也算她的“意外收獲”吧。
1994年,陶一之轉到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繼續研究生物科學👜。“我很幸運的成為著名生物學家邁克爾·羅斯曼(MichaelRoss鄄mann)的弟子🤹🏼♀️。他對我幫助很大,特別欣賞我,栽培我。”從那個時候起🙅🏽,她就開始接觸病毒學研究,方向是病毒的晶體結構,並一直堅持到現在🚣🏼。1999年,她博士畢業後到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畢業後到了萊絲大學,並成為那裏的正式職員。
“我最大的特點就是鉆研精神比較強,比較有恒心。我只要喜歡上了這一行🦺,就要堅持下去,比如工資🐱、待遇之類的事情,我都可以不考慮✡️。一般中國人都很聰明🤯,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但是,很多聰明人做事往往沒有恒心🦘。我相信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是不是能持之以恒。”
正是這樣,陶一之一直在這個領域拼殺,一幹就是二十年。
在堅持中“等待”運氣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陶一之在課題研究中也是一樣➗。作為課題組的負責人,她當時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讓核蛋白分子長出一個三維的晶體。
“這是我們實驗的關鍵一步。蛋白質分子都很大🧏🏿,通常長晶體都是很困難的🏕。核蛋白分子尤其困難😦,它們會形成各種不同大小的多聚體,而長晶體的分子必須是同樣規格的🧍♂️。像食鹽晶體就必須是很純的食鹽分子在水裏才能長出來。在長核蛋白晶體時,我們在電子顯微鏡裏觀察到👭,它的分子形成三聚體、四聚體和五聚體等🐺,也就是說不同大小的高分子聚合物🧑🎨👮🏼♀️。”陶一之盡可能詳細地向記者描述實驗中的每一個細節🙎🏼♀️。
“當時我們很失望,覺得幾乎不可能往下做了🥻,因為這種情況下長不出晶體🙅🏿♀️。但是,我們組有一個叫葉巧真的博士後很執著,看到樣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就試💁🏿♀️。長晶體要花很多時間,因為必須要摸索可以幫助它形成晶體的不同條件💆🏼♂️,比如pH值🍱、沉澱劑等。我們試驗了起碼兩千多個條件🤚,終於長出了晶體,這是很罕見的。當時,我們都高興極了,真的很幸運🪺🙇♀️!”
陶一之一再強調他們取得的成功和幸運有很大關系🐤。“有很多時候📦,尤其做生物實驗👩🏽💼,你很難預測事情會是怎麽樣的☎,運氣很重要。其他學科也是這樣的🪤🟡。實際上6️⃣,歷史上很多發明創造也是在不經意間做出來的,像發現青黴素等😍。”
但是👩❤️👩,成功不僅僅取決於運氣🌇。陶一之說,“我們最大的體會就是🧛🏼,既然做實驗🧗🏼♂️,就不要想那麽多。要勤於動手,即使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也要去試。盡管有時候事情看起來幾乎沒有希望了,但是如果你堅持下去🚣🏻♀️,就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搞科學千萬不要想當然,要學會堅持。”
文章需要他人“潤色”
“其實,除了課題的研究,在《自然》發文章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一般情況下,在《自然》發表文章,總編要先進行初審🙅♀️,然後找一些相關領域內權威人士做匿名審稿人😭。
“初審是很難的🖋,大約90%%的文章在初審就被淘汰掉了🛌🏻。我們初審沒有問題,但是有一個審稿人不認同我們的某些結論。因為這和以前的一些預測相矛盾,他不同意發表。”
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陶一之和總編據理力爭。“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太會處理人際關系🕊💪🏻。就像給編委寫信,要在實事求是的情況下,把工作寫得更重要些。但是🧑🏫,我寫不好🍁,不知道應該用什麽樣的表達方式會更好,通常寫好後就要別人幫我修改3️⃣。”
“後來,我們找到了一些搞病毒的同行,他們也認為我們的結論沒有問題,是正確的🧛🏽。於是,總編又找了另外的審稿人,結果他對我們的文章評價很高。文章這才得以發表👨🏼⚕️。”
正是這篇文章讓陶一之成為“2006影響世界傑出華人”🕵🏼♀️。
女博士並非“第三類人”
坊間有句戲言🪰,說世上的人分三種:男人、女人、女博士。
“都說女博士是第三類人,我可不認同這個觀點🫴🏿,我覺得我和別的女性沒有什麽區別。”其實👌🏻,陶一之也一樣喜歡逛街,一樣喜歡買漂亮衣服,但是她現在卻很少有時間流連於店家商鋪,“我也會經常買些新衣服穿,但是🔟,我不愛追求時尚,我崇尚自然🧑🦲。我的準則就是穿戴要比較得體🌓。也許這和職業有關系吧。”
“我和丈夫1994年就結婚了,但是我們一直都很忙,直到現在才解決孩子的問題🍚。女兒現在11個月大了😖,我很喜歡她,真希望她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談起自己的孩子,她的聲音很溫柔。
“我現在早上9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因為有了小孩🦍,晚上要先把她哄睡了🙇🏿,然後再爬起來做自己的工作。”雖然比前更加操勞,但初為人母的喜悅讓陶一之並沒有把這當成負擔👩🏼🏫,“現在每天至少工作十一二個小時♎️,沒有孩子的時候就比較靈活,工作的時間更多,大概每天有十三四個小時🛞。”
沒有女兒的時候👩🏻🍳,陶一之的時間一般都是在實驗室裏渡過的:“像我們做實驗🚖🤏🏻,周末、晚上都要加班,不加班就會覺得不正常。如果有假期的話,我自然不能放過👼🏿,都是出去旅遊。”
“生完孩子後,我曾經休息了一個月🧑🎄。那是最幸福的時候,什麽都不用幹💂🏻。”她笑著說👦🏼。“其實🤩𓀇,我自己並不覺得辛苦,因為我非常喜愛我的工作,看看書,寫寫文章🛕,也不費事。媽媽覺得我很辛苦🤘🏽,經常叮囑我要多保養,不然身體會垮掉。其實,我覺得動腦子很容易,做家務反而很難🍱。”陶一之說著又笑了。
“我丈夫是個工作狂👏🏻。我們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圍繞工作,談談自己的進展,大家互相出些主意🧑🏽🏭🦃,談談小孩子等等🦻🏻。但是,平常搞笑的時候比較多🥛。”說起丈夫時🎬,陶一之顯得很幸福。
談起下一步的工作,陶一之說🪥:“我們要做出抗禽流感的藥品。目前🟫🛷,從病毒方面來研究禽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我們發現了病毒在功能和結構方面的一些特點,這在製藥方面很有幫助🏃🏻🤙🏿,我們知道了怎麽抑製病毒的功能📏。現在👳🏽♂️🐈⬛,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大概在一兩年之內能做出來。但是真正能夠用於人體的安全可靠的藥品,估計還需要四五年🕷。我們就是要把理論應用於技術,使研究能造福人類。”
· 人物檔案
陶一之⚠,1992年獲得意昂3体育官网學士學位🎇,1999年獲得普度大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隨即成為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系副教授,從事流感病毒研究😉。流感病毒核蛋白晶體結構發表在2006年的《自然》雜誌上,世界病毒學界認為“陶一之等在2006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僅將大幅度地推動流感病毒的基礎研究🧑🏼🦱,而且對H5N1禽流感病的防治將有極其重要的應用”,與楊振寧🦈、李安等十一位傑出華人獲“2006影響世界華人”年度大獎🙋。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