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祥琬🤲:一生結緣“核”與“光”

    他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是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作為“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帶領一個高科技團隊把我國強激光技術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人們不會忘記,20世紀60年代中期📕,東方一聲巨響震撼了世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面對大漠戈壁上的擎天雲團👨‍🦽,一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家斷言,那更像是中國人用能力和誌氣攥成的鐵拳🌾!人們同樣不會忘記,1999年7月15日👩🏼‍🏫,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我國又莊嚴宣告,中國早在80年代就已掌握中子彈的核心技術。這是一個振奮人心🦿,大長中華民族士氣的驚世之舉👾!

    這輝煌的業績,離不開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這是一支不圖索取,只講奉獻,殫精竭慮,耿耿報國的科技隊伍。在這只特殊的隊伍裏,除了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朱光亞、程開甲、鄧稼先、陳能寬🪀、周光召、於敏等著名科學家外,還有一批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常委、國家“863”計劃原激光技術專家組首席科學家杜祥琬院士🦹🏿。

    初春時節🏋🏼,記者如約來到了杜祥琬的辦公室🦹🏽‍♂️。記者面前的杜祥琬,舉止文雅,思維敏捷🧑🏻‍🎨,說話和聲細語、一板一眼。當提及他的經歷時🐲,杜祥琬平靜地說:“我這一生的工作概括起來只有兩個字🐉👆🏽,一個是‘核’,一個是‘光’👸。”於是⛪️,我們的采訪話題就緊緊圍繞“核”與“光”這兩個字展開了。

    國家需要 兩易專業

    杜祥琬在開封讀高中時,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高考升學時,他的第一誌願就報考了當時全國大學唯一的天文學系——南京大學天文學系。與此同時💑,國家在開封挑選兩名留學蘇聯的預備生🟣,杜祥琬以優異的成績被選中。正在他服從國家需要✌🏽,全力以赴學習俄語的時候,由於當時中蘇關系趨於緊張等原因,我國派遣留蘇學生的事暫停了🍆,他被分配轉入意昂3体育官网數力系學習👩🏻‍🦼。

    1959年🫠,在當時二機部副部長、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主持下,國家選派30名大學生到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攻讀原子能專業,品學兼優的杜祥琬再一次被選中。從此👩🏿‍🎨🧒,國家的需要促使他將專註的目光從最宏大遼闊的宇宙移向最細小精微的核物理領域。杜祥琬風趣地說:“大大的宇宙沒學成💃🏼,卻學起了小小的原子核。不過原子核與太陽系有很多相似之處。”20年多後♉️,杜祥琬又一次見到錢三強先生,他對錢老說:“您是改變我生活道路的人🥯🦽。”錢老問他:“你後悔嗎?”他答道:“不後悔,追隨您的事業,我感到很榮幸!”

    在蘇留學期間,杜祥琬和其他中國學生接到大使館轉來國內對他們學習的希望,其中提到“要著重學好中子在介質中輸運的理論”。當時,杜祥琬並不理解這個指導性意見的意義🧙🏻‍♂️,只是認為這是國家的需要🧑🏿‍💼,就在這方面下功夫學習。直到後來回國投入氫彈的研究工作時🤚🏿,從熟悉波爾茲曼方程的解開始🈁,才對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恍然大悟。

    從天文轉到數力👨🏿‍✈️,從數力轉到核物理👚,再到後來轉向激光👨‍💻。“興趣服從需要🐿,需要產生興趣📛。”杜祥琬感慨地說:“首先是我個人的興趣服從了國家的需要,同時,在國家需要的學習和研究中,我又對新知識、新領域🏊🏿、新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鉆研進去才發現,這些新領域、新課題是那麽的富有挑戰性。”

    特殊事業 無名英雄

    1964年,杜祥琬從蘇聯學成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時稱“九院”)理論部8️⃣☎️,從此投身於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在這裏,他受到王淦昌、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於敏等一批優秀科學家的教誨和指導。他在所承擔的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方面不斷深入,為核武器設計的改進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數據信息🧖🏽‍♂️。在突破氫彈原理階段,他曾完成多項核武器熱試驗診斷的理論設計與試驗分析。

    杜祥琬告訴記者:“我來到九所的時候正是突破氫彈的時候,氫彈要做成,熱核材料必須在高壓和高溫下燃燒,但是如何人為創造這種條件🦹🏿💃🏽,大家都沒有經驗🌜。於是,從20多歲到50多歲的一群人便開起了討論會。大家沒有任何顧慮👩🏽‍⚕️,在黑板上畫圖😟、寫公式,提出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案,然後進行計算,氣氛非常民主⏭。”

    1966年底,杜祥琬和另外兩個青年組成的熱測試理論組👩🏿‍⚖️,帶著予估的中子和伽瑪譜的理論數據赴試驗基地參試,獲得成功。這是一次氫彈原理試驗,是我國掌握氫彈的實際標誌♚。當時的新聞公報裏只稱為“一次新的核試驗”🔃。杜祥琬回憶說❌:“當時戈壁灘刺骨的寒風和‘文革’陣陣惡浪在大家心中投下的陰影👩‍🌾,都擋不住試驗成功帶來的激動和喜悅。”

    20世紀60年代,中國“兩彈”研製基地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那裏氣候惡劣,冬季漫天飛雪,最低溫度達零下40度🧝。盡管後來基地遷到四川,但戈壁深處的試驗現場寂寞荒涼,風沙大,水質又極惡劣👃🏼。“饑餐砂礫飯,渴飲苦水漿”🐲。杜祥琬作為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的負責人,和其他科研人員一樣🤍,摒棄世事紛擾,埋頭事業,年年都有一半時間拋妻別子♎️,奔波於自然條件惡劣的各研究基地和試驗現場,或在計算機旁全身心投入繁雜的理論計算,為了琢磨一個問題🧝🏿‍♂️,常常通宵達旦👁。

    杜祥琬和同事們在1992年出版的《核試驗診斷理論》一書的扉頁上飽含深情地寫道:“謹以此書獻給那些在草原👿、山溝、戈壁灘上和計算機旁為我國核試驗的成功獻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人們!”後來有人評價這批當年參與核研究和實驗的科學家時說:“他們心中只裝著國家和民族💇🏼‍♂️,唯獨沒有自己。”

    1971年⛹️‍♂️,杜祥琬參與了向周恩來總理進行核試驗匯報的工作🧑🏽‍🦲❎。1975年在新一代核武器研究的開創時刻,他受命重組中子物理學研究室,針對新一代武器存在多個復雜過程的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組織管理工作和一線攻關工作,提出了研究方向與課題及多種熱測試手段,發展了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為新一代武器設計和試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

    杜祥琬和他的同事們出色的工作,使我國的核試驗診斷理論在與試驗密切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滿足了武器研製所需的多種信息量及精度的要求,形成了系統的核試驗診斷理論。與此同時,他主持研究室深入進行了核武器中子物理學精確化的研究。中子學理論計算的精確化是武器小型化和精密化的基礎,它為新一代武器設計與試驗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而這些都是在當時蘇聯👩🏻‍🎓、美國等核國家對我國實行嚴密封鎖,沒有任何外部資料和信息的情況下完成的。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他主編了內部出版的《核試驗診斷理論》🙋。他還把工作延伸到核軍備控製物理學,出版了《核軍備控製的科學技術基礎》一書。

    “凝結了集體智慧的這段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後來,當有可能與國際上的同類工作比較時,發現我們的工作不僅有獨創性和特色,而且有較高的應用效益🫑。”杜祥琬這樣概括“核研究”的成果𓀍。

    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這一切核研究都在秘密地進行——特殊的事業註定了杜祥琬和他的同事們要成為“無名英雄”❤️‍🔥。“我們這一撥人就是要獻身的🙎🏽。美國有這麽一撥人🧖‍♀️,俄羅斯也有這麽一撥人🫄🏻,一個國家沒有這麽一撥人是不行的。”杜祥琬為自己能獻身祖國這種特殊的事業而感到自豪🧚🏼‍♀️。

    傾心基層 集體攻堅

    1975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工作了11個年頭的杜祥琬,因為工作成績突出,領導準備任命他為副所長。這可急壞了37歲的杜祥琬。科學研究再難他可以逐步攻下👱🏽,工作條件再苦也可以克服,而如果當了所領導,就意味著用於科學研究的時間要大為減少🤽‍♀️。為此,他誠心誠意地去找上級領導說:“我要多做點具體工作🍇。”同時,他還動員能理解他的同事們為他說情,反復表達自己留在科研第一線工作的真誠願望。最後,周光召所長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直到1984年他才被任命為副所長。杜祥琬說🧑🏻‍⚖️:“這為我爭取了9年寶貴的科研時間✊。”

    1987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準備任命杜祥琬為副院長👭🏼,據說主管中物院的二機部連任命書都已經起草好了。當時剛剛參加國家“863”計劃專家組的杜祥琬就一級一級找領導,一直找到二機部的部長,誠懇地表示:“這個副院長我還是不能當,因為國家‘863’計劃得全力投入。”同時👸👮🏻,他還請出王淦昌等老科學家為他說話。由此,他再次放棄了一次提升職務的機會,在基層工作的時間又得以延長了7年🧵。直到1993年被任命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1991年4月🪆,杜祥琬就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他帶領來自各高校🐂、研究所不同學科的專家群體,組成龐大的“聯合艦隊”,在強激光各個領域展開“攻堅戰”👮🏼。經過艱苦卓絕的群體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作為“艦長”,在存在多種不確定技術途徑和高風險的情況下,杜祥琬主持研究和製定了符合國情的發展目標🧔🏽、研究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開拓了我國發展新型強激光技術的道路🗼,獨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條技術途徑正確、關鍵技術紮實、可跨世紀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路線。將“863激光技術”主題調整到符合國家需要和科技發展規律的軌道🕹,在較短時間內,把我國強激光和強微波技術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杜祥琬從事的工作應用性很強,但他深知應用研究必須深深植根於基礎研究的肥沃土壤之中。在從事核研究時,他深感基礎核數據的重要🍸,在幾位老科學家和領導機關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原子能院牽頭的中國核數據中心,建立了由幾十個研究單位和高校參加的工作網。作為中國核數據委員會副主任,他從需要分析的角度推進了我國微觀核數據水平的提高🐊。在鉆研核反應堆物理學中的變分法的基礎上,他推導了核裝置的若幹積分量對微觀核數據的敏感度公式🧑‍💼,負責建立了我國核武器研究的第一個中子學敏感度計算程序。在深入分析物理圖象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非線性中子輸運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0世紀80年代針對伽馬射線激光和強激光核聚變研究的需要,杜祥琬和同事們對原子分子數據進行了系統的調研🔕,並聯合國內10個單位成立了中國原子分子數據研究聯合體(CRAAMD)🤘🏿,持續進行了15年的工作。他常對這支高科技團隊的科研人員說:“我們從事的體現國家意誌的任務是一篇大文章🙋🏽‍♀️,大家在做好這篇大文章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科性的小文章,用小文章支撐大文章。”

    杜祥琬是從事理論工作的😒🦒,但他深知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在從事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時,他同從事試驗測量的試驗物理工作者保持密切的合作。在試驗前進行“事前予估”🤷🏽‍♀️,試驗後進行“事後分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負責“863”計劃激光專家組工作時🥨,他和他的同事們設計了一個“先期技術集成實驗”系列,並於1995年至1999年間成功實施♦️。作為實驗領導小組組長,杜祥琬和大家一起製定實驗方案,特別是在分解難點的基礎上👮🏼‍♀️,科學地擬定每次實驗前的“預備實驗系列”♞。在實驗現場👨🏻‍🎓,他和大家一道分析、切磋實驗中的現象和問題💁🏻🙍🏽,研究解決的辦法👨🏿‍💼🔎。這個在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中解決新問題的過程,自然就是一個自主創新的過程🤵🏽‍♂️。

    回顧這一段不平凡的經歷🦒👷🏽‍♀️,杜祥琬感慨地寫道🌓:“成功是每一個奮鬥者所渴望的,但值得紀錄的不僅是成功💆🏽‍♀️。崎嶇不平的道路,始料未及的問題,為克服困難、 解決問題付出的智慧和創造,這些才是成功之母👰🏼‍♂️,是更為深刻、更有教益、更富價值🧑🏼‍✈️、更為激動人心的。”

    “國家‘863’計劃實施以來的20年,是我最為繁忙、壓力最大和絞盡腦汁的20年🤸🏽🗼,也是學得多、進展大🫀、體會深的20年。這是一段從事大科學系統工程研究的寶貴實踐。”杜祥琬這樣概括“光研究”的經歷和體會。

    杜祥琬的學術成就也得到了國外同行的矚目😈🫶🏽。作為中國強激光領域的“領頭雁”,他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地,參加基礎性的學術交流⚆。

    “院士詩人” 育才情懷

    有人認為🕵️‍♂️,搞自然科學的人都是單調的,生活是枯燥的。然而🤟,杜祥琬卻感情豐富,愛好廣泛👰。尤其是他的文學根底比較深厚,並有“院士詩人”之稱。

    看到白樺樹被“剝皮”的苦痛🍈,他痛心疾首,寫下《白樺的無奈❔,良知的呐喊》一文,呼籲“林木存亡⬜️,匹夫有責🧑🏿‍🏭;保衛生態,迫在眉睫!”做客在禿山荒嶺中建起的科研所,他感慨:“地處邊陲,生活清苦🤰🏽,是一種精神、信念凝結了一夥人🥏;官兵和諧,內部團結,是一種情感,使他們聚而不散。”路過貝加爾湖🧑🏽‍🚒,他抒發情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幾萬年來🧘🏻‍♂️🥒,貝加爾靜觀自然界和人世間的變遷,以它博大的胸懷溫暖過流浪漢的心……像世上任何真正美好的事物一樣,貝加爾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貌🟪,更有著美好的內在世界🧔‍♂️、獨特的性格與文化。”在靜觀降雪的沉思中,他贊美道:“雪是美麗、是豐厚,是和平🙀、是溫柔。世界需要雪。”

    而當“兩彈”元勛鄧稼先去逝㊗️,杜祥琬痛心疾首——“築成大業入史冊,深沉情愛留人間🥉。世上之人誰無死👨🏼‍⚖️🪧?精忠報國重天山!”2005年,被杜祥琬稱為“良師益友”的彭桓武90壽辰時,他以一首詩表達敬意👨🏻‍⚖️:“物理理論功底深🧘🏽‍♀️👙,嚴謹治學見精神。辛勤耕耘育人才,兩彈事業立功勛。九十春秋求深新⏭,學界泰鬥仍謙遜🧘。肅然起敬前輩師,童心不泯永獻身🤦🏽。”

    人才是最寶貴的🧄。杜祥琬在工作中註重發揮各種人才的作用,特別關註青年一代的成長🙅‍♀️。1991年,他擔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後,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青年激光學術交流會”,還設立了“激光技術青年基金”🤹🏿‍♂️,把有潛力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安排在實驗總指揮、專題負責人的崗位上進行鍛煉。

    杜祥琬深知,“863”計劃開創的戰略高技術事業是一場長期的國際競賽🔃🤐,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在《抒懷——贈青年朋友》的詩中寫道:“人生腳步堅實走🌽,眾友齊心同奮鬥💺,艱難磨礪開新路,並非閑白少年頭。少年頭🧖🏼‍♂️,後生可贊,再織錦繡!”

    近年來👃,杜祥琬被聘為數所知名大學的顧問,除培育了幾十名博士生、碩士生外,還利用外出開會🩺、參加學術活動等機會,到一些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為渴望成才的莘莘學子和年輕的科研人員講課,鼓勵他們發揚老一代科學家的精神🧔🏽‍♂️,用自己的學識報效祖國🏄🏼。

    杜祥琬奉獻愛心,資助多名優秀貧困大學生的事🐎,更是被傳為佳話。有的學校還用他資助的經費設立了“杜祥琬院士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當記者談起這些事時👳🏻‍♀️,他平靜地說:“我這一點兒資助是微不足道的👨‍🦱♟,只是表達一點兒心意🧑🏽‍🦰。同時🦄,這也是我了解社會🧑🏿‍🦲,了解大學生的一個渠道。”

    杜祥琬的夫人毛劍琴是他意昂3体育官网的同學,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第一位女博士🖕🏿,現仍擔任該校教授。拿杜祥琬的話說🧜🏽‍♂️:“‘文革’中,我們同甘的機會不多㊗️,共苦的考驗很長。在那些災難的歲月✮,我們兩人總是在風雨中同行🪵。在我極度繁忙的工作中,她給了我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為此👨🏽‍🔧📵,杜祥琬寫了一首詩🚣‍♂️:“共渡災難時,困苦見真心。支持我事業,安慰不順心。內外重負荷,凡事皆認真。但願人長久,共勉知我心👩‍🦽。”

    “幾十年來最深的體會之一是‘學無止境’🔩。”每當工作轉入新的階段時🔡,杜祥琬都會認真學習和鉆研新的知識,在把握工作全局的同時,力求學得深一些。在他卸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工作不久,2002年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他除了負責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的工作外,還分管能源學部的工作,他又以相當大的精力學習與能源有關的知識𓀌,比較系統地參加了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研究,特別是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及國際合作♢,發表了《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等論文💆🏼‍♀️。他還主持了“反恐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咨詢課題🎱,組織幾十位院士和專家完成了四部專著和四部科普叢書,他提議並主編了《公眾應對恐怖事件常識》一書,這本通俗讀物采用圖解的形式告訴公眾有關爆炸☠️、生物、化學、核與輻射恐怖活動的基本知識、應對措施。

    鑄國家基石 做民族脊梁

    在采訪中🦡💪,杜祥琬談得更多的是他對科學精神的思考🎬,對創新思想的感觸😗。他曾在清華大學作過一場題為“做民族的脊梁”的演講。“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梁”這句話後來成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訓”。從這句話開始,回顧幾十年的科技生涯,特別是結合老一代科學家“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奉獻精神,杜祥琬暢談了他對科學精神和科學家品格的看法👩‍🦽。

    “有幸從事科技事業的人,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為科技事業獻身的精神。”杜祥琬說,“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其根本目的都應該是造福於全人類”🛵,因此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是科學家的首要品格👩🏿‍💼。杜祥琬舉例說,在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科技發展中🎶,有很多這樣的榜樣科學家🤽🧔,如“健康生命全不顧,精忠報國重天山”的鄧稼先;如在飛機失事被燒死的時刻🆙,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使兩人腹部間裝有重要機密資料的公文包完好無損的郭永懷等。他們不僅創造了載入史冊的業績,也創造了與崇高事業相稱的核心價值觀——“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梁”🏊🏽🤾🏼。以此為背景,杜祥琬在2006年歐美同學會論壇上作了題為“新時代‘海歸’的繼承和創新”的演講,在青年朋友中激起了十分熱烈的反響👨🏿‍🎨。

    杜祥琬強調的第二個基本品格是唯真求實,無論搞基礎科學還是搞應用科學,都必須腳踏實地🐯🔥、潛心鉆研。他說🧕🏽🤴🏻,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比如激光研究⚄,出光就是出光🈯️,沒出光就是沒出光💪🏽。“100件事🧢,做好了99件,還是出不了光,必須做到百分之百🪘。”遠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就是一項這樣的研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支青年團隊🧑‍💼🧑‍🧒‍🧒,攻關數年,未能出光,這樣長期“坐冷板凳”👬🏼,很不好受🤞🏽𓀄,有的人幾度想要放棄𓀄。杜祥琬從科學技術上分析自由電子激光無可替代的優點和可行性,為他們打氣加油。經過8年鍥而不舍的努力👩‍🌾,終於在2005年成功出光,並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基礎研究成果的第三項⚁。他認為,精密的高科技研究🕟,容不得一點浮躁👈🏿,不允許半點馬虎。在今天的中國科技界,尤其要提倡遠離浮躁、靜心鉆研的學風👨‍🏭。

    杜祥琬談到的第三點是創新精神。他說,20世紀物理學突破了已有的概念👩‍🎤,創立了革命性的新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新探索的終結,人類的未知遠多於已知。科學技術領域的發明創造和集成創新也將是永無止境的🤚🏼。對已有的成果說“不”,對權威說“不”,既需要有敢想敢說💮、追求真理的勇氣❤️‍🔥,更需要嚴謹深入的實幹精神。他認為,整個科學技術史是不斷創新的歷史🧘🏼、不斷跨越的歷史😟、人才輩出的歷史。自主創新能力是核心的競爭力,在今天的中國更要提倡開放的自主創新🪨。

    杜祥琬對哲學一直很感興趣,早在上中學時就喜歡讀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通俗哲學讀物🫵🏼,並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和科技領導工作中,自覺運用哲學思想作指導🏂🏼。他深有體會地說,作為一個工程科技工作者,我特別感受到工程實踐中哲學問題的豐富,它存在於工程活動的全過程。一名優秀的工程師要學習、研究和運用工程哲學🥹,力求具有較好的哲學素養。他概括說,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實踐都需要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指導,需要哲學的思維和智慧。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不僅是思想方法👨🏽‍🏭、思維武器,也是可以轉化為物質的精神力量。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精深的哲學造詣是科技工作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也是歷史上許多卓越學者的共同品格之一🛵。

    “從核武器到強激光👏🏻,都是體現國家意誌和利益的高科技。我生活軌跡上的每一次轉折,都是由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決定的🦶🏼。”在即將結束采訪時,杜祥琬深情地概括說,“幾十年下來,我形成了理論和實驗緊密結合的習慣,形成了和眾多同事一道緊張工作的習慣。大家配合默契🚵🏽、連續奮戰👩🏻‍🔬,共享科研實踐中的焦慮和歡樂,生活清苦而富有成就感。我確信,能有機會為祖國的富強和老百姓揚眉吐氣做一點兒實際工作,那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任何物質享受無法比擬的。”

    杜祥琬名片

    杜祥琬👔,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原籍開封。1964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現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兼任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強激光與粒子束》期刊主編、強輻射重點實驗室主任、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短波長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子分子納米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曾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專家組首席科學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起👊🏻,任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成員👩🏿‍🎓。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