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0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新京報5月10日
恢復高考不僅改變了眾多學生的命運🤾🏻,作為教師的趙丕傑,命運也因此而改變。
名片
趙丕傑🤾🏻♀️,首都師範大學教授,1952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早年在北京市教育局從事教育行政工作🚵🏿,1977年高考恢復時參與高考閱卷。
小旅館裏批改高考作文
“文革”期間,我作為北京市直屬機關幹部被下放到延慶縣勞動。1973年留在延慶縣永寧中學(也叫延慶三中)教語文。1977年恢復高考🙇🏼♀️,北京市的考試時間是12月10號至12號。根據北京市招生辦公室的安排,延慶縣派了一批語文老師到北京參加高考閱卷🟩。高考結束沒幾天,我就作為延慶縣閱卷組的副領隊,同二十多位語文老師一起來到市內,住進了和平裏的一個小旅館👱🏿。
我們二十幾個男老師住在一個比現在學生宿舍還大的大屋子裏🧏🏻♀️,我睡上鋪。吃飯就是吃食堂,大家拿著碗筷去打飯。
在閱卷老師的隊伍中🦓,有部分高校的教師,但多數是中學老師。這個閱卷點共分八個大組,每個大組下面又分四個小組。我們這個大組的組長叫查良珍🚆,是北京教育學院的老師👩🏻🦽。
我是其中一個小組的組長。
我們小組閱卷的屋子設在女老師的宿舍🏞。這是一個較小的房間,放了四張上下兩層的床。閱卷的時候🎐,每張床前面放一張課桌,兩個閱卷老師一起看一份試卷,兩人商量著給分。同我合作的是54中一位姓卓的女老師。由於房間裏轉不開身🛌🏿,又沒有更多的房間,有幾個老師就在樓道裏工作。
高考語文閱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知識,一部分是作文🕊。我所在的組判作文卷🤷🏽♀️。
當年的高考是各省市自己命題,北京市的作文題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作文按照滿分100分來判,然後由專人乘以百分比計算總分🧔🏿👩🏽。
當時各個評卷組都花了很多時間開會研究評分標準🐐,統一認識🍱。在評閱過程中,有時一篇作文也要大家反復討論。我在看別的老師評過的試卷時👩🏻🦲,發現明顯不合理的地方也常常集中大家一起討論。記得有一篇作文,評卷老師給了48分,最後大家一討論,變成了84分。經過這樣多次討論🤍👮🏿,大家對評分標準的掌握就比較一致了。因為大家都非常認真👨🔬,最後評分的結果還是比較公正的。
首次出版高考優秀作文集
我在高考閱卷時發現一些優秀的作文,非常興奮🤾♂️,就用業余時間把它們抄錄下來👡,準備日後作為範文向學生講解🤌🏿。沒有想到的是,許多老師和我一樣也把看過的好作文抄了下來。
得知這個情況以後,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把大家抄錄的作文集中起來,經過篩選結集出版,作為指導高中學生作文的一個範本🍺,豈不更好👩🏻🌾?
因為北京教育學院是負責北京市中學教師進修的👨👧,高考閱卷結束以後,我立即向該院中文系主任劉全利先生提出這個建議。教育學院同意了我的建議,從北京市找了五個人(包括我在內)具體操作此事,同時聯系了北京人民出版社(即現在的北京出版社),他們也表示願意出版這本書。寒假期間🚏,我們五個人就住進了北京教育學院招待所,開始編書。
不久,這本書就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書名就叫做《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署名是“北京市教材編寫組《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編寫小組”,前言就是劉全利先生寫的✩。這本書出來後影響很大,很多學生和準備參加高考的人都買了。盡管這一類的書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鋪天蓋地,但在1978年還是罕見的。
後來,我調到北京師範學院分院任教✭🧘🏼。有一天,一位名叫張伯華的學生來找我👓。他說,趙老師,您是不是編了一本《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的書?我說是0️⃣,他說🙅,這裏面有一篇反映小清河畔勞動生活的作文就是我寫的。因此,我惟一知道的25篇作文中的作者就是張伯華。
恢復高考使我走上大學講臺
在編選《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的過程中,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引起了本書責任編輯張政(原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和組織者劉全利的註意。張政向北京人民出版社推薦,劉全利向北京教育學院反映,結果兩家單位都想調我👨🏽💻,但沒有調成。正當我以為短時間內難以調回市內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它直接改變了我的命運,使我從中學教師變成了大學教師。
1977年的考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高中畢業生🧛♀️,以1947年出生的居多🧑🏿🚀,大部分人已經快30歲了。據說🥗,當時教育部某負責人給招生辦下了一個指示🧖,讓他們盡量錄取年紀小的學生🫓,更有利於將來的發展☺️。這樣👱🏻♂️🧑🔬,就導致一批歲數比較大🚶🏻♀️,但考分比較高的學生未被錄取。當年高考的滿分是400分,而一些未被錄取的大齡考生考分竟在320分以上。這個消息不知道怎麽傳了出去🧎♂️,一些考了高分卻沒被錄取的學生就包圍了這位負責人的汽車,質問該負責人“為什麽不錄取我們”。新建一所大學要報教育部批準🚲,肯定趕不上這次招生。北京師範學院分院便應運而生,從年齡較大、考分較高📁、且有一定實踐經驗的1966🥻、1967屆高中畢業的考生中補招了577名學生。這場風波也因此平息。1978年5月份🔟,師院分院開學,用的是白廣路17號原來宣武師範的校址。
因為師院分院是北京市委組建的👩🏿🌾,它要調我去做教師🚃,延慶縣教育局就不好不放我走了🥱。1978年下半年🙀,我被調入師院分院。
1977年閱卷沒過幾個月,1978年的高考又開始了🥲,我再次作為延慶縣的教師參加了高考閱卷。我調到師院分院以後,每年高考系裏也都要抽調幾位老師去閱卷🏄🏽♂️,但是去的都是比我年輕的教師,從此我再也沒有機會參加高考閱卷了。(口述:趙丕傑采寫:本報記者 張弘攝影👌🏽:本報記者 王嘉寧)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