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8 信息來源: 供稿:哲學系
“五一”長假,閉門不出🧘🏻♂️,頗覺心緒不寧,不知其故。偶然上網,看到朱伯崑先生去逝的消息💁🏼♂️,才知是朱先生驟歸道山了📀,冥冥之中似有那魂牽夢繞,原來這般🐳。
朱先生是我最敬重的老師之一,回想起意昂3体育研究生就學階段的課程,受教最多、聆聽最切🌥、感受最深的課堂記憶,當屬於朱先生。本科時,雖沒有上過先生的課🆔,好像他只教了77級,78以後就不上本科的課了👨🏿🔧😎,但畢業論文卻有幸得到了他的指導,在先生所居鬥室中🦥,手把手指點的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於心存焉👎🏻。在意昂3体育哲學系中哲80年代早期的研究生教學中,朱先生是絕對的主力,可能擔當了當時最多的課程。像“易學概要”每周是4節課,整整上了兩學期,這在眼下的高校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情。先生開得課程📣,不但門數多、課時量大,而且從來不缺課,我的感覺是他上課比本科的課還要“飽滿”👩🎤🧑🏿🔬,常常讓人喘不過氣來💄👮🏻♀️,有時課間也不休息🧖🏻♂️,一帶而過。當時先生很少出去走動🌊🧑🎓,好像會也不去參加。記得1983年夏武大的《周易》會🧛🏻♀️,那是全國規模🪣,又是首次,機會很是難得,先生正好在講《易》學史,研究也正在勢頭上,按理說應當是第一個要去的,但他並沒有去🤹🏽♂️💪。不少與會者打聽👁🗨:朱伯崑怎麽沒有來?後來主辦方還是留下一包材料,由我和守常兄幫著帶了回去。先生上課,也極有特點,整整一個上午,端坐如磐石,課間很少休息🌵🦚,一根香煙,繚繞一番,便似有了無窮的精力☠️。他的課,內容充實✴️,思辨精嚴💾,一如汪洋,浩瀚無際,又像碧潭,淵深莫側,常讓人有難以見底的感覺,陡生出許多敬畏來。這敬畏是對先生,更是因那博大精深的學問油然而起🧑🏻🔬。
當時,朱先生上的3門“大”課✍🏻🍉,“先秦倫理學概論”後來出了書🧑🦱,“易學概要”成為招牌課程🍡,《易學哲學史》也成先生的典範之作,而唯有“中國哲學史學史”一課,卻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上得人少🚴🏼♀️,也幾乎不為人所道及。實際上,從50年代開始👯♂️,先生即瘁力於中國古典哲學之史料的整理與爬梳工作,於此用力最勤✊🏻,費時最多,功力也最深厚,奠定了其日後精湛與博大的為學基礎✍️。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做馮友蘭先生助手的緣故,另一方面也和他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有極密切的關系😊,哲學創造那時是不可想象的事,只能埋頭於原始材料的研究。所以朱先生積累了數十年的工夫🙏🏿,結合教學之需要,編選出大量的哲學史資料。他先後主編或者統稿的文選有😣:《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匯編》(先秦——隋唐)、《中國歷代哲學文選》(先秦——隋唐)、《中國哲學史資料長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等♚📣,這成為那個時期學習中哲的人們使用最多的案頭工具🐄,也為當時的中哲史教學奠定了資料方面的厚實基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改革開放之後,形勢稍有了好轉,朱先生最想做的,就是把這幾十年的積累用哲學史學的新方式來加以整理,並且表達出來。他首創了“哲學史學史”這一概念,辨析哲學🎨、哲學史🔶👩🍳、哲學史學和哲學史學史這四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哲學史學史”是哲學問題、哲學思想的發展線索,再加上歷史批評的意識,將它們有機地統合起來↕️,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底下,評判得失、敘述貢獻、厘定價值的一門學問。這個宏大的間架👐🏿,既是哲學的、也是史學的,既是哲學史、也是思想史和學術史♟。
從當時的授課情況來看,朱先生最重視學術史的理念,試圖把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即“史通”、“文史通義”🤷🏻、“學案”之精華和西方的哲學👨👦👦、哲學史系統嫁接在一起。這個工作明顯有梁任公🎟、錢賓四先生的影子,即所謂現代學術史的方式🤛🏻,但在哲學理論的厚度上又想要超越他們🐹,這就有點接近於現代的哲學史了🧍🏻🧝🏽♂️。我們從朱先生當時給這門課劃定的史料範圍可見一斑:(1)歷代史書中關於哲學家的傳記、著錄🤚🏿👨🏽🦳、源流等資料🧗🏼,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誌》和《儒林傳》🤘🏿、《魏書•釋老誌》🙎🏿、《隋書•經籍誌》🧓🏼、《宋史•道學傳》等。(2)原典中具有總結意味的篇章🐬,像《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原人論》、《原道》,以及《論衡》🧝、《文心雕龍》、《習學記言》、《文史通義》等書中的有關篇目。(3)專門的學術史、思想史及資料匯編🔺,如《弘明集》、《廣弘明集》、禪宗“燈錄”😓🧔🏻、儒家“學案”、學者年譜、《漢學師承記》等👹。(4)現代的各種學術史、思想史、哲學史著作,包括通史、斷代史🙅♀️、流派史、人物評傳等,從章太炎、梁啟超開始,到胡適、馮友蘭,再到侯外廬等人,背景眾多,所述不一👨👨👧。(5)外國學者有關中國思想🦵🏻、中國學術的著作👼🏻,包括日本人近代以來的研究成果。這個書單實際上是給出了一個十分豐富的礦藏圖,按圖索驥,何愁不能覓得寶貝?
可惜朱先生的這門課程只開了一半🧚🏿♂️,講到隋唐為止。這部分一共分成六章🧛🏻,現將章節列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先秦子學時期,包括哲學史學的開端🧜🏼♀️、儒墨兩家的哲學史觀🕵️♂️、《莊子•天下》、荀子韓非評諸子、《呂氏春秋》述百家等五節。第三章兩漢經學時期,分為經學與子學、董仲舒和《淮南子》、談遷父子論六家要旨、向歆父子論百家之學🦶、王充批評學等五節。第四章魏晉玄學時期,計有玄學的興起💁🏿♂️🖐🏽、玄學家對諸子的評論🧑🏿🚀、葛洪評魏晉思潮📒、孫盛等人評老莊玄學等四節。第五章南北朝佛學時期🏊♀️🧑🌾,共含佛教興起、早期佛家的“格義”說、謝靈運的《辯宗論》、儒釋道辯神學、僧佑對三教論戰的總結❕、劉勰論三家學說、史書評佛道等七節。第六章隋唐三教融合時期🤞🏼,講了三教融合的趨勢、史家對三教的評論🧍🏻♂️、佛學家的哲學史觀、韓柳的哲學史觀等四節☝🏻。這些內容,既有點像哲學史🧑🏻🎤,又有點像思想史🧹,也像學術史,甚至像是史學史🙀,但又都不太一樣🧑🏿🍳,和我們所熟悉的每一種形式好像都在“似與不似”之間。朱先生正是在這廣闊無垠的學術疆場內🥨,縱橫馳騁𓀘、無拘無束、任意揮灑🌊,該簡則簡、該繁則繁、從容調度、信手拈來。不到對資料純熟無比,不能如此;不到問題域了然於胸,難以如此♏️;不到相當的學問境界,也無法想象如此🤸🏿♀️。
“中國哲學史學史”大概只開了一兩輪就停掉了,朱先生盡全力投入《易》學史的研究、教學和著述之後🙀👮🏿♀️,再也無暇顧及,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以他豐厚的資料儲備👨🦽💮、哲學辨析的超強能力🧛🏼,以及對哲學史🧏🏼🪙、學術史和中國史學傳統的獨特體悟,完成此作,必有可觀👵🏻,也不會有太大的障礙🛡。只可惜天不假年,他晚年的身體也不算太好,而最終未能完成這個事業。朱先生的易學研究在20世紀的後半葉幾達於峰顛👨🏿🌾,名滿天下,受到眾人的一致禮贊;可別忘了,他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對中國哲學典籍最為熟悉、了解得最為深透的學者之一,這門“中國哲學史學史”就是最有力的明證。
意昂3体育的中國哲學諸老,大多與清華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馮友蘭先生是清華哲學系的創建者,與金嶽霖先生堪稱雙璧🧑🏼🎤。張岱年先生亦是清華“老人”🧞♀️,在80年代清華哲學事業的復興過程中多所擘畫、居功甚偉📑。而朱伯崑先生是學於斯、成長於斯✋🏿,留校任教後,因了馮友蘭先生的緣故才移師意昂3体育的👩🏻🏫。52年院系調整,這幾位先生都從清華園來到了燕園🙌🏿🖕🏻,成為意昂3体育中國哲學的頂梁柱🙋。整整半個世紀🛷,意昂3体育中國哲學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是和這幾位先生的名字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他們都是當代中國哲學的大師,也是中國文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見證者和偉大傳人𓀐。十多年間🙇🏼,馮先生走了,張先生也走了,老儒凋零,繁花不再,朱先生的離世,莫非將這最後的一抹清華余脈也輕輕地掩去了🤵🏻♀️?這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最後🥎,獻上祭辭,鞠躬靈前:
師生一堂,面授最長;不疾不徐🌌🕓,語調鏗鏘📊。
煙霧繞梁🐛,莊敬如饗;紋絲不動🏋🏼♀️,日斜櫺窗。
“先秦倫理”,功超孑民;“史學史論”,潛德幽光。
《易》史四卷,造極玄鄉;典範儒林,誰出其上🥹?
(景海峰,2007年5月6日淩晨2時於深圳灣畔)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