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江蘇公眾科技網5月8日
馬藹乃🙋🏼♀️,意昂3体育教授,博士生導師,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共65名。
1936年生於上海🫏,1955年考入意昂3体育地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60年開始進行水文與地貌的跨學科研究;1975年開始研究遙感信息,進行數學、物理🦦、地理的跨學科研究;1990年開始研究人地系統,進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
1984年編著《遙感概論》😒🗞,此後出版《遙感信息模型》🧬、《河流動力地貌學》(合作)、《長江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叢書》(責任主編)、《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論》、《中國泥石流研究》(合作)等多部著作,參加編著10余部。2005年出版了《地理科學導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梁科學”》。
自1988年起🐰,先後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獎等多種獎項。參加國際會議10余次🫃🏿,發表中英文論文90余篇。
在學生眼中她是這樣一位老師:
她很嚴格,學習上是一就是一,學生論文沒通過就是沒通過♚。
她很正直,寫文章從不拼拼湊湊,也從來不讓學生插手。列學術成就的時候,只列自己是第一作者的文章。
我記得她曾經和我說過,你們做學問不要一開始就很寬🔪,你們要先專,深到一定層次再鋪開,你們的深度才夠。你要是在這麽淺的時候就好大喜功🐰,什麽都涉獵,你就可能一輩子這麽薄薄的一層💆🏻♂️,很膚淺👩🏿🎨。你得專到一定程度,到學科的最前沿,再鋪開🙍🏼♂️。
她始終能夠走在時代的前列,比如67歲考駕照,別人家有啥電器她家就有啥,總是嘗試新鮮的事物。
她有些方面很女性化,有些方面比較男性化💂🏼♀️。
在高中地理老師眼中她是這樣一位學生🔋:
她切黃瓜像在做功課🧺,她要切得很整齊🫳🏿,可是又沒有這個技術,只好一刀一刀慢慢切。
她從來都不記得自己吃過什麽虧🆙,也沒有感覺🥽。
在一位認識她10年的工匠眼中她是這樣一位主顧💁:
別人要是叫我幹活🤶🏿,如果不先給我預付款👨🦰,我肯定不幹。但給她幹活🏄🏽♀️,就算她欠我兩萬塊錢🛢,我都無所謂,她絕對可靠☹️。
退休後的第一個春節,某日清晨醒來🏋🏿♂️💂🏽♀️,昨夜的夢境依然清晰👨🦲,馬藹乃便留詩一首✤。
一生童心👰🏼,潛遊大海。
沐浴陽光,通體透徹。
地理科學前沿的探路人
古稀之年的馬藹乃依然在每天充實地忙碌著:輔導她的四個博士生,作為意昂3体育哲學研討班的核心成員參與研究討論👨🔧,給全校的博士生開講座🧖🏽👱🏽,並且開始跨領域地研究人類醫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馬藹乃近乎一個“奇女子”,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從1955年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開始,在過去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她的科研腳步從未停止過,而且總是行走在前沿領域。上世紀70年代,計量和遙感技術在地理學的應用研究剛剛在國際上興起,馬藹乃就開始關註這一領域。“文革”一結束👷🏿,她便立即投入到了遙感技術的應用與研究中🙍🏽,不僅在地質學與地理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而且對高校地理系的遙感課程🦩、實驗室的建設以及科研的開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紀80年代,她轉向了對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90年代👌🏽,又開始了對地理學總體的科學性質與理論問題的研究與探索。
如果說馬藹乃的科研生涯是一次漫長的旅程🧗🏻♂️,那麽她在行走中👩🏽🔬,不僅經歷了不同的風景🧝,而且還總能將最鮮活的新景色添加進來。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在自己的研究中吸收了化學🤙🏼、物理學與地理學結合產生的環境科學;八九十年代🦵🏽🙍🏿♂️,她又吸收了航天、計算機與地學相結合的地理信息系統;此外,她還用社會與人文科學中的理論來研究可持續發展,同時與技術、工程相結合以發展地理技術和地理工程🤰🏿。
顯然🚶🏻♀️➡️,這些前沿且具有交叉性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做學問不要一開始就很寬,要先專。專到一定程度✣,到學科的最前沿🤴🏻,再鋪開👩💻。”她這樣告誡學生,也這樣身體力行🎣。
喜歡挑戰所以選擇地理
為什麽要堅定地報考當時前途並不明朗的地理學專業?
“上學的時候🚆,我不管哪門課,數學👨👧👧、物理、化學全混在一起,遇到問題用多學科的方法去解,特別是地理的題。” 原來馬藹乃這個“不安分”的學生經常自己去證明老師課上不講的問題🧎🏻,比如北半球冬天是不是沒有南半球那麽冷,拍岸浪的哪一部分拍到了岸上🚣🏼♀️,哪一部分又掉回了海裏,等等👩👩👧。“這些東西為什麽老師上課不講?我想,這個地理裏面肯定有好東西,肯定有很多東西沒弄清楚,有挑戰性。”說到這裏,馬藹乃臉上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地理是一門需要綜合運用數理化知識的學科,這符合我的特點。我喜歡挑戰🐊,小時候做題就只做難題🚪,一看就會做的題我從來不做。”
馬藹乃是在沈陽二中度過她的高中生活的。整個高中階段,她一直是全五分學生🙅🏽♀️。高考報誌願前⛈,老師、家長都十分關註她的選擇。“我班主任說你應該學哲學,你這樣的不學哲學🔈,誰去學哲學💯?我爺爺說我數學特別好🔇,應該學數學📬。我母親要我學物理🥓。我爸爸很喜歡無線電……出主意的人很多👵🏽。但是我不聽他們的,我自己很有主意。”於是,喜愛挑戰的她選擇了地理。
喜歡挑戰,應該是馬藹乃性格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一般人在學生時代最頭疼的就是考試🏊🏻♂️,她卻“一點壓力都沒有。考試對我來講🥳,是一次能夠與老師面對面地證明我能力的機會。我喜歡考試。只有考試的時候你才能有表現。”
但是這個喜愛挑戰的學生🧝🏼,有一次碰到了一位更喜歡“較真”的老師👉🏼。大二的時候👷🏻♀️,一位權威院士講授氣象學的課程,期末考試是每個學生單獨考。馬藹乃進去了一個多小時都沒出來。“我一個多小時不出來,大家就說,壞事了👨🏼🚒🩶,這麽好的學生都要考這麽久,在外面嚇得要死。” 馬藹乃用焦急惶恐的口氣說出“壞事了”這三個字的時候✷,把我們逗笑了🔥👒。“不過最後我還是拿了5分”🔣,馬藹乃最後又自豪地強調了一下🏋🏻♂️。
除了讀萬卷書😫,學地理的人還要行萬裏路。野外科考是地理學家馬藹乃生命中的一部分👨🏼💼。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幾大洲都留下了她的足跡。而在國內🧑🏿🍼,除了臺灣🦐,她用雙腳畫出的考察路線可以把所有省份都連接起來👍🏿。
也許在常人眼裏,地理學家經常“灰頭土臉”,和浪漫是絕緣的🦬。但浪漫不只屬於微風細雨和騷客文人,馬藹乃有著自己別樣的浪漫情懷。
雲貴高原:懸空卡車
馬藹乃是一位敢於挑戰危險的人💇🏼♂️,甚至可以說是“瞎大膽”。說起雲貴高原的那次懸空卡車經歷,她始終面帶笑容,陶醉在回憶中👨🏿🏫✍🏼。
那次🏋️♀️👨🔧,她在雲貴高原考察。盤山路很窄🧔🏿♂️,卡車一邊的小半車輪已經懸空了。為使卡車保持平衡,兩邊的人數必須相當,於是,馬藹乃主動坐到了懸空的一邊🚵🏻♂️。
“我說我還可以看到這個河谷是怎麽回事,這不是臨空著呢嘛🎼,我還可以看到很多現象👨🏿💻。”在她的帶動下🧑🏿🦳,幾個膽子大一點的男生也跟著坐過去了。
“但是他們都不敢往下看🤵🏼,我可不管,我說這是最好的機會🔁,看下面太清楚了。這一路開過去,十幾二十公裏,我們也沒遇到什麽事情。”
類似這種事情還有很多,還有一次是1980年坐國產的軍用飛機到黃河口懸停采樣。在黃河口,飛機必須不停地在3米和3000米的高度之間切換🩱,“這是建國以後第一次,以後再沒這樣做過了。”
“也有人說,你這個人是不是瞎膽大🧑🏻🎨,不知道危險?其實我心裏很清楚,無論搞科學還是搞任何其他事情🧗🏿♀️🧘🏽♂️,按照我核心的想法,你必須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你必須敢於付出一些代價和犧牲,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豁出去的話𓀈,那你還能做什麽?”
雨中開船♒️:別樣的浪漫
黃河口懸停采樣後🤙🏿😂,馬藹乃從飛機上下來,又坐上了破冰船🫲🏻。當天下雨🐠,有風,破冰船本來已經要停靠到避風港了,馬藹乃卻又要求再開一段。
“船就晃,15度到25度的樣子,晃得很厲害🥝。船員都在那兒吐🚣,我的學生也都不行了👏,都躺在那兒了🥷。”
“我就穿著雨衣🐦🔥,爬到船的最頂上。前面有個欄桿💛💚,這是觀察現象的最好位置☁️,能夠看到黃河口到底是怎麽個問題🔨。我的辦法就是把著欄桿,船不是傾斜麽🧝🏼♂️👩🏿⚕️,我就隨著它動,這樣我的身子就一直是正著 的。就這樣——”
馬藹乃眼睛直視前方💐,雙臂伸直,雙拳緊握🫴🏼𓀏,身子不時或左或右地傾斜一下🧑🏻🍳。嘴唇輕抿,嘴角輕輕上揚,神情十分陶醉,似乎又回到了那只正在乘風破浪的破冰船上🤸🏿♀️。
“那雨打在臉上不疼麽🍉?”
“那點疼🗑,很舒服的。”她幾乎是喊了出來,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率真。“經受一下自然界風和雨的洗禮🐗,非常舒服🤵🏼。我心情非常好🙋🏽♂️,一點都不覺得天氣惡劣,害怕啊♠️,躲啊🧓🏼。我不躲🛡,我反而覺得很興奮👨👧👧,非常難得的機會🤲🏻,一輩子哪有這樣的機會👩👦👦。”
蔣家溝:與泥石流無關的吐煙圈技術
在馬藹乃的回憶裏,困難重重的野外科考經歷已經被歲月洗刷掉了曾經的危險。1973年,馬藹乃參加雲南蔣家溝泥石流的定位觀測工作,住在一個老的滑坡體上,每天半夜都要面對咆哮奔騰的泥石流。
“住的地方都被地震震裂了,就用塑料布把整張床包起來,才能不透風不透雨👋🏻。”雨季之前進去的馬藹乃一住就是三個月。當時物質很匱乏🍚,但送食物的司機送來一大箱雲南特產——紅塔山香煙🤲🏽。不抽煙的馬藹乃買了兩條,於是吐煙圈成了她唯一的休息方式➾。
“我抽煙不行,但可以吸一口把它吐出來🧑🏼🍳。當時休息的時候我就在那兒練,結果真的一圈圈吐了出來。”說到這兒,馬藹乃哈哈大笑。
“這算不算一種苦中作樂呢🏊♀️?”
“沒有,沒有,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馬藹乃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到“我是幸運的”🏄。這句話並沒有英雄主義的豪情壯誌,更多的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豁達。“你看透就那麽回事。你什麽東西都看不透就不行🛬,尤其是做我們這樣的工作🙍🏿。”
“我不認為什麽身份地位職稱之類的東西很重要。經過‘文革’🏄🏿💁🏻,我已經知道一個事,房子汽車都是身外之物👶,‘文革’一下子就可以給你弄得什麽都沒有。唯有你的思想,你的認識達到了什麽水平🛐,是怎麽也剝奪不了的,除非你死掉🖲。”
馬藹乃特別喜歡馮友蘭的一句話🦸🏼,“說,不要照著說,要接著說。”她認為在知識的傳承上,“至少我這一棒不是虛的🫰🏻、空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一根棒🧘🏽。我不管它的包裝是什麽樣的,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我的要求就是這樣👩👧。”
沒見馬藹乃之前,就零零散散聽說過不少關於她的故事🧘🏼:她67歲去考駕照🧘🏼♂️;她喜歡用數字來形容事情🎷;她對學生要求嚴格,考試不及格絕對不手軟……和她接觸之後,想象中那些虛幻的拼圖被剝落了👨👨👧👧,眼前清晰的是一個老師、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教書:要像像樣樣
上過馬藹乃課的學生都說🎷:馬老師的課件做得特別好🦄,很形象,很直觀。馬藹乃說👨🏿⚕️,PPT(Power Point文件)容易讓學生記住🤶🏽,沒有PPT,只是講授的話👧🏽,不太好理解🙆🏽♀️,不直觀;理解完了也不容易記住。這些受到學生稱贊的漂亮課件個個出自馬藹乃的雙手,百分之百“馬氏製造”🙎🏼。
“一有計算機,我就開始用PPT講課。在意昂3体育,基本上我總是在第一撥裏面的🌷。” 馬藹乃直率地肯定自己的領先。
馬藹乃的教書生涯是從1960年開始的。我們曾以為留在意昂3体育教書、做研究是她自己的選擇。可她卻說,“當時哪有什麽自己的選擇啊😩,那個年代黨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我當時的第一誌願是去西藏,第二誌願是去新疆❤️,第三誌願服從分配🦤。讓我留校教書🤾🏿♀️,我就要像像樣樣地教書🕉。”
學校安排馬藹乃給只比她低一屆的畢業班學生講河流地貌,第一次上課時,教研主任就坐在教室後面聽課。“剛開始缺少經驗🧔🏼♀️,我一黑板一黑板地推公式,後來學生頭都聽大了📤。”由於推演熟練💆🏻♀️,講課速度很快✅,才一節課多一點,她準備的東西就差不多講完了。“我就想,我準備了一周的東西,怎麽到課堂上這麽快就要講完了。接下來我講什麽啊?”
“後來我發現🤷🏽♂️,一定要有10倍的準備,才能去講課。第一次講完課,就是這個感覺🙎🏿。之後👫,我就拼命地準備、拼命地準備。就像有的老師說的⏱🛥,你有一桶水🟡,才能講出一杯水👨🏻💼。”
獨身:我喜歡有自己的天地
近70歲的馬老師始終孑然一身🍁,“獨身是我比較理智的選擇,當然從小受的教育也有點影響👩🏼🦲,後來就非常理性了。”
年輕時💇🏿♂️,經常有男性借討論學術問題來跟馬老師套近乎,都被率直的馬老師拒絕了🤦🏽♂️。
“我講得很清楚👴🏻,我不想談這方面的事情。當然這裏面還有個問題你們感到迷惑,男性朋友你都這麽處理了,那麽女性朋友你怎麽辦👨🏻?” 馬藹乃一點都不避諱,反而主動提出了這個問題。的確,作為一位獨身的女性💌,身邊總會不可避免地圍繞著種種猜測。
“我一開始很糊塗,我以為同性不可能有什麽問題🛀🏿。還想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個文科,一個理科,偉大的友誼。如果有一個學文科且誌同道合的一起合作,那肯定不得了了🥦,這個思想有🦷👮🏽。但別人有沒有這個思想,我不知道🧘🏼♂️🦈。結果外邊就說,馬藹乃是不是搞同性戀?”
“您當時受了很大的壓力吧⛅️?”
“那當然🧸。不過我自己對性這類問題很淡薄🤳。人終歸是理性的。”
在家裏🤘🏽,父親和外祖母都很支持她獨身的選擇,總是對她說,“你現在的選擇是最好的。”
“我喜歡一個人做自己的事情,特別清靜🍅。很多老年人怕孤獨🙎🏽♂️🙇♂️,但是我卻相反,我喜歡孤獨。我喜歡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空間🐠🧑🏿🚒。”
尾聲
這就是馬藹乃為自己設計的人生💖,這裏有她對科學的全部激情和浪漫。她曾略帶懷疑地質詢:“你們學文科的能理解我們搞科研的人的激情嗎🕒?能把這個激情寫出來嗎🍔?” 這是一個在文章完成後,我們依然不敢輕易回答的問題。
也許我們的文章只是一小塊碎片,折射出來的也只能是片面的鏡像🥱。也許不夠全面🐥😋,但絕對真實。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