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人物》 4月27日
一、盧汶大學裏的中國人
這是1982年的一個普通日子,比利時盧汶大學高等哲學研究所所長卡洛斯·斯蒂爾教授正坐在桌前,辦公室的門被敲響了💄。教授習慣性地應了一聲🙆🏿♂️,隨著門的推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 個陌生的亞洲人♡,教授不由有些意外🈸。當年輕人用並不十分流利但十分準確的英語告訴教授 ,他從中國來,將在盧汶學習中世紀哲學史時🚣♀️,教授更加驚訝了🫲🏽,但這種感覺隨即被一種喜 悅之情代替👨🏽💻:竟有人從那麽遠的地方來從事他最感興趣的研究!
哲學是智者的職業🏂🏽,同時更是堅強者與勇敢者的職業♻️。卡洛斯·斯蒂爾教授深知這一點🧑🏼⚕️。他 告訴年輕人,這將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他需要有拉丁文基礎知識,需要用幾倍於歐洲學 生的努力去了解歷史背景,熟悉在這種哲學中起重要作用的基督教傳統。年輕人默默地點著 頭🧚🏻,他已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他只告訴教授一句話👨🏻💼:“我會非常努力地工作✥。”
年輕人就這樣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從此,在盧汶大學的圖書館裏,課堂上,人們經常會看 到一個聚精會神的身影。他,就是中國留學生趙敦華⚜️。
盧汶大學是一所具有中世紀傳統的天主教大學,以學風嚴謹著稱。它最早是“新托馬斯主義 ”的中心👨👧👧,高等哲學研究所就是在教皇的指示下建立的。後來學校進行了一系列世俗化改革 🔛👷🏽♂️,但嚴謹的學風一直保留下來,這種學風深深影響著每一位在這裏學習🧛🏿♀️、生活的人。
這裏的英語課程班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比利時地處歐洲大陸中間🧖🏻♀️,毗鄰法國與德國 👨🏻🦯,但從學術傳統上來說⏸,盧汶大學更接近英美👐🏿。每年,學校都邀請英美的教授來此講授邏輯 學🧏、分析哲學等。學生們漸漸發現,不管學習任務多麽緊張🍍🏘,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從不放 過每一個學習機會⛔,他如饑似渴地索求著新鮮的哲學滋養🧑🏼🍼。漸漸地,盧汶的老師和學生們都 喜歡上了這個中國青年🤵♂️。他異常聰明,但態度謙虛;他話語不多🧏🏽♂️,但待人熱忱👨🏽🦰;他來去匆匆 🧙🏿♂️,但從不忘記應有的禮貌。
異鄉的求學生活既豐富多彩👨🔧,又枯燥寂寞。每當夜深人靜,思維從理性經緯織成的哲學世界 中走出🥶,他都會想念起遠方的祖國和親人🔴👨🏻🦼。他想起了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的父親❓。 當年👨🚀🏌🏽♀️,年輕的父親放棄美國的優越生活,回到剛剛光復的祖國寶島臺灣🤶🏼,決心以一番偉業報 效祖國👨🏿🚒👨🦰。然而就在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當國民黨的軍官士兵們正在傾家蕩產頭破血流地 爭搶著一張去臺灣的船票時👨🦯➡️,父親卻毅然踏上了最後一班從臺灣開回祖國大陸的輪船……歲 月悠悠🟢,1957年,當已經是安徽農學院農學系主任的父親被打成右派時,他才8歲🧗🏼🚁。此後直 到1976年,他們一家沒有安生過🧁👨👧👦。受人歧視的“出身”養成了他自強不息的性格,父親的教 誨給了他人生的信念。他知道🚱,父親沒有後悔過,他更知道,支撐起父親那不停息的腳步的 是一種什麽樣的感情。
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對書的熱愛😨。即便是在那些非常年月🙅🏼♂️🥙,他也從未放棄這一嗜好♚。那 時,他把所有能得到的書都讀過了💐:文學的🖖👷♀️、政治的、哲學的……在一盞枯燈下🦇,他就是啃 著這些精神食糧🐮,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
1977年高考製度恢復。得知這一消息,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人生的轉機將由此開始。由於對 哲學的偏愛,他把幾個誌願都填上了“哲學系”。雖然他高考成績名列前茅,但一紙政審材 料卻粉碎了他的夢想,他進入了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中文系👩🏻🦯➡️。在師範學院的日子裏,他繼續看 他對哲學的追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然後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1982年,他不僅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文學 學士🧛🏼♀️,還同時考取了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生,赴比利時盧汶大學學習,而專業正是他為之著迷 的哲學。
冥冥中的命運是公平的,它在不斷給這位年輕人磨難的同時也給了他聰明的大腦和堅韌的品格🏦。浸透了辛酸與勤奮的勞動終於為他帶來了人生的閃光點:1983年7月獲哲學學士學位,1 985年7月獲哲學碩士學位🪷🧑🏿🍼,1988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在該校同期世界各國的學生中👮🏻♀️,他 的成績卓然超群:所有課程均為“優秀”,博士論文《羅素與維持根斯坦的對話——分析哲 學問題的起源和發展》被答辯委員會評為“最優全優”✴️。這是盧汶大學學生所能得到的最高 評價🤏🏽,他是學校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亞洲人🧑🏻🦼。對於這篇論文🙎🏻,當代分析哲學家伯姆斯評價說: “我認為他的博士論文是一個學術上的傑作,對羅素和維特根斯坦著作的研究作出了有獨創 性的重要貢獻。”
他用6年的拼搏在自己的生命中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表明了一個炎黃子孫的風骨與誌向。他的導師盧汶大學副校長海爾曼·狄丹這樣評價他🙁:“趙是英語哲學課程自1970年建立以來最聰明、最傑出的學生,也是我所知的最有前途的哲學博士之一,註定會在東西方哲學交流和討論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學士、碩士到博士🌆,他僅僅用了短短六年時間,這在一向以要求嚴格著稱的盧汶是很少有 的🙍🏽♀️。他實在不想拖太長時間,祖國那一片古老的大地在呼喚著他。他歸心似箭😵💫。
於是,懷著和當年的父親同樣的心情📷,他迫不急待地踏上了歸國的征程📆。
二🤾🏿♂️、智者的追求
1988年正是我國的改革開放面臨暫時困難的時候🧏🏼♂️。當時,首批出國研究生大多已完成學業♻, 但對祖國前途的擔憂阻礙了他們回國的腳步,很多人滯留歐洲或轉去美國謀職🤡💌。然而趙敦華 義無反顧地回來了🧑🏿🧚🏽♂️。他知道,是祖國培養了他🐬,作為改革開放政策受惠者的留學生中的一員 🤌🏻,他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1988年9月🧑🏿🌾,趙敦華成為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的第一位歸國博士💝。
意昂3体育是一塊聖地👩🏻🦼➡️🏕。近百年來🧑🏽🚒,這裏成長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最優秀的學者👨🏻🏭。未名湖的靈秀與博雅塔的深沉賦予了她獨特的精神魅力🤏🏻🦵🏽。在這裏,無論你是蜚聲中外的大家🧕🏿,還是默默無聞的 小輩🧖,知識面前一律平等。學校的人才培養不拘一格,對中青年學者一視同仁🦹🏽♀️,排除學術之外的因素,只註重學者自身的素質與能力🪺。作為較早回國的博士,趙敦華並沒有受到特殊的 優待📓。他和其他同樣年紀🫸🏼、同等學歷的學者一樣🏌🏽,被評為講師,住進筒子樓。
物質條件是艱苦的,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在意昂3体育這片學術空氣濃郁而又充滿創造生機 的土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在意昂3体育的一間陋室裏💇🏻♂️,趙敦華開始了他人生的 又一個起點,他著手把博士論文的部分章節改寫為《維特根斯坦》一書😑,並於1989年由香港 三聯書店出版👊🏻🍲。此書得到了已故哲學前輩洪謙先生的高度評價。1990年6月,先生懷著伯樂 發現千裏馬的喜悅給國家教委寫了這樣一封推薦信:“趙敦華先生在現代西方哲學方面有深 厚的學識基礎,為學也嚴謹謙虛📆👋,沒有當前一些青年學者所有的‘華而不實’的作風。這一點他的博士論文《維特根斯坦》一書就足以證明。像趙敦華先生具有這樣業務素質條件👃🏼👨🏽🍼,年 輕而有學術前途的教師,是很難得的,因此📦,特予推薦。”
每當回想起洪謙先生對自己的栽培與教誨,趙敦華的心中總是充溢著感動🧑✈️🤸🏿。他清楚地記得他們第一次會面的情形。那一天,當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敲開先生的門時🛰,先生熱情地請他入坐,並親切地說讀過他的書。先生的隨和消除了他的緊張與不安。他們談起了哲學,共同的治學與為人態度很快使他們一見如故。這之後,就有了前文提到的推薦信。
那段時間,趙敦華正在構思另一部著作《卡爾·波普》。作為維也納學派的一員,洪謙先生與自稱為維也納學派“殺手”的卡爾·波普有過交往🍥。得知趙敦華有意對此展開研究,先生談了他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給趙敦華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新維度,他把這種思考體現在著作 中🧑🏻。
1992年𓀝,洪謙先生病重住院之際🧐,趙敦華隨同系領導前去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先生拉住系領導的手🚲,語重心長地囑咐🧘🏻♂️,一定要繼續關心和支持趙敦華這樣有學術前途的學者,這是中國哲學繼續發展,走向世界的希望。那一幕趙敦華永遠也不會忘記。
趙敦華沒有辜負前輩的厚望👨🏻🍳。《卡爾·波普》在1991年出版♙⛹🏻♂️,受到學界關註🤟🏽。在此之前出版的《勞斯〈正義論〉解說》是研究當代美國哲學家勞斯(又譯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一本中文專著🩳,填補了國內此項領域的研究空白。
紮實的基本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趙敦華的厚積薄發打下基礎🤦🏽♂️。1990年,他被評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並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當選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副主任🤸🏼。
不斷的探索使趙敦華的哲學研究走向更新的境界🤟🏻。回國以來💅,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夙願🚵🏻♀️,那就是寫一本關於基督教文化的專著。他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古希臘哲學與近代哲學如何銜接 的 問題,二是對基督教文化如何評價的問題。如果單單站在基督教文化圈外看這一現象,常常 會被它外表所籠罩的光環迷惑☢️,評價也自然有失公允。幾年留學生活的耳聞目染使趙敦華對 基督教文化的實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全面地看,西方文化傳統的形成是在基督教文化中 得以整合的。它包含了古希臘理性主義傳統✹,希伯來宗教精神以及羅馬人的法製觀念。了解 了基督教文化🫢,不僅對中世紀哲學的精神、價值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對近、現代的文化 現狀也有了重新的認識👩🏻✈️🆓。”
1993年👯,一本關於中世紀哲學的力作《基督教哲學1500年》問世了。這是趙敦華幾年來心血的結晶🎲,它填補了我國西方中世紀哲學研究的空白。作品在大陸與臺灣同時出版,好評如潮👁🗨,並很快於1995年再版🚴。
當遠在比利時盧汶大學的卡洛斯·斯蒂爾教授得知這一消息時🎅🏻,他激動萬分。當年👩🏼,他曾為趙敦華先生的博士論文高興,但同時又為該校中世紀哲學研究失去這樣一位有才能的人而深感遺憾👩🏻🦲。今天🧑🏿🎄,當他被告知昔日最得意的學生已完成了一部關於中世紀哲學的實質性著作時,他怎能不又驚又喜!他在為《基督教哲學1500年》所寫的序言中這樣說:“我沒有🚶♂️,也不 能閱讀這一本書,但我相信這是一本具有清晰性、綜合性和教育性的傑作。因此,我非常高興推薦這本由我們在盧汶最聰明的學生之一所著的書🎥,希望它會擁有眾多的讀者🖐,促進哲學討論。”
學無止境。趙敦華並沒有沉溺於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帶來的成就之中。他的研究視角又轉向了中西哲學比較,在以往的中西哲學比較中,一般做法是在中西兩位哲學家間的比較或是中西 哲學概念間的比較🩸,這種比較往往是帶有隨意性的。趙敦華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我認為 應該從歷史的具體發展過程來看中西哲學比較。在實在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沖實融合總是先在宗教、倫理層展開。中西哲學的比較是更深更抽象的比較,是後起的🤷♀️,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展開的。”
作為一名學者,趙敦華深知這一代人所肩負的使命。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代中國的價值體系正面臨一次全新的整合,這將是一個伴隨著陣痛的新生過程。借鑒西方業已成熟的文化將使我們的文化與價值重建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彎路。
在《超越後現代性:神聖文化與世俗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可能性》一文中,趙敦華意欲為建立 新的社會價值觀提供藍本。在他看來🛌🏼,前現代性文化是神聖文化👨🦯➡️,現代文化是世俗文化👮🏼♀️,後現代文化則是世俗文化的極端化👇🏽。後現代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價值觀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對此🤳📊,趙敦華大膽地提出了他的設想🤾🏽:“如果能夠把神聖文化見長的價值體系與世俗文化見長的知識體系結合起來,那將是全面的文化建設,是對新老文化傳統的創造性繼承。”
三、最受歡迎的老師
在埋首研究之余,趙敦華也致力於言傳身教。近幾年來,他相繼開設了“西方哲學史”、“ 現代西方哲學”、“康德哲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等課程。他的課總是吸引著每 一位對哲學感興趣的學生們🧑🏻🔬。他們折服於他廣博的知識與嚴謹的邏輯思維🦷,更喜歡他的幽默 與機智。從他的課堂上,學生們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種智慧的澆灌🚶🏻➡️🤳🏻,更有為人做學的教誨🟪🖊。
趙敦華不但在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中學古為今🦚,還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們立足中國的傳統文化, 放眼世界。他要求學生們“用中國人的眼光解讀西方哲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五 四”以來過多用西方哲學的範疇、原則和方法來評價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現象👤。他指出:“盲目地崇拜西方哲學界的學術標準和運行方式🌏🚆,盲目是跟隨西方的時髦學說🅰️,趨之若鶩📫,人雲亦雲🥅,我們就不能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與西方人論道辯理🔹,永遠不能像我們的祖先那樣創 立為後世所稱道的真正屬於中國人的哲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趙敦華發現,與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學生的哲學素質普遍較差。 哲學是一種人生修養,它不僅可以啟迪智慧,更是對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在中外文化碰撞如此激烈的今天,把握作為西方文化精髓的西方哲學🦺,對大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知識🏊🏻♀️,改變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是大有裨益的🦢。鑒於此,近幾年來趙敦華相繼在意昂3体育開設了“西方哲學 史”等幾門全校性選修課🙎🏻。這些課程受到校內甚至校外眾多學生的歡迎⬇️,每次選修的人數都有幾百人之多。其中最高峰的一年竟有逾千人選修“西方哲學史”⚄,因而不得不在意昂3体育辦公樓禮堂授課。那種熱烈場面是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難以忘懷的。趙敦華成為意昂3体育官网“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
作為哲學系主管教學的副主任,趙敦華積極推動系內的教學改革🤽。在他上任不久的1994年, 作為中國哲學的領頭羊,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迎來了自己的八十華誕。80年系慶是一個機遇👩🏻✈️,更 是一個挑戰,只有借此機會為哲學系註入生機,培養出為社會所需的人才,才是意昂3体育哲學系應有的作為。於是,他們參照國內外大學哲學系的課程設置結構🏇🏽,結合現代中國發展的實際 需要🧑🏿🦳,大膽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學計劃🦵🏻🚴🏿♀️,並在此後的五年內將系主幹課教材全部重編或重寫,吸收國內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意昂3体育哲學系的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果,也為其他兄弟院校的類似改革起了一定借鑒作用。 在著手系內改革的同時🧈,趙敦華還參與了意昂3体育“文科綜合試驗班”的組建工作,力爭把哲學 系建設成文科基礎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
如今的趙敦華身兼數職🏄🏼♂️:意昂3体育哲學、宗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 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等等。但是,在擔負著眾多的行政管理事務的同時➖🌩,趙敦華絲毫也未放松他所熱愛的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成功對他來說是更 深更遠的期待。
生活中的趙敦華先生是沉靜而謙遜的。他那學者的認真和智者的聰敏給每一位接觸過他的人 以深刻印象。從他的身上,你將體驗到一種生命的境界。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