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黑龍江新聞網4月22日
在北京景山後街的一條胡同裏👨🏿🏫,有一個兩進的普通院子,灰磚灰瓦,方方正正,院內種滿了花、草🗳、樹,郁郁蔥蔥。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生前的生活世界。與鄧小平相伴走過了58個風雲多變的春夏秋冬的卓琳,如今還生活在這裏。
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兩人都屬龍𓀎。院子裏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條互相擁抱著🚵♂️,並肩矗立👨🏽🍳👨🏽✈️,好像兩個人相依相伴。於是,孩子們稱這兩棵樹為“雙龍樹”。卓琳閑庭信步時🦒,總愛倚靠著雙龍樹幹,靜靜地回憶些什麽……
“名紳千金”浦瓊英
1916年👩🏿🔬,卓琳出生在雲南宣威一個富甲一方的工商名紳家庭裏,是家中第七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原名浦瓊英💁🏻♂️。她的父親是雲南有名的“火腿大王”,他曾因某種原因而被“軟禁”過🧃,當年才四五歲的浦瓊英曾同母親先後赴越南、香港、廣州,千裏尋父。童年和少年時代🧛🏼♀️,她從周圍的好多事情中感受到世間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並為之憤憤不平🧚🏿。
1931年,浦瓊英作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成員,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當從雲南出發剛剛到達香港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國難當頭,運動會自然開不成了,雲南隊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浦瓊英心不甘👩🏻🍳、情不願🙎🏿,於是寫信給家裏,表示不回雲南,要求去北平讀書。家人同意後♻️,她經上海輾轉至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6年🥃🚣🏽♂️,浦瓊英抱著以實業報國、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優異成績考上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在校時,她積極參加了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浦瓊英喬裝打扮,逃出北平🍧,轉船倒車⚫️,折騰數回,終於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並考上了延安陜北公學,經近四個月的學習圓滿完成學業🕒。次年年初🦵🏿®️,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因工作需要而改名卓琳。
愛在延安的金秋
1939年秋,鄧小平與卓琳相識在延安🛒。卓琳說👨👩👦👦:“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裏頭。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有時候也叫我們到他們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一個女朋友來跟我談,說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我說我年紀還輕👨🏿🍳,不想那麽早結婚🦴,於是我拒絕了。”鄧小平當時是八路軍129師政委,卓琳是一個年輕女學生🫲🏼。對這位從前方來的長征幹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後來,鄧小平兩次主動找上門來,卓琳聽了他的有關情況和理想後👨🏽🦳,覺得他還不錯,是個知識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那個時候自己已經23歲了,我說算了吧👲🏽,湊合吧🧑🏼🦳。”
不久,在延安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前,戰友們以淳樸的方式為卓琳夫婦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幾天後📠,卓琳便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婚後🧚🏻🧒,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同沉默寡言的鄧小平相處,也漸漸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性格迥異內心相通
卓琳與鄧小平是一對性格迥異的夫婦,但他們心底深處有很多內在的東西是相通而融和的🧏🏻♀️🧱,兩人默契著應對一切來自外界變幻的風雲🧎🏻♀️。
他們的頭三個孩子都是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出生⏰,在戰爭的殘酷進行中成長的。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場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裏✹。“以前都是他們在前方打仗,我們家屬都在後頭住的地方;打完仗休整的時候👈🏽,他們再接我們去。後來,進軍西南時,他下命令不準任何人帶家屬🤙🏽。我不幹,不能把我們‘丟’了不管,是共產黨員的我一定要跟著你去,你砍我的頭也要跟著你去。他沒辦法了,只好向我‘投降’,帶著家屬⚃。”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在戰爭年代卓琳拖兒帶女所經歷的苦難難以表述。“日子是很苦的,男孩子尿尿,汽車走著🧚🏽,就那麽把著👨🏼🔧。女孩子要尿尿怎麽辦呢👩🦯➡️?教堂裏有一種水罐📋,就拿那個水罐給小孩接尿👩👦👦👵🏽,接了以後倒在汽車外頭🔸🪥。”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著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於是,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他看完的文件要發的,就交給秘書。他要收起來的文件🥱,由我負責存檔🧖🏽♂️。這些文件他看完後🏄🏼♂️,我一一登記好,再用三輪車送到中央辦公廳存檔🤴🏼。”有時忙👩🎤,她就和鄧小平一直勞碌到深夜✮。
艱苦歲月苦中作樂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把鄧小平一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人身失去了自由🫵🏻,工資被停發✏️,生活十分困難🧛🏽。艱難歲月👨🏻🦽➡️,更顯出夫妻間的情深意切。卓琳對鄧小平的關心體貼從喝茶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來。鄧小平愛喝龍井,為了節省開支🧙🏼,卓琳每天上午給鄧小平泡濃濃的一杯茶。鄧小平喝完了以後👉,剩下的茶根卓琳接著喝,下午再給他泡一杯🥩。鄧小平有一件開司米毛衣🧖🏻♂️,是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工作時一個朋友送的。穿得久了🔎,毛衣的袖子上破了一個洞。家裏沒有開司米毛線,卓琳就找了一些相近顏色的粗毛線,把粗毛線再分成細線💪🏻,一針一線地把毛衣補好。
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當時患有高血壓的卓琳往往一手拉著丈夫、一手扶著欄桿上樓。那時,鄧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機修配廠幹鉗工活兒✍🏻,一站就是一天,這活兒對他來講並不陌生👄,因早些年在法留學時就幹過👨🦱。然而,那時鄧小平畢竟已是將近70歲的老人了🕟。卓琳看他站著一天勞動很累,就要他搬個椅子坐坐,偷一偷懶,可他不肯坐👨🏽⚕️,他說一旦坐下去就站不起來了👲🏽。
工資全部停發🎭,只發很少量的生活費🦹,生活尤為拮據💗。於是,鄧小平夫婦的生活水準明顯降低了💃🏽。鄧小平原來愛抽的“熊貓煙”不抽了,改為“前門煙”,愛喝的酒也降格了,改喝普通酒🧖🏿。有一次,卓琳找到與自己要好的女工學到一些釀酒的要領💈,並弄到一些酒藥🗳,請人買了些糯米。很快,卓琳就釀得出一手好米酒,鄧小平很愛喝👩🏼🏭。兩人還動手做過豆瓣醬。
他們在那裏還開墾出了一塊地,種些菜什麽的🙇🏿♀️。“他挖地,我就拿個小板凳坐在那裏揀石頭。揀完石頭後,弄成一畝地的樣子🙋🏻♀️,我們就跟老百姓要些種子,種些茄子🥳、辣椒之類容易種的東西。澆水呢,他去澆,總是照顧我。”
被“發配”江西的日子,卓琳終生難忘。院子裏挖地、拔草、種菜🐌、施肥🚾,他們幹得很愉快,互相幫扶,互相體貼🌡。不幾個月,菜地長得青蔥翠綠,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青菜可以摘吃了🩰👨🏻🍼,南瓜開出了金黃的花,蜜蜂在花的周圍來回飛舞🏰。鄧小平夫婦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就是這樣♒️,鄧小平幹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燒飯之類的技術活,夫婦倆在配合中相互照顧,收獲勞動中帶來的喜悅。
愛看京戲愛聽評書
晚年的卓琳對待生和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討論身後事🏅。她說,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溝裏就行了,不要給國家添什麽麻煩。她很早就填寫了角膜捐獻誌願書。
每逢鄧小平祭日,卓琳預先買些花瓣🐦🔥,在院子裏拋撒,邊撒邊喊———“老爺子,給你撒花了,你聽見了沒有”👬🏻。這情這景,讓看到的人怎不動容🤠?在接受采訪時👰🏽♀️,她說:“他去世了,我們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這是自然規律,你也沒辦法。每年他的生日⛹️♀️🤶🏿,我們全家人還像他活著一樣,大家一塊兒給他過生日,紀念他。”如今,卓琳在兒女和孫輩們的簇擁下安享幸福的晚年👩🎤🤵🏻。每天早飯後,卓琳要聽上一會兒京戲,這是她一生的愛好。小時候💖,她家裏有一部老式留聲機,還有很多百代公司出版的京劇名家唱片;每天放學後💻🚫,她都會仔細地聽上幾遍,從中了解到不少戲曲知識⏺。幾十年過去了,如今🍧,老人對京劇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她訂了不少戲曲雜誌,電視上只要有戲劇節目,她一般是要看的。
卓琳還喜歡聽評書🤹♂️🙋🏿♀️,她曾請人幫忙找了很多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的錄音帶,沒事的時候就聽上幾段。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她尤其喜愛的是《紅樓夢》🥘🤳🏽,其中不少精彩段落還能背下來。自己不但訂閱了《紅樓夢研究》,還多次為“紅學”研究捐款。
近些年來🍿,卓琳還設法為家鄉做點事情🤛🏽。她多次為雲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並同姐姐浦代英聯名致函家鄉父母官說:“……我們雖然離開家鄉數十年♠️👋,但對家鄉人民還是念念不忘💵,尤其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我們現已年邁,常以不能為家鄉多作貢獻而內疚……”還隨信寄出了2600元錢給家鄉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卓琳
鄧小平健在時🫣,每當春暖花開之際,都常攜家人郊遊踏青。
1939年在延安🚤。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