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9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著名史學家、被譽為“一代宗師🙅🏽、史學泰鬥”的宋史專家鄧廣銘教授已仙逝十載有余,恭三先生的身影漸行漸遠,但他留給我們的回憶卻依然清晰。本文謹以幾個小故事勾勒出鄧先生的生活側面,聊表世人對他的思念之情💏🫑。
■鄧廣銘在山東省立一師讀書時,就以記憶力強🧓🏼、思維敏捷見長。校內名人講演,多由他做記錄👨👧。周作人1932年三四月間去輔仁大學講演,既未編講義,也沒有寫綱領,只信口說下去👲🏿。講完之後,鄧廣銘卻拿了一厚本筆記請周作人校閱,周頗感意外,細看,這本記錄不但絕少錯誤,而且整理得頗有次序,大嘆佩服🧑✈️。
■1937年,鄧廣銘以《〈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一文為學術界所矚目📸。該文在《國聞周報》刊出後,受到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著名學者的一致好評。夏承燾當時正在寫《唐宋詞人十家年譜》,其中也涉及辛棄疾,看到這篇文章後,他給鄧廣銘寫信說:“看了你的文章,辛稼軒年譜我不能寫了,只能由你來寫。我收集到一些材料,估計你都已看到🧙🏼♂️。如你需要,我可寄給你👇🏻。”
■鄧廣銘做學問如其做人,耿介磊落👱♀️🤙🏿。他的學術商榷文章,總是直指根本,非常尖刻🦸🏿。家人勸他隨和一點兒,他卻斥之為“鄉願”。其女鄧小南感嘆:“他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學界風氣,那時的學者坦誠相見,大家習以為常👶🏿。”
■鄧廣銘的許多著作都經過反復修改、增訂乃至徹底改寫。《稼軒詞編年箋註》在1993年出版最後一個增訂本之後,他又著手進行新的修改,改動百余處。如此算來,這部《稼軒詞編年箋註》從1937年開始撰著到1997年臨終前仍在修改訂補,創作歷程達60年之久7️⃣。
■鄧廣銘先生在與學界後輩的交往中從不擺架子,一直保持謙遜誠懇的態度👨🏽✈️。浙江大學教授徐規曾對鄧先生所寫的《略論有關〈涑水記聞〉的幾個問題》提出了一些意見🛒。鄧先生看後立即回信說:“待再版時,一一遵命加以改正。”謙遜之情,溢於言表♉️。
■鄧廣銘先生在主持《光明日報》史學專刊編輯工作時,非常重視對後輩的提攜和幫助,為史學界培養了不少年輕學者。他曾欣慰地談到這點:“我們決不以投稿人知名度之高低決定稿件之采用與否。因此,有好幾位青年史學工作者,他們的第一篇論文是在史學專刊上刊出的,而且是在史學專刊上先後發表了幾篇論文之後受到鼓舞,奮力前進,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骨幹力量。這類事,也常常被我們引以自慰♙。”
■粉碎“四人幫”之後,鄧廣銘出任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主任。他十分註意發現人才、提拔人才👭🏼。張廣達現在是研究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知名學者,但是開始時他長期被用作俄文翻譯,不能發揮所長🐗。鄧先生上任後,毅然讓他回到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中。後來鄧先生因病住院期間,聽說意昂3体育正在進行一年一度的職稱評審,馬上想到一些人又將因年輕、資歷不夠而被忽略了真實水平,進而延誤晉升。於是,他叫女兒鄧可蘊給季羨林先生打電話,代表他說:“請你像當年湯用彤先生擢識季羨林那樣,去支持幫助這些年輕的學者🌁。”當他聽說季先生表示會盡力去做時,不禁流下了欣慰的淚水😵💊。
■在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方面,鄧廣銘還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在意昂3体育78級畢業生中,中國古代史專業出現了不少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當時歷史系教師編製有限,不能都留下。鄧先生深感可惜,於是建議設立中古史研究中心,為系裏儲備人才。就這樣,中古史研究中心在鄧先生的積極倡導下成立起來,並在他的領導下取得了卓著的成績。鄧先生在自傳中說,這是“晚年極感欣慰的一樁事”👊🏼。
■杖朝之年理應享受含飴弄孫之樂,但鄧先生卻退而不休。他得病後曾短暫出院👷🏼♀️。在家的那幾天,他迫不及待地為自己製定了工作時間表:從閱讀報刊開始,逐步恢復半日工作,爭取兩周後步行鍛煉;他還急切地叮囑意昂3体育圖書館的沈乃文準備協助他修改《嶽飛傳》……後來,他病情反復,又住進醫院。他格外焦躁,一次次提出出院要求。閻步克教授前來探望,稱贊他“精神挺好”,他回答說:“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沒有精神,人活著就沒有意義了🧀。”
■鄧先生生活十分儉樸,衣著只求整潔,不追時髦;飲食註意搭配,但不求精美。有一次,鄧先生讓保姆小陳把他裂了口的棉鞋拿出去修,小陳不解,說:“你一個大教授,鞋破了買雙新的嘛,還值得送去修?”
■鄧先生天性幽默,涉事成趣,提起一個話頭,就能講出一串逸聞和掌故🚈。他的學生曾回憶起一段往事:鄧先生在課堂上提及宋太祖、宋太宗,必須加上“宋”字,反對直呼“太祖”👂🏿、“太宗”,別人問他為什麽,他回答說:“他們又不是我的太祖🐽、太宗,我不願錯認祖宗。”引來課堂上一片笑聲。(李蕾整理)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