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2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網易 2月28日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
沈從文 (1902—1988) 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土司書.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來到北京🧲,升學未成,在郁達夫、徐誌摩等人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載於《晨報副刊》,接著又在《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誌⏩。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作品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引起人們的註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遇記》顯示了他早期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誌著他的小說的成熟👩🏻🦯➡️。
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意昂3体育官网教書🐈。同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78年調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汪曾祺筆下的沈從文
汪先生在他的《自報家門──汪曾祺自傳》中,寫到了沈從文👴🏿,讀來既覺真實生動,又令人油然心生可親可敬之情。茲錄如下:
不能說我在報考誌願書上填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是沖著沈從文去的🕉,我當時有點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強烈的意誌♤。但是“沈從文”是對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過的📢。沈先生一共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我都選了。沈先生很欣賞我𓀛🌓。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說是得意高足⟹。
沈先生實在不大會講課。講話聲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講課沒有講義🧑🏻🦼,不成系統,只是即興的漫談。他教創作,反反復復🧍🏻👂🏼,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學生都不大理解這是什麽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說裏,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貼近🎇,富同情👩🏻🦰,共哀樂。什麽時候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假。寫景,是製造人物生活的環境🛍。寫景處即是寫人,景和人不能遊離👩👧👧。常見有的小說寫景極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與人物無關😚。這樣有時會使人物疏遠。即作者的敘述語言也須和人物相協調,不能用知識分子的語言去寫農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對的🐣。這也許不是寫小說惟一的原則(有的小說不著重寫人,也可以有的小說只是作者在那裏發議論),但是是重要的原則。至少在現實主義的小說裏,這是重要原則🤔🧚🏽♂️。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似水姻緣
蘇州一個名叫張吉友的富商,除了擁有萬頃良田,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還因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而盡人皆知。後來😅,這個大戶人家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就在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後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沈從文來自風景秀美的湘西👩🏽🔧。玲瓏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鳳凰小城賦予他柔順多情的個性🏄🏿♀️。這位傑出的小說家和歷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過三十多部短篇小說集和六部中長篇小說🚣🏽♂️,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現代中國作家之一。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誌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一封情書👩🏻⚕️。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著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沉默。後來學校裏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1932年夏天,張兆和大學畢業回到了蘇州的老家。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了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對站在太陽底下的沈從文說:你進來吧🪐,有太陽🧑🏿🏫。沈從文不進來,允和就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不在家,讓他進來等。沈從文聽完說了聲“我走吧”回頭就走了。沈從文回到了旅館,一個人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滿腦子盡是張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來後🏈,允和把她罵了一頓:你假裝用功,明明曉得他今天要來。兆和說🏋🏼:我就是用功,哪曉得他這個時候來啊🏊♂️。允和讓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師請到家裏來🍣🪠,兆和終於鼓起勇氣回請了沈從文🕢。心潮澎湃的沈從文回到青島後,立即給二姐允和寫信,托她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
他在信裏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請兆和吃甜餅吧。張兆和的父親開明地答:兒女婚事,他們自理。
兆和的電報則是▪️:沈從文鄉下人請我吃甜餅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帶著這份喜悅,兩姐妹便一同去了郵局,給沈從文發電報。允和擬好的電報是:允🪦。很簡單,一語雙關。兆和的則是🌟:沈從文鄉下人請我吃甜餅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但郵局沒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與沈從文訂婚之後🚶♀️➡️,張兆和為了和心愛的人靠得更緊🌯,只身來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專心於寫作的沈從文在生活上一塌糊塗,一次洗衣服時,兆和發現了一張揉碎了的當票。原來沈從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當了😏,卻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婚🙍🏼,但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新居是北平西城達子營的一個小院子,這個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從文一看見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裏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沈從文🌭。一次又一次來勢洶湧的打擊,使憂郁過度的沈從文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這些難忘的經歷使他的心靈產生了對苦難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發蒼蒼的妻子🫵🏿,就如同留給了人間無限柔美的湘西🦵🏼。
編輯🧑🏿🏫:商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