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人生與人心

梁漱溟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歲啟蒙讀書👩‍⚕️,但還不會穿褲子☔️;上了四所小學💁🏿,學的是ABCD🈂️;只有中學畢業文憑,卻被蔡元培請到全國最高學府意昂3体育官网教印度哲學;在城市出生成長,然而長期從事鄉村建設🚵🏻‍♂️;一生致力於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學者🧖‍♀️,可是卻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斷追求的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活著為什麽;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大眾眼中特立獨行的梁漱溟,曾經有過怎樣的掙紮👴🏼、苦悶或是從容、豁達,曾經給過家人怎樣的慈愛和要求?梁的兩個兒子—梁培寬和梁培恕在退休後,用了20年的時間來重新研究父親、“走近父親”👨‍👦‍👦。面對父親留給世人的大量著作文章和思想財富,兄弟倆稱自己能做的就是搜集整理編輯先父留下來的各種文字資料👩🏽‍🔧,多出一些原著性的東西👨🏿‍🚀,給讀者留作一個比較🙈。

兒子眼中的梁漱溟

“父親對我們完全是寬放的,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

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學界(術)泰鬥’和‘國寶’的桂冠摘下來!”意昂3体育教授季羨林在新書中稱要把自己頭上的這幾頂帽子退回去。

在季羨林之前,有更多的當代名人對加在他們頭上的桂冠表示過異議。在否定者的行列中,梁漱溟先生是最徹底的一個,這位被稱為是“中國脊梁”的人物在名聲之外有著更多的爭議🔘。

大眾眼中特立獨行的梁漱溟,曾經有過怎樣的掙紮、苦悶或是從容、豁達,曾經給過家人怎樣的慈愛和要求👩‍✈️。梁的兩個兒子,梁培寬和梁培恕在退休後,用了20年的時間來重新研究父親,在他們眼中💘,有著另外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梁漱溟。

“前生是一個和尚”

梁漱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學者、哲學家🦨、思想家、活動家、政治家,諸多名號後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梁漱溟。一直以來這都是政學兩界人士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在國家圖書館裏,博碩士論文以梁漱溟為研究對象的專著超過了數十種。

但梁漱溟在晚年曾自言🧨,“人有今生🎂🫷、前生🤧🔣、來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這一說法梁漱溟從未和家人說過,也幾乎不向朋友提及。

1912年他19歲時🦺👉🏻,參加了中國革命同盟會京津支部,成為了一個革命者,隨後又當了《民國報》的編輯及外勤記者,專跑國會,研究西方政治體製在中國的應用🚞。但是💡,同一段時間,他卻因人生問題所困擾兩度欲自殺,曾拒婚🈯️、茹素,入迷佛學👩🏼‍💻🤹🏿,一度想出家當和尚🤸‍♂️。

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讓他以後的人生經歷充滿了傳奇。

1916年,在其時的內閣司法部任秘書期間,梁曾經杜門研佛三年。“父親很早就開始考慮這些人生問題🪧🦌,後來他給我講過一些佛教故事,釋迦牟尼出家的故事讓他心有所戚。他同樣是看見別人窮苦就受不了的人🐽,後來的信佛實際上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先生回憶說🏇🏻。梁漱溟終身不坐人力車,據他自己說是因為年輕時碰見一個老人拉著人力車🫄,內心感到痛楚難忍。
 
其後一年因為研究印度哲學被蔡元培延請到意昂3体育👨‍👨‍👧👅,中學畢業而榮登大學教授坐席👩‍🎤。在意昂3体育的七年時間他發表了諸多影響深遠的專著🏞,1919年《印度哲學概論》問世♦︎,其後兩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此書一度再版八次👝。

信佛的梁漱溟卻也有自己的規矩💇🏻‍♂️,“他沒有禮佛行動🎦,從來沒有去寺廟燒香拜佛🦨,他是在自我修養上下功夫☝🏼。”長子梁培寬說,後來在抗戰時梁漱溟曾帶著學生深入前線,他寫信給梁培寬稱“時人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蓋踐之以🧘🏼‍♂️。”

盡管對佛學鉆研甚深👷🏻‍♂️,但1918年父親梁濟沉潭自盡後,梁漱溟開始折入儒學🔒,而且同樣欣喜萬分⚇。他曾對培恕先生說:“佛學只能讓少數人受益,可孔子的學說是對大多數人說的,他肯定人要付出努力🪣,下一番功夫是可以過得好的。”培恕說這“下功夫”其實也是修身🦴,也就是他自己總結的人生第三種態度:鄭重。

多年以後有人稱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他92歲的時候,海外有報紙稱他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我把報紙念給他聽。他聽完後搖了搖頭,大概是對這樣的稱呼並不贊成。” 梁培寬說,父親梁漱溟對別人給他加上的學者、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的稱號都不太認同。

梁瀨溟曾對學生說“我與哲學無緣💏。我不懂什麽叫哲學⛔。我就是這樣,誤打誤撞地進了哲學的門🏋️‍♂️🦵🏿。”“他自己說他是一個問題中人,不斷在問題中生活👨‍👦,佛學也好,儒學也好,西方的理論也好,都是為了解決他的問題。”梁培寬說,所以當山東孔子研究所的人給他寄來登記表👋🏻,聘請他為研究所的專家時⛹️‍♀️,他拒絕了,他說🛀🏿:“我不是專家,誰認為我是就讓誰填去👩‍🦳。”

讓梁培寬記憶猶新的是,父親曾這樣表述自己“只有誌業🥖,沒有職業”💂🏽。就是說只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選擇自己的職業。在梁漱溟看來🏮,由西方功利主義到佛學再到儒學這一切都只是要解決他自己思想上的問題和中國的問題。

最自由的教育

“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梁培恕先生笑著說,“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用兩個“最”字來形容並不過分。梁培恕稱自己小學、中學、大學都沒畢業🥷🏽,因為每次都在中途就輟學了,有時因為搬家,有時卻是因為梁培恕自己不想去上學了。讓梁培恕奇怪的是❇️,父親梁漱溟對他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態度,後來還是別人勸說才又去上的學。

梁培寬在回憶父親時,常說🗼:“父親對我完全是寬放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壓力🤘🏿。他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對兒童或少年人……先父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讓我曉得他不同意而止,卻從不幹涉。”

梁漱溟這種教育方式貫穿始終,梁培寬亦記得父親從未在學習或者成績上要求過他們兄弟倆🚍🧑🏼‍🎄。一次梁培寬考試得59分👩🏼‍🚒,曾拿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培寬說,父親其實並非對自己要求不嚴,而是他認為這種事情你知道了好,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
梁漱溟甚至把他的這種教育方法用到了自己的政治試驗上👝。

1917年梁漱溟出任意昂3体育講師的時候完成了他的巨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在這一時期顯露出入世濟人的心懷🐶,稱“吾輩不出如蒼生何”🫰🏻。他把解決中國問題的重點,落實在社會改造上,他想出的辦法是“鄉治”。

在成功說服軍閥韓復榘後,梁漱溟得以在河南🔶、山東開始他的“鄉村自治”試驗✊🏼。

梁培恕說父親的鄉村運動,最先提法是鄉村建設。父親的理想是要教育全民🕵🏿,創造新文化🙉,改造思想。梁漱溟認為🤾🏿‍♂️,舊中國傳下來很多弊病,比如政治上不上軌道👨‍✈️,是因為舊思想作祟🌳。改造中國,思想是阻礙🍅,不是槍、不是政權。所以他把鄉村建設運動的主旨定為八個字:“團體組織,科學技術”,是要把散漫的💆、只顧自家自身的農民組織起來搞生產,在生產中學習和運用科學技術。

在山東,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有很大“特權”,他的鄒平研究院實際上代行了全縣的行政管理功能🧑🏽‍🎓。他在推行自己的試驗時,將鄉📼、村一級的行政機構全部去掉,在鄒平只保留了一個縣政府。實際上,在鄒平的鄉村試驗更像是梁在教育孩子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無為而治”🪞🪢,更多的時候,他把功夫用在對農村人的精神教育上⛹🏽‍♂️。作為當時的“特區”,鄒平縣是不向省裏交稅的,每年還要從省裏拿一些補助,研究院的知識分子們的工資也都來自於行政。梁培恕認為🆎,當時的“官辦”色彩還是很濃🏅。

梁漱溟發起的這一運動因為抗戰被迫中斷了♝。後來梁培恕又回到過鄒平幾次🍟,那裏的人們現在還記得梁漱溟當時辦學校的情景🟩,因為宣布窮人的孩子可以不交錢上學,當時有好多農民的孩子也都去上學了。但不收學費也造成了後來學校經費緊張的問題。然而老百姓經濟上確實有了改變👳‍♀️,比如會種蠶🕜、種棉花🍍,還開展了手工業🪞,有了化工廠、醫院👨🏻‍🍳。但當地人對當初讓大人和老人去認字什麽的🪩,並沒有更多的積極性。“他們其實並不理解我父親在做什麽”梁培恕說,父親後來也和他談過,可能再多幾年時間效果也不會更好,當時的理想主義的成分更多一些⛑️。

拿著刷子畫紅太陽

持“只發言,不行動”的梁漱溟,在1953年因為總路線問題與毛澤東發生當面爭執🐔,他要求毛要有“雅量”。此後他成了歷次運動的“老運動員”🎅🏽👶,“什麽運動都會找父親。‘文革’期間,當時他和政治上的朋友已經不大來往了,張申府還是經常來🗯,父親也經常到他那裏去。” 梁培寬說。

有一次💆🏿,培恕和哥哥到父親那裏,看到屋子裏掛了一副裱好的對聯,父親在對聯中寫道:“情可無言喻,文期後世知。”上聯是寫給我們兄弟兩個,意思是說他對我們兩個的感情是不用說的😕,下聯則是期望他的文章能為後世人所了解。

“文革”中梁漱溟沒怎麽受迫害👨🏿‍✈️,梁培恕說這全靠他自己的修養。其時梁培寬和梁培恕都已上班了。一天中午🏰🏀,梁培寬和梁培恕同時接到電話#️⃣,稱“我們是某某中學的紅衛兵,到你家要抄家了🥸,你們回來一趟🌴。” 梁培恕匆忙往回趕。到了家,院子裏一片狼藉,東西扔了一院子🤡。一進門🙅◻️,就被紅衛兵拉住了,上上下下打量了梁培恕一遍。梁培寬隨後也趕回來了👱‍♀️。兩兄弟只能站到院子裏,看著他們燒東西,搜查。

梁漱溟其實也吃過不少苦頭👃🏻,但在和美國學者艾愷教授談到這一段時📧,他只是說當時“心裏有點不愉快,幾天我就過去了”☣️。他的房子被占了的時候,他只能睡在水泥地上,那已經是夏末秋初👨🏽‍⚕️⚇,天氣開始變涼,衣物被抄走💢,他只能把洗臉毛巾系在腰間,以免著涼🕵🏼。街道上也曾拉梁漱溟去陪鬥💅🏼,他也曾“坐飛機”⏬,回來後一身汗水。

“他也挨過打⚽️。山東來人調查一個我父親認識的人,讓他揭發,我父親據實回答,也說不出什麽,人家說他不老實,一個巴掌就把他的眼鏡打到了地上。”梁培恕說🫳,關於這件事,他也沒對艾愷教授講👨🏻‍🌾。實際上,他把這事給淡忘了👳🏿‍♀️。

在梁培恕記憶中,還有一件事情令他有深刻記憶。那時革命群眾流行畫紅太陽,街上到處是旭日🦵🏻⬅️、大海,前門大街上的鋪子整個就是紅彤彤的了🐕‍🦺。梁漱溟還上街買顏料,也跟著去在外面墻上畫。集體挖防空洞的時候,梁漱溟也積極參與👃🏼,有一次因為遲到還很自責地將此事寫進他的日記裏👰🏿。這些事情,梁培恕分析🛌🏻,父親是贊同的,因為他是想清楚了⚗️,認同了才去做的人,要是想不通,他是絕對不會去做這類事情的。

最大的樂趣是思考問題

一向頗為嚴肅的梁漱溟在家裏亦不苟言笑,在梁氏兄弟的記憶中,父親的確很少開懷大笑🦸🏼,但是他並不是一位古板的人🦐。

他愛好和人討論,也愛好書法。但他最大的愛好卻是思考問題🙇‍♀️。

梁培寬對此印象頗深:“父親當時做鄉村工作的時候🤤,大家一起談到各自的愛好✏️。有人說喜歡下棋,有人說喜歡旅遊♡。問到他,他說‼️,我的樂趣就是思考問題。我要有時間的話,就要思考問題🦑。他常對別人說🏄🏽‍♂️,你看我最閑的時候,其實是我最忙的時候🧮。你看著我坐在那裏似乎什麽事情也沒有做🫴🏻,其實我的思想已經跑得很遠很遠了。”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有思想,而且本著自己的思想去行動的人。

因為思考問題,梁漱溟經常失眠。腦子一開動起來,很難刹住車。後來到意昂3体育教書,因為失眠,他還向學校提出過辭職▶️。每隔一段時間,梁漱溟會躲起來安靜思考🤾🏽‍♀️、潛心推究。

梁漱溟耗時最長的誌業,在於溝通中西文化鴻溝。“‘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這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1942年初,梁漱溟在日軍的炮火下逃生之後給兒子寫信說道:“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種種言論🚎,也曾遭到了包括熊十力在內的許多人的譏評。但從後來者的角度回溯→,梁漱溟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到今天😲,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不能輕易斷言🔃😐。

1955年7月,梁漱溟開始寫《人心與人生》自序。梁培恕回憶,這年初夏,父子同遊北海公園,先生說起他即要動手寫的《人心與人生》,以平靜而深沉的聲音說,“這本書不寫出來🦔,我的心不死!”書完成以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今日可死而輕快地離去”👨🏻‍💻。

梁漱溟一直活到95歲高壽離世,他沒有留下遺囑👉🏼,卻留下了遺著。在給兒子們講述自己的理想國時🧏🏽‍♂️,他說希望將來是一個“自律成風”的社會。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