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高崇熙🤌🏿,無機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研究工作涉及無機合成和分析🧖🏿♀️、有機合成和分析、化工生產等領域。他在無機合成研究中有重大發現🧑🏻🦰。
為中國化學試劑與硬質玻璃的生產曾做出了貢獻。在化學教育工作中,他重視實驗技術和教學相結合,為中國培育了一批化學、化工方面的人才👨🏿⚖️。
高崇熙🎁,字仲明😐,祖籍河北省雄縣🎠。1901年9月14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高崇熙父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刻苦攻讀自然科學🛷,立誌振興國家民族⏰👎🏻。
1919年⛷,高崇熙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2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學習,在倫赫(V.Lenher)教授指導下🤼♂️🐲,於1926年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獲博士學位👰🏼♀️。他的主要學術成就在分析化學和稀有元素化學方面🕌,尤其對含硒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的測定頗有造詣🤌。在治學思想上,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作為一個化學家🙌🏿,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熟練的實驗技能,才能為應用打好基礎”。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發表論文多篇,就顯示了他精湛的實驗技巧😈。高崇熙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對Se2Cl2的研究。自貝采裏烏斯(J.J.Berzelius)於1818年由硒🫄🏽👩👦👦、氯兩元素直接合成Se2Cl2後,經過6次改進,都認為產物遇水分解而不得與水接觸。1925年,高崇熙先後用8種新方法試驗🥎,證明Se2Cl2可在含70%水的體系中製備出來。他最後提出的製備步驟是:將1摩爾SeO2👩👧👧👨🏿🎤,溶於含6摩爾HCl的濃鹽酸(含21摩爾水)中👩🏼⚖️,再加入3摩爾Se🤸🏼,於是生成2摩爾Se2Cl2💒,余下2摩爾HCl形成2摩爾水,後者共有23摩爾。然後滴加濃H2SO4至驅凈HCl💘,此時溶液變熱🤌🏼,冷卻時一層紅棕色的Se2Cl2浮出🌥。分離後經濃H2SO4洗滌,可得純的Se2Cl2,產率為90%🍞。這一結果得到無機化學界的稱贊🚟。他用同樣的方法製得了Se2Br2;他測定了Se2Cl2的物理性質,並改進了硒酸和一些硒酸鹽的製備方法。高崇熙還曾研究了兩種對Se和Te的定量分離方法💂🏻♂️:一是改進了戴弗斯希摩斯法(1884),即於鹽酸溶液中用SO2處理,而使Se沉澱出來,然後用鹽酸肼沉澱Te🈵。另一方法是在鹽酸😀、酒石酸或檸檬酸介質中,用鹽酸羥基胺作為分離劑。他還研究了從含10%HCl的水溶液中萃取HAuCl4,指出最好使用乙酸乙酯。此法可以定量地除去Na,K👨🏻🦽➡️🎞,Mg🤾🏻♂️,Ca,Sr,Ba,Cr♦️,Mn,Fe,Co,Ni,Cu🤚🏼,Zn👩🟥,Cd,Hg,Sn,Pb💓,Sb,Bi的氯化物及H3AsO4🤷♀️🧑🏿🏫。
1926年🧙🏼♂️,高崇熙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為了將自己的學識獻給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毅然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此時清華剛由單純的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大學,高崇熙被聘為新成立的化學系教授⇨,擔任無機化學、定量分析化學等課程🌞。1928年又接任系主任的職務。為辦好清華化學系,他邀請當時國內著名的化學家張子高(主講普通化學和定性分析化學)🙊、薩本鐵(主講有機化學)、黃子卿(主講物理化學)等3人到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他們和後來應聘的李運華等人一起為清華大學化學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說:“我自己雖是一個化學家👰🏻🤲🏽,但決不是全才,所以各門主要課程都要請專家來教👨🏼🦲,這樣才能博采眾家之長,不存門戶之見💿。”當時國際上地球化學和生物化學已經在發展,他以未能聘到這方面的有關專家來校授課為憾。
30年代初,清華大學籌建化學館🐑,高崇熙為之傾註全部心血🌃,經常廢寢忘食。從設計、施工到安裝電氣、上下水、煤氣發生罐及管道、通風系統等🙋🏽,他都親自參加。對工程質量認真進行監督、檢查和驗收。樓體力求堅固🔛🤷🏼♂️、結構合理,以保證適合各種實驗之用;而樓外的裝飾,則力求節約。工程不到兩年建成,為教學和科學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30年代初期🙍🏽🛵,高崇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諾伊斯(A.A.N0yes)和布雷(W.C.Bray)在1927年出版的《稀有元素系統定性分析》一書中,缺少1925年諾達克(W.Noddack)等發現的錸。高崇熙通過過篩試驗,找到Re出現於Tc-Cu組,它存在於Ir-Rh沉澱後的濾液中,並對第72步操作作了修正。當試樣中有100⬅️,10,1𓀃,0.1毫克KReO4存在時🆒,檢出量分別為90,7.4,0.6,0.1毫克。經詳細研究,可排除其他元素Pb🛞、Bi、Cu、Cd🧞、Tc😮💨👨🏽🦳、Mo🙇、Ir、Rh的幹擾,結果增加了第79步操作🏋🏼🚶🏻♀️➡️,即錸的檢出。第80步操作是錸的鑒定🦸🏻,鑒定系用雙錐正交晶體RbReO4顯微法。此外✅,他還研究了對甲基水楊醛肟作為銅的鑒定劑。
高崇熙於二、三十年代在無機化學領域中所做的上述研究工作,對中國無機化學的研究事業起到了開拓作用。
高崇熙在有機化學領域內的工作,其一是對有機合成的研究,涉及庚烷💆🏽、C5—C10醇及C5—C10酸乙酯、苯甲醛🍔、癸酸🖐🏽🎾、腈類、丙二酸酯👷🏻♀️、苯乙酸酯、芳香酰胺👠、大麻子油的綜合利用,以及乙醛酸的衍生物於霍普金斯-科爾反應中的應用等🕺🏻。其次是對有機分析的研究,他創建了采用鄰溴代苯甲酰肼🐦⬛🎆、間溴代苯甲酰肼📥🦖、對溴代苯甲酰肼🥧🔫、間甲苯基胺基脲作為醛類及酮類的鑒定劑💁🏼♀️;采用二甲二氫雷鎖辛作為醛類及醇類的鑒定劑👈🏼,采用間硝基甲酰異硫氰酸酯和對溴代苯甲基疊氮作為胺類的鑒定劑🎩👅。
高崇熙重視理論聯系實際🫱🏌🏿♀️,主張科學為生產服務🤾🏼♂️,立誌振興我國的科學技術。如在30年代,他從大麻子油合成有機產品的研究中,就已經考慮了中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在從事中國出產的稀土礦石分離稀土化合物的研究時,用分級結晶法做了大量的實驗🫁,製備出大批稀土化合物樣品🖖🏼。遺憾的是這些樣品在抗日戰爭撤退轉運途中🏂,遭受日軍飛機轟炸而全部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經濟和科學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多品種、大批量的化學試劑,高崇熙根據他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進行自製試劑所積累的經驗,決心為盡快改變中國化學試劑生產的落後面貌🙋🏻♂️,實現中國化學試劑生產工業化貢獻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積極倡議成立專門的研究所,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在他主持下👐🏼,北京新華試劑研究所籌建成功。當時,只有12名職工,他們利用10間平房,因陋就簡生產硫酸、硝酸、鹽酸、草酸⭕️、苯、甲苯等50余種化學試劑,不僅滿足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化學試劑的需求,也培養了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後來新華試劑研究所不斷發展,1953年改名為北京試劑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北京化工廠,成為我國最大的化學試劑生產企業。
高崇熙在1949年前後,還從事過硬質玻璃的研製,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為北京玻璃廠奠定了這方面的技術基礎,進而實現了硬質玻璃化學實驗儀器的國產化🤱🏽,結束了我國完全依賴進口外國硬質玻璃化學實驗儀器的歷史。
高崇熙在我國化學試劑生產和硬質玻璃生產方面所做的貢獻,對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充分體現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ℹ️。
高崇熙一生,發表重要論文30余篇🧝🏻。他的學術生涯與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建立和發展密切相關。他在清華大學從教25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清華回到北平,擔任化學系主任🧭。當時,除圖書雜誌全部南遷運回損失較小外,其他化學儀器、藥品被洗劫一空🧑🤝🧑,實驗室設施慘遭破壞🏌🏿♀️🫵🏽。為使清華化學系重建🌨😵,他付出巨大辛勞🕹,終於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為全系師生創造了一個較為滿意的教學環境,治愈了戰爭創傷🪨🦆。他在清華教學期間,擔任定量分析化學、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化學、無機製備🕑、有機合成等課程🪻。他講課生動,內容豐富,采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同學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他還十分重視實驗課教學🈷️,要求非常嚴格🃏。這對培養學生掌握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效果卓著。他為中國培養和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化學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我國化學🤽🏼、化工界的學術帶頭人,如張大煜、雷興翰👊🏽、張青蓮👨🏿⚖️、蘇國楨等人☘️,他們均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又如臺灣學者錢思亮🚹、美籍華裔化學家馬祖聖🐑、孫承爵等也是他的學生。
高崇熙治學嚴謹🈴,好學不倦👨👨👦,學識淵博,特別重視實踐,大部分時間在化學實驗室度過。正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他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候🌥,不幸於1952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1歲➞。
簡歷
1901年9月14日 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
1919—1922年 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學習🙇🏽♀️。
1922—1926年 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攻讀化學,獲博士學位。
1926—1937年 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教授。
1938—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6—1950 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教授👨🏿🏭。
1950—1952年 任北京新華試劑研究所所長🫳。
1952年2月12日 於北京逝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