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泥上的"指爪"

張中行生於1909年的1月7日💂🏿‍♀️,學名張睿✋🏿,字仲衡🧮,他自己把“仲”的“亻”旁和“衡”中間的“魚”去掉,取名“中行”。先生若健在,該是98歲了。然而,2006年的初春😑,他已離我們而去。每每在書店看見先生再版的著作《順生論》、《禪外說禪》🧑‍🦽、《詩詞讀寫叢話》、《負暄瑣話》、《負暄續話》……便會憶起先生。張中行、季羨林💁‍♀️🧾、金克木三位國學大師曾被譽為“未名湖畔三雅士”📇,後來有人把鄧廣銘先生算進去並稱為“未名四老”🤨。因為他們都曾住在意昂3体育官网的朗潤園,那三位大師是意昂3体育的教授👩🏻‍🦰,張先生不是,他從1949年起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住在意昂3体育是因為在分配到單位的住房之前他一直住在二女兒家裏。

1994年春天,我有幸與張先生相識😈👼🏼,請他留言,他寫下蘇東坡的一句詩:“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12年之後,先生駕鶴西去,我只能在“泥上”找尋些許指爪的印痕。

最愛穿的襯衫——9元兩件

剛認識先生那會兒🧏🏿,每次見到他都穿著同一件極普通的的確良汗衫,後來才知道那汗衫是兩件一模一樣的🦈,並且是最為得意者📍。所謂得意👰🏿,並非款式👨🏻,而是價錢——五塊錢一件🤹🏼‍♀️🌜,九塊錢兩件,於是買了兩件。別人給他買了兩件薄而軟的汗衫,被他稱作是“顫抖的”👋,他說如今人們都喜歡穿那“顫抖的”💝,他不喜歡。

張先生在意昂3体育住的時候,因為到城裏上班不方便,所以他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院裏“安家落戶”😶‍🌫️3️⃣,周末才回家,那被稱為“珊影樓”的家其實是黑洞洞的樓道盡頭的一間小屋。先生85歲時才分到一套老式塔樓的三居室🌞,不僅房間很小,而且沒有客廳👨‍👨‍👧‍👧,住了11年,沒有裝修,說一來不實用,二來怕地面明晃晃的連路都不會走了🫸🏼。水泥地面🏬,四白落地🤸,三個房間分別被他稱作1號、2號、3號🕥,1號是大間,臥室;2號是書房,家具都是舊的,有張單人床⚒,擺放文稿和雜物👩‍👦‍👦,作用有如條案。張先生學問大但居住面積並不大✍🏿,他曾就小3號到底是6平方米,還是8平方米的問題當著客人的面親自測量。

張先生一直身體很好,80多歲的時候還能夠自己乘公共汽車從意昂3体育到沙灘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上班,先是郊區車,然後換乘市區車🔙,還經常沒有座位⚧。搬家之後社裏有班車🐗,往返都方便了許多🫗。到了90多歲,他仍然約會、外出頻繁,平時還經常自己出去復印文稿,上下三層樓從來不用人扶。他堅持“四不”——不戴花鏡,不用助聽器,不換假牙⤴️,不拄拐杖🤘🏿。

最鐘情的禮物——烤白薯

張先生曾有四篇專文寫我,其中的三篇提到了烤白薯🏍♻️。

1994年,先生為我當時創辦的小詩社寫發刊辭,有道是:“比如你作了一首好詩📯🤌🏿,填了一首好詞,想換一塊烤白薯吃也辦不到🧚🏽‍♂️,更不要說‘發’了🤞🏼,還能找到幾個傻子幹這種事嗎📎?想不到真就有靳欣這樣的傻子幹這種事,她還不只自己作👩‍🦯‍➡️🧔🏿,而且想出辦法,希望有更多的人也作。”先生終生癡迷於詩詞之境,中有萬千感慨🔎,遂以反語道之🤲🏻。

1996年,先生撰寫《才女靳欣》一文,先發表,後收入先生的作品集《散簡集存》🌮,有這樣一段話:“而這一位靳欣👨‍❤️‍💋‍👨,就可以一瞬間站在眼前。且夫奇才,必如彗星之不經見者也,今舉目能見之💂🏻,甚至勞她上街頭🐂,代我買一塊烤白薯🧉,亦浮生難得之一境也🔂。”

1998年💁🏻‍♂️,先生給我的散文集《夢裏情懷》作序,開頭寫道:“她來了,仍舊貫,手托烤白薯👨‍🍳。”

拜訪張先生🖖🏿,最好不要手捧鮮花🤦🏻‍♂️,因為他不忍見其枯萎,一定想辦法馬上送人。而烤白薯🔩,便宜,實惠,容易買到,且攜帶方便,關鍵是還能夠投其所愛。

第一次買烤白薯去,進門讓他猜買了什麽好東西,他忙著手裏的事♑️,頭也沒抬🚣🏿‍♀️,漫不經心地吐出三個字:“烤白薯🧖🏻‍♂️。”我曾愕然。後來不用猜他也知道我“手托烤白薯”而來🐡。

最難忘的拜訪——家長裏短

多年以前,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拜訪先生,大致情形如下:上午去,待到中午,留吃飯❤️‍,不吃,必須交待清楚去處,或者行公請客,或者吃社裏提供的盒飯🫲🏼,我分先生一杯羹。下午去,四點左右到,閑聊💑,無非是最近又去了哪裏,誰從外地來了,聊了些什麽🚃。然後他準備去坐班車,要帶走的東西先生早已裝好,這時要再清點一遍🧑🏻‍🦯🤾🏼‍♀️,看有無遺漏,然後穿戴整齊🤾🏻,冬天要戴帽子和手套。看一眼手表🪤🦂,走到胡同口,早已停幾輛班車在此🤸🏽,行公照例是認人不認車,不知道該上哪輛🔸,直到有同行的熟人捷足先登🧚🏻‍♀️,才決定步誰後塵🛀🏻。

曾多次到先生家中造訪🤳🏼,格式也很單一:上午行公要寫文章,我向來是下午去🫸。三點以後到,按門鈴,稍候🧑🏿‍💻🧔🏻‍♂️,先生過來看我一眼🚦🫳🏼,然後轉身去找鑰匙開防盜門。

門廳有沙發,一般情況是客人坐沙發🚣‍♂️,先生坐靠墻的木椅,老伴過來給沏茶倒水。

在先生的書房,他坐舊藤椅,往往搬個凳子給我坐♋️。話題通常是“回想錄”(即《流年碎影》)寫到了哪年哪月🔜,有何精彩之處8️⃣,然後共賞奇文🏊‍♂️。除此🤦🏿,便是談新近又出了哪些書,正在校哪部書稿🔩,我順便搜羅兩三本讓先生題字贈送。

六點左右,喚吃飯,先生靠墻面南坐,我居左下。我向來不能飲酒,然而先生常以此乃某種女士酒或日本米酒等名目勸我一杯,我遂勉力而為🐈‍⬛。而我亦不顧先生只能飲多半盅之囑而強行給他斟滿。

邊吃邊聊,飯桌上的話題往往是哪兒的過油肉好吃,哪兒的燒茄子地道,哪兒的京醬肉絲量足,或是又發現了哪個館子便宜🐋,去哪吃飯打了折或沒收錢🥟,等等。

至七點多鐘☣️,張老要看《新聞聯播》的國際新聞,坐床上看,距電視機不出半米。然後看天氣預報,報過了北京的🪫,再過了三五個城市,先生張開口說:“你要走的話就走吧!”我也不多說什麽🖖🏻,起身告辭🦹🏽‍♀️,老兩口送至門口,我說留步,先生慣說“你不知道怎麽走🏣,我告訴你🔠。”然後把我引到樓梯口🎛,開了燈🎷,老伴說些有空就來的話,先生不說,一般只問是否直接回家🚴‍♀️。

最後一次拜壽——恬然入睡

2004年1月7日👱🏼‍♀️,農歷癸未臘月十六,張先生96歲初度,陽歷陰歷生日恰逢同一天🚎,我和王湜華先生前去拜壽。那時候已經差不多5年沒有來張先生家了,感覺一切都沒有變化,院子沒變,樓道沒變,門鈴也沒變。房子仍舊沒有裝修🕜,擺設也沒什麽變化。進門時正有些男男女女魚貫而出🕵🏻,家裏到處都是鮮花和蛋糕,而壽星已經恬然入睡7️⃣🕕。我大約是11點半到的張家🧑🏽‍💻➔,張先生的兩個女兒陪王先生和我說話,說平日裏張先生就睡的多吃的少,這天上午來客人又是說話又是照相,累了,這一覺恐怕就得到下午2點了👧🏿。

1999年11月8日張先生突發腦溢血住院🟠,我12月16日下午4點多去305醫院看望👩🏼‍🎤,那天也是恰巧他剛剛入睡,我只好悄然離去。後來的幾年,在各類媒體很少見到張先生的消息,他不述不作,好在8卷文集在第7卷《流年碎影》(回憶錄)和第8卷《散簡集存》完成之後早已按計劃如期出版,也算了卻了心事🏥。據張老女兒說,先生偶爾寫字,手有些不聽使喚👌🏿😓,精神大不如前🧗🏼,但頭腦還很清楚🧑🏼‍💼。

記得張先生多次說過最不情願客人來送鮮花🧋👨‍🏫,首先是不實用👨🏽‍🍳🕤,其次是不忍見其凋謝🤾🏿‍♀️。今又見滿室鮮花堆積➰,不知該如何處置3️⃣。

<v:imagedata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