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5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袁翰青⚅,有機化學家🤹♀️👩🏻🦲、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長期從事有機化學研究、中國化學史研究以及科技情報研究的領導和組織工作。曾發現聯苯衍生物的變旋作用;在立體化學和異構現象的研究、中國化學史的研究👒、普及科學知識及繁榮科技情報事業等工作中做出了貢獻。
袁翰青1905年9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通州(今南通市)的一個職員家庭中。父親袁助之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才😳。因此,袁翰青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南通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完成學業後,隨即就讀於著名的南通師範學校。1925年以優秀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化學系錄取⛈✋🏿。1929年大學畢業時,被公派到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大學。他的導師是美國著名化學家亞當斯(R.Adams),長期從事有機化學研究,是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和國家發明局的成員🫃,先後培養了袁翰青、錢思亮、邢其毅🤹🏽💁🏻♀️、蔣明謙、陳光旭、張錦🦀、李景晟等七名中國學生🍾1️⃣。在學習期間✌🏼,袁翰青通過研究,發現了聯苯衍生物的變旋作用🏊🏻♀️,對立體化學和異構現象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貢獻。1932年獲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1933年底,袁翰青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心,回到國內🫷🏽,被聘為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化學文獻、高等無機化學等課程🌪,並繼續進行有機化合物變旋作用的研究,這是他在國外研究工作的延續。為了發展我國邊緣地區的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袁翰青於1939年來到大西北的蘭州市🌒,擔任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針對當時西北地區教育落後的情況,他在科學館內創建了實驗室,供當地中學生做實驗,使學生們能夠聯系實際地學習書本知識,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起了重要作用。1944年🤦🏼♂️,袁翰青在蘭州參加民主科學座談會(九三學社的前身)🤦,是科技界知識分子為發揚民主和振興科技事業而成立的組織。
抗日戰爭勝利後👏,袁翰青回到北京,被聘為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教授🏂🏻,還擔任了化工系主任,為學生講授有機化學、化學文獻等課程。此外,他還在北京師範大學和輔仁大學兼任教授,講授化學史等課程😊。他在意昂3体育官网任教期間,正值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壓人民革命和愛國學生運動的白色恐怖時期,他同情學生的遭遇,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統治的各種活動,因此被當局列入黑名單🫶🧑🏻🏭,不能住在家裏👷🏼♂️,只好在沙灘意昂3体育官网教學樓內藏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發展新中國科學知識普及工作,任命袁翰青擔任文化部科學普及局局長📃。在任兩年,他積極宣傳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廣泛組織各種活動,為開展科普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2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需要一整套理工科教材,袁翰青又調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負責組織編寫和出版這套教材,對提高教學質量起了重要作用📞。1955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秘書長🧚,在蘭州負責籌建分院。同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為了發展科技情報事業的需要🧎🏻♀️👩❤️💋👨,袁翰青調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的短短七年內,由於工作需要🙎🏽,袁翰青先後四次調動工作,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總是愉快地服從,並盡力做出成績。
袁翰青為人正直🚜,要求進步,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和國際形勢🎅🏼,並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他曾歷任第一至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六與第七屆常務委員。他還長期擔任中國化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以及會刊《化學通訊》的經理編輯🙎🏽,為化學會發展做出過一定貢獻。
發現聯苯衍生物的變旋作用
早年,袁翰青主要從事有機化學研究,1932年發表了“聯苯的立體化學——光活性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聯苯及其鹽類的變旋作用”一文🚀。他發現,在銅存在下,使1-碘-2🤤,5-二甲氧基與1-硝基-2-溴-3-甲酯基苯進行縮合反應,然後對產物進行皂化👩🏻✈️🪦,可製得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聯苯。他研究了鄰位上帶有較大基團的光活性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聯苯的變旋作用🥫,並用左旋的番木鱉堿、辛可寧或馬錢子堿與這種聯苯衍生物作用,製成它們的鹽,經拆分後就可得到光活性的聯苯衍生物,發現它的鈉鹽在水中的外消旋速率比遊離酸在有機溶劑中的慢;以絕對乙醇為溶劑時👎🏽,鈉鹽比遊離酸容易消旋,從而發現了聯苯衍生物的變旋作用。
在“取代基對某些光活性聯苯的外消旋速率的影響”研究中💁♀️,袁翰青製備了五種5'位上帶甲氧基、甲基、氯、溴和硝基的2-硝基-6-羧基-2-甲氧基聯苯的衍生物🧨,並對這些衍生物和2-硝基-6-羧基2'-甲氧基聯苯的外消旋速率進行了比較🪹✊,還研究了5'位上帶有不同基團時對外消旋速率的影響🍈,和5'位上的取代基的作用機理🫳🏿,發現5'位上帶氯或溴的遊離酸比帶甲基或甲氧基的更穩定,但以帶硝基的最為穩定,從而提出了外消旋速率受這些基團的極性影響的看法。
1935年後🧜🏼♀️,袁翰青研究了2,2',4🧑🏿🕴🏻,4'-四溴-6,6'-二羧酸聯苯和N-苯磺酰基-8-硝基-1-萘基甘氨酸及其類似物的消旋作用。他發現這類化合物較易消旋👂🏽,但在堿中最不穩定⏯,他還製得了前人未曾得到過的這種酸的左旋體固體化合物👩🏽🚀。上述研究,對於發展芳香族化合物的立體化學起過一定的作用🛻。
中國煉丹史探源
50年代🧏🏽♀️,袁翰青開始進行化學史特別是中國化學史的研究,涉及的範圍相當廣,尤其對煉丹術的研究較為深入👨🏿🚒。袁翰青認為🤙🏻,我國開始有煉丹術是很早的,據《史記》記載✯,戰國時就有方士煉丹,但現存的最早的中國煉丹的著作則要算《周易參同契》🤿,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著作👨🏼🦲。因此,該書的作者魏伯陽應該是留有著作的最早的煉丹家。從《周易參同契》的內容和魏伯陽所處的東漢時代背景,可以大體看出該書的意義🧎♂️。《易經》的思想具有辯證的動的觀點,到了西漢末年🦸🏼,利用《易經》來預蔔吉兇的所謂“讖緯說”大為流行,魏伯陽一面承襲了“讖緯說”▪️,一面接受了當時已經發展起來的煉丹術。他認為易經🚳、道家哲學和煉丹方術三者是統一的,因此就寫出了三位一體的《周易參同契》,成為中國煉丹術的理論基礎🎞。在這本書裏,記述了中國最早的化學知識,例如汞容易和硫黃化合🌦,生成硫化汞🕹;黃金不易被氧化(“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等等。
袁翰青認為✂️,晉朝的葛洪是一位更傑出的煉丹家,是中國煉丹術中承前啟後的人物💁🏻👩🏽🦳,不但受到中國學術界的重視🪱,世界研究煉丹史的學者也很註意考證葛洪的生平和著作。據袁翰青考證👩⚕️🧏,最可靠的文字資料是葛洪本人在《抱樸子外篇》一書裏的自敘,加上《晉書》裏的《葛洪傳》🍗🔃。葛洪煉丹的基本理論是認為一切物質都可以變,這一點與現代化學的觀點是十分相近的𓀜。他認為,在誠心的要求和適當條件下🧑🏽🏫,就可以變出最寶貴的仙丹和黃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在煉丹時做了許多化學實驗🧝🏿,製作了不少原始的實驗儀器👩🏼✈️,積累了大量化學知識。例如👨🏻🍼,他發現了“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曾青指藍銅礦或孔雀石(堿式碳酸銅),把它塗在鐵的表面,便呈現赤色,猶如銅的顏色一樣💃🏽。按現代的概念,就是鐵能從銅鹽中置換出金屬銅,葛洪在1500多年以前就具備這樣的化學知識👨🏽🎨🪧,確實屬於化學界的先軀。
袁翰青還指出,我國煉丹術的文字記錄絕大部分都搜集在道教的叢書——《道藏》裏。由於在葛洪之後👩⚖️,從事煉丹的人大部分都是道教的道士或與道教關系很深的封建士大夫,因此🈹,《道藏》的內容涉及煉丹操作方法者很多。例如,《太清石壁記》介紹煉丹方法👳🏿🔧;《丹房須知》描寫了煉丹的場所——龍虎丹臺,它既不同於現在的廠礦,也不是化學實驗室➰,而是把煉丹的器具放在小土臺上,再在上面放置金屬或土做的爐子,爐子裏有鼎或匱,煉丹的原料就在裏面發生化學反應,同時書中還描寫了古老的蒸餾器和研磨器;《石藥爾雅》解釋了煉丹家所用的許多藥物的隱名,對研究煉丹家的著作很有幫助🫚;《金石簿五九數訣》講述煉丹所用的藥物、產地、提煉方法和鑒別真偽的方法。袁翰青指出💆🏻♀️,中國煉丹術無論在實驗操作技術的發明或無機藥物的應用方面,都為近代化學做了一些開路工作🎡。是發展化學的先軀。
考證造紙術發明人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但是紙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據《後漢書》中“蔡倫傳”的記載👨🏼🎨,蔡倫是我國造紙的創始人,但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說🐮:“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北宋陳樵在《負暄野錄》中說:“蓋紙,舊亦有之🌂,特蔡倫善造爾。”南宋史繩祖在《學齋拈畢》中也說:“紙、筆不始於蔡倫、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於前世👨👧👧,則有之,謂紙筆始此二人則不可也📼。”袁翰青認為,唐🙉、宋學者的看法符合歷史實際情況和正確的歷史觀點🚊,他根據考古學家發現的實物證據🐀、史料和工藝發明規律來分析問題,指出:1933年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的一個漢朝烽燧亭遺址裏,得到一小張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漢宣帝年號)的木簡🦶🏽,則這張紙應當是西漢的故物。1942年勞幹和石璋如在西北的額濟納河旁一個漢朝烽燧的廢址上做了發掘工作,得到一張有字的紙,請植物學家鑒定,確認是植物纖維做的。同時還得到一些記有年號的竹簡🌍👩🦯➡️,最早的是永元五年(公元93年),最晚的是永元十年(公元98年)。即使把這張紙算是永元十年的遺物,那也比《後漢書》裏所記的公元105年蔡倫造紙早了七年🍱。
袁翰青認為,許多古代的發明創造都是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得到的,往往無法歸功於哪一個人。這些發明出現以後,經過一定時間得到某些人的總結🔈,當然還可以在技術上提高一步。造紙術的發明也不會例外,推想起來,在西漢時⤴️🏝,漂洗絲綿的工人很早便得到蠶絲纖維製成的紙,並用於書寫,這也說明了紙字是“系”旁的由來。蠶絲和植物纖維的物理性質相近,後來紙的原料就由動物纖維變為植物纖維,這是發展的必然。史書裏記載的東漢宦官蔡倫以魚網為原料,把民間發明的紙加以改良,獻給皇帝👩🏽🎤,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蔡倫只能是造紙術的改良者,而不是發明者。造紙術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在蔡倫之前已經有紙🍇,這樣的說法將更合乎歷史的真實情況。
袁翰青在中國化學史研究的內容上,還有我國古代的陶器製造工藝,我國古代的煉銅技術,我國古代哲學中有關物質的理論⛺️,我國製糖的歷史↪️,我國釀酒的歷史👵🏻✝️,歷代幾種重要本草著作中的化學知識等,也都有過詳細的考證🤦♂️,並發表了精辟而獨到的見解。
探討中國化學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在多年的中國化學史研究中,袁翰青不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在如何開展研究工作上,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他認為🛅⛹️,研究工作應該遵循三方面原則👐🏽🏐。第一💩🌐,要有正確的歷史觀點🐃,即必須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點♏️。對於化學史中每一件事實的論證和評價,都必須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研究👿。如果我們以今天的豐富化學知識的尺度來衡量古人的成就,從而認為這些成就很微薄🧑🏿,並加以輕視,這就不合乎歷史觀點。例如,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煉鋼水平與戰國時代的鐵器比較,而應該看到戰國時代的煉鐵技術確實改進了當時的農業生產。第二🧑🏽🍼,要將發展性研究與發明性研究同等對待。必須重視化學知識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定程度的系統性🙆🏻♂️,不能只是偏重研究發明創造的歷史,如造紙術和黑火藥的發明史👹。有好些科學知識和工藝雖不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但在我國的發展一定也具有不同於別國的特點⛸,我們應當同樣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例如🧗♂️,玻璃究竟是我們祖先發明的🏀,還是從西方傳來的?這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即使製造玻璃的方法是外來的,但我們在接受了這種技術之後🧕,有過改進,這仍需加以研究💀。第三,對史料必須審慎處理。研究中國化學史要十分謹慎🎅🏿,必須註意史料的可靠性和史實的真實性🚴🏼♀️🍕,孤言片句不足以構成有力的論證👷🏻,而且也應該識別偽書的存在🤡🥉。在研究古代的化學工藝時,尤其需要用實物來證明💨🫣。這三方面的原則不但使袁翰青本人在中國化學史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使我國很多學者受益不淺👩🏻🦼➡️。
根據多年經驗🏡,袁翰青還對今後中國化學史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出四點重要建議🧑🏻✈️:
1.文獻的查考要與實驗室的工作相結合。有關中國化學史的參考文獻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需要精細地加以整理🤰。不過🧑🏿🎨,僅僅憑借文字的記載是不夠的。一則是有些記載過於簡略,不能以孤言片語做結論🍹;二則古代所用藥物名稱分歧🚻,難以完全確定它相當於現在的哪些物質,因此👨🏻🌾,查考了文獻之後,最好能用化學實驗證明🪶。有關中國化學史的實驗工作有兩類:一類是根據古書裏的方法,重復做一下實驗🧙♀️;另一類是古物的化驗👩🏼🏭。第一類工作可以拿煉丹為例✅,如《抱樸子內篇》裏所敘述的煉丹法,不妨選擇幾種,在實驗室做一下🛸,看看究竟得到什麽產物。煉丹家往往故意把方法記述得很復雜,有些方法也是假想的,可靠性不大👩🏿✈️,如果我們不經過一些實驗,單憑書本記載🔅,是不能將煉丹家的成就很好地總結出來的👩🏼🍳。古物的化驗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它可以使研究工作深入,同時也為考古學家提供科學根據。
2.民間手工業的現有技術的調查研究,對中國化學史研究會有很大幫助。因為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阻滯了生產技術的改進,有許多今天仍在應用的手工業生產方法🧏♂️,和幾百年前的方法大同小異,例如4世紀的名著《齊民要術》裏的釀酒法至今還在民間應用🤕。由此可見,如果我們仔細地調查民間現有生產技術的詳情,拿來和古書的記載對照🤸🏼♂️,是可以追尋出這項技術演變的輪廓的🎅🏼。袁翰青的建議已經在研究中國古代煉鋅方法中初見成效☯️。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描繪了古代煉鋅的工藝,其中有升煉倭鉛(即鋅)圖裏所畫的罐的構造🫲🏿,但從圖中看不出當時使用的是蒸餾法🤽🏻♂️,還是回流法😢,所以這個問題一直是一個謎✌🏼🔥。後來,在貴州、雲南一帶發現仍在沿用這種土法煉鋅,由於大家看到了煉鋅用的罐的實物🏇🏻,就可以判斷當年使用的是蒸餾法🫴。
3.古代科學技術知識不像近代科學分類那樣嚴謹🫗,一個關心自然知識的讀書人,往往對於好些方面都有著作或貢獻,如沈括的《夢溪筆談》🚕,涉及到天文、數學、地質、地理、化學、礦冶等🍰,我們決不好說沈括是一個天文學家🦸🏻,或是化學家。而研究自然科學任何一個部門歷史的人,都有參考《夢溪筆談》的必要。化學史與礦物學史或工業史是無法完全分開的,所以研究古代化學史的人不能忽視其他科學部門的歷史。
4.過去,資本主義國家研究科學史的人🦹♂️❤️🔥,對於中國的化學史料曾經做過一些工作,發表過一些論文🧙🏿,但他們對我國古代的情況往往不夠了解🫙,觀點常常不正確,雖然如此,國外科學史家的實驗結果和對中國古文獻的解釋以及他們的某些意見☃️,都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熱心科普和教育事業
曾經擔任過文化部科學普及局局長的袁翰青,對於普及科學知識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曾被選為我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首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他在科普方面的譯著有《溶液》🧑🏽🏭💇♀️、《糖的故事》🫷🏻、《銅的故事》、《氟的工業製造技術》🖱👨🚀、《硼烷的製備》、《只有一個地球》🧔♂️。
袁翰青還把普及科學知識和發展教育聯系起來🔐,19801988年💖,他在《化學教育》雜誌上介紹了26位世界著名化學家,如拉瓦錫(A.L.Lavoisier)、道爾頓(J.Dalton)、門捷列夫(Д.И.Mенделеев)等。他以翔實的史料敘述了這些化學家的生平、成就以及在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中所描寫的科學家的崇高理想、堅韌的毅力以及為科學事業的犧牲精神和創新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袁翰青和應禮文合編的《化學重要史實》是為化學教師和青年學生編寫的化學史料,這本書寓教育於科學發展史中👮♀️,不但傳授了科學知識,還對於讀者理解基本知識、擴大視野🧭,以及對青年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起了積極的作用🎓。此書於出版當年(1989年)就獲得首屆全國科技史優秀圖書榮譽獎🦚👛。
袁翰青熱心科普工作💢♦️。晚年,他不顧年老體衰,仍然經常撰寫文章,他在北京晚報的“百家言”欄目刊出的“科學、技術兩詞溯源”、“諾貝爾遺囑和諾貝爾獎”、“漫談X射線”、“再談X射線”、“‘馬和’發現氧氣的問題”等🧘🏿♀️,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袁翰青特別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他於1983年給母校南通.師範學校寫信:“母校對我青年時代的教育,是我一生從事科學事業的良好基礎🙅♀️,為表示對母校及南通市教育的一點資助,特將本人近年來微薄的積蓄人民幣五千元寄上🌓,希望母校將贈款的年息購買工具書🧖♂️⛳️,贈送南通市的小學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為此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袁老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後來人一定要踏著前一代人開辟的道路,為發展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畢生力量。”
簡歷
1905年9月7日出 生於江蘇省通州(今南通)。
1919—1925年 在南通師範學校學習💣。
1925—1929年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29—1932年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2—1933年 任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系助教🚣🏿♀️。
1934—1939年 任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1936—1941年 任《化學通訊》經理編輯⛹🏿♀️。
1938—1945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六屆至第十二屆理事會理事。
1939—1945年 任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
1945—1950年 任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教授和化工系主任。
1949—1982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十六屆至第二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並兼任第十六屆👨🦯👶、十八屆理事會秘書長。
1950—1952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科學普及局局長🩹。
1950年8月 當選為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
1952—1955年 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5—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秘書長。
1956年 任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研究員🤾🏽♀️、代理所長、顧問。
1987年月3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榮譽委員稱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