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信息來源: 供稿:化學學院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青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06年12月14日19時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張青蓮先生於1908年7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14歲考入蘇州桃塢中學,1926年高中畢業考入光華大學化學系⚔️。在光華大學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讀完了所需的學分,1930年畢業時他以第一名獲得銀杯獎。
大學畢業後,張先生曾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了稀有元素領域的研究論文3篇,分別為無機合成、分析鑒定和物理化學測量三個方面🧙🏿♂️。爾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公費出國留學。
我國重水及穩定同位素化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人
1934年秋進入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菲爾特(E.H. Riesenfeld)🛏。李森菲爾特根據張先生已有的科研基礎,建議他以重水的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在兩年的重水研究中🏌🏿♂️,共發表論文10篇,他的這些工作構成了世界早期重水研究的經典文獻之一。1936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去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工作了一年🧜🏿♀️🪟。
1937年7月,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聘請他為副研究員💍。1938年應光華大學之邀被聘為該校教授📿。他在該校指導了兩名學生的畢業論文,兩篇論文都得到了很好的評價。
1939年夏,西南聯合大學的化學系聘請張先生為教授(屬清華大學)。1943年🎵,在戰時的艱難困苦條件下⌨️,西南聯大化學系的所有科研工作已被迫停止。當負責學術交流的吳有訓先生向張先生征集論文時,他立即應允在3個月內交出一篇論文🧎🏻,並如期完成了他自己的許諾🚺。他還綜合了自己在國內外所發表的重水論文撰寫成《重水之研究》論文集一書🕘,該書於1943年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二等獎🏛。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北平復校🧚🏽,校內化學館已被日寇洗劫一空🙋🏻♀️💇🏼♂️。張先生在此情況下,仍然堅持科研工作。他首次將重水密度的測量溫度提高到95℃🔰,並外延至100℃。展示所得精密數據的相關論文,原本按通訊稿投寄英國《自然》雜誌,而編輯部則把它轉入正文欄,表明這一工作受到高度重視。
概括地說👋🏽,張青蓮先生從1934年至1984年的50年中一直在進行著重水和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涉及十幾種元素的同位素,在重水和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同位素的動力學效應及同位素分離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標準樣品的研製、同位素天然豐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1985年,他又測定了標準平均洋水(SMOW)在25℃時的密度,數值達7位有效數,這是1975年後國際上三項高度精密測定之一。1990年🍦,他還用校準質譜法測定了碳的原子量🫱🏼,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原子量和同位素豐度委員會(CAWIA)於1991年評為近年來最佳測定。這項研究為他以後系統測定原子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經驗。這年他曾以題為“從事同位素化學研究工作五十年”的文章,對自己半個世紀以來的科研成就進行了總結。為表彰張青蓮先生多方面豐碩的科研成果,中國化學會在該年為他舉行了從事化學工作50年的祝賀會6️⃣,中國科學院又於1989年授予他“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的榮譽獎狀。
推進我國無機化學教育的發展
張青蓮先生從1939年到1948年在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時,就曾講授過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化學、復(絡)合物化學以及普通化學、理論化學等課程,為我國無機化學科研和教學人才的培養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張先生任教育部課程改革委員會化學組副組長🚴🏽♂️。在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試點設立無機化學教研室時,他任教研室主任,講授無機化學,組織了蘇聯涅克拉索夫所著《普通化學教程》一書的翻譯和出版。
1978年張先生受中國化學會委托,擔任《無機化學叢書》主編😆。該叢書分18卷。他精心策劃,親自逐卷落實。全套書於1993年編寫完成,共700萬言,已由科學出版社陸續出齊。歷時十余年,為叢書的完成他不遺余力,為我國無機化學的發展又做了一件意義深遠的基礎工作。
熱心參與科教領域的社會活動
1951年中國化學會恢復活動,他任常務理事🤱🏻,次年被選為《化學學報》主編(1952-1956),建立了嚴格的審稿製度,經常親自審閱和校對稿件,保證了刊物的出版水平。自《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起🤌🏼,他長期擔任編委,還曾任全國科聯宣傳委員會委員👩🌾、出版總署化學組審查委員、文教委員會物理化學組名詞審查委員、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次年張青蓮先生被聘為物理化學組專門委員🔗。1954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術秘書處,邀請他擔任學術秘書兩年,參加組建數理化學部的工作。1955年被聘為數理化學部委員(院士)。1955年他參加了籌建北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工作🙎🏿♂️,後來兼任該所的研究員及學術委員🧑🏿🌾🧑🏻🔧。1956年他參加了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會議。1981年他改任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兼常委、學部副主任,參與了學部有關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咨詢工作。
張先生積極推動了我國質譜學的科研及應用工作,1980年中國質譜學會成立,他當選為理事長(1980-1984年)🎣,後任名譽理事長。同年他出任國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專業組穩定同位素專業分組組長,負責召集全國性會議✡️、交流經驗和信息,並協調輕元素穩定同位素的生產任務👩🏿🔬🐱。
對我國核能工業的建設做出貢獻
從1957年起🤴🏿,張青蓮先生受化工部委托多次赴有關單位主持重水生產的專業會議並親自作報告。其時,他正在培養的研究生和助教們也積極開展了重水生產的研究👲🏿👩🏼🎨,成功地進行了重水生產中鎳鉻催化劑的研製工作👧🏽🦶🏽。為表彰張先生對重水生產的功績⭕️,化工部於1990年授予他“全國國防化工先進工作者”稱號🦼。
上世紀60年代初,因蘇聯撤走專家和不再提供技術資料,鋰同位素分離工廠的建設一度陷於癱瘓,張先生應邀來到工廠,在了解該廠設備情況後🦨🧬,提出了繼續建設的可行措施,並擔任了工廠技術顧問。
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
1957年張青蓮先生赴莫斯科參加全蘇同位素應用會議,提出了“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報告🦜🟩。1959年赴東德萊比錫參加同位素應用會議🥋,從而被編入1969年《原子科學名人錄》(Who’s Who in Atoms)。
1979年作為中國化學會5人代表團的成員,張先生赴赫爾辛基參加第27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年會🍯,成功地維護了中國化學會在該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權📙。
1983年第32屆IUPAC代表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他以國家代表的資格參加該組織的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CAWIA),在會議上他以淵博的知識和精辟的見解贏得好評,被選為“銜稱委員”(Titular member, 1983-1989年),他是我國第一個獲此榮譽的化學家👞。這一學術活動引起了他對原子量質譜法測定的興趣👩🏿🍼,後來發展成為他晚期的研究領域。
1981年張青蓮先生赴美國參加高爾登同位素學術討論會🧑🏽🍼。同年又赴劍橋參加英國質譜學會第10屆年會⬇️。1983年赴法國薩克萊原子核研究中心講學。1984年起任北京中日雙邊質譜學術會議的中方主持人👨🏻🦼➡️。1987年起他擔任北京國際儀器分析學術報告會顧問0️⃣。還曾任法國《無機化學評論》的編輯,美國《質譜評論》的顧問編輯🌳,並曾撰寫了學術論文和關於我國有機質譜學新進展的論文。
耄耋之年致力於原子量新值測定
1991年初以來💬,張青蓮先生主持了一個科研小組🎷🐴,實施測定10項原子量新值的長期計劃🧎🏻♂️➡️。這項在張先生83歲高齡時正式啟動的研究課題歷時12年後於2002年勝利完成,In、Ir、Sb、Eu、Ce、Er👊🏽、Ge、Dy🧟♀️、Zn、Sm這10項原子量新值現在都已被國際CAWIA正式確認為原子量的國際新標準值🎞。
張青蓮先生於199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0年3月出版發行的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張先生作為中國兩位傑出的化學家之一,向全國高中學生展示。
張青蓮先生為人忠厚正直,樂觀開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生處世淡泊,寵辱不驚👨🏻🏫。除勤奮治學外生活情趣廣泛,業余愛好遍及書畫🚵🏿♂️、攝影、拳術、旅遊、花木、奇石👩🏻🌾🧍♀️,而且都造詣頗深🧑🔬。而恰恰是這些風雅逸興使他始終保持淳樸平和、樂觀豁達的心態🚶🏻♀️➡️,條理清晰、敏捷求新的思考能力,精神矍鑠、筋骨舒展的體魄🙆🏿♂️,從而使他在科學征途中的腳步永不停息👯。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我國的科學與教育事業🧑🏿🏫。
附:張青蓮院士網上悼念專區
為了沉痛悼念張青蓮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學院主頁上開辟了悼念專區(http://www.chem.pku.edu.cn/zhangqinglian/)。紀念文章、挽聯或者留言請同時發至信箱 JBHuang@pku.edu.cn和zjshi@pku.edu.cn。
編輯:商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