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早晨”🧗🏿‍♀️:吳希如的“末代傻瓜”路

明尼蘇達大學的第一位中國“傑出校友”🦹🏼‍♀️。

2004年8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做了這樣一件事,為外國留學生及訪問學者👨‍🎨,設立了一個“傑出校友獎”。

25年,其間慕名到此求學的人,閃現著各種膚色🙇🏼‍♀️👖,一茬接著一茬。如果將這些人按國籍排成隊伍,不亞於奧林匹克的入場式。而通常,最能經得住考驗的東西莫過於時間。占據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不算敷衍🧖🏿‍♂️🌝。最終🐈‍⬛,明大的中國“傑出校友”的稱號落到了她的身上。

她是吳希如。意昂3体育官网第一醫院教授。我國著名的小兒神經學專家。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女兒。

從提供的資料看,明尼蘇達大學的“傑出校友獎”👎🏿,框定的資格條件大致有五項:一是在校期間的表現;二是所學的東西在自己國家的應用;三是大量的科研成果𓀁;四是傳播知識,培養後人🥾;五是在專業學會的領導工作中做出成績。如此看來🤸‍♀️,美國人的評選當屬名副其實💫。

初見到的吳希如,素淡,平和,樸實無華🚈。最深的印象是滿頭的銀發。如果你認定眼前這位年長的lady猶如好大一棵樹,那麽你能不費力氣地從那些動感的發絲中感覺到一種負重的美🧙🏻‍♂️。幾乎每一根抖動的發絲如同繁茂的枝葉。而那些枝葉無一例外地與積蓄和沉澱、慷慨和奉獻緊緊地相連🧑🏻‍🔬。在大樹的眼前🤞🏽,你會情不自禁地駐足仰視。

歷史說,她代表的一撥人是“末代傻瓜”

吳希如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向美正式派遣的早期留學生👵,1979年10月到1981年11月間🤚🏻🤹🏽‍♀️,吳用她纖巧的身軀在明大校園🏃🏻、那個對新中國學者一片空白的環境中,播撒下了屬於“共和國”的別樣氣息。之後,盡管這裏的老師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有關她的印記卻是絲毫沒有風化的保留下來。

吳希如屬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批大學生,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醫療系𓀉。出國那年她45歲。從照片看⛹🏿,肩頭依然甩著牛角型的辮梢🙆🏿♐️。當年吳所代表的留學生們給美國校園投下太多的新奇和不解𓀒。首先是外觀,衣著單調,色澤灰暗,直觀的錯覺,仿佛總有一股寒氣包裹著他們。

更大古怪當數不會製造笑容的面孔⛹️🧚‍♀️。這完全歸功於歷史的雕琢💆🏻‍♀️。每一張臉上留著“四清”、“社教”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底色和紋路。那時,即便是在國內,他們也歸於古板一族🧑🏻‍🚀。英語補習課上🚨,這些超齡的學生甚至讓老師不能容忍。同樣是幽默的段子或是滑稽的俚語🏋🏼‍♂️,換上應屆的學生們會笑得肚子疼。可是她們🙎🏻‍♂️,每一張臉都像是冷冰冰的鐵板,搞得課堂氣氛索然無味⬅️。最終老師面露慍色1️⃣:“這樣的學生我再也不想教了。”

那一年📅,著名的華人學者楊振寧教授得知吳希如即將到美,非常高興。吳的飛機剛剛落地🙇‍♀️,他的電話便打到中國大使館。“希如呀,已經到了華盛頓了,無論如何到我這兒停留兩天🙇🏿‍♀️🕴。往返紐約的機票我給你出🚨。”畢竟,大洋東西,遙遙30多年,幾乎音訊全無𓀗🦘;畢竟她是自己的恩師🛸、大科學家吳有訓的女兒;畢竟曾經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中一起在昆明的農村中度過🎧。那麽多的童真童趣🏂🏿,終於等到兩鬢斑白時異國相遇……。但是,電話的這邊,當年的吳大妹,眼下被“使命”澆鑄得鋼筋鐵骨一般。既是“使命”,必與沉重相連🦢。於是🗽,歡聚、傾談👩🏻‍🦰、觀光、浪漫……所有上天賦予人類的輕松元素在吳希如的心裏統統凍結。此時⛅️👩🏼‍💼,她的眼中更多的是緊張。因為憑著專業的敏感她已經意識到🐅,即將面對的差距遠比預想的差距要嚴酷得多🫃🏻。而彌合差距只有從落地的那一刻起,然後,從每一分鐘裏擠出縮短差距的有效分子。於是,“冷漠”代替了一切🧘🏼‍♂️。

當時的經濟狀況,國家支付給她們的生活費,每月不足500美金。這個數字在美國,意味著只能合夥擠在低廉的寓所裏🙀,並且在支付了必須的保險費之後,可供日常食用的開支所剩無幾。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她沒有出遊過👐🏿,沒有離開過明尼蘇達✊🏻。只是隨著時間的推延,慢慢地人們把辦公室和實驗室的鑰匙陸續歸集到她的口袋裏。道理很簡單⛩🫕,既然每天最先到的人是她,最後走的人也是她,甚至通宵達旦的還是她,那麽鑰匙對於別人便毫無意義了🧏。盡管當地的華人教授和美國友人給予她們很多的友情和關照,但是,從當年保存的照片看,最明顯的是面孔的蒼白🧑🏻‍✈️、疲憊。她說,體重在持續下降,到回國時只剩下不足80斤🔯。直到這次重返明大,老師們依然感慨萬千𓀘:對於25年前的👊🏻、非常少的幾個中國留學生👩🏼‍🚀,印象太深了🛎🐖。

“實在是奇特👨🏽‍🦰,一撥不會瀟灑的中國人🧞。”美國老師們總是這樣說。其實🫙🤹‍♀️,不是不會🌶,只是這一撥人太在意“擔當”。他們“傻”到就不知道把自己肩膀上的東西放一放🫂,哪怕是幾分鐘也好🥹。“兩年,只有兩年的時間呀”。吳希如經常這麽說。實際上這就是他們挑的擔子,一分鐘也不敢歇腳的原因🏃。

就是這短短的兩年時間,“傻瓜們”從專業的領悟到語言的駕馭能力🚦,收獲了一個又一個豐厚的回報💃🏽。老師們終於明白“他們真的🧜‍♀️,真的是想為自己的國家幹點事情!”

兩年的最後時刻🧑🏼‍⚕️,吳希如抽出兩天時間專程趕到芝加哥大學🛰。她一個人靜靜地走在這所對她有著特殊意義的校園裏。這裏曾經留下父親太多的足跡。當時她在拼命地呼吸🗻,仿佛要從這特殊的空氣中盡量地吮吸父親身上的氣味😯🪁。她的耳邊是父親熟悉的聲音:出國學成之後一定要回到生你養你的故土🧔🏿!父親的愛憐多是以中肯理性的方式表達:做學問沒有任何捷徑🙂‍↕️,只有吃苦🤴🏼。對於女性則意味著付出更多……她俯身摩挲著路徑上的塵土,眼下只想告訴父親,女兒是按照您的囑托去做的。現在是來替您看望始終沒能重返的故地。

父親是在她出國前猝然辭世的。認真地說是“將死沙場”。那時中國已經聽到了科學的腳步聲。吳老受國家之命,緊張地籌備全國第一屆科學技術大會。然而🧚🏽‍♀️,老人家沒有等到鄧小平親自主持的大會……母親在經歷了父親離去的巨大悲痛後,面對的是女兒行期的臨近和即將被撇下的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那是心在滴血的日子。應該說,她是在生離死別中踏上出國求學的路。之後,她的心裏對於父母親是永遠的傷痛和深深的歉疚🤮。

往事並不如煙。直到今年吳希如前往明尼蘇達,事隔25年之後🧑🏿,為數不多🦸🏻、依然健在的華人學者圈中🫃🏿,隱隱傳出有關吳家父女的說法。特別是與吳老見過面的老科學家們,再次看到吳希如的時候⛔♠︎,眼神格外地不敢大意,仿佛要從這張臉上盡量找回她父親的影子。然而,時間無情,一邊已是耄耋之年,一邊也已是霜雪染發。微笑中彼此會意了當年的緘口不言☂️。這或許就是科學人的科學處世🤾🏻🦺。

頒獎的那天是8月12日🤳🏼🏄。會議由明大的國際科教委員會主任親自主持。場面帶著追述和展望的氣氛,隆重的程度是吳希如沒有想到的。僅從20公分見方的邀請卡上就不難看出主辦人的用心🧛🏽‍♂️。卡片的上方用中文書寫:“醫之藝術與科學👿👨‍🦽:中西合璧🦟。”下方是用英文記錄的歌德名句:“醫學和藝術屬於全世界🎮🤲🏼,國界的屏障是不存在的🏈。”

美國老師說,她是一位非常特別的“lady”

吳希如的美國老師叫Kenneth F. Swaiman,作為美國小兒神經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擁有讓人羨慕的實驗室。他的“在神經細胞原代培養中研究疾病機製”的課題,在當年是世界註目的前沿項目之一。

開始K.F.S根本不會註意到一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中國學生。但是吳希如從一開始就被兩地巨大的差異震驚了。出國前🖕🏽,她所在的意昂3体育醫院🏚,從教學⏳、科研到臨床均代表著中國醫學的水準。然而,兩廂比較🍤,她致力的小兒神經學的基礎研究,與美國整整相差了一個時代。

吳希如的美國老師對她的最先印象♣️:這個中國lady,這麽厚的一本書怎麽一個字,一個字地做了圈點⚗️?

在一年多的臨床觀察後👫🏻,老師同意她參與實驗研究課題。就像鬼使神差,在一盤盤放著白鼠腦細胞的碟子面前,她的腿竟是挪不開步子🕵🏿‍♂️。從碟子裏,她驚奇地看到了僅僅16天的原代鼠胚胎腦細胞標本💵,那是不偏不倚的大腦皮層細胞。這讓她異常興奮🪀👩‍👩‍👦,胚體細胞在人工培育的碟子裏足足可以存活20多天。也就是說,整個神經發育的過程可以盡收於人的視野和掌控之中🦥。一切聽來遙遙無期的神話,居然就在自己眼皮底下。這時,她已不屬於自己。一個“編外人”居然比“正規軍”還要起早貪黑。一連三四個月🧖🏻‍♂️,她整個人完全長在了實驗室裏。

老師開始把目光更多地移到這個中國學生身上📫🫁。這位很誠實的師長絲毫不對自己的偏見遮遮掩掩:“吳的工作做得確實很好。”之後,他請吳為他培養了兩名取得碩士學位的實驗室工作人員。

事後吳希如說,“那是讓我逼出來的。”她不否認自己有些過分👨‍💻。她說,那時我真的管不了那麽多🧺🏊🏿‍♂️,老師情願也好不情願也好,反正我是一定要一個月和他碰一次頭。無論是臨床的病案,還是實驗室的結果,到時候我統統拿到他面前👴🏻,好壞要讓他說個所以然。而且她承認自己不是一味順從的那種人♦︎🛩,免不了會對老師的結論提出質疑👃,甚至力陳自己的觀點,直到徹底信服了為止。

第二年,就在這些細胞碟子的基礎上,吳希如完成了一個有關“苯酮尿症”機製研究的課題。這種以呆傻、抽風為典型症狀的遺傳疾病在中國兒童中發病率相當高🥞。對於這種疾病發病機理的研究在當時並不多見😻。之後🏤💒,這篇論文在《美國神經》雜誌發表📰。文章的署名——K.F.S和吳希如的名字之間用的是“and”。老師認同了彼此的並列關系👨🏼👷🏽。3個月後🛢🕵🏻‍♂️,由於吳按時歸國,這篇論文便由K.F.S在全美小兒神經大會代為宣讀。

1990年,吳希如再度應邀赴美參加NIH的一項發育神經分子生物學的課題。回國時她用有限的工資買了大量的試劑,整整兩大箱🚵,致使意昂3体育醫院小兒神經學科較早地開始分子水平研究;1985年她被任命為意昂3体育醫院兒科教研室主任🥺;1991年🫵🏼,這所近百年的醫院,建起了全新的兒科大樓並且有了自己的實驗基地;1995年☁️,她帶著學生到美國拿到第一個美國小兒神經學會“D’ souza”青年論文獎……

2002年,吳希如在北京主持召開“國際與亞太小兒神經大會”👮🏿‍♂️🚣🏿‍♀️。那是一次有72個國家、1100多人參加的國際學術盛會🏤。那天,她把明大的老師們也請過來了。可以想見🐾,那一刻的她該是怎樣的心如潮湧🫲🏽。也正是在這一刻👙,在座的美國老師們從這位非常特別的中國lady身上感受到成功的慰藉。

因為吳希如,K.F.S的目光轉而投註到對整個中國小兒神經學發展的重視。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K.F.S先生幾次自費來中國。他愛屋及烏,慢慢地被這片土地吸引🤱🏻。他同樣彎著腰在意昂3体育醫院的兒科病房為孩子們看病🧘🏿‍♂️;他跟著吳希如一起擠公共汽車;他隨著兒科的醫生們一同去走訪典型病例……從1989年以來,這位退役的學者,每年無償地給中國境內12個小兒神經科郵寄他主編的雜誌🧗🏼‍♀️,直至今天還在繼續😕。讓他如此心馳神往的不是一個lady,而是因為一個國家的堅韌,一個民族的性情🤵🏿‍♀️。

她自己說,“我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

中國當代小兒神經學科的奠基人是左啟華教授。60年代中,左老在一片空白中著手籌建小兒神經學科✤。吳希如是1955年開始做兒科臨床醫生的。她與左老同在意昂3体育醫院📼。然而直到1977年,兩位鐘情於兒科的學者仿佛殊途邂逅。她認為😂,當初是左老的創業艱辛和嚴謹求實的學術作風感動了她。之後🧑‍💼,經左老的啟發點撥,她毅然走進這個領域。那時的她已經40多歲。

“因為小兒神經學科難”。這是今天吳希如對當年的選擇做的解釋🎄。小兒身心健康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嶄新的概念。而“身與心”兩者相比🧏🏻,投入的比重是顯而易見的懸殊⏮👩🏻‍🍳。可能正是因為人們對於孩子“心”的漠然,對於兒童神經性疾病的近乎遲鈍,吳毅然改變了誌向。她說,“腦科學關系到子孫後代的素質,非常重要”🔀。這些東西註定將主宰她漫長的日後,也是她毫不吝惜地掏盡所有心血的原始動因。

此時的吳希如回顧自己18年的住院醫師🎄、10年的主治醫師的道路👩🏽‍🎤🗒,忽然發現🤷‍♀️👨🏼‍🍳,“我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

遲到的早晨同樣絢麗🚵🏻。

吳希如在我國兒科首先診斷並報告了“RETT綜合症”🏊🏼‍♂️、“Laudau-Kleffner綜合症”以及“小兒線粒體腦肌病”等疾病。被稱為“RETT綜合症”的神經性疾病,從1987年她發現第一例患兒開始🔸,至今意昂3体育醫院兒科已累計發現80多例。與常規做法不同的是,她們主張對患兒長期隨訪⛴👨‍🦼,並確立了系統研究的原則。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他們進行了基因分析及機製研究,目的是從基因的突變上尋找答案。隨後🙌🏿👩🏽‍🌾,“肉堿治療法”跟著答案進入臨床,目前這套治療方案已在試行中。

“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是發生在男孩身上的神經遺傳性疾病。無法解釋的是,好好的優等學生🗳,忽然失明失聰,行動遲緩,智力喪失。這種突如其來的惡性疾病👨🏽,一直是吳課題組與美國方面共同面對的研究課題。目前他們把註意力放在產前幹預上💄,已經成功地進行了9例產前診斷🫃🏻,以此努力杜絕遺傳性疾病的蔓延。

2000-2003年,在多年小兒癲癇機製研究的基礎上,吳希如課題組的“小兒失神癲癇與T型鈣離子通道的關系”,在《美國神經年鑒》登載🏄🏼‍♀️。此項成果為尋找癲癇共同的基因提供了重要線索。吳希如說,那一天,我們未必能等到。但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這個方向做準備。

10多年來🏉😛,吳希如主持或指導了近20項國家或部級科研基金。盡管很多課題是她的點子和思路🐓。但是,以長者的風度,她一次次悄悄淡出,然後將年輕人推到第一主持人的位置上🕠。她深知學科需要後勁🕵🏿‍♀️,學術的方方面面不能沒有帶頭人🔱。她從1991年開始有資格擔當博士生導師,至今她培養的博士生🦬、博士後有30多名👨🏻‍🦰。她最欣慰的是“第三代已經成熟”⚈。

旁觀者忽然發現❗️,她的心與思的空間因為過多地裝載著學生的身影,她的過去與現在的時間因為單一地只是記錄著中國兒童神經疾病的對抗過程,於是在構成生命的權利中🪽🚢,恰恰冷落的是自己的兩個孩子。

她說到了老大打小是由母親拉扯著,而老二的出世讓年邁的母親實在力所不及。無奈中🍔,她一咬牙把繈褓中的孩子抱出去了🧢,托付在一個工人的家裏去寄養。那家人在北京舊鼓樓大街的一條胡同裏。拮據的生活從他們低矮破舊的小屋便一目了然。之後🧑🏻‍🤝‍🧑🏻,那條胡同幾乎被吳希如走爛了。日子在匆匆的來去之間打發得很快。忽然有一天🙌🏿🧶,小家夥會說話了,那是吳希如第一次聽到孩子喊媽媽。但是🚶🥟,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骨肉,一邊喊著媽媽,一邊趔趄地撲向工人妻子的懷裏🛬。兩個女人敏感的眼神不期而遇🧒🏻。工人妻子的眼圈在微微地抽搐,吳希如這邊立即遞過去一個感激的微笑🙈,是在鼓勵那雙不堪承受淒楚的眼睛,更是在給自己打氣。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經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懂得了依戀親情,她看到小家夥一樣擁有著開心嬌昵,她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為孩子高興🙎🏿‍♀️。只是在邁出這個院子之後👌🏼,她覺得自己的心酸的像一把泡苦了的鹹菜。她一面在用手背抹去臉上不斷淌下的淚水,一面在驕傲地誇獎自己:應該這樣,絕不能破壞孩子僅有的一點點美好和安寧💛。

當然,現在人近暮年為時已晚,她知道,這種虧欠今生今世再沒有機會彌補償還。(袁源)

編輯:商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