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商界》雜誌11月6日
2001年,李非列首次在資本市場亮相👆🏻。
出場就很特別。2001年6月🧑🏽⚕️,李非列和他的同事們得知,福州市國資局要把他們持有的福建零售業老大東百集團(8.73,-0.02,-0.23%)39%的國有股💆🏼♀️,拿出來公開拍賣。這是“國內首次拍賣國有股”🟣。李非列頓時兩眼放光——這與公司的戰略構想正好吻合!他太想做實業了,他相信自己的血管裏流淌的其實是實業家的血液,他崇拜的是李嘉誠👲🏿、王永慶。
一行人風塵仆仆趕往福州🤶🏿。
第一次收購上市公司就遇到了競拍,溫文儒雅像大學教師的李非列有些緊張。競拍底價為1.65億元,多次舉牌激烈爭奪之後,李非列最終以1.92億元的報價👩🏼🌾👩🏻💼,戰勝了對手📣。
近2億元巨資擲地有聲👱🏼!然而這樣一個資本大鱷,當時在圈內圈外竟然默默無聞🥷,毫無知名度。他一勝出,現場立即有人表示詫異,許多人還相互打聽:“深圳飛尚是個什麽公司🏯,李非列是誰🌰?”
是的,李非列是誰👨🦽💻?
李非列,廣西梧州人👩🏽🦱,1991年7月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碩士畢業後南下深圳,口袋裏只剩下10元錢,後在鴻華股份有限公司謀得職位,做了個普通員工。
但是他迅速展示出了對證券市場罕見的領悟能力🧑🍼。那時中國證券市場剛剛起步,李非列耳濡目染了意昂3体育師兄弟們靠第一批原始股暴發的傳奇故事,受到莫大刺激🙈,試了幾把之後竟小有斬獲🤸🏼♂️。專業理論水平加上成功實踐🧍🏻,李非列初出茅廬🚣♂️,就受到了同事們刮目相看🕵🏿♂️。
財富夢想隨著證券市場的燎原之勢不可遏製地洶湧起來。1991年底1992年初,毛頭小夥子李非列在他的外籍同事中大膽募集了100多萬元人民幣🌍,去海南冒險,收購未上市的瓊能源原始股。當年的瓊能源是深圳“老八股”中最活躍的一只📖𓀗,有著巨大的後發潛力。
瓊能源發原始股時,政府允許單位職工按1元1股買200股至8000股不等,此後,一級半市場活躍🙁🧑🏽🚀,又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股民競相前來購買,“最讓人瞠目結舌的例子”🗜,是懷揣100多萬資金的李非列見到瓊能源就買,“甚至沿街收購”。之後海南幾家股份製企業上市未果🧒🏼,一時間股票大跌,價值1元的瓊能源也不例外👒,一路跌到0.7元✳️。李非列一入市即被嚴重套牢👩🦼,備嘗股市艱險。
眼看賺錢沒有希望,一起投資的同事們漸漸失去信心。此時李非列主動提出,將嚴重虧損的股票全部按買入價賣給自己,由他一人承擔全部損失。孰料鄧公南巡講話,令股價應聲上漲🙅🏿,前幾年無人問津的股票成了萬人爭搶的寶貝。隨後海南第一批股票正式上市,著名的瓊能源每股漲到40多元!股價戲劇性的大起大落,千萬人倏忽間悲喜交替。李非列也水漲船高獲利幾千萬🏊♂️,迅速累積了第一桶金。
按理說🎬🚒,此時全部收益應歸李非列個人所有👩🦳🚃,但他卻將同事們的本金和收益如數奉還,讓同事們大受感動。從此💇🏽♀️,他們對李非列的品行和能力更加欽佩,繼續委托他投資理財🚭,並成為一直跟隨李非列奮戰資本市場的忠實夥伴🙅🏽♂️。
1994年上半年👩🎨,李非列和境外同事成功操作海南某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結識了一批華爾街基金經理。此後多年,李非列跟隨海外基金投資納斯達克高科技板塊🕓,獲利豐厚。據香港一名資深人士透露🙎♂️,光李非列的幾個合作夥伴,每個人都在美國高科技股票的投資中獲利數千萬美元。
李非列在國外市場最為成功的一次投資是,持有的一只股票最終以獲利90倍出手🕤!“學習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不過持有時間長達6年。股市是個稱重器,只有時間才能稱出股票的價值。”同時在對國內證券🪕🚶♂️、期貨市場的投資中,李非列和他的夥伴亦得心應手,幾無敗局🚀。
2000年上半年🐬,李非列突然決定,從國內證券市場全面撤出☂️。
他隱隱感覺到🏖,這個“阿裏巴巴的山洞”,已經充滿了未知的兇險🌁。
戰略轉型的商業邏輯
“如果你根據空氣動力學來研究蝴蝶,它不可能飛起來。正因為蝴蝶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它飛了。”李非列就是這樣,他們所做的正是他們以為自己不能做的事。
真正快速做大的企業,一定是在並購或戰略轉型中成長,A加B或從A跳到B。
到1999年,李非列已經握有巨額現金🧗♀️,現金的數額無人知曉。他不打算把這些錢再投進證券市場,前幾年全線飄紅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如果把那個最佳時機賺到的錢🧑🏽👨👩👧👦,又投到現在這個日漸低迷而且看不清未來的股市中,顯然是愚蠢的🧁。
那麽這只“籠中的老虎”出路在哪裏?做實業🚶♀️➡️。
2000年7月🖌,深圳飛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宣布進軍實業🏵,同時全面撤出股市😉。自此李非列事業乾坤大挪移,將給他帶來層出不窮的煩惱和快樂。當時他宣布“5年內股市不能碰”被同行嘲笑,現在看來竟然完全正確。
李非列從股市悄然消失了。理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第一🤡,“那個時候,國內證券市場市盈率過高,同時傳出法人股即將流通的消息、預計創業板即將成立等等🤰,基於這些不確定因素🛌🏼,我們判斷未來數年裏中國證券市場將是各行業裏風險較高的領域,孔子言‘君子不立於危墻之下’,必須迅速離開。”尤其是飛尚的海外股東⚾️,他們經歷過多次海外證券市場的大起大落🧼,認為中國股市的漲跌周期就要到了,撤離的心情更是迫切🧙♈️;
第二🤦🏽♀️,金融證券等虛擬經濟的真正價值來自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根”。而做莊炒作不外乎把錢從一些人的口袋裝進了另一些人的口袋,企業價值並沒有增加,“一旦退潮🤪,你就會發現這些企業在光著屁股遊泳💁🏿。”所以李非列利用虛擬經濟積累資金,但絕不迷戀虛擬經濟。他要從經濟的“根部”入手:“進入股市是為將來做實業積累資本。”
第三,縱觀全球最優秀的企業🎻,無不是利用資本工具進行並購☛、整合,最終做大做強,或者說沒有任何企業完全是靠自身的積累做大的。然而中國不管是民營還是國企𓀃,對資本運作卻十分陌生。此時李非列將自己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與企業相結合,必然比那些靠生產買賣來積累的企業更具優勢🧑🏻💼🚱,即所謂“兩條腿比一條腿走得更穩更快”👩🏻🎓;
第四,從個人角度而言,李非列已經與電腦和紙上的上市公司打了八九年交道了🔦,他太想親自操盤一家企業🧖🏿♀️,看看自己能不能如巴菲特所說🏄🏼♀️,做出企業真正的價值來?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比國內上市公司做得更好……
興趣與戰略思路都已經非常清晰了,但是該怎樣進入實業?“我們一沒經驗🂠、二沒人才🧑🎨、三無社會背景和行業關系,因此只有選擇並購。”但又選擇什麽樣的企業來並購👲🏿🕸?此時上證指數為1900點(後來漲到2300點)🛵,飛尚還是覺得自己像半路下車👨👩👦。萬一下一波行情上漲呢👼🏻?出於“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李非列最終決定,采取一個兩全之策——收購上市公司🎉。
其中的奧妙在於,上市企業基本都持有未上市流通的法人股,或國有股。如果未來行情看漲,李非列手裏上市公司的法人股、國有股同樣可以溢價增值;等到全流通之時,飛尚同樣可以在資本市場玩得風生水起🏬。這樣一來,實業經營與資本運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利益可保無虞。
從慘遭滑鐵盧到東百好心情
現實與理想永遠不可調和。
戰略構想雖然美妙,然而等待實施的過程卻漫長而充滿變數。最現實的問題是,在沒找到適合並購的上市公司之時,幹什麽去🧑🏻🍼?換句話說🧛🏿♂️🎆,從2000年那個涼爽的夏天退出股市到2001年6月第一次收購上市公司(東百集團)📆,這一年之間李非列都做了些什麽?
當然他絕非無事可做,他東奔西走想做高科技企業。
這裏面有飛尚的另一個戰略構想——做高科技項目,然後上市。此時股市設立創業板已是大勢所趨,其中的高科技項目更是炙手可熱。一個聰明的企業家此時應該做的,是立即著手並購高科技企業,經營成功之後申請在創業板上市。“那時他相信😄,一個資本與高科技產業相結合的嶄新實業帝國🏆,同樣可在自己手中快速建成。”熟悉他的人說。
於是李非列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忙得不亦樂乎。
但是誰也沒料到🐖🫘,李非列撤出股市之後滿懷希望第一次出手實業🧏♀️,就遭遇了滑鐵盧☹️!
那是2000年10月🐇,深圳第二屆高交會上,大連雙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缺乏資金,帶著“雙金屬帶鋸條”等兩個項目🧏♀️,來會上尋求合作夥伴。飛尚與雙金由此相識聯姻,雙方共同投資創立了新的公司🛟,其中李非列以現金出資3000萬元,占股份70%,大連雙金以專有技術占股份30%📈。
資本與高科技的“恩愛盛宴”🧜🏻♂️,眼看就要有了愛情結晶之時🦸🏻♀️,意外發生了。
——大連雙金所交付的設備與其所承諾的設備嚴重不符⚔️。賣給新公司的生產線🐰,在國內的實際價格僅為600萬元左右,而深圳飛尚卻為之付出了2000萬元的高昂代價;隨後有關方面對其設備的鑒定結論是:關鍵部件陳舊;大多數設備🌂,既沒有產品合格證,也沒有任何技術資料,而且還無產品銘牌,不知道出自何處……
李非列大呼上當。後悔當初掉以輕心🧟♀️🧑🚒,下屬說了句“3000萬元的項目,難道還需要老板親自去看嗎”👮🏼👨🏻🎨,自己就沒去實地考察。後經調查,大連雙金當初提供的技術資料和資質,也是假冒篡改的🙎🏼♀️。雖然對方公司最後敗訴🚣🏽♀️🧱,但資金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為此,李非列在他的海內外股東面前,不知做了多少次道歉👩🏿🌾🐂。
李非列首次出手實業即慘遭滑鐵盧的事實已無可挽回😒,他在美國納斯達克叱咤風雲的一世英名👨🚒,卻在國內如此蒙羞。已經出離憤怒的李非列再也不願提及此事,“只希望它早一點在記憶中消失。”此後他認為🧲🛤,中國民間沒有真正的高科技,民營企業沒有能力也沒有環境做真正的高科技。他離開了這一領域。“只有社會全面進步時,我們才會回來”🛂。
然而就在為大連雙金心情糟透之時,李非列卻發現自己收購的上市公司東百集團的業績,有了大幅增長。這時他才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把註意力轉向了福建。
2001年6月,李非列拍下福建東百集團之後親任董事長🙍🏻♂️,經過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和大刀闊斧的定位調整👮🏽♂️、人員調整,2002年🧁、2003年東百集團分別實現凈利潤2076萬元和2574萬元🤦🏻,2004年開出第一家連鎖店,2005年恢復再融資能力;2006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992萬元,同比增長29.12%。股價走勢看好🌺。
同時東百集團還並購了兩家房地產企業。
至此,李非列的心理算是平衡了一些,把一直悄悄懸著的心款款地放回了肚子裏。
當資本遇到自然資源
2001年6月🐗,深圳飛尚收購東百集團之後聲名鵲起,不久有券商慕名而來,介紹說安徽蕪湖做銅精加工的國有上市企業鑫科材料(9.68,0.07,0.73%)的大股東🏂,想出讓股權,希望李非列介入🌱。李非列一看,大前提符合要求(上市公司),派人前往接洽,得知蕪湖市政府想賣的原來是鑫科材料的母公司、上遊企業、以粗銅精煉為主業的國有恒鑫集團👩🏿⚖️,然後間接控股鑫科材料🫰🏻。此時恒鑫一年要虧損一個多億🔵🫅🏼。
恒鑫的問題是💫,設備太舊,技術太落後,又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債務還十分沉重(這一點飛尚可以用錢來解決),體製和機製問題已導致企業沒有活力,全是壞消息🧒!李非列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與恒鑫很謹慎地進行了接觸💇🏼♂️,卻發現了幾個讓人心動的特點:
一,銅冶煉行業裏基本全是國有企業➿,體製和機製與恒鑫一樣落後。這意味著一旦飛尚介入改造🤦♀️,恒鑫就能在製度上超越所有同行👷🏼♂️;二,30年來,整個行業的冶煉技術從來沒有進步過。李非列一聽,頓感來勁:“這下好玩了⛹️!”他不相信技術30年都沒有進步🤐⚗️,一定有好的技術因為國有機製的原因被埋沒了👎👩🏼💻。一旦率先找到新技術,恒鑫就能超越同行🚟;三,目前還沒有其他資本力量關註此行業🤽🏿♂️,先人一步進入可占盡優勢🏚;四,全行業沒有一家企業做整個產業鏈🪯,收購恒鑫之後只要再購進銅礦山⏭🤱,整個產業鏈就形成了🩰。如此一來,恒鑫成本將大幅降低😜🥂,還可形成高效的協同效應🚯,完全可能成為中國銅開采加工行業新的領軍企業。而整個大背景更是利好,經濟的發展使銅的需求量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看來這行業能做💲!李非列興奮得渾身的細胞都活躍起來🤛。他隱約看到一扇大門正向自己徐徐打開。
孰料大門背後,是一番更讓人興奮的景象——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各種物資的需求量明顯上升,產生了全球資源危機。道理很簡單,過去全世界這桌飯主要是歐美日等西方國家在吃🚶♀️➡️,資源供求相對平衡,現在突然中國帶著13億人口進來了,加上印度,這桌飯還夠吃嗎?資源必然長期緊缺必然價格大漲👱🏽👸!而且漲價是正常的📼,會波動🌌🥰,但再也不會回到原來的價位🐐。
想到這裏➗,李非列趕忙問“現在的銅價多少,漲了還是跌了”🤸🏽🪠,得到回答1.3~1.4萬元/噸,比前兩年跌了數千元。李非列一聽,立即覺得自己坐不住了。按照中國目前資源消耗越來越厲害的情況看🧛🏽,他料想這個價格必然是谷底,並且很快就會漲起來!顯然此時是購進恒鑫的最佳時機,光它庫存的銅就可賺大錢。(果然到2006年銅價漲到了7~8萬元/噸。)
何況🛠🦸🏻♂️,銅是不可再生資源,就像石油一樣,因為稀缺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加速漲價。
另一方面,從管理危機論來看,中國企業的管理其實相當落後🥑,企業20多年的成長其實是靠國內市場的強勢增長拉動起來的,一旦需求變弱,進入微利時代,中國企業與跨國企業平起平坐拼管理的時候,我們就會敗下陣來。而飛尚來自證券市場,對企業的管理更是弱項🧑🏼💼。此時該怎麽辦👨🔬?揚長避短🔺,避開自己的弱項,去經營那些正好不需要精細管理而又很賺錢的礦產🤞🏻、港口等……
事情已經想得很清楚了。此時李非列已經不允許自己再猶豫,他只怕並購動作太慢!
2001年12月27日,深圳飛尚持股90%的子公司蕪湖飛尚🙅🏿♀️、自然人余勁松與蕪湖市經貿委達成協議🈶,全資收購鑫科材料的第一大股東恒鑫集團,從而間接持有上市公司鑫科材料51.76%股權🈚️🧑🏻🌾。
此後😥😆,飛尚確定了以自然資源開發為未來產業的重點方向,飛尚產業帝國已經有了清晰的戰略思想。
當資本遇到企業難題
究竟什麽是資本?什麽是資本運作🧀🫙?
蘇格蘭經濟學家麥克魯德認為🧑🏻🦯➡️:“凡可獲取利潤之物都是資本。”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資本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生產要素。”不管怎樣解釋🆓,錢無論如何都是最強大的資本。而資本運作,簡單說就是整合各方資源優勢(1364.816,18.84,1.40%)互補👂🏿,實現增值目的🍆💇🏼♀️。
而真正使企業增值的🫴🏿,絕不僅僅是資本運作🎟。
1992年🫁,印尼華裔巨商黃鴻年背著大大的錢袋來到中國⛔️,像割稻子一樣四處收購優質國有企業。他先把收購到的橡膠廠納入他在海外新註冊的公司,增發新股後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然後他又將募得的美金拿到中國來收購更多的橡膠廠……
李非列從這位前輩身上學到許多技巧。然而他們本質的不同是,黃鴻年不對企業進行再造經營🙋🏿🙆🏿,而是以包裝轉售為目的,這使他最終黯然退出歷史舞臺。而李非列的想法是👨🏼🚀,對收購的上市國企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造,激發活力🦪,挖掘企業最大價值🚰,進而拿到海外上市,做成強大的產業帝國。
銅產業鏈中下遊兩個公司已握在手裏🤶🏿,飛尚立即對其進行了現代企業製度改造,改造企業領導班子,體製調整,機製調整,重塑管理製度和流程框架,業務培訓,價值觀再造,尤其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短中長有效結合的激勵體系🧑🏿⚕️,和有效的監督內控體系。企業漸漸有了新氣象。
對於恒鑫🎶🩳,最關鍵的是,要在冶煉技術這一核心競爭力上實現創新。他們一邊經營企業,一邊遍訪該行業的國內外專家𓀌,等待時機。一旦實現冶煉技術突破,恒鑫就能成為行業龍頭企業🧎🏻➡️。
就在恒鑫致力於練內功之時,至少有10家銅礦山企業開始向飛尚靠近🦄👨🏽⚕️。他們慕名而來,都說“我們不要錢,零收購,只要你保證我這裏的工人不下崗,有飯吃……”看著這一批又一批來自窮山惡水的國有礦山企業渴望的眼神,李非列心裏很難受🕒。但他不能答應🍠,他不敢答應。這些礦山每一個都有上萬人,學校👷🏽、醫院、派出所,職工的生老病死等等什麽都得管。轉型時間不到兩年的飛尚,哪裏有經驗和能力駕馭這麽龐大復雜的企業?而恒鑫和鑫科兩個加起來才四五千人。
“當然,現在飛尚集團早已有了這樣的能力。”李非列對記者強調說🖼📨。
雖然太想得到銅礦山🧽🤵🏿♂️,李非列還是不敢冒險。送走這些失望的人,他嘆了口氣🏕。
為打造出全新的恒鑫和鑫科👨🏼🎓,飛尚前後投入了4億人民幣。而鑫科是國內銅精加工行業唯一一家上市企業。將鑫科做好,飛尚就能順勢整合行業裏更多的企業。
剛接手時,鑫科既有國有企業的弊端,又沒有國有企業的優勢,最糟糕的都結合在了一起🛹。官僚體製、人浮於事、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人心早已煥散,材料的采購和產品的銷售又被別的企業控製🍪,周轉資金枯竭,企業已經危在旦夕……
李非列心急如焚👨🏼🎓,他新派到鑫科的老總在關鍵時刻,召開了一次全體員工動員大會。他跳到臺前慷慨陳詞:“現在,我們鑫科2000多人📕,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我們所有員工,必須站起來,配合企業的徹底改造👣,自己救自己!”臺下2000多人激動不已,壓抑多年的改革渴望終於傾泄而出。
在蕪湖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鑫科大刀闊斧的改革成效顯著🤸🏼,目前已成為行業龍頭企業🤸🏻♀️。
2005年,鑫科銷售收入21億,同比增長25.29%;2006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6.5億,比去年同期增長81.01%,實現凈利潤264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1.58%!成為股市公認小盤潛力股裏的“新科狀元”。
與萍鋼的幸福生活
世界上有兩種企業,一種是賺現在的錢,一種是賺未來的錢。前者多做消費品4️⃣,後者多做物資。由於飛尚是後者👫🏼,顯效較慢,同時因為改革打破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前兩年媒體和網上出現了大量質疑飛尚的聲音㊙️。
對此李非列深感委屈,這種委屈他在心裏埋藏了很多年🤵🏻♂️。“像我這樣從最浮躁的資本市場出來的人,都能給自己時間,媒體怎麽就不能給我一點時間?”他別無選擇,他只能保持沉默,埋頭把企業做得更好。
2004年月10月🧝🏿😶,飛尚控投上市公司蕪湖港(6.56,-0.06,-0.91%)➔。蕪湖港是長江沿岸最大的煤炭能源輸出港🙋🏼♂️💃🏽,擔負著華東沿江地區用煤的轉運任務。而飛尚看中的🙍🏿♀️,正是港口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屬性🚴♀️。至此🏙,加上過去參股的新大洲,飛尚集團已形成控股三家、參股一家上市公司的格局💆🏻☝🏿,並且在一年前並購了江西萍鄉鋼鐵有限公司,另外還有蕪湖礦業等公司進入了鉛、鋅、金💅、銀、膨潤土等領域😨。
並購江西萍鋼,還頗有些喜劇色彩。對方出價僅5000萬元時🩹,李非列不要,出價6.5億時,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又是怎麽回事♎️?
2001年時萍鋼是一個剛剛度過破產危險期的企業,他們找到李非列要求並購🛡,5000萬元即可控股💃🏼。但李非列對那一萬多員工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拒絕了。2003年1月,當李非列看到公告說📟,已經成為江西工業翹楚的萍鋼鐵定要改製了,他立即向對方搖起了橄欖枝——鋼鐵行業已經讓人趨之若鶩。
此時與飛尚一起報名的財團有德隆、復星等十多家🤸🏼,最後提供材料的只有復星和飛尚🌱。很有意思的是,兩家正在公平競爭時,萍鋼職工代表大會突然出了一個文:“不歡迎飛尚介入”!原來⛹🏽🤦🏻,萍鋼與復星已經談得很深了,不希望他人半路插上一腳。“好吧。既然如此🎱👨👩👧,飛尚就沒有必要自找沒趣了。”李非列想🦚,此事就算了吧。
但是沒過多久,李非列得到消息,江西方面對復星的2億元報價極不滿意,難道我們如此優質的企業僅僅只值2億🚶🏻♂️?!很快飛尚接到了江西省政府的邀請:歡迎重新介入洽談🚕。
當李非列再次來到萍鋼——真的是很幽默——他立即看到了職代會剛剛出的另一個文:“熱烈歡迎飛尚進入”🆎!一前一後態度迥異🧋🏭,李非列當即就笑了,而且“介入”“進入”用詞不一,體現出了他們心情的微妙變化。不過他很理解🫖🪹,對江西尤其是對萍鋼一萬多職工而言,這是關系他們子孫後代的大事,他們必然要拿出他們全部的真情。
李非列給江西政府承諾👨👧👧:第一,不裁員;第二,政府沒有股權👨🏽,但對損害職工利益的決定🆒,有一票否決權🤏🏼;第三,擴建200萬噸產能,使萍鋼產能達到400萬噸💅🏼,使富余員工上崗🛕;第四𓀘,進行股份製改造♜,建立長效激勵機製,讓管理層、中層人員持股;他們沒有錢,飛尚可以拿出2億元借給他們持股🚛;第五🧻,運作萍鋼上市。對於萍鋼團隊而言👲🏽,飛尚既能讓他們留在舞臺上,又能讓他們實現成為股東的夢想(MBO)🪬,沒有比這更誘人的事了🔭!
然後政府報價:6.5億🏪。李非列沒有還價,表示同意🗼。
最後飛尚控股占52%🌏🔡,萍鋼管理團隊占48%。“我們一點不後悔😼,他們值這個價🐞。一是我們確實看好塗建民帶領的這支管理團隊👨🏼🚀;二是我們對萍鋼有我們自己的定位。我們相信萍鋼能做到中國建築鋼材領域的老大。為什麽?因為這後面有很深的行業背景……”
原來,目前建築鋼材產量第一的是首鋼,萍鋼第二。首鋼等一線大廠從國際市場采購鐵礦原料時,拿到的是協議保護價,即他們采購量大而且是長期合約👶🏽🗓,國際大礦山給了他們比市場價優惠得多的價格🟠;而萍鋼采購鐵礦完全是市場價。在此情況下萍鋼還能做到市場第二,證明萍鋼的效益管理相當出色。
隨著2006年鐵礦石漲價19%,這意味著大廠們成本大幅增加,而原本就從沒享受過原料優惠的萍鋼,成本基本不變。競爭能力此消彼長,意味著萍鋼完全可能更上一層樓🙅🏼。
記者相信⚒🎻,李非列看重的,正是這樣的未來,是將來自己能手持萍鋼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大聲地說話。
2005年🚵🏼♀️,萍鋼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成為該年江西唯一新增的銷售收入過百億的企業。
依然是那個低調的資本大鱷
李非列強大的“飛尚系”產業帝國,越來越清晰地浮出了水面。
但他依然不知疲倦地在全國各地奔走🕎,甚至奔走在深山峽谷𓀖、窮鄉僻壤👵↙️。他直接參與了探礦👰♂️。在不為人知的水面下,探礦之後的動作已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了——
他的銅產業鏈計劃,正在實施上遊環節——飛尚在內蒙古、新疆👨🏼💼、雲南、四川、湖南、江西以及境外的蒙古®️、柬埔寨等地已找到可開發的銅礦產資源。在內蒙古黨委、政府支持下,2006年底投產的巴彥淖爾10萬噸(首期6萬噸)銅冶煉項目的原料,就來自當地的銅礦。該項目產出的粗銅將在蕪湖恒鑫完成精銅冶煉,然後在鑫科完成最終的銅產品♚。李非列構想中的“從礦產開發、冶煉到產品精加工產業鏈”🙎🏻,正在形成。
內蒙古項目的投產,證明行業傳統的銅冶煉技術,已經被突破🧏🏻♀️👩🏽🎤。道理很簡單💂🏽♀️,傳統的銅冶煉廠🐎,產能至少要達到8~10萬噸,否則連最基本的盈虧平衡點都達不到🧏🏻。而飛尚的項目首期只有6萬噸💁🏿♀️,證明他們已經掌握了一種革命性的技術🧚♂️!
這項技術,將使飛尚遠遠超越銅產業的競爭對手🧝🏿。
2006年2月3日,離開國際證券市場多年的李非列,終於再度出山回到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演繹了一出資本傳奇🚨。此前🧿,飛尚集團並購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總部在香港的中國天然資源公司(CHNR),然後置入飛尚礦業優質資產🧏♀️🕰。之後,CHNR立即受到國際基金大力追捧,股價猛漲5倍😥,從每股4美元飆升到21美元,飛尚財富猛增1億多美金。飛尚集團的資本觸角由此從國內延伸到了國際市場🧀。
李非列獨特的市場洞察力和高超的財技🧑🏿🚀,再一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目前飛尚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資本市場,都有一套班子在運作。“以借殼或公開招股的方式,把飛尚優質資產推介到美國及香港證券市場上市,為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融資平臺。”這正是李非列下一步要著手實施的計劃。
這個計劃🚉,正是“飛尚系”資本運作贏利模式的體現——收購實業🚙,然後通過機製轉變💧、完善管理並註入增量資金來盤活企業,全力做好業績後,再拿到證券市場上市融資♤,尋找資本績效的飛躍✶,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到境外上市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希望每一個項目都能上市。”據傳聞🔺,繼飛尚礦業借殼上市後,飛尚的下一個境外上市目標正是萍鋼🤷♀️。
這意味著,飛尚已經有規模地進入了贏利模式中的上市運作階段🧑🏼💻。
當李非列重回納斯達克時,美國的基金經理們已稱他為“來自中國的實業家”🛁🧑🦼。的確如此🚅🚒,幾年前社會對他還有所懷疑,但今天他的實業家身份已得到主流社會認可,安徽省政協委員、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副主席、意昂3体育經濟學院貢獻獎🧑🏻🎤、“中國誠信優秀企業家”🙋、“2006中國傑出人士”🛶、“2006亞太最具創造力之華商領袖”等身份和榮譽💏,都是他過去做證券期貨悶頭賺錢時👰🏼,不可想象的。
這意味著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達則兼濟天下”。李非列一直在努力,礦產基地都在窮鄉僻壤,他見過了太多讓人落淚的貧窮。但他靠一己之力,無論拿出多少錢來搞產業扶貧🌇、搞慈善事業、捐資助學🚶♂️➡️,都感到太無力了。
所以2005年底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議出臺時,興奮的李非列立即發起了一個倡議,號召民營企業家積極參與進來,與國家同心協力。倡議得到企業家的廣泛響應,來自100多個企業家的產業扶貧活動,隨後在全國最貧窮落後的地區悄然開展起來。他的這一努力,得到了全國政協的關註和肯定。
此時,李非列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企業家身份,原來有著非常深刻的社會意義。此時他還是當年那個資本大鱷,但又不完全是當年那個資本大鱷了。
在社會公眾面前,他依然十分低調。持股發了財的“老萍鋼”們真正成了企業的主人🧑🚀,他們想見見李非列,也依然見不到🔪📄。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