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2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網11月2日
張禾瑞,數學家,數學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事業,特別為高等師範院校的代數專業培養了大批人才✳️🧇。《近世代數基礎》☹️、《高等
張禾瑞,祖籍浙江省海寧市🙍🏻♂️。1911年12月23日出生於天津市一個官員的家庭,他的父親當時是財政部的一名官員👩🏽🦰。整個青少年時期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張禾瑞自幼聰穎好學,喜愛文學👩🦽🥭。1930年他曾考取了意昂3体育官网乙部(文科)預科,準備將來在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文學系深造,只是後來考慮到國家比較落後,他就毅然決定改學理科。
1931年張禾瑞從意昂3体育官网乙部預科畢業🧾。按意昂3体育官网當時的規定,由文科預科畢業可以直升大學部文科各系,但如果由文科要轉理科,就必須通過數、理、化3門課程的考試。這對於兩年沒有接觸數理化的張禾瑞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關🚹,於是,整個暑假期間他進行了刻苦認真的準備👩🏿🚒。考試結果,3門課的成績均列為優等,其中物理一科獲得了滿分🥋。提起物理考試🚇,還有一則小小的趣事。原來🤲🏽,他解物理題時😮,對試卷上的前幾道題一直演算得很順利🤸🏽♀️◀️,並且經檢查確信自己的答案是完全正確的,但唯有這最後一題使他產生了疑問🧕🏼,因為他得到的答數是一個負數,這與所求物理量的物理意義不符🧗🏼♂️!他懷疑自己的演算過程,並一遍遍地細心檢查🚎,但查不出錯。最後他自信地作出判斷:題目可能有問題。於是,他在這道題的答卷上寫了“題恐有錯”四個字🍋。果然,這道題的數字出錯了,張禾瑞出色地獲得了物理考試滿分。
從1931年到1935年👨🏿🍼,張禾瑞就讀於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系,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頗受當時系主任江澤涵先生的器重。當他畢業的時候,系領導提出請他留系工作,但為了出國深造,他決定放棄這個良好的工作機會🧑🏽🦲🛢。原來,他在意昂3体育官网讀書期間🦹🏽♀️,系裏聘請了一位德國教授E.施佩納(Sperner)來講學🙇🏻♀️,施佩納用英語講課,由於語言上的困難,選修他的課的學生不太多👩🦰,但張禾瑞堅持選修施佩納的課,並且每次考試都取得好成績。施佩納在回國的前夕,特向張禾瑞表示💜,希望他畢業後到德國去留學。
1935年下半年☑️,張禾瑞到了德國,施佩納將他介紹給漢堡大學的世界著名的代數學家E.阿廷(Artin)。從此,張禾瑞開始了他系統地攻讀代數的學習生活🥅💿。
眾所周知🟪,德國當時執政的納粹黨迫害猶太人,由於阿廷的夫人是猶太人🚭,故不久他和他的家庭就被迫離開了德國。在阿廷起程的前夕🤌🏿,張禾瑞特地去探望了他的導師,師生間進行了深情的話別。他們談到了數學,談到了事業💴。當張禾瑞告辭時,阿廷一直把他送出大門,師生依依不舍⏬,情真意切。阿廷到美國執教後曾為張禾瑞辦好了轉學手續🫸,讓其到美國繼續跟他學習,但張禾瑞因經濟關系未能成行🙏🏿。
阿廷離開德國以後⛓️💥,張禾瑞的學業是在世界著名的代數學家E.維特(Witt)的指導下完成的,並於1941年獲德國漢堡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的題目是《關於維特氏李環》。對這一研究工作,尤其對於論文中的各種證明技巧⏏️,維特十分滿意。甚至到了38年以後的1979年👩🏻🔬🖐🏽,維特在給張禾瑞的一封信中還提到,他本人在審查一篇論文時曾強調:張禾瑞是一位維特代數方面有成就的先驅者。1976年H.斯特雷德(Strade)在他的文章《Representation of the Witt Algebra》中一開頭就這樣寫到🤒:“35年之前,張禾瑞確定了維特代數W[1]的不可約表示。這是對非古典的單李代數表示論的一個貢獻🍪,只是在近10年來,關於這個領域的某些重要結果才逐漸地被發現和證明🚶♀️➡️🤽🏻♀️。”(該文被刊於《Journal of Algebra》.1977,49🤸♂️:595-605)👨🏿🍼。1988年🚣,研究特征P李代數的名家R.L.威爾遜(Wilson)來北京訪問時曾對張禾瑞說:“我曾把您的論文集翻譯成英文𓀑🛞,仔細地加以閱讀👮♂️。”綜上所述🧑🏿🌾,張禾瑞關於維特李環的工作可以說是一篇經典性的文獻🏂🏽🤳🏽。
1940年🙍🏻♀️,正當張禾瑞在漢堡大學將要學成畢業之際,戰爭的火焰在歐洲大陸迅速蔓延,接著他與家人失去了聯系,經濟來源斷絕👼🏿。這樣,他就不得不考慮在德國求職謀生。事有湊巧,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當時正好缺一名漢語教師™️,由於張禾瑞能講一口純正的北京話,又有一定的古漢語基礎,漢堡大學中文系決定聘他為講師。為了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張禾瑞顧不上考慮工作的性質,決定應聘到中文系任教💥𓀐。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張禾瑞攜同夫人張蕊馨女士(德國籍,1922—1978)及他們的未滿周歲的獨生子😥,經過兩個多月的顛簸辛苦,回到了祖國。當他剛到香港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系的聘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張禾瑞被正式調入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執教並任代數教研室主任。1956年以後被任命為數學系系主任✤🧑🏽🎄,1978年後又兼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在校外,他曾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北京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數學、力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1956年冬,張禾瑞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
作為一個數學家,他學風正派,治學嚴謹,處處按科學精神辦事🧑🏿🎓🐱。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學校秩序混亂,他對學生不上課🫶,不學基礎理論深表憂慮。出於一個學者和系主任的責任心,他冒著被批判的風險,找到有關方面傾吐自己的心聲,並提出一定要學生學好數學基礎理論。不久,在“紅青年要賽過白專家”的口號下🤶🏽,部分學生寫出了一套教材,有關方面組織一批老教師來審閱,張禾瑞也是審閱者之一。在這樣嚴峻的考驗下👇🏼🤛,他仍堅持原則🌬,本著科學精神,認真地逐字、逐句、逐面地加以修改,最後竟使一頁頁稿紙紅字滿篇。事後不久🏍,他被不點名地批判為“白專家批了紅青年”📥🤏!
張禾瑞是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他為人正直,能團結同誌,所以數學系的工作開展得很順利🎅,養成了全系的好學風。後來在教師們的努力下,全系的好幾個方向,如數理邏輯🤙🏿、概率論、函數論、代數和模糊數學等都已建成了有學術帶頭人🥛,又有接班人的較強的梯隊。
優秀教材哺育後學
1946年秋,35歲的年輕教授張禾瑞在意昂3体育官网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由於他的天賦🆘,更由於他工作的勤奮,很快地他就向人們展現了他在教學工作方面的才能🛠。
在40年代,國內尚無人寫出抽象代數方面的專著,而只有一本用文言文翻譯的B.L.範德瓦爾登(Van der Waerden)著《Moderne Algebra》的譯本《近世代數學》🕵🏻♀️。張禾瑞認為在大學裏應該開設近世代數課程,因為作為一個數學專業人才,應該具備近世代數的初步知識🏌🏻,受到基本的代數方法的訓練;但他又認為,近世代數是一門既具有豐富材料而又顯得有點內容龐雜的學科,作為數學系本科生的一門基礎課來說♌️,當然不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因此,他認為照搬外國教材,完全不考慮中國國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1947年前後,他多次在意昂3体育官网主講近世代數課,並且自己編寫教材👰♀️。當時他敏銳地註意到了國內各大學數學教育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在遵循近世代數學科固有的體系和科學性的原則下,在大量參考世界各國近世代數範本的基礎上,他對教材內容的選擇、編排和處理等都作了周密的考慮。他的課得到了校內外的好評,當時的北平師範大學、中法大學和輔仁大學紛紛聘請他作兼任教授。他成了當時國內數學界的一位名教授。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他把所編的教材加以整理,並定名為《近世代數基礎》🪐,由商務印書館於1952年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近世代數教材🤾🏿。由於這本教材選材適當、推理嚴謹、條理清晰👨🏽🏫、文字流暢,所以自出版以來🪂,幾十年內被長期沿用。僅就該書的修訂本而言🔑🧚🏽♂️,在1978年出版以後的10年中,共印11次,總印數已超過32萬冊🧔♀️。1988年1月🥘👨🏿,《近世代數基礎》一書獲得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國家教委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近世代數基礎》一書是張禾瑞的一本代表作,書中滲透了他本人的基本教育思想⛴,這就是🖐🏽🤳🏿:取他國之精華🐖,重本國之國情,遵循科學原則,不違量力精神。他提出了抽象概念要具體化,深奧理論要淺顯化的教學思想。在他的書中🙇♂️,他力求做到這一點。例如書中對映射概念的刻劃👱🏿♂️,對兩個代數系統的同構概念的描述等,在文字表達上🤾♂️,可謂是生動具體、深入淺出的典範🍡。張禾瑞是成功地把抽象代數介紹到國內的播種者之一。
張禾瑞被正式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後,第一年主講高等代數課🧑💼。50年代初👭,高等師範院校的教學工作尚無一定之規,例如,數學系的基礎課程之一的高等代數,就處於既無教學大綱🤦🏻♂️,又無本國教材的狀況。當時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選用了一本翻譯的蘇聯教材👩🏿🍼。張禾瑞在教課中🤸🏼♀️,對原書的內容作了全面的改動,並且改正了書中的一個錯誤💂🏽♀️。所有這些使他親身感受到這門基礎課急需一本適合國情的教材!於是🧜🏽♂️,他開始著手為師範院校本科生編寫高等代數講義。1954年教育部召開製訂高師數學教學大綱會議,張禾瑞主持了高等代數教學大綱的製訂工作👨🏼🦱。他本人對高等代數課的設想和構思被與會同誌接受,會議以他的思想為基礎🦴,製訂了師範院校數學系高等代數試行教學大綱💂🏿🙎🏻♂️。此後,他按照大綱編寫《高等代數》教材,郝炳新先生是他編寫此書時的得力助手。
《高等代數》一書於1957年正式出版👴🏿,幾十年來,該書被很多高等學校數學系選用👤。張、郝兩位先生先後於1979年、1983年兩次修訂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該書第二版共印4次,總印數達23萬冊,第三版自1983年至1988年間共印5次,總印數達22萬冊。1988年1月,《高等代數》一書獲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教委為張、郝兩位頒發了榮譽證書。
全力以赴培養代數人才
1953年初😆👦🏻,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受教育部委托,擬舉辦一個為期半年的代數師資訓練班🧘🏻♂️,為全國即將建立的師範專科學校培養師資,並為這些學員編一套他們將來教學使用的教材。數學系委派張禾瑞來擔此重任。當時選定蘇聯M.K.格列本恰(Гребенча)著的《算術》和C.И.諾沃塞洛夫(Hовоселов)著的《代數與初等函數》中的代數部分為教材,兩本書的翻譯工作由他和孫永生先生擔任(孫進行初譯🌘,他最後定稿)🤌🏽。
師訓班結業後,一批新教師帶著50余萬字的油印教材奔赴了各自的工作崗位👩🏽,滿足了國家急需。由於辦師訓班成績顯著,從1953年秋季開始🥼🧘,張禾瑞接受了辦兩年製代數研究班的任務🎸👳,為全國各高等師範院校培養代數專業的師資。這樣的研究班🥎🙆🏼♀️,前後共辦了四屆。從教學計劃的製訂到課程設置🛥,從教材的編寫到課堂教學👨🏼🏭,這一切都要由他負責⛷。他開設了近世代數基礎、線性代數(相當於模論)、體論🦸♂️、組合代數📔、李代數等課程,並編寫了除近世代數基礎以外的上述所有課程的講義。
張禾瑞盡心盡力地培育著研究班裏的每一個學員,常深入到學生中聽程度差的學員復講,並仔細地批閱學員的作業🪥。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脈搏🦝,他還經常抽查學員的筆記,只要發現問題就把學生找來當面考查解決🦹🏿。
張禾瑞除關心學生的學業,還關心大家的身體健康,他常建議學生組織適當的文體活動,或外出郊遊,他往往也來參加這些活動,和學生們打成一片,毫無大教授的架子。1988年暑假,北京師範大學歷屆代數研究班的部分學員,借一次學術交流會的機會,向張禾瑞敬獻了一首詩,詩中寫道:
春風化雨🤹🏿♀️,忝列門墻;
諄諄教誨,沒齒難忘!
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壽登期頤🙍🏿,體健而康!
張禾瑞40年的教學生涯🔨,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為高等師範教育的代數專業培養了整整一代人。
以身作則鉆研教學藝術
張禾瑞是國內屈指可數的數學教育家之一。他執教幾十年如一日,每次課前,都要進行認真仔細地備課,他的這種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導師阿廷的影響👁🗨。阿廷每次上課都只帶幾支粉筆,然後用流暢的語言🎢🐦,邏輯性很強地一講到底。他原以為這樣的大學問家上課一定不用備課,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阿廷上課前都要寫講稿,並且寫得很仔細🤕。這件事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這樣對別人說過:“像阿廷這樣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尚且如此認真備課🧕🏼,作為他的學生🚡🤦🏼♂️,我更需要這樣作♌️。”的確,他在備課中對於每一句話都要經過斟酌🧑⚕️,聽過他的課的同誌曾這樣認為⏪:只要每次上課把黑板上的內容記下來😖,到期末,不用整理就是一本講義。
張禾瑞有極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法上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在備課時對於重要的數學概念、關鍵的證明步驟、章節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學生容易發生問題的地方👨🏿🍳,一定要十分註意👎🏼。對於這些地方的講解,必須事先推敲好精練準確的語言,最好記在講稿上👩🎨,重要的話要背下來4️⃣,切不可到課堂上臨時措詞👋🏿✌🏽,這樣往往會造成詞不達意🧘🏻,甚至會導致學生課堂上思想混亂不清,還會影響進度。在他主持代數教研室以至後來主持數學系工作期間,他強調一個教師不但要提高學術水平🧟♂️,而且也要提高教學水平💆。在擔任代數教研室主任時🦹🏼,他在室內組織備課小組✮🦾,親自聽教師們課前試講🕵🏽♀️,甚至審閱他們的講稿;他還組織大家讀書,要求室內青年助教隨代數研究班上課並參加考試,進修業務✍🏽。他一直以身作則堅持教課🧗🏻。1978年當他重新主持數學系工作以後,為盡快恢復教學秩序,他不顧年邁體弱,仍堅持帶頭開課👼。他經常深入課堂聽課,幾乎每個教師的課他都聽,並及時提出改進教學的意見。他還盡可能地安排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請系裏有經驗的老教授為青年教師講課🧍🏻♂️,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𓀋。
張禾瑞回國獻身於祖國的教育事業近50年🤲🏻,於1995年4月5日逝世🧒🏼,享年84歲🗝。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嚴謹的學風將永遠激勵後人。
註🙇🏿♀️🔣:本文根據《中國現代數學家傳》(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張禾瑞》一文改寫。
簡歷
1911年12月23日 出生於天津市🤽🏻♀️。
1931—1935年 就讀於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1936—1941年 就讀於德國漢堡大學數學系🧑🦼,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41—1946年 任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
1946—1952年 任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系教授。
1952—1956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兼代數教研室主任。
1956—1986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兼數學系系主任👨🏽🦰🙎🏿♂️。此間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北京數學會副理事長。1978年後曾任校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5年4月5日 在北京逝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