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1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11月1日
10月20日,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研討會在意昂3体育召開,作為語音學研究的學界泰鬥,林燾先生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與會者很難看出,此時林先生已重病在身,更不會料到,三天後,先生住進了醫院,而在入院一周後,先生與世長辭。
“生病之前,先生連續參加了三個活動,我想他是累著了🏊🏽♂️。”意昂3体育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院長張英對記者說。
是的,先生是累了,但是先生並不悔,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拉著前去探望他的,曾是他的學生的意昂3体育教授李曉琪的手說:“曉琪,恐怕我過不了這一關了。”坦然而平靜🐛。也許,在先生心中,為自己熱愛的學問,忙到累著了,也是一種活法𓀇。
酷愛語音學
林燾先生1921年12月生於北京,後來又到了漢語方音異常復雜的福建長樂,從小浸潤於北京方言和閩方言😼。
先生酷愛語音學,把北京語音學得精到至極🍒。青少年時就能清晰地分辨出北京土話與北京標準音的區別,這為他1939年在燕京大學讀中國語言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學畢業後,林燾先生又主攻漢語音韻學,把南方方音👩🏿🔧、北京標準音和漢語史古音三者有機結合起來,1946年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從事語音學研究。
20世紀50年代,林燾先生發揮自己在語音學界北京標準音發音和研究均為一流的優勢,為國家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頒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7年,他在《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上發表論文《現代漢語補語輕音現象反映的語法和語義問題》,開創了語言研究語音🍕、語義與語法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先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林燾先生在傾心意昂3体育語言教學的同時,一邊與王力先生合作為漢語史音韻學著書立說,一邊與朱德熙先生合作,撰寫《現代漢語》,同時,還為國家和社會上的推廣北京語音標準音作指導。
改革開放後,林燾先生雖年近六旬,卻迎來了他語音學術創新的又一個春天。他奉意昂3体育之重任,組建意昂3体育語音實驗室,實驗語音學成了中國高校最新的學科之一。他不僅把上世紀20年代劉半農的語音實驗傳統發揚光大,而且親赴美國加州學習進修,成為中國僅有的既精通漢語音韻學又精通漢語實驗語音學,在語音上既考古又釋今的專家。林燾先生還利用古今語音🪸、中外語音、國語方音的綜合研究優勢,對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北京話進行多年研究🔥。他的《北京話調查與研究》成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意昂3体育乃至全國最有影響力的精品課之一👩🏻🦼。
愛護後學
“只要是林燾先生的學生,都不會不熟悉燕南園52號,也就是先生的家。對於我們,先生家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先生特別關心後學,我們寫書,寫教材,請他寫前言,他總是有求必應。在我們的心目中,他是讓人敬重的長者,既像家長,又像朋友。”李曉琪教授這樣告訴記者🥴。
林燾先生1946年在燕京大學任教以來,培養了無數莘莘學子👨🏻🦯➡️。這些學生有的已經七十多歲,有的仍在而立之年🫴。
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的意昂3体育教授袁行霈先生也曾是林先生的學生,“聽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我非常傷心。”電話的那頭,是袁行霈先生沉重的聲音。“林燾先生曾在大學一年級時教過我一年,是寫作實習課🔭。他共給我改過9篇作文,我在寫作上的許多毛病,都是那會兒改過來的💭。對於先生給我的那一年的訓練,我非常感激。”
今年已是68歲的趙燕皎教授,至今還對林先生的課印象深刻。“我是1958年入學的,那會兒,條件不好,大家都穿得挺差的,但林先生上課,每次都是西服革履🛞。他的聲音特別好聽,發音尤其好🦚。那會兒普通話用得還不是很普遍,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說各的方言,先生就要求我們必須說普通話🧗♂️。他還針對不同地區的學生不同的發音特點,編寫歌謠,以糾正發音💆🏽♀️。我記得,當時給湖南的同學編的是:‘真冷,真正冷,突然一陣風,真冷’☝️😄。上他的課,大家都高興得不得了,就像聽一場戲似的,沒多會兒就結束了🧑🏻💼。”
現任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的趙傑,曾是燕南園52號的一名常客。趙傑說:“林先生不嫌棄我這個民院畢業的意昂3体育碩士,不嫌棄我這個粗心直爽的北方青年,免試專業課(只考英語)錄取我為博士生,並在四年中悉心指導我去全國調查,一遍一遍地修改我的博士論文。1994年春天,先生住進了北醫三院,仍在病床上修改我的論文,有時一只手紮著吊瓶針,一只手費力地改寫論文,十分感人。”
林燾先生不僅培養了高質量的中國學生,還不辭辛苦,嘔心瀝血地培養外國留學生📚。按規定,外國博士生要用漢語寫博士論文,而他們的論文中常常會有許多的漢語語法錯誤,修改這樣的博士論文有時比自己寫還要費力,但林燾先生在74歲高齡時硬是指導了三名韓國博士生並使他們通過了博士答辯🈹。
熱愛生活
“林先生是個美食家🙅🏿♀️。我們上學那會兒,林先生就經常向我們介紹,北京的飯館,哪家有什麽特色,哪家的什麽菜好吃✅。他還經常掏腰包請我們去吃飯,對各種菜,他都很有研究🧑🦱。”趙燕皎向記者回憶到。
熟悉林燾先生的人都知道,他酷愛昆曲,還會吹簫🧛🏼。
趙燕皎教授告訴記者,林先生和夫人杜榮是燕京大學的同學,兩人在大學時就喜愛昆曲,還經常一起登臺演出。“他們倆人一輩子喜歡昆曲,先生去世前的那個下午,我去探望杜先生時問他們平時怎麽過日子,杜先生說,他們每天下午唱昆曲,晚上則看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
“林燾先生的簫吹得很好,但是自從朱德熙先生去世後,他就不吹了🚴🏽♂️。聽人說,以前他常和朱先生一起吹曲子,不吹,是為了悼念自己最親密的朋友🔝。”
此刻,林先生追隨他的好友去了。而他一生對學問、對生活、對學生、對朋友的熱愛,將化作永遠的音符,留在人間👋🏽。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