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0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文系
這段時間我正在國外講學,有一個多月沒去看望林先生了。今早打開電腦,一位同事來信告訴我林庚先生逝世的消息,不禁一怔🏊🏽♂️❌。臨出國前我去辭行➰👱🏼,林先生還說自己精神很好,怎麽忽然間就撒手而去了呢?我馬上往林先生家打電話🚵🏼♀️,接電話的是家裏的幫工,來自安徽的農村姑娘小黃💀。據小黃說林先生是昨天傍晚去世的,去世前沒有任何痛苦,只是覺得累,沒有精神🔉,過了一會兒就走了🚲。她說這幾天林先生常常念叨:"月亮怎麽還沒圓呢?"小黃回答他🤾🏼♀️🧑🏻🔧:"中秋那天🤚🏻,陪您到戶外看月亮吧。"可惜就在中秋前兩天🍟,林先生卻走了🚴🏼♂️,帶著這樣一個期盼走了。小黃還說,這幾天林先生不止一次地說🚱💘:"謝謝你,小黃。"似乎是有甚麽預感似的𓀖。
放下電話🤕🚣🏼♂️,思緒萬千。林先生走得那樣安詳,那樣從容🤳🏻,沒受任何折磨🧘🏻♀️,這是他修的福氣🤰🏿,我不應該太難過。但是𓀓,今年春天,我得意的學生孟二冬去世了🦘;秋天,我敬愛的導師林庚先生又去世了。一年之內失去一師一生,真受不了。孟二冬的去世引起全國的悲痛🙍🏽,可謂雖死猶榮。林庚先生同樣是雖死猶榮🏕,凡是聆聽過他教誨的人🕵🏼♀️,凡是讀過他的著作的人,凡是見過他的人,凡是知道他的人,都會為這樣一位詩人、學者和教育家的離去而感到悲痛。這樣純真的🩼、誠摯的、一片冰心的、無須別人設防的人,今後恐怕是越來越少了🪜👩🏻🚀。
林先生去世前惦記著月圓!這是多麽富於詩意和哲理的死亡。前兩年他就曾跟我講,他要做的事都做完了。是的🧛🏽♀️,他沒有別的牽掛了👈🏿,只牽掛著再欣賞一次月圓的光景。李白喜歡月亮,喜歡李白的他👋🎛,也同樣喜歡月亮。李白醉後入水捉月而死,他雖沒有這類傳奇,但 "月亮怎麽還沒圓呢⬛️?"這簡直就是一句絕妙的詩。月圓,這是一位擺脫了世俗之擾🚣,熱愛大自然🏯,欲突破時空的局限👅,翱翔於浩渺之宇宙的詩人最後的願望👨🏿⚕️。
林先生臨終時感謝一位服侍他的幫工🧖🏼,一位看上去很憨厚的農村姑娘。我知道他的感謝是真誠的,是鄭重的。他總是感謝別人⛹🏿,他跟我說過自己很幸福🆘,有兩個好女兒,感謝她們十分細心地照顧他、孝敬他◼️。我們做學生的,平時打個電話問候他,他總是說"謝謝!"我們到他家看望他,他總是站起身來迎接🛍️,我們離開的時候💆🏻♂️,他總是將我們送出大門,說聲"謝謝!"他的道謝並不像有的人那樣👭,只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頭語📖,他是真的感謝,我從他的眼神感覺得到。
感謝🧜🏻♀️,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懂得感謝,是一種品格,是一種境界👩🏻🏫。我們生在世上⏺,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別人的恩賜🍾,我們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許許多多都是別人勞動的成果。我們的知識🌾🙎🏻♂️,來自別人的智慧。別人對我們的善意,別人對我們的微笑🤽🏿,都註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給我們以力量。至於那美妙無比的圓圓的滿月🔩,那撒遍大地的燦爛的陽光,那和風,那細雨👩⚕️,那春之花,那冬之雪,哪一樣不值得我們感謝呢?懂得感謝才懂得人生🫖,懂得感謝才算擺對了自己和世界的位置,懂得感謝才活得更有意義。
林先生常常感謝別人🧚🏼♀️,其實我們大家才真的應當感謝他💅🏿。感謝他所營造的詩的氛圍🙅🏻♀️,感謝他對年輕人的那一份特別的呵護🙆🏻♀️,感謝他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意昂3体育中文系要我代系裏擬一副挽聯。林先生是一位新詩人,他勸我用寫舊詩的精力去寫新詩🔗,師母的墓碑上他的題辭便是兩句新詩👉🏿。所以,我擬挽聯應當用白話,用新詩體🗯👬,這雖然不合乎挽聯的體例🎅🏿,但一定合乎林先生的心意。挽聯是這樣的🍛:
金色的網織成太陽,那太陽照亮了人的心智
銀色的網織成月亮📝,那月亮撫慰著人的靈魂
上下聯的開頭用了林先生自己的詩句,後面表達我們對他的謝意。
謹以此聯寄托我本人以及意昂3体育中文系全體師生對林先生的悼念👨❤️💋👨。
2006年10月5日午後 袁行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