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9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9月初的這幾天,巴西裏約熱內盧艷陽高照。發展中世界科學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第17屆院士大會🧘🏿、第10屆學術大會正在這裏舉行♒️。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TWAS院士及有國際組織代表出席會議。
聚光燈下,來自中國大陸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從大會執行主席手裏接過了院士證書🪯。
作為一位新任院士👩,林毅夫吸引了院士們格外關註的目光🏭。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研活動🤦♂️,推動發展中國家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蓬勃發展的發展中世界科學院,享有崇高的國際盛譽✍️。院士們個個經歷不凡,多是所在國科技界的領軍人物🔢。在850名TWAS院士中,經濟社會科學類院士只有18位,而林毅夫是名列其中的第一位中國經濟學家。
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的業績讓人刮目相看🏇🏼,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的路徑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各國院士們交流時傳遞出來的這些信息👲,讓林毅夫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從亞當·斯密開始,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總是和世界經濟的中心結合在一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地位在國際經濟中越來越高,中國經濟現象的研究,會越來越受到國際經濟學界的矚目。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更是中國經濟學家的責任🤦🏻♀️。”林毅夫說🎑。
立足本土,創建有中國風格的理論體系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是過去20多年間世界上發生的最重要的經濟事件之一🍟。國際上一些有名望的經濟學家,對轉型的研究興趣與日俱增。不過,隨著中國漸進式改革戰略的成果初步顯現,研究重點已經改變。
兩個月前,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飛赴英國倫敦🫲🏼。這是他第四次出席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七人顧問委員會會議,委員中包含阿馬蒂亞·森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沃爾福威茨,這位有著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工作經歷的本屆世界銀行行長,用西方人特有的深邃的表情,表達對林毅夫觀點的專註。
自1989年秋柏林墻倒塌以來🌂,西方經濟學界一直有人“擔心”,認為中國的改革方式將會帶來經濟災難。現在💁🏻♀️,讓那些持上述論點的經濟學家尷尬的是👨🏻🔬👨🏿🚀,事態的發展正好和他們臆測的情景大相徑庭,中國經濟正在以一個比較穩定的加速度向前運行。
像沃爾福威茨一樣,更多的西方經濟學家是在逐漸接受中國改革實績的同時,備感困惑。為什麽會是這樣?傳統的或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對此都難以解釋。
此時🤩🦬,作為我國第一位用規範的現代經濟學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經濟學者🪩,林毅夫正在圍繞這個命題🧌,著手創建一套具有中國風格的理論體系。林毅夫非同尋常的經歷,受過完整經濟學教育的背景👩👧👧,讓沃爾福威茨們更樂意從他的理論中尋求答案。
1979年的一次傳奇失蹤,臺灣上尉軍官林正誼變成了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系學生林毅夫👔。1980年的一次傳奇偶遇,林毅夫成了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舒爾茨的關門弟子🎋🚌。
獲得博士學位,實現與妻子兒女的團聚🛡,並擁有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後,林毅夫出人意料地攜妻將雛再次回到祖國大陸,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
中國的改革有著明顯的階段性變化。林毅夫剛回國那幾年,改革正處在實驗性👆🏻🏭、分散性🚗、探索性的發展階段。與改革相伴而生,出現了各種新的問題,專家學者們觀點繁雜👿,見仁見智👮🏿♂️。經濟學在國內蔚然成為社會學科中的顯學。
三農🏧✢、國企👩🏿🍼、外貿😘、金融👉🏿、收入分配🧝🏻♀️,隨著研究範疇從微觀延伸到宏觀,林毅夫的視線也隨之從國內的問題擴展到國際的比較🤹🏼🏡。為何中國改革前的經濟發展困難重重,而起始條件和我國大致相同的亞洲“四小龍”卻實現了經濟起飛並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新興工業化經濟?為何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成功,而轉型前面臨的問題和我國相似的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改革卻遭遇了極大的挫折?
芝加哥大學名師匯聚,以倡導市場經濟而聞名於世🙎🏽。林毅夫在這裏學到了當時經濟學最前沿的理論。
“芝加哥大學給我最好的財富是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的訓練,而不是現成的理論🚢。”在芝加哥大學,他的兩位導師約翰遜教授和舒爾茨教授在治學時一樣強調經驗事實,並以解決現實的貧困和發展問題為出發點來研究經濟理論,這種治學導向讓林毅夫受益終生👨👦。
從事獨立研究不久,林毅夫就發現,自己所應用的在芝加哥大學課堂裏學到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我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經常顯得蒼白無力,總有牽強附會的感覺🎞。
林毅夫嘗試著根據對國內國際經濟現象的觀察🧑🎄,以經濟學最基本的理性原則為出發點來構建自己的理論模型𓀆。幾年下來👩🎓,他的研究形成了一個以要素稟賦結構🧑🏼🍳、政府發展戰略👲🏽👨🏻🚀、企業自生能力、產業技術結構內生性👩🏽⚖️、金融結構內生性和政府幹預內生性為主要內容,前後邏輯自洽的發展和轉型理論體系🎓。
1994年💂,林毅夫和蔡獉P及李周兩位教授合作,出版了《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一書☹️。在該書中🔔,三位作者以嚴謹的經濟學邏輯框架🤸🏼♀️,對傳統計劃經濟體製的形成給出了一個內部邏輯自洽、跟外部現象一致的解釋✌🏽。按照他們的觀點,在資本極度稀缺的要素稟賦條件下,優先發展資本密集的產業和技術結構的“趕超戰略”(如中國和前蘇聯等國的重工業優先戰略),造成了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和技術載體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因此,內在地要求形成一套“三位一體”的經濟體製👨🏻🏭,即扭曲的宏觀價格體系💅、資源的計劃配置製度以及沒有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製,以建立、保護那些沒有自生能力的優先部門企業。
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並不是社會主義的專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當時的主流經濟學思想認為發展中國家只有依靠政府的強有力幹預,克服市場的不足🤵🏼♂️,才能加速工業化,早日建成富強的現代化國家🧛🏼。同時,在蘇聯成功實施幾個五年計劃的示範下,從資本主義的印度、南美諸國到社會主義的東歐各國🚵🏻,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采取了重工業優先戰略💂🏼。不過,幾乎所有實施趕超戰略的發展中國家都沒有達到趕超的目標。
與此相反,日本、韓國等沒有采取趕超戰略的發展中國家卻取得了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或趕上發達國家的成績🔬。關於東亞奇跡🙆🏼♂️,學術界存在多種解釋👨🎓。林毅夫的觀點是,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上,都盡可能地充分利用了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
轉型在這裏帶來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在那裏卻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失敗。在“華盛頓共識”支持者的協助下,前蘇聯、東歐國家推行了休克療法👨🦲,經濟上最顯著的標誌就是產權的大規模私有化、價格的迅速自由化,但結果卻是“有休克無療法”,經濟社會出現了崩潰和停滯🅾️。
面對“華盛頓共識”的支持者們的目瞪口呆,林毅夫援引《道德經》中“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的智慧,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自亞當·斯密開始,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一直是以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為主力👸🏻。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是提出理論的學者根據他所觀察到的真實社會現象,從中選擇歸納抽象出幾個重要的社會經濟約束條件而構建的簡單的,用以說明這個現象所以產生的邏輯模型。同一社會在不同的時代🪡,或是同一時代的不同社會,許多重要的社會、經濟約束條件會變動或是會不同,因此,不會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能簡單照搬產生於發達國家的理論。”
在轉型前的初始狀態中,中國和前蘇聯的國有企業都存在著預算軟約束的問題👩🏿🦱,中國按照自己的國情🧙♀️,通過雙軌製一方面開放非國有企業的進入,一方面逐步推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運作,目前已初見成效🧓🏼。而前蘇聯的國有企業改革,按發達國家的主流理論搖身一變成了俄羅斯的私有企業後👱🏼🫅🏽,不僅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出於國防和社會穩定的考慮🕵️🧑🏻🦼➡️,政府並沒有削減對企業的補助👰🏻,甚至於更多。企業的預算仍然是軟約束🛰。”
今天,林毅夫以探索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為主題的系列叢書🌤,已擁有了世界上使用不同語言的讀者群體🧜🏼♀️。其中👩👩👦,《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一書被譯成英、法👴㊗️、日、俄😾👨🏽🎤、韓😘、越、阿拉伯語出版發行☆,被許多大學采用為經濟系學生學習中國經濟和發展經濟學的教科書。
當然,對於如何認識中國經濟的一般性質🛥、傳統體製的形成以及如何進一步改革等問題,經濟學界並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事實上人們認識上的分歧將是長期存在的,因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過程還遠遠沒有完成🚝。”林毅夫表示相信💃🏼,只要掌握好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立足於我國本土問題的研究,我國的經濟學者將可以對我國的現代化以及世界經濟學科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過去20多年的增長成就堪稱人類經濟史上的曠古奇跡。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在這種漸進改革的方式下,宏觀政策環境的改革往往滯後於微觀經營機製和資源配置製度的改革,從而出現經濟體製內部各種製度安排之間不配套的問題♜,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改革與發展難題。
宏觀經濟中的突出表現,就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間歇性經濟波動。與此相對應的是,政府不得不根據緊縮或擴張意圖在政策層面上縮小宏觀調控周期🏌🏻🏊♂️。2003年以來的這一輪旨在治理經濟過熱的緊縮性調控✯,更是牽動了國內經濟學家的神經🧅。
今年7月4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形勢分析會。會上🤚,經濟界的委員和部分獲邀參會的專家見仁見智,對我國經濟平穩運行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建議。
正在外地開會的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沒能出席會議📘,此前他已向經濟委員會遞交了一份“2006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政策建議”。在這份建議報告中,林毅夫針對如何控製投資和信貸增長過快、降低銀行貸款過度集中於大企業和少數行業、減少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改革在“雙缺口”條件下形成的外資和外貿政策、抑製房地產投機需求等宏觀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逐一給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針對前一階段有輿論認為政府在宏觀調控中行政手段使用過頻🙍🏻♂️、對市場幹涉過多之說🙍🏼♀️🤸🏿♂️,林毅夫指出,就像現代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我國整體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一樣💂🏿♀️,現代經濟學中無論是新古典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都無法作為我國宏觀政策的主體依據。
按照新古典宏觀經濟理論🏃🏻➡️,針對投資增長過快🦇🈂️,有效的治理措施應該是提高利率🙍🏼,讓市場價格發揮更大的杠桿作用來取得平衡。
“新古典理論政策主張的前提是經濟基本均衡🪀,在這種相對均衡的前提下🪹,如果投資增長過快,會導致經濟過熱,提高貸款利率會增加投資成本👩🏻💻,投資就會減少,同時提高儲蓄利率會使消費減少💀,經濟隨之降溫👼🏻。可是🧙🏼,如果經濟存在結構失調,產能過剩嚴重,依靠利率來調節投資和消費的政策就會失靈,因為在發達國家當產能全面過剩時👋🏿,就會缺乏好的投資機會😐,降低貸款利率不見得能刺激投資🙍♂️;同時由於產能過剩,企業破產或開工不足,導致居民就業預期變壞,不管利率多低都會未雨綢繆🤶🏼,降低儲蓄利率也不見得會減少儲蓄👳🏻♂️、刺激消費。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理論就是在1930年出現經濟大蕭條👶🏻,供給全面大於需求的情況下產生的。按凱恩斯主義此時政府應該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才能使經濟恢復均衡。”
目前我國產能過剩凸顯🤲🏻,需要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以啟動國內需求,但是凱恩斯主義也不完全適用於我國🏄🏼。林毅夫指出,“和發達國家出現產能過剩時就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的情況不一樣◽️,即使我國產能全面過剩,大部分產業技術處在世界產業的中下端,產業技術升級的空間很大🍁,哪些項目可以賺錢,投資人很容易形成共識🙇🏻♂️,一哄而上,我國的金融又以大銀行為主,大銀行先天傾向於貸款給大項目,所以,即使在現有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過熱的投資輪番集中在少數幾個新行業🧑🏿🌾,如汽車、房地產、建材、能源等,等這些項目建成後又會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使原已存在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
據此,林毅夫建議,在擴大國內市場以啟動消費需求的同時,應該盡快采用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利率🤼♂️、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稅等必要的短期調控手段👨👨👦,中央政府還應加強產業政策、大力發展地區性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等長期措施,以長短結合的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
8月15日,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四天後,央行再次出手,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財政部、發改委和國家稅務總局也聯合發文從9月15日起調整了2500種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對於自己的建議與政府政策的吻合🙅🏼♀️,林毅夫笑談“英雄所見略同”🪬。他說,“這是因為我的理論來自於中國的現實🤚,而我國政府決策的一大特征是實事求是,問題是什麽🤦🏿♀️🚬,限製條件是什麽,能夠動員起來解決問題的資源是什麽。由於分析的是同一問題,分析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相同✳️,而方法也相似🐗。”其實👴🏿,自回國以來👫🧚🏽♂️,一直孜孜以求理論創新的林毅夫和他的研究團隊❄️,已逐漸受到高層領導的矚目,成為國家決策的高級“智庫”。
未名湖畔,意昂3体育朗潤園🐦⬛。綠樹掩映,竹影婆娑。清代親王府的古典優雅恰合林毅夫儒雅低調的品味。這裏就是林毅夫和他的摯友們研究現代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相結合的大本營———意昂3体育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糧食問題、電信改革🧛♀️、銀行改革、通貨膨脹、宏觀調控、新農村建設……幾乎所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中,都有這個中心發出的聲音。
9月8日,林毅夫從巴西回到國內,在意昂3体育上了兩天課後,11日下午飛赴浙江,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身份考察該省的非公經濟發展現狀🧉。
大學教授、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幾十個社會身份並沒有讓林毅夫忙得不可開交🏄🏻♂️。他從容沉著地處理好每一份工作👩🏽🏭🧑🏼🦰,他總是能從種種繁雜的社會事務中用他富有洞察力的眼神,找出能夠豐富他理論的東西來。
從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現象中去總結👭🏼👨🏿🎤、歸納🍰,提出新的理論,並升華為政策建議📏,這樣的理論才能推動我國的進步🐽,這樣的經濟政策也對現實才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林毅夫認為,這是中國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所應該負起的責任。
製度化的政治參與為現代化改革提供持續保障
林毅夫的名片很簡潔👎🏿,上面只介紹了他的三種身份,排第一位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在參加一些國際型會議時,林毅夫所持有的這張名片,用他自己的話說🫲🏿,給他“帶來了特殊的榮譽”。交換過名片後,經常會有人非常好奇地向他詢問一些類似的問題🔽。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組織?它的存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麽意義👨🏿🔧🆚?個人在這個組織裏能發揮什麽樣的作用?
每每在這個時候,林毅夫對轉型國家製度變遷的深刻理解就派上了用場。
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自從著名經濟學家傑弗瑞·薩克斯、胡永泰🏠、楊小凱合作的《經濟改革和憲政轉軌》(以下簡稱憲政)一文於2000年發表後,這個問題就如影隨形一樣,跟在中國經濟前進的每一步後面📩。近幾年,林毅夫在出席國內一些經濟研討會時,也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對此,林毅夫的回答是♐️,“中國應該有可能再維持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長”。
《憲政》的觀點認為,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容易👨🏼,但模仿發達國家的製度卻難🛸。落後國家傾向於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其製度🚣,雖然可以導致落後國家的經濟在短期內獲得快速增長😣,但會強化國家機會主義,給長期增長留下許多隱患,甚至使長期發展變為不可能🕉。因此《憲政》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等把發達國家的製度模仿好後,再去模仿技術發展經濟。
林毅夫認為,“就像經濟戰略的選擇不應千篇一律一樣✣🤾♂️,一個國家政治製度的演進同樣由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歷史文化所決定,不能照搬外國的理論和經驗,更不應該等到模仿好發達國家的政治體製後再來發展經濟🌼,而是應該一方面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方面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和需要不斷完善我國的政治體製。”
林毅夫指出𓀚,中國的轉型具有雙重性。一是體製的轉軌,即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二是結構的轉型,即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這兩種轉型的同時進行以及我國保持的社會主義政治體製,所涉及的大規模製度變化🐞,形成了經濟社會多個點面以不同起點不同速度同時轉向的難以想象的復雜運動。
在我國27年的漸進式改革中,這三者相互推進,彼此支撐。“改革的時機,步驟的把握,利弊的權衡,過程的調控以及成果的保持,都有賴於黨和政府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傳統的沒有自生能力的國有企業雖然還沒有改革到位,但是其預算約束已逐漸硬化起來。經濟轉型最明顯的收益👲🏿,就是我國城市化、社會開放度👨🏼🏭、民眾生活質量的水漲船高。”
林毅夫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國經濟轉型與憲政變革的關系。
“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是在計劃經濟走不通後🍅,由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主導的中國人民探索另一條走向現代化的路徑。而現代化本身就意味著社會所有主要領域產生持續變遷這一事實🪤,意味著它必然面臨接踵而至的社會問題👩🏽🔧,因而,現代化經常會因政治體系的能力和社會要求之間的脫節引發政治不穩定,最終對執政黨產生危機,比如合法性危機和參與危機。”
從1987年回國後就一直專註於中國經濟改革的林毅夫,一直努力於讓自己透過經濟現象更深層次地了解整個國家系統的運行軌跡🙇♂️。
“合法性是一個歷史變動的概念,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合法性的決定性基礎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從歷史的意識形態的角度分析,中國的國情與前蘇聯和東歐各國在政治傳統、共產黨革命的合法性、國際背景以及政治經濟發展狀況都不相同。從現實的有效性角度分析,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質上是以中國共產黨、政府為主導的一個製度變遷和製度創新的過程♖。這樣一種供給主導型製度變遷方式,具有縱向推進、增量改革、試點推廣、利用已有組織資源推進改革的特征,它在以較低的磨擦成本啟動市場化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林毅夫說🦣,政治參與擴大是政治現代化的標誌,一個國家的政治參與程度和水平高低👠,往往是衡量這個國家的民主程度和政治發展程度的最主要的標準之一。如果發展中國家在公民政治參與意識擴大的同時,不能相應地提高本身的製度化水平,社會公眾的政治參與要求很難或不可能通過合法渠道得以表達🏚,也很難在政治體系內部得到協調與整合時,就可能引起製度外的強行參與,進而引起政治的不穩定。中國所獨創的政治協商製度在這近30年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就是起到了很好的穩壓器作用。它以一種正式製度安排的形式有效整合各種相關的社會力量,容納眾多社會成員直接參與政治🚺🤳。“今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表達了執政黨要持續推進公眾有序參與政治的決心👎🏿。”
就個體而言,連續四屆近20年的政協委員生涯,提交過上百篇提案和發言🦎,讓林毅夫在親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不斷與時俱進的同時,更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政協委員的價值所在。
今年的3月3日,在出席全國政協大會的開幕儀式前,林毅夫在臺階上被記者們團團圍住💯,僅進入人民大會堂100多米的路程💆♂️,就走了半個多小時,成為當天亮麗的一景。
早在1999年的全國政協大會上🏃🏻,林毅夫就提出了“新農村運動”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建議發起一場以實現農村自來水化、電氣化、道路網絡化為核心的新農村運動,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啟動農村市場。林毅夫認為“這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和一石數鳥的效果,既可以刺激國內消費需求👦🏻,消化過剩生產能力,又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和他們的生活質量。”
現在,這個構想進入了國策。林毅夫通過政協組織提出的其他建議🎴👱♂️,也在更廣泛的領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國家,這是我這些年來無論是做學術研究還是提政策建議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林毅夫表示,樂觀不是漠視問題,正因為這個社會要繼續前進,它才會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就是有這些問題和挑戰,我們的存在才更有意義。”
編輯:商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