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0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人民網8月30日
劉慶柱近影
門開了個小縫🍦。門中間探出一張漂亮的小臉蛋,大大的眼睛,腦袋後面梳了一條小辮。
“這是我的小孫女,叫甜甜。”劉慶柱先生微笑著把門打開🤸🏿♂️:1米7多些的身板,腰挺直🍊👩🏿🎓;面色紅潤,銀灰色的頭發,鼻梁上架一副樹脂眼鏡。
農場磨練學習意誌
劉老的客廳並不寬敞。白色的墻壁👨🏼🦰,地面鋪的是乳白色防滑瓷磚。除電視櫃旁一只偌大的花瓶之外,幾件簡單的家具👩❤️👩,幹凈、淡雅。
“家裏別的沒有🦦,就是書多👩🏼✈️🏂🏼。 ”他指了指書房說🧑🏿🚀。書房的面積不比客廳小🀄️。一張辦公桌之外,就是放滿了書的櫃子。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書桌上擺放著的全是英語刊物。“我的第一外語是俄語。”劉老笑言:“我的英語是自學的👮🏽♀️🗒,而且還是下鄉期間自學的→👨🏽🍼。”
1968年他離開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被分配到南泥灣的部隊農場勞動鍛煉,這一呆就是整整兩年👨🎤。“那時候,已經覺察到英語的重要性了,但當時沒有書。”劉老談起這段經歷很興奮⬛️:“況且白天都幹活,晚上睡大通鋪🧑🏫,統一熄燈🚰,也沒有時間看。”不久他被調到炊事班做了副班長🚵🏼😘,這下可有了自己支配的時間了,“我就可以看書了”。別人下地的時候,他就對著英文詞典看英文版的《毛澤東選集》👮。
“一邊學英語,一邊研究各種文選。”
劉老邊說邊掐著指頭數了起來:那兩年裏🧡,他一共讀完了《毛澤東選集》(1-4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選》以及列寧👦、斯大林的重要著作。那段經歷,不但磨練了他的學習意誌,也擴充了他的“知識面”。“《馬克思恩格斯文選》裏討論的問題🙍🏼,比如希臘、羅馬,都是很經典的東西。還有《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探討國家社會的起源和發展問題,就是根據默爾頓的古代詞匯演變來的🧧,因為考古學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考古界的“夫妻店”
劉慶柱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唯一的學部委員。他先後參加並主持了秦都鹹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秦漢櫟陽城遺址🛕、西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是當今中國考古學界從事古代都城與帝陵田野考古發掘與研究的著名考古學家。
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劉老認為,下鄉那段經歷他的最大收獲是,娶了他的妻子李毓芳。“她是我的大學同班同學👉🏿🐷,1968年我們一起到陜西省軍區解放軍農場勞動鍛煉,1970年我們結婚了👨🏼🏫。”劉老面帶幾分得意👳🏽♀️:“當時我們班上只有兩個女生。”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做考古研究,至今幾十年來👏🏿,他們幾乎總是在同一片田野裏考古發掘,在一起整理發掘資料🧜🏿♀️、編寫報告,共同承擔重要考古研究課題。10年前,他們就已經出版了兩部考古發掘報告🐟,現在又有一部考古發掘報告即將出版,這在考古界是很少見的📅☂️。為了田野考古的需要👨🏽🔬,他們早就只要了一個孩子🦯,而且是一個女兒。
“這幾年被炒得熱熱鬧鬧的阿房宮遺址的考古,就是李毓芳主持的🍆。”他說🎩。“業內的朋友都管我倆叫考古界的‘夫妻店’🧜🏼。”說到這裏🩻,劉老爽朗的笑聲響起😷🍅,他把這種快樂也傳遞給了他周圍的人。
朝著目標努力去做
1972年,劉慶柱踏上考古研究這條路時才29歲。“我感覺自己一輩子都在給自己加碼。”劉老說:“年輕的時候,老給自己定任務。比如開展什麽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要寫什麽內容的論文,要完成什麽樣的專著等❣️,這幾天寫什麽,過幾天又要做什麽科研、完成什麽樣的科研任務等等。”“不論什麽時候💪🏽,你都必須知道自己要幹什麽☸️,隨時都要給自己定好目標。”“不過,每次定得老高,幾乎都實現不了。”他笑著說。
“現在還是一樣↔️,還是堅持給自己加碼🫄🏽。”他拿出一本精美的筆記本,打開有一張日程表。上面記載著每個月要完成的文章題目🤵🏽。“這些內容🐧,有的是別人讓我做的序👩🏻⚕️,有的是準備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的講演稿🏂🏿,還有雜誌、出版社的約稿👨🎨。答應了人家,我就‘負債’累累了。剩下的,就是我自己想寫的。”他笑言:“每個月的量都很大🍺。要是寫不完,就推到下個月去了。”
“有些時候,即使知道很難完成,我們也得向著完成的方向努力去做,盡最大的力量做好。”下樓前,劉老說的還是這句話👨🏼💻。
劉慶柱小傳
劉慶柱,1943年生於天津市。1967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主要專著和論文集有🐃:《西漢十一陵》、《長安春秋》、《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漢長安城考古發現與研究》、《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漢長安城》、《漢長安城骨簽書法》等。其中《漢長安城未央宮》👌🏼、《漢杜陵陵園遺址》分別榮獲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夏鼐考古學獎🎦💆🏿♀️。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