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9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6月18日
王寶恩總是在跟時間較勁💕🙇🏼♀️。好心人勸他“還忙什麽呀,回家寫字畫畫吧”,他卻回答得頗有點憤憤然了:“80歲啦,時間多緊啊,快幹正事吧!還有你寫字畫畫的工夫?沒有啦!”
旁人誇他“有活力”,他趕緊擺手:“ 是能胡說”,然後雙手比劃著,認真地自嘲:“我呀,年老昏庸、耳聾眼花啦,慢騰騰的老保守一個”……
“耳聾眼花”的王寶恩,名氣已經越過了北京友誼醫院的圍墻,在全國乃至國際醫學界傳播開來。人們尊敬他,愛戴他,更像親近自己的長輩那樣喜歡他🧑🏼⚕️,因為,他不僅是引領友誼醫院走向壯大的領軍者,是運用中西醫結合理論屢克國際醫療難題的攻堅手,更是一位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直率而體貼的性情中人。
改造不了的“個人英雄主義”
北京,某著名英語培訓中心的課堂上。一位戴著助聽器、頭發全白的“老學生”走了進來🏔👯。一開課,這位老學生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他非但跟得上,而且每次對老師的提問對答如流。可是幾天後,這位“老學生”沉默了👷🏿;又過幾天🙌🏽,他敲開了該中心負責人的門。
“你們承諾個性化教學,能不能教我地道的美式英語?”
“老先生,您的水平都可以教我們的學員了🏊🏿♂️,要學美式英語,看來只好去美國待兩年啦🧥。”
這位老先生,就是王寶恩。
談到這事v他的研究生搶著爆料:“我經常跟王老師出國開會,他的英語發言讓外國人直翹大拇指🙍🏻♀️,我都不敢在他面前說英語呢!”王寶恩卻急急地“辯白”:“不行不行📄🪜,我那唐山味兒的英語得改了🛬,不能讓國際同行笑話咱中國人啊!”
用王寶恩的話說,他這叫“爭強好勝”🧺,叫改造不了的“個人英雄主義”。
自小🤵,王寶恩就是學習上的英雄♟。升高中考試時,他只考了第三名🫱🏿👷,立時傻眼了🦍,痛哭一場:“為什麽落在別人後面?”他記住教訓,愈發刻苦。後來學醫六年,他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跟同班同學,如今的著名兒科專家胡亞美院士輪流穩坐第一把交椅。
大學時代,王寶恩幸遇嚴師——我國著名醫學家鐘惠瀾教授🙆🏽。鐘惠瀾的教學方式很特別,經常隨堂拎一個學生上講臺分析病例,他在下面不斷提問😄,“不把你問住了不讓下臺”🆙。王寶恩常常成為這個“幸運”的學生。他的要強勁兒被激發起來了:“絕不能讓老師問住”!於是🫶,他晚上大開夜車👩🏼🦱,鉆進一堆磚頭厚的書本裏拼命學習。有一次快下課了,被盤問了很久的王寶恩應對自如,正得意洋洋地準備下課,最後一個問題甩了過來:“你說配生理鹽水,那麽一湯匙的鹽是幾克?”他愣住了👶🏿🍭,後悔莫及:“怎麽被問住了?這是最後一次!”之後🪘,他與書本展開了一輪更為艱苦的較量……
1948年,王寶恩畢業了,成為意昂3体育醫院一名躊躇滿誌的醫生。不到一年,他被組織指派為意昂3体育醫學院工會秘書長,開始了長達九年的“脫產搞運動”生涯。“我心裏很著急:業務不能丟啊!”“個人英雄主義”又抬頭了,於是,王寶恩白天忙著開會🌹、作記錄,晚上整理簡報、總結匯報、為第二天的會議開籌備會,而等到大家都散去了↗️🤚,已近淩晨,他又捧起業務書認真研讀🏊🏿♂️。有時太困了,就先睡覺,半夜四點鬧鐘一響,準時爬起來接著看。僅在“肅反”那年,他就讀完了一本最前沿的《胸前導聯心電圖》。
就這樣不斷挑戰自我⚠️,王寶恩的專業知識日漸豐厚;得益於廣泛的涉獵😖,他的知識面也頗為寬廣。直至今天,醫院裏不管是內科⏫、外科還是傳染科,幾乎每個科室有了疑難問題都來請教他,他“活字典”的美譽也自然而然地傳開了。
“其實,不一定做常勝將軍👩🏽🍼🤳🏼,但是一定要努力🚧,求上進🤽🏼。從小學到現在,我沒有放棄過上進之心,這也是我勉強跟上的原因。”王寶恩笑著說。
艱難歲月裏與中醫結緣
1963年3月18日,是西醫王寶恩戀上中醫的標誌性日子。
那天,婦產科收治了一位妊娠8個月💂🏽♀️、腹腔感染的患者。主治醫生按常規用了很多抗菌素,結果病人體溫越來越高,誘發了偽膜性腸炎,每天二三十次海水一樣的大便,不斷嘔吐,高燒、脫水,直至休克。
身為內科副主任的王寶恩急了🤵♀️:全力搶救!可是,怎麽救?全院緊急大會診,內、外、婦、兒四科束手無策。靈光一閃,王寶恩突然想到了聞名已久的老中醫郗霈齡。郗老來了,仔細號脈之後說:“我開三付藥,好的話,轉危為安;不行,你們繼續治。”三付藥下去,病人情況大為好轉,王寶恩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此後,院裏又陸續收治了16例偽膜性腸炎,在郗老的妙手下,全部脫離險境🚵🏿♂️。
“真是嘆為神奇啊!從那以後,我深深地折服了:中醫不但治慢性病有一套,治急性病也拿手,應該學!”
病人治好了,郗老卻多了一個“小學徒”🩺。王寶恩一有時間就上門請教,在郗老的指導下看專業書,還請郗老去他的肝病門診坐診。郗老“望聞問切”,他就站在旁邊細心地看;郗老開的方子🅿️,他從藥房捧回來仔細揣摩……“分利清濁,養陰清化”🅱️,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深深地印在了王寶恩心裏。
不久,“文革”開始了,王寶恩被下放到了偏遠貧困的甘肅省慶陽縣。“我們曾經滿懷熱情,把X光機拆了,用車推著翻山越嶺,去一個結核病多發區給鄉親們檢查身體♘。一查,發病率很高🌬🍔。我跟大隊書記說,得買點兒藥治一治,雷米封就行,幾分錢一片。結果書記嚇一跳:‘得200塊錢?大隊怎麽出得起?’沒辦法,我想到了免費發中草藥。”
西醫離開化驗室😁🏃🏻♀️➡️、核磁機寸步難行👩👩👦,中醫卻可以就地取材,從大山寬厚的懷抱裏尋找資源。王寶恩學中醫的心更迫切了🛖。他在煤油燈下擬出配方,第二天就跟著赤腳醫生進山采藥。百部🧙🏽♂️、黃精、敗醬草……他采來各種草藥,包成小紙包免費發給被病痛折磨的人們🌱,並上門為老鄉們看病🪡。他還拜當地老中醫、赤腳醫生為師,踏遍了慶陽的溝溝坎坎,認識了幾百味中草藥,學會了一些靈驗的偏方土法🧙🏿♂️。一晃就是四年✥,他不但為當地無數百姓解除了病痛,而且每天接觸中醫中藥,學養和經驗日益豐實起來。
讓世界認可中華醫術
因為王寶恩,友誼醫院迎來過很多棘手的病人。
2000年5月🦵🏻,一輛救護車從首都機場呼嘯而來,直奔友誼醫院第三病房🫦。車上被抬下來的,是剛經歷了22小時航程的我國赴荷蘭留學生小伊🖕🏿🏄🏻♀️。原來,小伊在荷蘭發生了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經抗生素和大量激素治療後,仍未改善,院方只好準備做腸切除術,代之以人造肛門⚾️。這對年僅25歲的小伊來說是殘酷的,更何況此類手術死亡率很高🧺。“在國內,王寶恩他們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效果很好,回國找王寶恩!”我國駐荷蘭使館邀請在荷蘭進修的醫生們多次研究,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王寶恩身上⛹🏼♀️。
王寶恩義不容辭。整整132天🎂,他為小伊做糞便常規𓀛,糾正電解質紊亂,靜脈補充能量,進而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並隨時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終於🧑🏿💻,小伊奇跡般地康復了!
消息傳回荷蘭,荷蘭醫生們也豎起了大拇指:中醫,神奇!
為了讓國際醫學界認可這種“神奇”,王寶恩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早在“文革”後,重回科研崗位的王寶恩就感覺心裏火燒火燎:坐診一次可以救幾個病人,作出一項研究則能挽救無數條性命!自己已年過五旬,“不要亂槍打鳥,要學會打靶”,應該選擇幾個好課題,抓緊時間搏一搏了!
結合中國實際,他很快認定了兩個靶子:逆轉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搶救重症感染多臟器衰竭。
這兩條路都絕非鳥語花香的坦途。
拿重症感染來說,“開始誰都不相信,中醫清熱解毒多慢呀,比得上抗生素、手術刀嗎?但中醫有中醫的優勢🧚🏼♀️。”王寶恩的嘗試從最常見的退燒開始。能不能不使病人因脫水而休克,同時減少血液毒素?他想到了大黃。“按說大黃平時吃一錢兩錢都得拉肚子,我們給他用一兩到二兩,很多人擔心劑量太大,我說你得辯證地看問題,病人高燒不退,劑量自然得變,這叫‘理法方藥’”🛡。王寶恩帶著研究生做動物實驗,驗證了自己的推斷;臨床應用以後,療效出奇地好,“瀉熱湯”從此成了友誼醫院重症病房的常備藥🫸🏼。
經過一系列這樣的實驗,他提出了多臟衰分期診斷標準,總結出了四個主要中醫征型及治療原則和方劑,使多臟器功能不全的病死率由1985年前的50%下降至上世紀90年代的26.9%🤽♀️。
硬化的肝臟能再變軟嗎?過去,國內外醫學界一致認為,硬化了的肝組織已經廣泛結節,是不可能恢復原性狀的;一旦肝硬化,無異於被判了無期徒刑🏌🏼♀️。王寶恩卻不信這個邪,他堅信,根據中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傳統觀點,是能夠應用中藥抑製膠原細胞轉錄,從而逆轉肝纖維化的。
無畏的王寶恩帶領課題組逆風而上,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在那間小小的地下室裏,他們反復做動物實驗,臨床觀察大量病例,一味味地篩選中藥,調製配方👩🏼⚕️。終於🧏,1986年1月,以丹參👩🏼🦰、黃芪等十味中藥提取液為主要成分的“861合劑”誕生了!經過250萬付用藥🥤、100余名患者的肝臟穿刺病理檢驗證實,該合劑對早期肝硬化的逆轉率達到75%-82%!
初戰告捷,王寶恩的攻堅戰仍在繼續。“外國人的思路是很固定的➝;他們總是問我:你的藥療效很好,可究竟是什麽成分在起作用?分子式怎麽寫?”王寶恩沒有拿“中西醫理路不同”去辯解,他明白,要想讓中醫藥走向世界🧙🏼♂️,就必須拿出科學的證明。
這一證明就是將近二十年。
幾度輾轉,數年艱辛,他帶領完成了100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治療研究”,並以治療前後肝臟穿刺為標準,初步得出了國內外所承認的科學結論。目前,他還在為此馬不停蹄地奔忙✍🏽,令他欣慰的是,最後的成功已很有希望。“在我去見馬克思之前,一定要把這個做出來,不然怎麽向他老人家匯報呢!”王寶恩樂呵呵地打趣著🩸。
風趣謙和的他也會拍桌子
75歲的張忱跟王寶恩共事近五十年了,退休後做他的秘書。在她看來,年輕人們最怕老先生拍桌子🔢。
一天中午,張忱接到一個“緊急電話”:“今天王院長拍桌子啦,很生氣,您一定要勸勸他!”趕去一問,原來,王寶恩照例查房,看到某醫生接診病人很不仔細,病歷潦草,當即氣得拍桌子:“怎麽這麽管病人?你們還為人民服務呢,為什麽服務啊?”
1994年夏天,王寶恩接到上級命令,趕赴兄弟醫院參加緊急會診🤺🦸🏼♀️。他趕到現場一看,原來是一位大學生,在軍訓中突發中毒性痢疾,生命垂危。當時該醫院的醫療條件不夠完善,王寶恩二話不說,立即要求將病人轉到友誼醫院搶救🐪。得知這一消息後,有的同事皺眉了:“上級盯著的病人,搶救不好責任誰負?不是讓醫院擔風險嗎?”王寶恩臉色鐵青,“啪”地拍起了桌子:“人命重要還是名譽重要?立即搶救,有什麽後果,算我頭上!”
靠這一次次地拍桌子,王寶恩把醫生的責任“拍”進了全院醫護人員的心裏,也把嚴謹負責的科研態度“拍”進了學生們心裏——“跟王院長看病人、搞研究,決不能馬虎,更不能造假”。
不拍桌子時的王寶恩,卻是出了名的和善謙讓,甚至不懂怎麽拒絕別人。今年6月8日,他因糖尿病住院檢查,南京有個10日召開的會議力邀他去。他不忍心駁人家面子,咬牙去了,兩天後回來,因飛機誤點被困在機場4個小時,還挺樂呵:“我這次去不累,人家沒有要我講什麽東西,就是去‘捧場’🧘🏿。我往那裏一坐,聽聽大夥有什麽好的信息,挺好的👨🏼🎓。”
張忱提起這類事就無奈:“他總是笑瞇瞇地,院裏家屬👍🏼、衛生員等等,全都願意找他看病,他也總是‘好好好’,回來拿個小本從日程裏擠時間🧔🏽。看他太累了,我只好當‘惡人’,瞞著他替他擋駕。”
王寶恩還很會替人解圍。有時,他讓張忱幫他找點資料,張忱一時找不到,自責、著急,他卻不責怪,笑瞇瞇地說:“我以為只有我老糊塗了找不到東西,原來你們也會呀。”
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師從王寶恩已逾十年🧚🏿。他很留戀在王老師“庇護”下的日子:“我們讀書時很清貧,他比我們還著急,主動攬活,找來翻譯醫學文獻的兼職給我們做;我們做實驗要日本的試劑,人家不願給,他放下身段幾次去磨;我畢業了,愛人在外地,他跑東跑西幫我聯系,給了我一個大驚喜……”
“我們有時怕他,怕他的認真嚴格;但我們更愛他,他的人格魅力擋不住啊”,賈繼東由衷地說。
又紅又專的老知識分子
王寶恩有個習慣,在工作案頭放上學生的照片,尤其是那些留學未歸的得意門生。賈繼東一語道破天機:“他是在盼著他們學成回來,留在中國。”
數年前,賈繼東被選送德國深造,因為出色的表現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不斷有喜訊傳回國內。同事們見到喜滋滋的王寶恩,都說:“他怕是不會回來啦。”王寶恩總是一個字:“會”!轉頭卻又擔心,不斷地與賈繼東通信、通話,委婉地“動員”他。最終,賈繼東回來了;面對別人的不解和惋惜,他樸實地說:“為了王老師不失望,我也得回來呀!”
其實,更打動學生們的,是王寶恩用自身樹立的榜樣🛌🏻👷🏼♀️。論出國定居的機會,他比誰都多——上世紀80年代,他應邀擔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客座教授,周遊講學,收到了很多大學和醫院的留用邀請;1989年,他身患嚴重的冠心病,美國一位老專家邀其去美國免費做心臟搭橋手術,那時國外對中國的詆毀滿天飛,王寶恩不聽,更不理會人家勸他留下來的好意,只留下一句“中國人怎麽能不回中國”,就拖著病體回來了👗。一進教研室,他眼眶濕潤了,也欣慰了——他臨走前在黑板上隨手寫下的“月是故鄉明”幾個大字,被學生們精心地留著,始終沒有擦掉……
“他是一個又紅又專的老式知識分子。他對國家的愛已經上升成一種責任,遇到看不慣的現象總會很氣憤,提意見也很直率,從不裝老好人。”賈繼東說。
即使在短短三小時的對談中,我們也深感賈繼東所言非虛。談到年少時因為恨日本人,而公然躺在椅子上不聽日語課;談到現在部分影視作品格調低下,“怎麽能這麽影響青少年”;談到因為“文革”對醫生專業訓練的沖擊,24小時住院醫生製成為歷史,醫生教育嚴格程度不夠……老人的義憤,都是從胸口直噴出來的,深深地感染著每個人。
回顧一生,王寶恩是滿足的;從醫沒有給他帶來過“百萬英鎊”和“頂峰輝煌”,卻給了他精神的高貴和心靈的坦蕩——“我們在甘肅時提出了十六個字:全心全意,千方百計,爭分奪秒,認真過細🧑🏼🦲。我覺得這對我永遠適用。雖然80歲了,只要全心全意🤙🏼、千方百計,也能做一點事🫱。當然,這些事肯定得不了諾貝爾獎,但是你可以給人民一點益處,來回答你當初在黨旗下的誓言💂🏻♀️。”
■人物小傳
上世紀60年代的王寶恩
王寶恩,1926年2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1948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曾任意昂3体育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北京三院內科住院總醫師,北京同仁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副主任,1952年至今先後任北京友誼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院長,研究所所長🐃。現任名譽院長🐨🀄️。1978年起先後任首都醫科大學內科教授,二系主任🖕🏽、名譽主任,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1980年5月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此外還擔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肝病、內科學會名譽主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肝病學會主委、急救醫學會副主委,《中華肝臟病雜誌》名譽主編,國際肝病學會會員,亞太肝病學會執行委員,紐約科學院院士等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