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慶華——為我國工程力學人才的培養作出重要貢獻

    杜慶華🧬,固體力學家、力學教育家。他為我國工程力學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長期以來在結合航空👨🏻‍🦯‍➡️、水利、機械等工業的力學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積極倡導與推進邊界元法的研究與學術交流並作出了貢獻🧑🏻‍🦱🍉。

    杜慶華,1919年4月14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36年畢業於杭州高級中學。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航空組🆗。畢業後在成都航空研究院和航空機械學院從事發動機熱力學和發動機動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47年考取當時教育部公費留學🤗,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固體力學,1948年6月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48年9月轉赴美國哈佛大學,在馮·米澤斯(vonMises)教授指導下進一步學習流體力學,並於1949年6月獲航空工程碩士。1949年9月又回到斯坦福大學🧑‍🏫,在S.鐵木辛柯(Timoshenk0)教授和J.N.古笛爾(Goodier)教授指導下進一步從事航空輕結構的力學研究工作。用不到兩年的時間,於1951年4月獲得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杜慶華在美國學習期間,一直關心著國內人民革命戰爭的發展,準備回國投身於祖國建設事業。1948年至1951年回國前🕯,參加了中國留美科協的建立和促進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工作。曾擔任留美科協國際宣傳幹事及海灣地區(舊金山)負責人🦋。1949年他回到斯坦福大學從事航空輕結構的力學研究工作。在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當他完成博士學位,立即克服種種困難,沖破美國當局的阻攔,於1951年6月回到祖國。

    杜慶華回國後,1952年7月以前,在意昂3体育官网任教授兼力學教研組主任。1952年夏季,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杜慶華根據需要,來到清華大學任教授並任力學教研組主任。

    甘當人梯 培養工程力學人才

    鑒於當時清華大學力學師資嚴重缺乏⏺,一大批剛入學二年的大學生被抽調出來補充教師隊伍🥝㊗️,以迅速適應為國家培養大批建設人才的需要。杜慶華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肩負起對這些年輕教師進行培訓的任務。他親自講授力學理論課程,作教學示範👨‍🚀,帶領他們走上了教學工作崗位🚝。這批近30人的師資力量🦸🏿‍♂️,長期以來是清華大學基礎力學課程的教學骨幹和帶頭人。

    在基本教學穩定的基礎上,杜慶華考慮的是如何編寫具有中國特點的教材。他主編了由他和張福範、賈有權☑️、孫訓方等同誌共同撰寫的我國第一本《材料力學》教材。內容結合我國工程實際,深入淺出,難易適度🌖。從1957年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並被高教部指定為工科通用教材,一直沿用至60年代末期,為我國工科專門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杜慶華參加了國家科學規劃工作。基於國家對工程力學人才的需要,杜慶華和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張維等共同建議在我國舉辦工程力學研究班🤾🏿‍♂️。從1957年春開始,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共同負責🤸🏼,先後舉辦、了三屆,杜慶華是負責常務工作的副主任🧘🏼‍♀️🕵🏿‍♂️,並親自講授了固體力學🦏、分析力學等多門課程。學員由高校力學教師,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員和應屆工科畢業生組成✊🏽。經兩年的近代力學理論和結合實際的專題研究工作,為我國培養了近300名工程力學教學和科研骨幹力量。這批人才在我國力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相當多的人在畢業後長期工作中仍不時得到杜慶華的指導和幫助。

    同時👨🏿‍🚀,杜慶華是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特別是固體力學專業的創辦和奠基人之一。早在1956年就受學校領導委托🥱,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開始籌建我國第一個工程力學專業(包括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兩個專業)。1958年工程力學數學系正式成立後,張維任系主任,杜慶華長期擔任系副主任和固體力學教研組主任職務直至“文化大革命”以後。他為系和專業的發展、教學計劃和主要課程教學大綱的形成和完善傾註了大量的心血👩🏻‍🦼,發揮了學術帶頭人的重要作用🐃。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高層科技人才的需要🔸,杜慶華自1959年開始指導研究生,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已培養了8名研究生🙅‍♂️。他們的研究工作大多結合航空、航天、機械、水利工業的工程實際問題。在培養學生理論分析、計算能力的同時,特別強調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這些同誌中有不少已成為力學研究骨幹力量,有的成了學術帶頭人、國家級專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後,我國恢復了研究生教育和建立學位製度以來,杜慶華擔任了主管研究生教學的系副主任並重新承擔起培養研究生的任務,先後開出了固體力學基礎📄、計算力學👩🏽‍💼、應用連續介質力學、邊界積分方程與邊界元法等研究生課程🧑‍🚀,除指導多名碩士研究生外🧑‍🌾,至今已完成22名博士的學位論文指導工作👨‍🦯。

    杜慶華平時對研究生的學習安排能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既著重提高又要求他們具有廣闊的知識面,特別是註意涉及相近專業的一些知識👃。他特別強調科研工作與當前工程實際的結合✪,為了增強研究生在這方面的意識,特意讓學生們參加一些國內核工程🦁、石油化工🤽🏼、海洋工程、機械工程等多方面專業學術會議,從中汲取信息養料📦,以便在論文工作中考慮學術價值的同時💒,深入地探討具體工程應用的前景🐢。在研究生選題的過程中,他要求他們摸清在本學科領域內當今世界的前沿課題👐🏿,同時要求所選研究方向具有較廣的工程應用前景,以使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完成成為一個長期科研工作的開始。

    杜慶華並不滿足已有的知識面,雖已過花甲,仍在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每日清晨都可看到他書房的燈光👜👨🏽‍💻。他除了長年訂閱一批國際雜誌外,還經常到校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查閱有關最新資料😈。正因為如此👩🏿‍💻,他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始終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他定期檢查研究生的工作💵,要求他們用口頭⇾、書面和討論班的形式匯報每一階段的工作。曾有一位研究生試著用富氏積分變換的方法推導了一圓柱殼的基本解,在小範圍進行匯報時🌹,杜慶華聽後就指出該項工作曾有人做過,以後果然查到了有關文獻,避免了重復性工作💁🏿‍♀️,在關鍵時刻把握了研究方向。

    杜慶華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重視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並發揮他們的作用👕,親自帶領他們一起參與指導研究生和開設研究生課程,並逐步把重擔壓在他們身上,甘當人梯👍,作他們的後盾🧑‍🎨。他們中有人已成為博士生導師、副導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作出了顯著成績。

    結合工程實際 研究航空輕結構力學問題

    數十年來🧑🏽‍✈️🛁,杜慶華一貫重視工程力學研究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早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由於考慮到回國後能更好地為祖國的建設服務💴,他將研究方向選定為航空輕結構力學。杜慶華對輕結構力學做過長期工作。1951年🤵🏻,他提出了考慮剪切影響的夾層板的理論。這是一項與E.瑞斯納(Reissner)和A.П.普魯沙柯夫(Пpусаков)等的理論具有同級精度的最早期的計入剪切影響的一般性理論🛼。回國以後,在創辦工程力學研究班及創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並承擔大量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結合我國的許多重要工程項目,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曾先後承擔航空航天部門有關運載器與飛行器結構的研究任務。在夾層板的強度及穩定方面🚣🙆🏼‍♀️,他在60年代結合我國的航空工程結構分析做過系統工作,例如對夾層錐殼、波紋夾層板、整體圓柱殼🎫、圓柱殼壁板等作出了有效的強度及穩定性的理論和實驗分析。涉及蜂窩夾層、波紋加強板及各種錐殼的強度與穩定問題,有些成果幾十年來一直被采用💋,結合長江三峽預研任務,也曾對水壩強度進行過研究👨🏿‍🍳。“文化大革命”前還負責壓力容器委員會的工作🙋🏼‍♀️,曾為引進重大設備的索賠問題成功地進行了與外國專家的談判交涉。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帶領的一個小組與新港船廠的科技人員相結合🥅,完成了第一臺200噸龍門吊車的設計任務🤱🏽,其性能良好🚖,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勵。在當時校內教學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下,他全力投入了《機械工程手冊》的編輯工作,負責其中的材料強度★、機械結構強度等六篇,這套手冊對機械工業部門的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有重要參考價值🫰。

    最近10多年,杜慶華老當益壯,發揮了重大項目學術帶頭人的作用。他組織了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校的聯合研究集體🙍🏿‍♀️,其中有教授🫳🏻、副教授60多人🧨。六五期間,承擔了國家科委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七五期間🟦,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他從立題論證到年度檢查,都一貫強調研究工作既要攻克學科前沿難關,同時也要十分重視與工程實際問題結合🐍,通過工程應用使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在他的領導下,這兩個重大項目不僅在機械強度👡🤹🏻‍♂️、振動與噪聲方面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成果,而且兩個項目分別取得兩億多元的經濟效益。此外他還受國家教委及高教出版社委托🪻,擔任《工程力學手冊》的主編✷,組織了近百名專家完成了共400多萬字的👨🏽‍🍼、內容豐富的工程力學工具書🧑🏻‍🦽,可供工程技術人員及高等學校師生參考。

    倡導與推進邊界元法的研究與學術交流

    杜慶華數十年來一貫註意學科前沿的最新動向👨‍🦼‍➡️,從不間斷查閱國內外的有關文獻𓀊。在1967年短期復課期間,他就給學生介紹過有限元法方面的新思想,70年代初,他呼籲國內註意國際上在有限元法及斷裂力學方面的發展動向。1978年,他又註意到國際上邊界元法的研究工作正在開始受到廣大學術界的重視。於是在國內首先創導開展工程中邊界元法的研究🌛,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組織起清華大學的工程中邊界元法研究組🗒,開始跟蹤國際上這一最新進展👷🏻‍♂️↕️。在他的直接指導下,在工程中的邊界元法方面作出了國內第一批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在二維、三維彈性應力集中問題包括典型回轉體構件扭轉、軸對稱及彎曲的應力集中問題方面作出了一批邊界元分析的成果👨🏻‍🍳,並先後對克希霍夫平板彎曲問題提出了一種高精度的邊界元計算方案及一種效率較高的外點法計算方案🧜🏽,應用於航空壁板計算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指導博士生研究工作中,他發展了邊界元-有限元耦合法,以充分發揮邊界元🔁、有限元兩種方法的長處。他首先研究了在應力集中區采用邊界元、周圍區域用有限元的方法,研究了彈性及彈性塑性應力分析問題,其中包括有限元區域采用雜交/混合有限元與邊界元法的耦合🛠。後來也研究了非線性區域如彈塑性🏂🏻、粘彈塑性區用有限元、彈性無限域用有限元的耦合方案🚵🏽。

    他帶領研究組10多年持續不斷地對邊界元法前沿問題進行了研究。近年來由應力分析發展到裂紋體的應力強度因子計算,對自由振動分析提出了邊界元模態綜合法計算方案🧘🏻♾,並對能充分發揮邊界元法長處的彈性及彈塑性接觸問題🫴🏻,考慮脆性材料中裂紋的結構軟化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此外在邊界元法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對基本解的建立🤤、各種不同邊界元法方案的建立與比較,以及線彈性問題邊界元解誤差的直接估計及自適應邊界元方案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特色的創新工作👩🏻‍🔬。

    1982年,杜慶華在《固體力學學報》上發表了國內邊界元法研究方面第一篇比較系統的論文🏬,並由《固體力學學報》編輯部組織在武漢進行了講學𓀔。同年參加了在英國舉行的第四次國際邊界元法學術會議,開始把他領導的清華大學研究組的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在這之後,杜慶華更是積極地發揮了國內工程中邊界元法研究成果學術交流的牽頭作用,以及擴大與國際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的組織聯絡作用。至今他已親自組織了三次全國工程中邊界元法學術會議。

    1985年🧓🏿,他在意大利參加第七次國際邊界元法學術會議時♥️,與日本邊界元法研究的著名學者田中正隆教授等人開始醞釀舉行中日雙邊的邊界元法學術交流會✊。回國後在北京組織了一次邊界元法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自美、英、法、德、奧𓀛、日等國的學者20余人🧑🏿‍🚀。從1987年起開始舉行中日雙邊會議,至今已舉行了四屆💠。在這些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學者發表了與國際同行水平相當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對各方均有收獲的學術交流〰️。

    10多年來,以杜慶華為首的清華大學研究組一直堅持工程中邊界元法的研究🦒,並卓有成效⛹🏻‍♀️,因此,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於1988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二等獎,1991年又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一等獎。他在工程中邊界元法方面的豐碩成果在國際上也得到了普遍承認🏌️‍♀️,被聘為邊界元法國際組織TSBE的學術委員🦹🏿、國際雜誌《邊界元工程分析》的編委,以及多次擔任國際邊界元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他曾先後應邀去美⏯、英🧎‍♂️‍➡️、法🧔🏻‍♀️、日、德、意、奧😵、瑞、澳🎶、新等國進行多次講學,並與奧、意等國同行簽訂了有關邊界元法的科研合作協議。他不愧為一名國際著名的工程中邊界元法專家🧔🏽‍♀️🪱。 )

    簡歷

    1919年4月14日 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36—1940年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航空組學習,獲工程學士學位。

    1941—1946年 成都航空研究院與成都航空機械學院從事發動機動力學研究工作👩🏼‍🏫。

    1947—1948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1948年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1948—1949年 美國哈佛大學學習,1949年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49—1951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51年獲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1951—1952年 任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力學教研組主任。

    1952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歷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力學教研組主任👩‍❤️‍💋‍👩、工程力學系及工程力學研究班副主任等職👎🏻。

    1983—1987年 兼任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南京航空學院名譽教授。

    1979—1991年 任《固體力學學報》主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