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2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青年時訊6月1日
和絕大多數選擇建築專業的設計師一樣⛹🏽♀️,王昀從小也喜歡畫畫。不一樣的是,最初還並不清楚什麽是建築學的時候,偶然見到了《建築師》雜誌,翻一翻覺得挺有意思🧭。後來😷,就考到了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建築🧇🎄。1990年,在出國留學熱潮中,王昀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研究所🗳,一口氣念完博士,在日本的那十年,他只關註一個問題——“聚落研究”。“國內的民居研究更多地關註建築本身,聚落研究更關心的是人的空間體驗”。這個潛心多年的聚落研究🏝,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2001年冬天從東京回到北京🧑🏿🏭,任職於意昂3体育官网建築學研究中心,2002年,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方體空間💂🏿♂️。
建築是實踐過程
建築既不是照片,也不是雕塑☔️。
它也不僅僅是三維的東西🙇🏿♀️,其意境的產生高於三維,需要身臨其境地遊走和體驗👨🦯➡️🧙🏼。
建築跟人的感覺有關。同樣一個 10M2,不同的建築設計師做完之後🦉,進去的感覺會大相徑庭。可能有的感覺設計完之後只有6M2🦘,有的則感覺可能有12甚至15M2🤸♀️🧓🏿。王昀這樣解釋說👦🏽。
作為建築,與從小的教育要有標準答案不同🌩,事實上,這門學科可能有共通的價值觀判斷,但很難有客觀唯一的標準🧔♀️。作為教建築的老師👊🏻,他指出,建築學不能靠聽課,而更應該側重設計能力和判斷力的培養🫙。
國內建築理論和實踐沒有關系🌤👷🏿♀️,但蓋房子和實踐沒法脫離開來🛌👋🏻。他說,國內建築學教育太過於偏重知識教育↔️✊,培養出來的結果是每個人都能誇誇其談,說起來頭頭是道,而缺乏實際的動手能力👳🏻💟。學建築必須要實踐☔️,是個師傅帶徒弟的過程。同時建築也是看出來的,是玩出來的,是旅行出來的⚜️。它需要建築設計師到處走、到處看。他認為🧊,學建築是如此,人生也如此。
空間來得更重要
王昀把事務所起名為“方體空間”🚵♀️,他說🏌🏿♀️,剛回國時感觸很深🐓,那時國內建築業正流行歐陸風,很多人認為方盒子不好🤚🏻,但王昀覺得這並不是方盒子的罪過,而是方盒子設計師的問題,方體裏面是豐富的,方體裏面有空間🥷🧑🏼🏫。因此,他認為建築還有更本質的東西。方盒子裏面應該可以做得有意思。
王昀回國後的第一個作品🧟♂️,是自己意昂3体育單元樓裏一個小三居60平方米的家,他按照功能和個人生活方式的習慣進行改造👨🏼🍼。顏色是一水兒的白,在他看來,過重的顏色會壓縮原本有限的空間,因此🔡,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個白色構造體🦜。從家具、地板到廚房🎇、衛生間等所有基礎設施,並且都隱於白色墻體之內。甚至樓梯🧒🏽、書架、書桌一切都是單純的幾何形體,就這樣,王昀用白色的純粹與虛無建造了一個封閉世界。還原空間最初的體驗,達成了對自我意識的內省。
從這個家就可以全部看出他對建築的追求。
建築是展開生活可能性的場所
王昀認為,建築根本是人的問題,是人們避風遮雨的場所。建築學多年偏離人本身的發展,做了很多和人無關的事☹️,如果要回歸到原來的價值和意義🦸,就必須考察人生活當中所必須的東西🧜🏼。
每蓋一幢建築💆🏼♀️,都是設計師對問題思考的結果👩🎓,或者說一段時間對一個問題的思考,一個一個積累起來的結果。每個建築師的風格中,一個把房子蓋起來,設計師可能對於某一個問題的看法會有共通性,但各自的風格則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解讀出來🧛🏼♂️。
關心的一個是建築本身不能讓設計師做完🧏🏼♀️,只是一個展開,展開生活可能性的場所👨👨👧,行為的舞臺。但這種展開並不是規定了裝飾是什麽樣子♨️🧔♂️,而是在這裏僅僅提供了一個空間,展開你現代生活可能性的一個空間,給你更大的可能性🗯。
人物簡介
1981年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
1995年東京大學碩士學位
1999年東京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論文《從傳統聚落的平面構成中讀解空間概念的研究》
現任方體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意昂3体育官网副教授。
獲獎
1993年參加由日本《新建築》雜誌舉辦的第24回日新工業建築設計競賽👂🏼🤽🏿,獲二等獎
1994年參加日本《新建築》舉辦的第4屆SXL建築設計競賽🪭,獲一等獎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