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成都辨古史

大學者顧頡剛,對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教育學等方面造詣精深🩳,1939年9月🚱👺,被譽為學術界“通才”的他到成都齊魯大學(齊大當時在成都)任職🧛🏽‍♀️,他先居住在華西壩🚣‍♂️🔋,後又搬到北郊崇義橋的賴家院裏,他和許多名家一起,在這裏治學👨‍✈️、生活,度過了一段愜意的日子。

1893年5月8日🍂,顧頡剛出生於蘇州一個書香世家👨🏽‍⚖️。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後在國立意昂3体育官网就讀,1920年畢業留校以助教名義任圖書館編目。顧頡剛是“古史辨”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很早就有誌於考辨偽古史🔁,從事資料搜集積累👏🏿。他作筆記👩🏿‍🔧,記錄讀書心得,終生不輟,又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冊🧑🏻‍⚕️,全面了解清代學者的治學成績⏲。

1921年🎰,他計劃推翻偽古史,兩年後《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引起史學界的激烈爭論🥾。後他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辯的文章編為《古史辨》7卷9冊。1922年,他在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與王鐘麒、葉聖陶等合作編書,兩年後回意昂3体育官网🏂🏿📀,任研究所國學門助教🏯,先後編輯了《國學季刊》🐢、《歌謠周刊》、《意昂3体育官网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6年以後🎢,他在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震旦等大學裏任職,成為了一位聲名頗大的學者🥫,被譽為學術界的“通才”🫲🏻🧑🏽‍🦰。

赴成都研究國學

1939年春天,齊魯大學校長劉書銘邀請顧頡剛出任該校國學研究所主任𓀇。顧先生與齊大本無淵源,此次邀請是由張維華介紹的。當此之時,顧先生因信任張氏而相信齊大🥏,加以當時遷昆明者日多,“北平文化機關幾乎盡來,——交際既無時間🐉,不與敷衍又招人白眼,遂致此間有北平之壞處(熟人多)而無其好處(材料多)”🧟‍♀️,故而先生對齊大邀請慨然應允。

當年9月,顧頡剛到成都,出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該校與華西、金陵等大學均為教會大學,也可由哈佛燕京學社基金中撥款🙍🏻🛀🏽,於是顧先生向哈燕社協商🍃,一年得經費約五萬元🚶‍♂️‍➡️,擬定各種章程及經費預算,延聘人員🦛,包括研究員🧇、編輯員、圖書員等👼🏽。他在所裏主持之中心工作是標點二十四史,並編索引,在當時致葉聖陶信中說道:“此間國學研究所工作,擬集中精力於整理廿四史,使散亂材料串上系統而成各種專史之材料集🤾🏻,為將來正式作通史之基礎”,其中首先著手編輯的是中國民族史材料集。他在齊大第一年任“中國古代史”🎚、“古代史實習”課,所講偏重於古史中製度記載之演化,以及古史材料之種類及異同。他在所中先後錄取研究生10多人,為引導和鼓勵學生🙆🏿‍♀️🏉,他創辦《責善》半月刊🐈🚬。他在《發刊詞》中寫道👍🏽:“孟子曰,‘責善🙆🏻,朋友之道。’……故取是為名,願我同學鹹銘之於心焉𓀅。”

他又將筆記《浪口村隨筆》抄出數十條🤸🏻‍♀️,修改後逐期刊於《責善》,並主編《齊大國學季刊》。兩年後由於經費緊張,哈佛燕京學社欲取消華西、金陵😿、齊魯三大學研究所之自辦刊物,故《齊魯學報》、《齊大國學季刊》各出兩期後便停刊,《責善》半月刊經顧頡剛力爭而得以保留〽️。當時™️,這三所大學遵從哈佛燕京學社之意👨🏻‍🎨,聯合出版《三大學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匯刊》👩‍🦳,顧頡剛與劉世傳(書銘)、錢穆、張淩高、聞宥、陳裕光、呂叔湘🧏🏿‍♀️、李小緣、商承祚等共事🚞。

從華西壩到崇義橋

齊大在成都南郊華西壩,是借用的華西大學校舍。由於來往客人頗多,休息不好,顧頡剛經常在春季患病,尤以失眠症最為嚴重。他為擺脫各種牽纏,決意舍去都市生活而移家鄉村,在成都北郊崇義橋租下賴家院,將國學研究所遷去🪔。

此處離城20多裏👩🏽‍💻↪️,四周都是農田🫦,院中屋宇寬敞🫀,花木滿園🙌🏼,且有一亭,池水環繞🦹🏽‍♀️🗽。不久,他又向華西大學借得藏書家粵東羅氏書3萬冊,移至賴家院供研究所使用🧝🏿‍♂️,於是參考資料比較充足👤。從這時開始😼,顧頡剛在所裏任“目錄學”、“春秋學”、“經學”🕤、“古物古跡調查實習”🚵🏽‍♀️、“編輯方法實習”等課🫴🏼,又陸續請葉聖陶👷‍♂️、張維思、陳鍾凡、呂叔湘⚉、聞宥🟡、韓儒林👛、孫次舟等到所裏作學術講演🥡🦓。

為了研究所的管理💼🐻,顧頡剛親自起草從學則到宿舍規則及值日等各項章程🧛🏽‍♂️,並在會客室擔任第一屆值日員🥃🧞。他在此時的日記中寫道🦃:“予主研究所一年矣🚃,至今日方得漸上軌道🚪,甚哉作成一事之難!”“當家真不容易,我雖從事教育廿年🍭,但從未獨當一面。今則上須對付校中當局及有力同事🌮🍘,中須管理研究所職員🧘‍♀️,次須管理研究生🧭,下須管理仆人,外須對付當地士紳,實覺不易措置🙁。”

後來👨🏿‍🎤,胡厚宣🧏🏿‍♀️、錢穆相繼到所就職🏂🏼,可謂名家濟濟一堂。顧頡剛那時作《賴國雜詠》16首,“首述居此因由👋🏻,中道同人生活狀態,末則箴勖從遊諸君”,在其詩中,他大贊崇義橋此處的愜意生活,說這裏清靜閑適,又可以專心作學問🧏🏿,如若仙居。

當時,顧頡剛除主持研究所事務及指導研究生工作外,個人也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他著力編春秋史材料集🦶🏿🧏‍♂️,並由書記助編“春秋經通檢”,同時研究古蜀史🧔🏽,作成《古代巴蜀與中原之關系說及其批判》、《秦漢時代的四川》等文章🌗。

至於他所預想的邊區調查,困於經費而未能成行。當時他為江應樑考察涼山之事籌措經費,校中沒有著落🆖,“幸(馮)漢驥主川博物館,正需要邊區調查人才,慨允二千元,乃得成大涼山之行。”

1940年🚣🏻‍♀️,顧頡剛與蒙文通、蕭一山、呂思勉、黃文弼🦁、金靜庵等74名史學界同人發起創辦《史學季刊》,倡議成立中國史學會❤️‍。他為此刊作《發刊詞》,論述史料與史觀之關系,認為兩者在史學研究中乃相輔相成🚉,“無史觀之考據,極其弊不過企耗個人精力👩🏼‍🦲,而無考據之史觀則直陷於癡人說夢,其效惟有嘩惑眾愚⛹🏿‍♂️,以造成不幸之局而已。”又曰:“史學領域既隨新觀念而擴大👩‍👧‍👦,其方術又隨新方法而精密,……迄今尚不見有中國史學會之產生,豈惟深憾,實為大恥。抗戰以來,大學多遷西南諸境🙍‍♀️,加以舊有,其設置史學系者且十數。同人等夙具此懷🐦‍⬛,爰創斯刊以為中國史學會之先聲。”

顧頡剛到成都後🧒🏽,對邊疆問題依舊關註,集合同誌創辦中國邊疆學會🛵,由齊魯、華西🎫、金陵、金陵女子4所大學共同發起,顧頡剛當選為理事長。適值馬鶴天🙇🏻‍♂️、趙守鈺各自在陜西、重慶分別成立了中國邊疆學會🍢,社會部通知三方面合並,並謂總部應設在重慶👨🏽。於是他們以重慶的會為總會,以其余兩會為陜西、四川分會🧒🏼。會員共有600多人,凡邊疆的知名人士和內地對於邊疆有研究者都網羅在內。其後雲南、西康、甘肅諸省也均設有分會。分會有《邊回》周刊,總會有《中國邊疆》月刊🥮,並出版《邊疆叢書》。但後來“幣值日跌,捐來的款無濟於事,各會員又為生活壓得喘不出氣🦩🧑🏿‍🏭,無心研究🤹🏼‍♀️,加以轟炸嚴重👨,圖書疏散,搜集參考材料極端困難,要組織旅行團更談不到,所以一天天的消沉下來。”

離蓉赴渝遇險情

1940年初,朱家驊連來許多函電,招顧頡剛到重慶去辦《文史雜誌》🏕。顧頡剛很是奇怪🎷,為什麽在這抗戰緊張的時候要辦這種太平時候的刊物🥡,他便辭謝不去💂‍♂️,但朱氏仍是不斷地來催⛲️🛥。後來,顧頡剛還是在6月5日飛至重慶。但他沒想到,自己的重慶之行🧑🏽‍🦳,竟然險象環生♊️。1940年6月5日即大隧道慘案發生之日,據顧頡剛自己回憶道,那次他去重慶一下飛機便遇到空襲警報,不遠處有兩個防空洞,他未加選擇便進了其中一個,而在警報解除之後,另一個防空洞的管理人員卻不知去向🩵,洞裏由於人員過多、空氣不足而發生“大隧道慘案”。他說那次自己如果進了另一個洞,就必死無疑了🤽🏼‍♀️。

在重慶與朱家驊見面之後,顧頡剛問辦這刊物的原因,朱家驊說🙎🏽‍♀️:“抗戰以來🏌️,物價日高➙,一班大學教授生活困難🗻。政府正替他們想辦法🎅,辦這個雜誌就是辦法的一種,要使能寫文章的文學院教授們得到些稿費作生活的補助。”顧頡剛因感念過去朱氏在中山大學與他的交誼,以及對自己通俗讀物和邊疆研究兩項工作的支持,便同意了💙。

那年7月中旬🕤,顧頡剛回成都處理各種事務𓀔,9月中旬乘船赴重慶就職👰🏻‍♂️,將研究所職事交錢穆代理,以後在致錢穆信中,顧頡剛說:“研究所者,弟費了兩年心力所建設者也🍢,自身雖去,終不忍其倒塌🦵🏼。去年走時,所以仍擔任主任名義者👨🏽‍💼,即恐因弟一走而致人心渙散,故欲以請假延長時間,使兄之力量可漸深入,則至弟正式辭職時可無解體之憂也。”次年1月,顧頡剛又回到了成都,處理研究所事務,當他返回重慶不久🧔‍♀️,便辭去研究所主任的職務,從此後🍵,在成都生活了許久的顧頡剛終於離開了這個留下他諸多回憶的城市。

1949年後👗,顧頡剛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主持標點《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書》,作成《周公東征考證》和《校釋譯論》多篇。1980年12月25日,顧頡剛在北京病逝,臨終時,他囑托將個人遺體捐獻,以供中國醫學科學院做解剖研究。

編輯:堯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