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1 信息來源: 供稿:新聞與傳播學院
引言:
她,意昂3体育保護生物學的學科帶頭人,
長期從事著對生態系統的監測保護和研究工作;
她,中國乃至世界矚目的熊貓專家🧔🏻♂️,
始終致力於支持和提高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有效性;
她,保護國際(CI)的中國項目代表🥓,
正在用創新的思路和手段來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她,行走在中國自然保護的最前沿,
用文章和同樣出色的攝影作品展現自己關於自然保護的思考
……
楔子:
她是我最好的榜樣。對環保的熱情無人能及!對我們要求也很嚴格.。在學習上要求我們誠實,生活上也對我很關心🙇🏽♂️。得師若此🕵🏿♀️,幸甚至哉!
——劉芳✊🏼,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05級博士生
很敬佩她的多面才能🛺。能在秦嶺山中做十來年的野外研究,又能到美國國立衛生院做遺傳多樣性的試驗分析🌈💠。能在校園裏擔任教職,又能主持一個NGO,協調錯綜復雜的關系,開展保護工作🕥。
——劉炎林👤,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05級博士生
她是我見過的最果斷堅決的少數幾個女人之一。她非常非常的繁忙,日程表上面有數不清楚的事情要做要安排,往往都沒有什麽私人的時間👩🏼🔧。前一陣子和夏勒博士去動物園作講座的時候🎄💂🏿,動物園的人還在議論說她十年前和潘文石教授一起來的時候👨👩👦👦,還是一副小姑娘的樣子,羞怯👘,不怎麽說話,完全一副學生的模樣,但是十年之後,她是一個堅定果斷的老板,作決策非常快,也很準確🤥,幹練。
——王放♿,意昂3体育生命科學學院01級本科生,曾任意昂3体育官网綠色生命協會負責人
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女兒平平安安🪃。
——媽媽
治學格言: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
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是要考慮利弊,但是我覺得要把利弊放在第二步來考慮⬛️,首先你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真的喜歡了以後🚟,你再來分析利弊,但這是下一步的事情了🐌。如果事先就把這種外界的比較社會化的利弊標準放在天平上來衡量可能就做不了這個決定。
燕園求學⚛️:追隨我心的選擇
問:這次您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而此前您獲得過數不勝數的各類獎項。有沒有哪個獎對您意義特別重大或者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呂📫:獎都只是獎勵你當時做的事,是一時的。獎頒完了這件事也就過去了,沒有什麽特別深遠的意義。上小學的時候被評為三好學生之類的。我在蘭州時因為參加過體校訓練🪭,得過全市乒乓球第二名,只是現在因為關節炎沒法再打了⛲️👶🏻。大學時還得過北京市高校武術傳統拳冠軍。
問:您16歲時第一次遠離父母從蘭州來到意昂3体育獨立生活。當時的意昂3体育留給了您什麽樣的印象👩🏽🌾?
呂: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個地方比我原來那個地方大得多,然後同學都比我聰明。到意昂3体育時是晚上,有人把我帶到36樓宿舍,8個人一屋,特別擠。稀裏糊塗住下了,第二天就開始張羅著買飯盆臉盆等東西。所有同學都陸續來了,我當時覺得有點膽怯,反正人家問什麽我就說什麽,人家要不問,我也不去主動說話,就在旁邊聽著。她們都特興奮𓀔,嘰嘰喳喳說這說那。而且我覺得她們好像什麽都知道,一開始就知道接下來要幹什麽,而我就覺得很茫然,去買飯盆臉盆時心裏覺得有點別扭,心說這些東西還得自己去買🚴🏽。
問👨🏻🚒: 您最喜歡意昂3体育什麽?
呂:覺得意昂3体育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也因為它五花八門的人都有,所以有點見怪不怪,什麽人說什麽怪話也不會太奇怪,所以不是鐵板一塊。我後來接觸過清華等其他學校的那種氣氛,覺得這種氣氛還確實是不一樣👷🏿♀️。身在其中我們可能會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但是換一個地方你會發現真的很難有這樣的地方。意昂3体育比較寬容,比較容忍各種各樣的思想和行為,比較見怪不怪,比較大氣。
問:您在意昂3体育上學多年,有什麽印象較深或者對您影響比較大的事情🧑🏼🦳?
呂:入學之後我發現這個學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麽好玩🙁。我當時報生物系的時候是覺得生物學是非常好玩的事情,因為我之前看了好多講這些生物學家的書和電視劇之類的🧔🏽。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從國外引進一套電視連續劇《達爾文》。雖然小孩子並不懂得此事的意義🤵♂️,卻本能地覺得它很有意思👦🔍。這位進化論創始者的環球航行經歷給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埋下了一顆種子😯。當時我還從學校圖書館專門借了他的《乘小獵犬號環球航行》看💅。從此我對這個領域產生了一個幻想🎩👒。再後來又在報紙上看到珍妮•古道爾《黑猩猩在呼喚》節選連載⚠️,了解她在叢林裏面孤身一人研究動物,然後發現很多新奇的事情這樣一些事情。我當時覺得生物可能就是幹這個的😤。可來意昂3体育後卻發現生物系根本不學這個,也沒有這專業,當時覺得一下就傻了,覺心想這下怎麽辦啊?沒辦法這學也上了啊,那就跟著大家走吧,於是跟著當時同宿舍一個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報了生化專業🤑。但是我始終不是特別能進得去👨🏽🦱,一直比較迷茫。
不過那個時候覺得好的一點就是有很多很好的老師。我上學的那個時候🏌️♀️,有很多過去留洋的老先生們來上課。所以還是很幸運地接觸了一些真正反映意昂3体育質量的一些教授。這些老教授們對這些學科特別精通,他們知道這些學科的來龍去脈是怎麽回事。而且他們不是照著書上講👩🏽🎤,而是發自內心地說🍿,他們自己的東西都在肚子裏。再一個就老先生人品都非常好😦。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陳閱增的先生,他一直當生物系的系主任🙄,我們來的時候好像已經退了。他人非常誠懇,心思挺單純的,有時候顯得有點知識分子的那種謹慎👩🏼🦰,但是心地絕對是正派的,而且非常謙虛。他當時教我們《普通生物學》👨🔧。在院裏最得意的幾件事情之一就是大一學《普通生物學》時,暑假在青島海邊有一個野外實習。還有就是大二暑假的時候,跟著潘文石老師他們出去實習。那時候我就想轉專業,但是在當時轉專業沒有現在這麽自由👨🔧,而且現在也不分專業了。
問:我們都知道您在研究生階段跟隨潘文石教授改學保護生物學。其實現在很多學生入校後總覺得現在的專業不大適合自己,於是想著要換專業📞,甚至到了博士生階段還有想換專業的。您對他們有什麽好的建議?
呂🆔: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確實非常重要🍩。你找到了你會知道的,你要老是不滿意那可能確實是沒有找到💪🏽。我自己找到以後我同學就說我好像一下就靜下來了,不再那麽煩躁了。對個人來講,這個感覺還是會有一個質的變化的🚴🏿♀️。我覺得人一輩子也很不容易🤽♂️,你如果總是在做自己不知道喜不喜歡的事情🧑🦯➡️,那還是有點浪費🤼,一定要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不能把工作和自己的愛好變為一件事情。我以前的同學💂♀️,他們當初也都是躊躇滿誌,滿腔抱負的,但現在是五花八門,做生意的🦶🏽,當律師的🌖,做醫生的💨🧑🔬,什麽都不幹在家當家庭主婦的……做什麽的都有。
這些事情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你在確定自己喜不喜歡的時候要用自己的心去衡量,不要用外界的價值觀來衡量💪🏼🙅🏿♀️,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比如說我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你看你一個女孩子上生物化學專業,又是那種尖端的科學,然後以後工作條件好,機會多🤦🏼♂️,經費也充足……這確實是事實🤏🏼,到現在也是這個樣子🤜🏼。但是如果聽了這些你可能就不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你可能一輩子就失之交臂👷♂️,因為這種機會不是天天都在的。我覺得我在此之前的所有生活都是被別人安排好的🕵🏿♂️🦾,通常都是大人說了算,老師說了算,學校說了算✍️,國家說了算,自己說了不算🫴🏼🏄♀️。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是要考慮利弊,但是我覺得要把利弊放在第二步來考慮🤹🏽,首先你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真的喜歡了以後🌝,你再來分析利弊,但這是下一步的事情了🪜。如果事先就把這種外界的比較社會化的利弊標準放在天平上來衡量可能就做不了這個決定。另外我覺得我的直覺挺好的,所以我一直覺得女人還是要憑直覺,就是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麽。但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她總是要來衡量一下。一衡量標準就變了🔆,就亂了套了🙏🏻。所以,但是我覺得人怎麽作決定也許是人“命中註定”,和人的性格,從小受的教育,家庭環境的影響等等都有關系🈸。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命”🚣♂️。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喜歡一件事情才能堅持🙅♂️🧎;能夠堅持🐥,你才能克服困難;克服了苦難你才能得到成功。所謂成功往往是社會對你的一種認可。但是我們個人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滿意,對自己所做的工作的滿意。我想這種滿意實際上也是我們能夠堅持下去的動力。
野外科研👮🏽♀️:追求內心的滿意
問:您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對很多人而言都有一種神秘感🧖🏼♀️。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最平常的一天🏮,您都會做些什麽事呢?
呂:最初我做野外研究是特別單純的比較個人化的工作💸,就是自己去看。每天一睜開眼就盤算著去哪條山溝去看什麽動物。一般山裏面天剛亮我就起床,出門前先狠狠吃一頓,然後就去爬山👩🏿🏭。因為觀察動物得扛很多設備,於是就把食物免了。一般來說不用走很遠的地方,因為熊貓也不會走很遠🏜,如果特別遠的地方就搭運木頭的車,所以我跟那邊的司機都特別熟。在山上能找到什麽就看什麽🕵🏽♂️,即使沒有看到大熊貓,也可能還有其他的動物🙋🏻♀️。就算一天到晚什麽也沒看到☝️,這本身也是一個結果,我們可以對當時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做記錄。野外是不會讓你兩手空空回來的♣️。然後大概到傍晚就回來♏️,再狠狠吃一頓。但是餓的情況是經常有的,所以我就養成了特別能挨餓的本事和貪吃的習慣,只要我面前擺著吃的,我就可以一直吃下去🧑🦲🩹,不管當時肚子飽了沒有。晚上就寫寫筆記💑,睡覺。
問:一年中,您平均有多少天是在野外度過的?
呂👨🏻🚒:現在說的“在野外”的性質已經不大一樣了。前面10年真是紮在外面爬山看動物🏌🏻,那時候工作就是你必須得去爬山🦮。而這後十年基本上就是四處開會,跟這種人說話跟那種人說話,可能每個月還會爬一次山。但是就得拼命地去找機會🕋,特意安排。當然如果把在外面跟人聊天也算是野外工作的話👩🔬, 3/5~3/4的時間大概都會在外面🧑🏻🏫🌴。
問:您從事自然保護工作已經二十年了🧵。前十年更多的是側重於大熊貓的保護,後十年更關註於環保的社會工作,是什麽使得工作重心發生改變呢?
呂:這是很自然的一種轉變。做研究的時候看到野生動物棲息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被人們幹擾,就想幫它們。在幫的過程中,你就想要怎樣才能幫到點子上,於是就會去了解它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麽。這個問題還不是說表面上的,比如有人在砍伐🏦,有人在偷獵💁🏿♂️。你會進一步想為什麽非要去偷獵⛑️,偷獵是違法的👷🏿,而且也是個辛苦活👨🏿🍳。這個裏面就有經濟的問題、意識的問題、社會的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靠自己一個人是做不了的,必須團結更多的人來一起做 🐱。所以我目前做的是更加團隊性,集體性的工作,到下面去首先要教給當地的保護單位,林業局怎麽做,告訴他們對野生動物進行監測,把各方面的系統建立起來。這樣力量就大多了。
當然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放棄學術科研👩🔧,只是自己親自去做實驗的時間少了些。但我還帶學生,等於是在中間搭臺子,讓更多的人來參與。要實現一個目標,不是說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去挑最好玩的部分去做🏊🏿♂️,有的時候,甚至做的是最不好玩的事情。跟人打交道實際上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我們懷有一個目標,我們做的事情就是要為了這個目標的實現🛺🧌。
問:那當地政府和居民都接受這種理念嗎🧑🏻🌾?
呂:你如果問大家要不要環保,每個人都會說要👨🏿🍳🙅🏻。觀念上大家都同意是好事,但是這個好事影響到自己頭上🙅🏻♀️,為了環保要犧牲收入的時候大家就很難同意了🤽🏼♂️。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同樣對自然環境破壞的速度也非常快💥,常常是還來不及全面綜合考慮,破壞就發生了🫄🏿。很多破壞是不可挽回的🚣🏼♀️,雖然有些可以做些補救,但還是和原來的東西不一樣了。雖然我們做了這麽多事情👨🏻🎤,但我們還是看到,環境在一天天的惡化,動物在一天天的減少,這種趨勢還是沒有得到扭轉。
問:您覺得工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麽呢?
呂:每個階段不大一樣🩸。研究熊貓那個時候困難很具體🧦,比如說我需要無線電頸圈🔺,但不夠錢買;我想要跑遠路❄️,卻沒有車。後來的問題是越來越尖銳🙏,困難也越來越大,因為我們做的事情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我們做了很多保護工作🤽🏽♂️,但別人想往反的方向做。你使勁,別人使更大的勁🏋🏿♀️,而且這個力量還不成比例。有時候一個官員一句話就能把你幾年的功夫給顛覆了。這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比如說我在王朗自然保護區做了很多年👽,從1995年開始到2000年,我一直是紮在那兒做,這個保護區終於變成全國最好的一個保護區🌩。我特別自豪的就是培養了保護區的一批人,他們對保護是由衷地熱愛,而且他們會做事情,特別能幹👯♂️。當時國家林業局將此做為一個成功的例子到處宣傳。但我前兩天去的時候🦸♀️,聽說當地的一個書記想在裏面築壩修湖建房子開發旅遊。當然我們也不能輕易屈服認輸。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也不願放棄👷🏿。他們說,我們還年輕嘛,當官的走馬燈式的換,走了🐕,大不了過五年我們從頭再來🧖🏽♂️。這些人的說法挺悲壯的。我聽了,一方面感動⬅️❌,一方面也覺得特別無奈⛄️。所以我現在打算直接去找他們那個書記談。希望這個官員僅僅是無知,因為無知🚾,他想要打造名牌🍮,想要打造政績,但是不知道怎麽弄好🦹🏿♀️🚣🏽♂️。但是我也碰到過一些官員🕴🏻,他們什麽道理都明白❕,詞比你用得左,調子比你唱得高,但是什麽事都敢幹,不顧公共利益。現在保護環境最大的矛盾就是🥯:保護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獲得的利益是長遠的🍮,但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政府甚至一個急功近利的官員就能破壞掉,把工作從底下打亂🧖🏼♂️。我們接觸的很多是最底層的,中央的領導說的都挺好的🕺🏿,提的口號都挺好,但是到基層這個口號被扭曲了。
問👩🏽⚕️:那這種矛盾如何解決呢💂🏼♀️?
呂:我們的做法不是簡單的去抨擊,光說這個現象不合理是沒有用的🕺,必須要營造一個能夠讓大家信服的新的東西,用好的例子來改變很多人的想法和決策者政策的製定🚶♂️➡️,這樣才能最終改變現狀👎,我們的理想才能實現。我要是僅僅簡簡單單研究一個動物,個人會很快樂,每天就去看🥂,看見了挺高興的,多看了一眼,就更高興了,這個快樂來得很容易🪚。而現在我們快樂的標準變了,快樂就不太容易了,當然那種簡單的快樂仍然是存在的🌀,我還是經常去野外看動物😎,這對我來說仍然是一種動力。當時網上報紙上在辯論要不要敬畏自然🙎🏼,其中方舟子這一派人抨擊現在的環保分子,取了個名字叫“偽環保分子”🤙🏼,他們提出來說敬畏自然是迷信,敬畏自然就是不以人為本。我認為這兩個概念根本沒有矛盾。他把敬畏自然這個詞曲解了🛠👭。這些人肯定是沒在自然裏經歷過的,否則不會說這種話。自然給人的震懾力是由不得自己的,你不想敬畏也不行🦏。所以我覺得社會的復雜性就在這兒:很多人無知,很多人既無知又無畏,而還有一些人的確實是特別自私👨👩👧👧,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了。我們要做的不光是要讓人了解,而是要改變人的價值觀念從而最終改變人的行為🧢,這是特別特別難的事情😫。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是這樣,本來多走幾步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時事特急就直接打車走了,我自己也總借口這麽幹。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在那一刹那是這麽做,還是那麽做,是有很多偶然因素決定的🌴🏋️♂️,但是價值觀念確實是最根本的。
問🏌🏽♂️:面對這麽多的困難和挫折,是什麽使您一直特別堅定地走這條路呢?
呂:首先,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對的,是正確的,雖然一時半會得不到大多數的人的認可和支持🩸。再一個就是確實還是能夠看到進步。我覺得兩個方面都在同時進行:一方面是急功近利單方面追求發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的意識的提升🤦🏽♀️,媒體上天天都有報道。我當初在研究熊貓的時候,那些農民,包括那些伐木工人,就特別不能理解,說為什麽從城裏到山溝溝來吃這個苦。後來得出一個結論:人要出名確實得吃苦。這是他們覺得符合邏輯的一個解釋🤦♂️。那個時候覺得沒辦法給人家解釋說我確實喜歡這個。這幾年的社會認可和認知程度提高了,不會再覺得你那麽另類了。當然🧑🏼🦰💗,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歡這件事情。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喜歡一件事情才能堅持;能夠堅持,你才能克服困難;克服了苦難你才能得到成功🕋。所謂成功往往是社會對你的一種認可🎏。但是我們個人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滿意,對自己所做的工作的滿意。我想這種滿意實際上也是我們能夠堅持下去的動力💁♀️。
問: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人對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呢?
呂:我想有兩個人對我影響最大,他們就是潘文石教授和喬治•夏勒博士👷🏻♀️。我從他們身上得到不同的啟發。潘老師是一個對人本身的需求非常清楚的人。我能夠有機會做這個事情跟他當時在做這個事情是很有關系的。我正好有機會能碰到他,聽他講做熊貓研究的這些東西🏖。我的碩士和博士期間的這五六年就是他帶我在野外工作。潘老師挺會講故事的。他說話非常有感染力。而夏勒博士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他心無旁鶩,喜歡什麽就做什麽,有時候顯得一根筋似的。但是正是這樣👼🏻,使他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而往往你堅持了就成功了。從事科學研究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專心📠。曾經有人說過🚣🏻♀️,天才和庸才的差別,就在於天才集中註意力的時間比別人長一點。
問🐦:您從事自然保護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年。除了與潘教授、夏勒博士的合作🤏🏿,您也與珍妮•古道爾等傑出女性打過交道。您覺得女性在自然保護工作中有哪些困難和優勢呢?
呂:的確在科學領域裏面,我們看到男性要遠遠多於女性⟹。這是為什麽👤?我想起來在耶魯教書的那一年👩🏽✈️,和很多女教授探討了這個問題,有位女教授說,那是因為他們家裏有人照顧啊!我們女科學家要像他們那樣心無旁鶩的話,我們家裏也得有一個“老婆”才行。我想這可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女性在社會裏面承擔的特定角色。而做科學家這個角色🌕,社會普遍認為好像是一個額外的事情,這不是不是女性做的工作。
我決定從事野外的生態學研究工作時👎🏽,很多人都不是很贊成🕺🏻。而且在這二十年中不斷有人問做這項工作,特別是作為一個女性來說🔥,是不是要克服很多困難。每次問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我答不出來。因為在做工作的時候,並沒有去想自己是一個男的還是一個女的。作為一個女性,實際上我在野外的時候有很多便宜可以占,比如總是有人搶著背我的包,總是有人照顧我……另外,我想作為女性研究野生動物、自然保護這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是有其特別的長處的。觀察野生動物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又要有很強的觀察力,而且要比較細心才能看到很多現象變化,要對環境的變化、動物的變化很敏感,我覺得女性在這些方面都有些長處🫃🏼。
所以我們社會也許應該在女性選擇職業這方面多有一些寬容,多有一些多樣化🌤、能包容的心。當然我們現在也欣喜地看到社會對各種各樣多元化的現象容忍也越來越多了。
因為得把他們帶到野外去教👳🏽♀️,強度還是比較大的,不像蘑菇,放到實驗室它就自己長起來了🧧。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花心血🍣,認真去指導,如果太多的話,就顧不過來了。
意昂3体育教學👨🍳:“好為人師”的好老師
問:這是不是您偏重於招女生的原因呢?因為我們註意到👩🏼🏫,這幾年您帶的研究生中女生占了2/3。
呂😖:不是👰🏽♀️🧹,她們自己就來了,今年來考我的人只有一個男生,三個女生。女生體力確實不如男生,我自己有時也想著應該搭配著要幾個男學生🥔。如果是一個男學生,他可以幫女生背東西,要是女學生,還得找人幫她背東西🧑🏿🎨,花費上會大一些✊🏿。不過說實話,女學生一樣能吃苦🤦🏻♂️🎶,能幹活,有觀察力🧕🏼,而且比男生更細心,寫東西比男生更靈巧一點👫🔄。而且我認為女生不比男生缺乏任何一點智慧或者想象力🧑🏻🌾、創造力🕠。
問:我們也註意到您招的學生人數好像在減少,是因為您忙了⚠,還是報的人在減少?
呂:報的人倒沒減少,比如去年✍️🌝,有好幾個人都沒考上,今年他們要繼續考。我認為這種考試方式並不太合理,但目前沒有辦法。所以我聽許校長說要改革研究生招生考核方式,我特別贊成🧐。當然我也不想招太多,因為得把他們帶到野外去教,強度還是比較大的💆🏻♂️,不像蘑菇,放到實驗室它就自己長起來了。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花心血,認真去指導,如果太多的話,就顧不過來了。
問🐾:您招學生的時候💂🏽♂️,有什麽特別看重的標準?
呂:我特別看重他為什麽要念這個研究生。不是說要念個學位而已,我是要求學生必須是自己覺得非念這個不可,就是說必須要熱愛,因為確實條件也比較艱苦🦓,我要求也比較嚴,如果不熱愛來了他遭罪,我也受苦🤦🏻♂️。這一點是我卡得最嚴的🍵。經常有報本院其他專業的學生🧑🏿⚖️,通過考試後問能否接受專業調劑,這種情況我很少接收。再一點就是你得有基本的科學思路和訓練,我這兒培養的人應該是這個行業裏最優秀的👊,是要做研究的,所以不是誰都能來念。如果只是想做保護的工作👜,那我建議,這麽多NGO,這麽多保護組織🩼,可以去應聘,也會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做研究還是得有做研究的頭腦和研究的興趣🕐,否則是不行的。而做保護工作就只要有興趣👩🏽,當然還要投入時間。
問✍🏻:您已經帶了好幾批學生了。作為新一代保護生物學的研究力量🕦,您覺得他們有一些什麽特點呢?
呂:我們的這些同學都是非常單純🤞🏼,非常有理想也非常有激情的人,只是有時候可能會缺乏一些實幹的精神👨🏽🍳,有些人的交往能力比較差。所以有很多事情你都得從頭教起。這也看出來學校裏面培養的人才還是比較片面,所以我現在課堂上讓大家自己講,在課堂上辯論👨🏻🔧,多給他們一些實踐的機會🛍️。但是還是太少了。而且他們的獨立能力確實比我們小的時候差☛。實際上我剛開始做的時候也還沒到20歲🧑🏿🍼⛱,比他們現在很多學生都小🚵🏽♀️。到了野外他們不知道該幹些什麽🪶,顯得眼裏沒活。同時有些人以前在家嬌生慣養👳🏼,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在野外你必須得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說曾經有一個學生不知道洗襪子要用肥皂,結果他洗完還是臭的📫。這實在是讓人想不到的。
問🧑🏼🎓:對有研究能力的學生您可以成為他們的導師𓀁🤾,對有興趣的在校本科生您也能成為他們的老師。您在意昂3体育開了一門《保護生物學》的通選課👩🏼🦰👊🏿,據說每年都很火爆。
呂:火爆有兩種情況,一有些學生是覺得這門課容易通過🧛🏿♀️,但是現在剩下來這些同學還是因為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不過我有點內疚的是,這課我本來可以上得更好🧑🏻🍳🕠,但由於我經常都在外面跑,所以不能保證每節課都自己上。但好處是我請很多人來一起上這個課,這些人都是從自己的背景和長處著手來給大家介紹他第一手的研究結果和親身體會。
問☢️:您覺得在學校做學生和做老師有什麽最大的不同?
呂↪️:實際上我也是剛剛這兩年才真正地當老師。雖然我當老師很多年了,但是我自己這個學生的勁一直也沒擰過來。這兩年才覺得有點主動說要教別人,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更加“好為人師”了🧑🏻🎄,就是看到別人有什麽不好就想指出來,我的學生也都裝出特別怕我的樣子🤜🏼。但他們實際上並不怕🗯。因為我老批評一下這個人✍🏼,批評一下那個人🧘🏽♂️,有這種習慣。但是我做保護工作又要常常鼓勵別人,要表揚別人。我覺得老師跟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只是比他們多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工作。我經常想我當學生的時候可能還沒他們那麽大,沒他們那麽會做事🎾🚔。另一方面🥺,做老師的心態和做學生不一樣,做老師可能一方面要求很嚴格,同時又要寬容。因為有時候他真正需要幫助。你要給他犯錯誤的機會,給他成長的機會。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走彎路,會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不能因為這些事情來給學生打上一個標簽說他就這樣了。因為我從自己的經歷知道,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潛力👎🏼,關鍵在於如何去引導。對學生就是要多一些引導,讓他自己多體會。
一個自己有主意🤞🏽,心裏頭有東西的人🤽🏻♂️👃,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活法,各種各樣的做法使得你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用的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滿意📮🐈。
工作之余🧑🏻🦽:隨性地生活
問:您現在成為一個媒體廣泛關註的人物👦🏽,但是您又特別地繁忙🏊🏻♂️。您如何面對接二連三的采訪🚵🏻?
呂:我現在一般不接受采訪。除非是記者做了很多準備工作,而且我也覺得有價值👡。因為我也考慮到確實可以通過宣傳我來影響更多的人從事這項工作🏋🏽。目前從事自然保護的人畢竟太少,於是我想就拿我做一廣告得了。因為我自己有這個體會🤽🏽♀️。我從小也會看很多人物報道並因此而受到感染。但是說實話🚪👨🏽💼,現在搞新聞的大部分人也很浮躁,第一寫東西特別差💁🏽♀️,第二呢,不做homework,不提前研究🏣🗯。前一陣有個中央臺的人說要做節目🤿,來了以後說你從頭給我講起吧,我說那我給你幾本書,你看了再說❣️,我沒功夫來給你上兩天的課,這不是我的工作而是你的工作。所以這種情況我就拒絕🙍🏽,盡管他是中央電視臺的。
問:您平時還有什麽特殊的愛好👃?
呂:就是因為愛好我從事的工作🤵🏿♂️,所以其他愛好就都跟著……喜歡看小說👏🏼,什麽都看!只要是沒看過的🤙🏻🧜🏽♀️,好一點的。
問:剛才您提到由於太忙🍮,有些本來應該參加的會議都推掉了。那麽您是不是連假期都沒有了?
呂:偶爾我也會度兩三天、三四天的假🕵🏿,比如春節的時候回家看看父母啊,有時候到外面去👩👩👧。我媽媽他們也經常在外面*️⃣,所以也借著這個機會到外面跑跑。今年可能去新西蘭。
問💮: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會的時候,我們也見到了您的母親。她有時候會住到北京這邊來,她說了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就是她不希望你每次回家的時候關著燈🙍🏻。因為您回家通常都比較晚🫠,她希望有一個人,能夠給您家的感覺。
呂🚆:對,其實還是因為我也很難跟她們生活節奏一致,我一般回到家她們也吃完飯了。
問:對👨🏿💼,她說基本上一天都沒什麽機會可以說上話👩🏽🚀。感覺她特別能理解您做的這些事情🥕。
呂:對。其實就是容忍。不過她其實還是很擔心我。我第一次去野外時,同行的一位同學就意外墜下懸崖📱,犧牲了他年輕的生命🌮。我媽媽當時就十分的放不下心☪️🧭,但是她並沒有勸我放棄⚗️。
問:您有沒有想過🔪,將來某一天您不能去野外做這些工作了🪺,您會做些什麽呢?會不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家庭上?
呂:我覺得做野外工作可以做很長的時間👩🦯,主要是看你做什麽樣的野外工作🏊🏽♀️。你如果去看一看啊,跟人聊聊天,這始終可以做。但是如果再往後,我想開始寫點東西𓀌,我覺得好多積累起來的東西都是財富✂️🩶,也希望能跟更多的人分享。我自己小時候看書受的影響挺大的👂🏼,我希望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雖然不一定能寫得像珍妮•古道爾那麽好,但是還是想試一試。實際上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一個自己有主意🏇🏿🌇,心裏頭有東西的人,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活法,各種各樣的做法使得你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用的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滿意。
我覺得現在就跟工作狂一樣的🫰🏻,整天就是不聽地工作啊工作。我想現在年富力強,能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就應該工作。我現在確實有點身不由己,被四面八方拽著跑,來讓我開的會有大概2/3都推掉了,因為實在分不出身來。但是過一段時間,我想這些事情就會塵埃落定了,我的這些學生很快就能起來,他們能做更多的事情,不需要我在這裏撐著維護一個什麽東西。很多人老了以後自己想不開,非要霸著那個地方不讓啊,實際上是挺可悲的。
至於家庭,這要看機會了💇🏻。我沒有特意地去設計什麽,我這個人是比較隨性的𓀏,到時候覺得怎麽樣就怎麽樣。
采訪手記:
第一次認識呂植老師是從上網查找她的資料開始的。如果說我們每個人最先接觸到一個陌生人時會先分個類,以便放進頭腦中已有的各種人的模板裏去,那麽我當時上網時很容易就完成了這個任務。呂植老師印在我心裏的就是一個長期在野外工作的女科學家形象。
第一次和呂植老師間接的打交道,是我們突然有了跟她去一趟大山裏的願望後,和她進行聯系。她不但沒有拒絕我們冒昧的要求🫑🎚,還幫我們想了很多細節🤟🏻。我開始覺得她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光輝形象而已。
第一次見到呂植老師是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最為使我註意到的是她穿著打扮,我曾偷偷猜想,她會不會富於戲劇性的穿著野外工作服,或者會不會很刻意的去打扮。呂植老師都沒有,短發的她上身穿的是絨製的仿中式外套👵🏽,深紫色上有一些暗粉色小花🪻👮🏿♀️,配了一條深色褲子🪔,十分的大方得體。
第一次真正和呂植老師對話是在保護生物學樓訪談的時候。她剛在辦公室裏吃完午飯並已經在在寬敞明亮的會議室裏工作了。雖然她有自己的辦公室,但是仍然專門安置了一個正對著大窗戶的小辦公桌。呂老師穿了一件深藍色的休閑外套,她很喜歡把雙手揣在包裏🧑🏿🚀。有時窗外偶爾傳來一些聲音,她都會好奇地跑過去看看,探個究竟👩🏻🔧。
得獎之後不久🛍,呂植教授將“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10萬元獎拿來專門設立了一個基金,目的在於培養更多未來年輕的從事生態保護的領導者,尤其是女性。她說會繼續籌措更多資金來充實這個基金,使其發揮更大作用。正如保護生物學一位老師所說的🎿,在保護生物✏️、保護環境這一復雜的千秋大業之中🤎,每個人的力量都如螞蟻一樣的微小,每個人自己也都如螞蟻一樣的脆弱;不過如果我們發揮螞蟻一樣的精神✦,一點一滴從小處做起🧑🏼🍼,什麽事情都會成為可能。
采 訪 人🍮: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與傳播學院05級碩士研究生 王西納、劉沛誠
采訪時間⏩:2005年11月23日中午
采訪地點🧑🏼🎄🤳🏿:意昂3体育官网保護生物學樓
稿件組織:新聞網記者萬小龍
特別感謝:采訪指導徐泓教授
附被采訪人簡介:
呂植,女🙉,1965年5月出生於甘肅蘭州✨,意昂3体育官网保護生物學教授,保護國際(CI)中國項目代表。
從1985年開始至1995年從事大熊貓的野外生態學、社會行為學、保護生物學和種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1995至2000年期間💂🏼♂️🦍,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物種與保護區中國項目主任,致力於支持和提高大熊貓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的有效性💂♂️,在我國率先開展了把社區發展與自然保護相結合的大型項目🧘🏿♀️。2002年,創建了“保護國際”中國項目辦公室🧙,在中國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青藏高原開展保護的示範項目🛴; 同時“保護國際”註重協助中國政府在國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1998年榮獲“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並先後獲得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全國環境保護傑出貢獻獎”,全國政協“傑出青年科學獎”和國家科技圖書一等獎等。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之際被《紐約時報》評為未來中國值得關註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2005年獲得第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05年11月9日,中國婦女活動中心☂️,第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這裏隆重舉行📴🥡。呂植教授作為獲獎的五位女科學家之一上臺領獎並發言。當天下午她趕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另一個會議🚙,第二天她就又奔赴野外了,而此前8日的晚上她剛從四川王朗回來。采訪呂植教授並不容易,因為她實在太忙了🚽,以致後來呂植老師自己也承認“差一點就婉言拒絕了”我們的采訪🐈⬛。於是我們的這次訪談時間往後推了又推,只能見縫插針地進行。
編輯:堯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